面向东南亚国家跨文化交际教材编写原则论文_薛俐

面向东南亚国家跨文化交际教材编写原则论文_薛俐

云南师范大学 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跨文化交际教材的编写关系到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但现阶段跨文化教材面临起步较晚,研究不深,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本文结合跨文化交际原则及教材编写原则,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面向东南亚国家的跨文化交际教材提出几点新的编写原则。

关键词:教材;东南亚国家;跨文化交际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海外汉语学习需求日益旺盛,全世界学习汉语人数超4000万,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不仅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意跨文化的意识,在教材编写中更要注意。因为教材决定着教学内容,如果学习者对教材中的内容存在偏见或反感,那对外汉语教学就无从谈起。

一、研究对象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2]。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背景,是一门交叉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是帮助交际参与者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自觉地排除文化差异的干扰,做到相互理解和彼此适应,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在跨文化交际双方有着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但为了使交际双方顺利进行并实现交际目的,我们就应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 这样才有利于各种文化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跨文化交际教材的研究重点

教材必须要有针对性,为谁而编,为什么目的而编,要明确所指,要符合学习者的自身状况和需求。现阶段的跨文化教材多为通用型教材,即面向欧美国家,也可用于亚非拉国家,因此缺乏针对性。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从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出发,应该以为不同母语学习者所编教材而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表层因素,文化习俗是深层因素。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合理性,所以我们对待文化差异要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用求同存异的原则化解文化冲突。而且,为了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交际双方都应采取向对方文化靠拢的原则。因此,在教材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发展性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跨文化交际教材中文化的部分:包容和尊重、系统与对比、内容双向性。

二、跨文化交际教材编写原则

1、包容和尊重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文明使各个民族、国家走向一起,文化使之保持自身的特色。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也应该认清这样的现实,每一种有意义、有文化价值的传播过程都应该是在以相互依赖、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前提下进行。没有包容和尊重的跨文化是单向的侵略,而不是双方的交流。

在缅甸,人们早晨跪在路边,希望化缘的僧人能从他们手中取走食物,女性不能够抬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什么僧侣就比其他人的地位高?在学习了跨文化知识后才了解:泰国被称之为“黄袍佛国”,大多数民众信奉佛教,寺庙、和尚与人民日常事务有着很强的联系。民众颂佛经,拜佛寺是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享受这样的生活。

每一种文化和文明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文化传承,有独特的美丽和智慧。作为跨文化者,应该消除文化意义上的“异教徒”想法,承认他者文化体系的价值,存在既有价值[成理理.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交际文化编写研究——以《发展汉语》系列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中国人讲究“得体”,可理解为做事不应从心所欲,应推己及人,多替他人着想。因此我们在编写面对东南亚跨文化交际教材中也应重点提出:包容和尊重。

2、系统和对比

生活中,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对其认识不成系统,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含性和依附性内容不容易被发现,但这并不意味跨文化交际本身没有独立的系统。在美国教汉语的老师,上课穿T恤牛仔;在泰国教汉语的女老师着短袖衬衫过膝裙,衬衫需要有领有袖。只简单的对比,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出泰国对老师更苛刻呢?不能,我们不能仅仅只通过一个事例,就把片面、杂乱无章甚至支离破碎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教授给留学生。

交际文化教学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对比的原则。不同民族语言中的交际文化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规律叫做文化差异规律,只有通过文化对比研究才能把它揭示出来[赵贤洲.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刍议——关于教学导向与教学原则汉语学习[J].汉语学习,1994(1).]。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行为和观念的差异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阻碍,跨文化学习者只有树立强烈的比较意识,在对比中摆脱母语文化的束缚,才能接受并适应学习国家的文化。

3、内容双向性

作为跨文化交际教材的编写者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学习者产生基于心理根源的需求,自主的选择有需求的文化内容。袁新在《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出,“外语教学要逐步从单向地向外传播本土文化和学术层次上的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转变成不同文化间的互动” [袁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2):27-29.]。文化是每个人生下来便融入其中的,本民族的人对外域文化有一种无意识的抵触,这往往导致感知差异、价值差异及先入为主的对信息编码的不尽相同的理解。所以,在教材编写中,我们需要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进行换位思考。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的双方即是“传者”,也是“受者”[林波. 交际意图的语用认知新探[J].外语教学,2002,23(3):28-33.]。交际过程中不能集中对己文化的单一输入,也应该关注对方文化。对于“传者”而言,文化态度的取舍和抉择会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进程。在教材编写中,不能表现过多的文化自豪感,不因己文化为傲,过分的文化炫耀感会造成学习者的反感,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文化态度的双向性也具有积极地反馈作用,这种良性发展的效应也会促进双方文化的更进一步交融。

三、结论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合理的教材编排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是我们教材编写应有的基本态度。在设计编排教材时就应该把文化、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对待,用对比的眼光来看待文化差异。在教材编写时,我们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应更多从对方立场出发,采用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注意文化通感问题。

作者简介:薛俐,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云南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论文作者:薛俐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  ;  ;  ;  ;  ;  ;  ;  

面向东南亚国家跨文化交际教材编写原则论文_薛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