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与共和政治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民主政治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已得到举国共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这已成为一个理论前沿问题,有必要加以深入思考。
一、议会民主制的局限性
当今世界在论及政治体制时,都把民主政治视作金科玉律,认为是当今乃至21世纪的世界潮流。国外学人所讲的民主政治,是指当今西方盛行的议会民主制。就是在国内,大多数学人也这样看。我们认为,议会民主制比专制政治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很难说是21世纪的世界潮流。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有其历史和时代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文化的局限性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一个根本不同之点是:前者只受生产力单一因素制约,后者受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生产力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行为对象是自然界。政治体现的是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阶级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行为的对象是人,人是能动的,有意识的,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共同的准则。因此政治的演变在全世界没有单一的轨道。人生下来最先接受的是传统文化,而后才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比如当今世界存在的佛教、儒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文化圈,都是独立产生的,不存在继承和递进关系。在全世界不同地区,生产力的发展都经历了使用石器、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力、原子能的阶段。300年前,全世界都用铁器,但并没有统一的文化;200年前,全世界开始步入蒸汽机时代,但也并未步入同一种文化。由于政治受文化制约,全球没有共同的文化,也就不会产生共同的政治理念、政治体制。现在欧美国家实行的议会民主,是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中滋生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比,有诸多特点,其中与议会民主相关的有三点:一是个人本位,二是自由主义,三是斗争哲学。
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是个城邦国家,手工业较发达,个人有较大的独立性。当时哲人特别注重个人,由此出现了个人本位主义,以个人为本位,就特别崇尚自由。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民主政治“视自由为其宗旨”,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是“人人轮番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自由体现在个人生活是“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以个人为本位,每个人任意行为,势必引起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故西方哲人特别关注矛盾、斗争。赫拉克利特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是存在的基本状态。他指出:“战争是普遍存在的,正义即是斗争,万物皆由斗争而产生。”(注:《世界哲学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同时,古希腊是由一些互不归属的城邦组成,各城邦之间时常相互攻杀,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特别关注斗争。在个人本位、自由主义、斗争哲学的文化土壤上滋生出议会民主制,打上了西方文化特定的烙印。以后出现的基督教是古希腊哲学与原始宗教结合的产物,其教义是将每个人都视作上帝的臣民,个人只服从上帝,这样一来,在基督教文化中,个人本位主义得以延续下来。
议会民主以自由为核心价值观念,可称作自由民主制。这种自由民主制的基本特征是多党制,党派分为执政党与反对党,反对党的目的是取得政权,基本手段是反对执政党;执政党的目的是保住政权。两派经常处于斗争之中,斗争成为目的。民众与政府也处于斗争状态,崇尚罢工罢课、示威游行,反对政府。之所以要不断斗争,就在于以个人为本位,每个人都从自我出发,就必然是与他人斗,同政府斗,故议会民主是在个人本位、自由主义、斗争哲学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特别适用于基督教文化圈,这就是议会民主的文化局限性。
(二)阶级的局限性
民主政治源于古希腊,当时一个城邦有选举权的公民不多,根据欧洲学者研究,雅典城邦有居民7万多人,有选举权者只有四、五千人。由于选民少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一个人可以在城邦广场上向民众演讲。现代国家地广人多,只能实行间接民主,即议会民主,个人要通过强大有力的宣传工具、交通工具才能发表政见。而现在西方的新闻记者,绝大部分依附于权贵和富豪。由于选举成本高,只有富豪和其所支持的人,才有条件参加竞选。议会民主政治运行的结果,必然蜕变为金钱政治,是一种支持富人、压制穷人的制度,的的确确是资产阶级民主。这就是议会民主的阶级局限性。
(三)经济形态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有一条基本原理,那就是政治上层建筑适应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否包含生产力,对此有不同看法,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经济基础中包含有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发生大变革时,会引发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当生产关系相对稳定,生产力发生大变革时,也能引发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是为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是一种分散式的生产,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农民不能组织成社会集团,人们处于分散状态,且愚昧无知,盲目服从,依赖于一种外来力量来管理自己,专制政治适合于农业社会。专制政治建筑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专制政治正是农业经济的集中表现。
