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改革政策导向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影响分析论文

国家科技改革政策导向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影响分析

张耀方,韩海波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240)

摘 要: 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政策依据和导向变化,分析了当前科技改革政策对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影响,并对未来学科评估进行了延伸思考。研究表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同国家教育发展和科技改革的政策变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未来将更看重人才的实际贡献和成长性,进一步杜绝 “帽子”称号的异化使用;将更加强调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进一步成为重点核心指标;将更加突出国家重大需求导向,进一步提倡关键核心领域的原始自主创新;将更加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诚信体系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类指标将增加,进一步关注学科建设的软实力。同时,评估周期或需相对固定或延长;评估结果的应用或需进一步加强;量化评估与定性评估的关系或需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 科技改革;政策导向;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0 引言

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现阶段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而学科评估工作是加快促进双一流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也是指导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引领。

我国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4轮,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评估时间周期相对固定。第一轮至第四轮评估分别在2002—2004年、2006—2008年、2012—2013年、2016—2017年开展,平均每4~5年组织一次,每次评估历时约两年。②参评单位和学科数稳定增长。第1轮至第4轮评估分别涵盖了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 、331个单位的2369个学科、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 、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学科数同比上一轮增长率分别为73%、79%、76%。③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逐步发展。逐步淡化了师资队伍与资源投入类指标占比,转而更加关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指标权重,科学研究占比维持稳定;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在维持原有数量指标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质量评价指标,例如增加了代表性成果、代表性案例展示、同行专家与服务企业调查等。④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明显提升。评估以学科建设情况和水平为对象,公布的结果基本符合大众预期,为我国的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重点方向和资源储备;以提供发展建设建议为目的,得到高等院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为高校未来的学科布局和建设路径提供了指导意见;评估的公开透明和权威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广大家长和学生填报专业志愿提供了决策参考。

学科评估实施以来不仅引发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学界的热烈探讨,研究大体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对学科评估整体的思考与分析,包括赵立莹[1]基于元评估模型对第四轮学科评估进行优劣分析,方跃平[2]提出完善学科类型化评估机制,林梦泉等[3]分析学科评估发展与改革探究等;第二,对学科评估的国际比较与探讨,包括蒋林浩等[4]基于美英中三国的比较研究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李锋亮等[5]对英国科研评估体系REF及其评估实施变化过程与方向进行的专门探讨,万坤等[6]对瑞典FOKUS 科研质量评价框架的评价单元、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数据来源4个方面进行的深入分析;第三,对学科评估某一方面的研究深化,包括梅红等[7]对比学科评估指标与双一流重点建设任务的契合情况与创新探索,丁雪梅[8]对我国高等院校重点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提出几点建议,方跃平等[9]深入分析了我国学术声誉评估及其优化等。目前,科技政策改革导向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仍然空白。

播后白天25~30℃,夜间 15~20℃,当50%出苗时将地膜撤掉,白天揭拱棚降温,白天 20~25℃,夜间15~17℃,子叶展开后,及时间苗。

第五轮学科评估预计在2020年开展,目前各参评单位已开始积极着手准备,可以预见参评高校和学科数将继续增长、社会影响力将持续提升,而评估指标体系在经验积累与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也需要更加完备。作为振兴国家高等教育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需与国家政策导向的引领性和指导性相符,而近年来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涉及项目、经费、机构、人员、评估等各个方面,其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1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政策依据和导向分析

第一,师资队伍与资源将更看重人才的实际贡献和成长性,进一步杜绝 “帽子”称号的异化使用。头衔、资历、职称、荣誉称号等代表过去取得的成绩和贡献,不能替代对当前和未来的评价和预判,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和发展规划、优秀创新团队的协同合作和科学精神更应该成为学科发展未来的布局重点。同时,对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等学科支撑平台和资源将进一步加强谋划、规范管理,切实推进绩效评估和终身淘汰制,不以建设数量取胜而以发展质量取优,给予新兴学科更多的同台竞技的机会和舞台,形成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发展机制。

第四,社会服务与学术声誉将更加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学术共同体代表着更高的道德声誉要求,将对弄虚作假、科研不端、师德失范等行为零容忍、一票否决。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自由包容的研究氛围是良好科研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和先决条件,既包括对科研团队、研究人员学术成长轨迹和学术水平的跟踪评价,也包括对教师队伍和学生的诚信教育和综合评估,还包括整个学科领域诚信规范体系的建立。同时,将更加强调学术成果的代表性、原创性和贡献度,重点评价其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

第五,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类指标将进一步增加,进一步关注学科建设的软实力。过往的评价中更加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文化的自信、传承和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对学科的纵深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未来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更新和拓展的领域。

表1 第三轮、第四轮评估前期国家最高层面政策变化对比

表2 学科评估一级指标及权重

表3 学科评估二级与三级指标对比

2 当前科技改革政策对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影响分析

癌症对患者生命健康及生存质量有严重影响,且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食管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类型,起病隐匿,多数患者明确诊断时已进至中晚期,此时往往已丧失最佳治疗时机,患者多数需通过放化疗来延长生存时间[7]。