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是为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紧密,交通和通信甚为发达,民众的文化水平大为提高。同时社会结构远比农业社会复杂,个人无法管理全社会,需要集思广议,集中一大批知识丰富的人才能制定并实施一套法律制度,以管理社会。同时,工业社会又出现了诸多社会集团,包括民族的、种族的、宗教的、职业的集团,特别是出现了有组织的产业大军,形成了阶级集团,进行着争取民主、反对专制的斗争。各社会集团的规模大,冲突的规模也大,这就需要有一个机构,能协调各个社会集团的关系,而民主比专制更便于缓解冲突,保持社会稳定有序地运行。议会民主正因为适合工业社会的需要,得以盛行起来。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上,议会民主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时就出现过,700年前意大利的城邦也出现过,由于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而夭折。在有了工业经济基础之后,议会民主制才得以巩固,而民主政治正是工业经济的集中表现。
20世纪70年代至今,科技飞速发展,在亚洲和拉美有些国家较快地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国,专制政治迅速向民主政治转变。由于民主政治较专制政治有明显的优越性,不少人因此认为一股世界性的民主浪潮来临了。而在早已实现民主政治的国家,人们反而对民主政治兴趣不大,甚至有人在谈论民主政治的危机。其原因在于,民主政治较适应于工业社会,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工业社会,到了本世纪70年代,人们在议论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称之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服务社会、知识社会等等。在我看来,称作知识社会较为合适。因为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称农业社会,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称工业社会,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就应称作知识社会。议会民主盛行于工业社会,适应于工业社会。发达国家现已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这是一次生产力的大变革,要求政治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议会民主制却很难适应,其弊端日益显露。在21世纪,全世界将处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时期,也将是议会民主从兴盛到衰老的时期。而在21世纪初叶,某些地区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阶段,民主政治仍具有生命力。
二、时代潮流的变化
二次大战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推动了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变革,广大发展中国家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其中一小部分完成了这一转变进入了新工业化国家行列。欧美发达国家现在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这些国家虽然数量少,但处于历史发展的前沿,标志着时代潮流的方向。我们应立足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大背景,来考察议会民主的命运。
(一)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化
战争自古就有,而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同工业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在工业社会初期和中期,物质生产资料(机器、能源、原料)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这类财富是有限的,从而引起了争夺物质财富的战争,这是产生战争的物质根源。在工业社会后期,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而科学技术是无限的资源,在和平条件下,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造出新产品以占领市场,运用新技术更便于取得财富。到本世纪末,战争与革命时代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其最后决定因素是生产力。
从长远看,和平将对议会民主提出挑战。因为个人本位这种价值观念,确认个人自由高于一切。人人追求个人自由会形成离心力,只有当战争威胁存在时,才产生凝聚力。和平持续下去,势必导致离心力加剧,议会民主政治面临挑战。美国政府为了应付挑战,最简单的办法是制造紧张局势,不断发动一些小规模战争。从价值观和制度上分析,议会民主政治不能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二)从集团化到社会化
在工业社会,形成了许多社会集团,各社会集团有独特的利益,这就出现了代表各个集团的政党,它们相互竞争,相互冲突。而在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过程中,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面貌和人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生产走向社会化。到了本世纪下半叶,生活也走向社会化,人的生活越来越依靠一整套公共设施,如交通网、通信网、电力势力网、计算机网、自来水网等,解决人的生活问题,越来越依靠全社会。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水资源短缺、刑事犯罪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还出现了金融危机、人口膨胀、跨国犯罪、温室效应、病毒流行、水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眼下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依然存在,但全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增多,则是客观事实。现在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左右政党的政策日益接近,还出现了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绿党,就是为了应付全社会问题。固守两党竞争、轮流坐庄模式,会导致精英人才陷于内耗,使政策失去连续性。基于冲突和竞争的议会民主制,随着集团化到社会化的演变,其功能将趋向萎缩,只有多党合作才便于解决全社会问题。
(三)从两极化到多极化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处于工业社会阶段,两极化一直占主导地位。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存在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工业社会只有几个大的职业集团。基于矛盾斗争而建立起来的议会民主制,开始为多党竞争,最后大多形成两党争鼎。在工业社会后期,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服务业的特点是分散化、小型化,在两大阶级之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阶层,这可说是阶级状况的多极化。同时职业也趋向多级化,不再是几个大的职业集团,而是成千上万个小职业集团,还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集团。议会民主制是适应两极化世界而形成的,当世界趋向多极化,即人们常说的多元化,议会民主制就无法应对了。
(四)从一国经济到世界经济
在工业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限于一国范围内,议会制定的法律在本国范围内是有效的。从本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了信息技术革命,人们很容易了解生产要素在世界的分布状况,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合理分布生产要素,出现了大量跨国公司,经济走向一体化,这种倾向还在加剧。由于生产要素在全世界流动,议会制定的法律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也就失去了效力。如美国议会制定的制裁伊朗和古巴的法律,受到各国抵制,也就根本行不通。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议会就日益失去了效用,只有各国间共同协商,才能解决世界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五)从依赖权力到依赖科学
在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结构和国家事务以及各利益集团的关系也比较简单,治理国家主要依靠权力与法律,法律又是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民主政治搞三权分立,相互制衡,避免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是有其合理性的。在知识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结构和国家政务复杂化,这一趋势还会持续下去,治理国家越来越依靠科学,靠各门科学的专家群体研究出治国方略,治国不再依赖于议会辩论,而依赖于科学研究。根据利益集团制定法律受到局限,社会发展要求根据科学而立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能发挥一些积极作用,同时也会妨碍根据科学原则立法和处理行政事务。
(六)从集中过度到民主过度
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权力分配问题。君主制是权力集中于一个人,没有民主。古希腊雅典城最初产生的民主制,在几万人中有选举权者几千人,选出几十人到几百人的权力机构,如由500人组成法庭。可见,这一民主制的权力分配,是由几万人集中到几十人、几百人。因此,可以光有集中而无民主,但不可能光有民主而无集中,民主制从产生之日起就包合有集中,故民主制就是民主集中制。
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盛行君主制,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民主全无。只是在一些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小城邦,偶而出现过民主制。在工业社会初期,民主制能存在,但仍然是集中过度而民主不足。公民的选举权,受到民族、性别、财产、文化、居住时间等条件限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统治者压制民主,另一方面民众的文化水平低,忙于生计,对民主不关心或无暇顾及。到了工业社会后期,民众的文化水平大为提高,生活水平也大为改善,就有力量、有时间去争取民主,使得民主日益扩大,集中日益减少,政府的权威削弱,出现了民主过度。西方的一些学者称为民主过剩,民主危机。甚至有人认为,民主不久即会枯竭而死亡。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说:“政治民主的无限扩大也潜在地存在着一些合乎需要的限制。如果民主在一个更为平衡的状态下存在,其寿命会更长久一些。”(注:亨廷顿等:《民主的危机》,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页。)
农业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此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专制政治,也有几千年的历史。民主化、现代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行的,工业社会盛行议会民主制,但工业社会在发达国家也只有200年的历史,即开始向知识社会转变,在此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议会民主制,其弊端日益明显,不可能成为终极目标。由于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加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也在加速变革,特别是到了本世纪末叶,变化更为迅猛,这就使得议会民主政治开始显露出过时的迹象,而且越来越落后于时代潮流。议会民主的旗帜能打多久?这是应当严肃思考的问题。
三、共和政治通考