目前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三级,一级指标保持稳定、契合研究型大学的功能和定位,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另外增加了学科声誉指标;二级、三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与国家政策导向变化相呼应,呈现出不断的动态调整和变化。鉴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战略分别于2012年、2016年提出,恰逢第三轮、第四轮评估的伊始,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影响深远,因此文章着重分析 “十二五”以来的政策导向 (见表1)以及近三轮的指标体系变化情况 (见表2、表3)。

学科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伴随着国家政策改革导向的调整和现实需求问题的不断涌现,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难点。指标体系在保持原有一级指标框架的基础上,二、三级指标的设定与内容将跟随国家政策导向的调整不断更新和完善,更加契合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更加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通过延伸分析与思考,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关注:

第三,科学研究将更加突出国家重大需求导向,进一步提倡关键核心领域的原始自主创新。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贸易和高技术领域的摩擦与争端,再次把我们推到历史重要的转折点,唯论文、专利、职称、学历、奖项都解决不了诸多技术瓶颈问题,过去的资源驱动、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未来只能转换为科技驱动、集约式、内涵发展模式,无论是基础前沿探索、应用成果转化,还是新型智库建设,都将以解决现实问题和痛点、促进美好生活提升为衡量尺度和唯一准绳。单一的数量评价容易,多维度的质量评估难,需要持续的研究探索、实践检验与路径优化。

5.综上所述,总之柴油机滤清器的保养,必须坚决地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时间和操作进行保养,如果作业环境出现恶劣,保养周期必须提前。拆装、检查和保养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切不可认为各种滤清器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否则柴油机无法保持技术状态完好,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甚至还会大大地减少柴油机的工作寿命。

第三轮、第四轮学科评估分别始于2012年、2016年,处于整个 “十二五” “十三五”规划的初期,这一阶段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10]、国务院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11]的发布为纲领。其间,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12];2013年11月、2014年7月,教育部印发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13]、 《高等学校科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14];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暂行)》[15]。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声誉方面政策改革导向变化显著,相应的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影响不断显现。

3 结语

第二,人才培养将更加强调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成为学科评估关注的核心指标。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品格、职业技能、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提升的重要时期,与在校生、毕业生质量评价和用户满意度调查相比,培养过程质量更需要被强调和关注,既包括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教材课程质量的高水准、国际交流合作的高质量、实践环节的严格要求等,更应该包括理想信念、爱国精神、个人品格的塑造和引导,而这种软条件评估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对学科评估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第四轮评估结果公布至今,国家各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绩效评估相关文件,包括2018年7月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16]、国务院 《关于优化科研管理 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17]、2018年8月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18]、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 《关于开展清理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19],政策文件的宗旨和导向将继续影响新一轮的学科评估。笔者认为新一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可能将在以下方面有所变化:

第一,评估周期或需相对固定或延长。首先,中长期绩效评价更能激发学科的潜心发展,过于频繁的评估或考核容易导致短视、浮躁和无效压力,亮点成果的涌现离不开十年磨一剑的长期积累;其次,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博士点评估在1982年、1995年、2006年,间隔期长达10年,英国7次科研评估分别在1986年、1989年、1992年、1996年、2001年、2008年、2014年,间隔期也逐步延长;再次,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奋勇追赶,我们的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体系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由对数量、速度的追求逐步过渡到对质量、效益的关注,越往上发展越不可避免地难度越大、瓶颈越多、压力越重、突破越难,越需要平心静气、破除干扰、全身投入攻克技术壁垒,无谓的短期评估反而可能会打破既定节奏。因此适当的评估周期将非常重要,给予5年及以上的中长期评估对学科的发展与沉淀更加有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建立综合评价 (5年为评价周期)与年度抽查评价相结合的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长效机制; 《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 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减少评价频次,对于评价结果连续优秀的实行一定期限免评的制度等。可见政策导向已十分明确,后续制度的真正建立、完善与落实则更加重要,既需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较高层面的统一监管和督办,也需要各个部委、地方政府的积极落实和配合,更需要整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和实际反馈。

本次5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宫颈癌术后患者,将其以护理方式为依据完成平均分组,对照组29例患者中,最大年龄值是56岁,最小年龄值是34岁,均龄值数为(42.63±1.52)岁;研究组29例患者中,最大年龄值是57岁,最小年龄值是33岁,均龄值数为(43.06±1.41)岁,两组研究人员基础资料未见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入组标准:①经过病理学检查被明确诊断为宫颈癌患者;②本次研究人员均签署了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①重大心理以及精神疾病患者;②中途选择退出患者;③伴有心、肾、肝等严重器官疾病患者。

相关研究文献[16-17]表明,氨基酸含量是衡量食物营养成分的重要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食物比较理想的蛋白质含量,其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应为40%左右,必需及半必须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应为60%以上。根据上述标准,四季竹竹笋2项指标比该标准略低,但十分接近(分别为37%和59%),优于少穗竹的这2项指标(分别为30%和42%)。