据《史记》记载:4000多年前唐尧帝“能明训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照明,和合万国”(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尧帝建立的是一种各部落集团和睦共处的社会。尧舜二帝实行“禅让”制,标志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当时没有国王,周公召公二人共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意为平等和谐共事。共和制只存在了15年,但共和政治理念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而生存下来。
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思想文化之大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目标。仁政就是领导与民众和谐,王道就是国与国和平共处。人的实践活动,和最为重要,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经典《中庸》上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肯定和是最高准则。由此形成了中国的和合文化传统。
人与人和谐就要对等和平等。孔子在《论语·先进》篇提出“君君臣臣”,就是君臣各有自己的职责,二者是一种对等关系。孔子还认为君臣是一种平等朋友关系。据近年荆门郭店发掘的书简,孔子在《语丛》篇中说:“君臣,朋友其择者也。”“友,君臣之道也。”在《唐虞之道》篇,孔子崇尚禅让,反对家天下(注:转引自姜广辉:《应重新评价孔子学说》,载《光明日报》1999年5月7日。)。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就是平等和谐的大同社会,这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念,这种政治理念可称为共和政治理念。战国时孟子提出民本主义,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民主思想,清末康有为作《大同书》,民国初孙中山倡导“五族共和”,其源头就是孔子的共和政治理念。
西方在两千多年前也提出过共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根据两个标准来划分政体,一是执政者人数多少,二是能否为公共利益服务。能为城邦利益服务的为正宗政体,为一个人或部分人服务的为变形政体。他据此提出,由中间阶层执政,能为公共利益服务,是一种正宗政体,称为共和政体(JIDλLTEia意为公共团体);由贫民执政,只为部分人服务的是一种变形政体,称为民主政体。古罗马建立的共和国REPUbLic,由res(事务)和Publicus(公共)两个词组成,意为公共事务。共和除了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以外,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和谐均衡。不过,亚里士多德主张中间阶层执政可保持社会和谐,古罗马的思想家希罗德则认为,最高权力授予人民而实际权力授予元老院可以保持均衡和谐。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的原意是和谐一致与为公共事务服务。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后,有的将共和界定为与君主制对立的政体,如法国的卢梭、美国的潘恩,力主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德国的康德称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共和国,攻击民主共和国是暴政。在19世纪以后,人们才明确共和是否定一切君主制的政体。中国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这里讲的共和是一种政治体制;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这里讲的共和,是一种政治理念,有和谐平等之意。
通过对两千多年政治思想史的考察,再同民主政治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共和政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在体制上否定独裁制和君主制。共和政治与民主政治一样,都是独裁制的对立物。但民主政治可以容纳君主立宪制和议员世袭制,共和政治则否定一切君主制、世袭制,比民主政治更加平等。
第二,在价值观上,共和政治以和谐为核心。中国古代讲的共和,就是和谐共事。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家讲的共和,也有和谐一致的意思。民主政治是以自由为核心价值观念。
第三,在行为方式上以协同为主导。共和政治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念,在行为方式上以协同为主导。中国古代以建立对等和平等关系来实现协同,西方古代人则以建立均衡和平衡关系以实现协同。民主政治的行为方式是以竞争为主导,突现人与人之间、政党之间的竞争。
第四,在功能上,共和政治以服务于公共利益为宗旨。在拉丁文中,共和一词的原意就是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共和政治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念,协同的行为方式,就可实现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功能。而民主政治突出多党竞争,自然是具有服务于党派利益的功能。
四、21世纪的政治大走势——共和政治
综上所述,民主政治理念渊源于古希腊的个人本位和斗争哲学的文化传统,到十六、十七世纪时,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变革,酝酿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作为对这一时代潮流的回应,出现了文艺复兴,以后形成了议会民主制,这种民主制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自由。与此相似,和合文化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形成了共和政治理念。到了20世纪末,生产力出现了历史性变化,将引起社会变革,酝酿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和合文化能顺应时代潮流,将会出现一场新的文化复兴,形成共和政治,其核心价值观念就是共和。