第二,评估结果的应用或需进一步加强。现阶段的学科评估立足服务学科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服务各级政府和参评单位决策咨询,服务社会各界信息需求,评估结果的公布与应用更多集中在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参考方面,并未与财政拨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国家级科技人才推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学科专业设置、研究生和博士后招收、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考核评价、科研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工作相衔接。当然,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强相关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引发寻租行为、激化浮躁情绪、叠加过度压力等,从国际经验来看,英国采取的将学科评估与科研拨款直接挂钩的做法并非国际主流且受到争议。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结合评估结果适当给予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科的良性发展和共同进步,奖优惩劣、赏勤罚懒、促先策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有助于集中优势力量取得重大突破,关键是奖惩力度的把握、政策的公开公平合理以及落实的正确到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绩效评价结果与科研管理机制的衔接,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因此未来在学科评估设计的合理性、过程的规范性公正性、结果应用与资源配置关联度方面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和严谨。

第三,量化评估与定性评估的关系或需进一步优化。量化评估和定性评估各有利弊,量化评估更加客观、公开公正、简便易行,但有时结果并不可靠,且指标的选择与设计非常重要,定性评估更加人性化、更加灵活,能很好地弥补量化评估的不足,但是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和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科学界定两者的关系、应用场景和范围十分重要,这也是一项国际难题。美国博士点评估方法经历了从定性评估到量化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再到纯量化评估的过程,英国科研评估则在定性同行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考虑逐步加入量化评估。学界对纯量化评估的批评较多,但纯定性评估也必然会导致寻租增加、客观公正性降低、透明度不足等各种问题。 《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 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对科技评价活动中简单量化的做法进行清理,开展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集中清理; 《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将在全国开展清理 “四唯”专项行动,克服 “四唯”倾向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量化评估,恰恰相反量化评估仍然是评估的必要基础和合理组成,在未来的学科评估中更需要合理界定其和定性评估的关系和比例,二者并非非此即彼,而是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赵立莹.问责与改进:我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元评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 (2):32-38.

[2]方跃平,邹放鸣.我国学科类型化评估机制的完善[J].江苏高教,2018 (7):21-25.

[3]林梦泉,姜辉,任超.学科评估发展与改革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 (21):43-52.

[4]蒋林浩,沈文钦,陈洪捷,等.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美英中三国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 (11):92-101.

[5]李锋亮,黄倩殷.英国科研评估制度变化动向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 (1):74-77.

[6]万坤,李晨英,韩明杰,等.瑞典FOKUS科研质量评价框架特征分析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 (19):70-80.

[7]梅红,宋晓平. “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评估创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 (5):22-28.

[8]丁雪梅.关于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的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 (2):26-29.

[9]方跃平,汪全胜.论我国学术声誉评估及其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 (11):18-22.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OL]. (2010-07-29)[2018-12-09].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1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 (2015-11-05)[2018-12-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1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 (2012-09-23)[2018-12-0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238927.htm.

[1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EB/OL]. (2013-12-20)[2018-12-09].http://www.gov.cn/gzdt/2013-12/20/content_2551954.htm.

[1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发布高等学校科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的函[EB/OL]. (2014-07-25)[2018-12-09].http://www.moe.edu.cn/s78/A16/s8213/A16_sjhj/201507/t20150703_192413.html.

[15]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暂行)的通知[EB/OL]. (2017-01-24)[2018-12-09].https://baike.so.com/doc/24644150-25532719.html.

[1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EB/OL]. (2018-07-03)[2018-12-09].http://www.gov.cn/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1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 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EB/OL]. (2018-07-24)[2018-12-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7/24/content_5308787.htm.

[18]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2018-08-27)[2018-12-09].https://www.chsi.com.cn/jyzx/201808/20180827/1716444534.html.

[19]科技部.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EB/OL]. (2018-10-24)[2018-12-09].https://www.eol.cn/shanxi/shanxinews/201810/t20181024_1630117.shtml.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form Policy Orientation on Subject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Zhang Yaofang,Han Haibo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Shanghai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reform,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licy basis and guidance changes of the subject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design,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form policy on the design of the new round of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and further extends the future subject evaluation.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sign of the subje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and inseparable from the policy change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form.In the future,the actual contribution and growth of talents will be valued more,and the alienation of the title of “hat”will be further eliminated.More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raining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and talent training will further become a key core indicator;It will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the country’s major needs and further promote original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key core areas;It will focus more on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ity system;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dicators will increase,and further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the soft power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At the same time,the assessment cycle may need to be relatively fixed or extended;The application of assessment findings may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qualitative assessment may need to be further optimized.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form;Policy orientation;Subject assessment;Indicator system

收稿日期: 2019-01-25

作者简介: 张耀方 (1985-),女,河南济源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中国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科研管理、高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2.5

文献标识码: A

(责任编辑 沈蓉)

标签:;  ;  ;  ;  ;  

国家科技改革政策导向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影响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