纵观人类历史,政治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制政治、独裁政治,存在于农业社会;第二阶段为民主政治,存在于工业社会;第三阶段为共和政治,是一种新的政治体制,现在处于萌芽状态。为什么未来社会将从民主政治走向共和政治呢?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第一,从历史总的发展趋势分析,历史进步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观察中外历史,战争、动乱、冲突有时可以产生出优秀精神产品,如诗词小说,哲学思想等,但对物质产品的生产起到破坏作用。安定、和谐的社会,能保证生产力顺利发展,从而推动历史前进,因而共和政治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再从历史发展阶段看,在生产力水平低的历史时期,剥削者为增加剩余劳动,会加重压迫剥削,劳动者面临饥饿的威胁,会冒死作求生的搏斗,斗争就激烈。当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则冲突会缓和。因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是冲突减少,协同增多。到了20世纪末,生产力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被称之为知识经济。科学技术是一种无限的资源,争夺资源的斗争将大为减少。现代生产力性质为共和政治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平等、和谐的价值观必然会占据主导地位,故共和政治理念符合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目标。
议会民主的基础有两根支柱:一是工业经济生产力,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到了20世纪末,工业经济这根支柱开始动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议会民主上层建筑最终会动摇倒塌。恩格斯于1848年在《奥地利末日的开端》一文中说过,蒸汽机技术摧毁了封建王朝。现在可以预见,知识经济生产力将摧毁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议会民主上层建筑。第二,从当今时代潮流分析,在两极化社会形成的民主政治,多是用议会表决方式解决政策选择问题。现代社会走向多元化,面临的是多元选择。有些问题还得投票表决,但越来越多的问题,共同协商比民主表决更有效。现代国家各个集团仍有自身特殊利益,但关系到全社会整体利益的事项日益增多,客观上要求政治集团之间共同协商以解决全社会的问题。世界和平将长期持续下去,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战与和,而是发展经济与文化事业。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处理国事依赖于科学研究,集中各方面人才共同协商,才是适应时代潮流的最佳选择。
第三,从二者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共和政治比民主政治更现实,更可行。民主一词是在2400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德在《历史》一书中首次提出,意为人民的权力。古希腊文demos(人民)有两个含义:一是全体希腊人,二是指贫民。民主作为一种理念,解释为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归民众。这种理念固然崇高,但也是乌托邦,无法实现。正如卢梭所说:“就民主制这一名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注: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8页。)共和理念则接近现实,是较为可行的。如要人人主政,这根本无法实现。而要主政者有对等的权力和职责,主政者与民众和谐,就有可能实现。
共和政治并非是民主政治的对立物,而是吸收民主政治的精华,摒弃其陈旧过时的部分,对民主政治加以改造,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更高阶段。
共和政治首先是改造民主政治的价值观念,以共和为核心价值观念。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念仍有合理性,但应服从共和。由于民主理念是空想,实际上无法实现人人有权,只能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处理各项事物,这显然不如共和原则更符合人权。如民主是体现多数人的意志,但不应背离共和原则而迫害少数人。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是根据民主原则(280票对220票)处死的。本世纪30年代,德国的纳粹党民主选举上台后,不遵循民主共和原则,杀害犹太人。这些都是民主背离共和的历史事件。当前世界上存在的国家之间、民族种族之间、宗教派别之间的冲突,民主政治都无能为力,只有共和政治才能解决。南斯拉夫科索沃省的问题就是一个例子。就全国而言,塞族是多数,就科索沃省而言,阿族占多数,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无法应用;用武力压服虽可缓解一时,但又埋下更深的祸根。只有实现了两族共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共和政治是民主政治的更高阶段,相对于专制政治而言,民主是目的;相对于共和政治而言,民主是手段。
一人一票的普选制是民主政治中最具进步意义的成分,共和政治应加以吸收。19世纪末,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选举取得了重大成功,恩格斯在1895年发表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指出,工人阶级政党可以通过选举取得政权。到了20世纪,由于金钱政治盛行,富人方有条件参加竞选,这就破坏了选举的公正性。金钱政治的根源在于多党竞争,多党共和才能铲除金钱政治的根源。多党竞争、新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监督机制,其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制止他人的腐败,但并不能防止自身陷入腐败。因为多党竞争,使得政党依附财团,新闻自由使得新闻工作者不受限制,自由地投靠权贵和财团。这是监督者自身的腐败。共和政治以共和为最高准则,官员腐败导致民众与政府对立,是破坏共和的首要因素。多党共和就要相互监督,铲除腐败。执政党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有主政的权利,也有铲除腐败、接受监督的义务。由此可见,共和政治完全可以吸收多党竞争、新闻自由的积极方面,而摒弃其消极方面。
民主政治注重法治,现代社会结构复杂,没有法治不能运行。共和政治仍应坚持法治。但民主政治下的法治有个不可克服的弊端,那就是不公平,有利于富人,不利于穷人。因为现代社会法律条文繁多,诉讼依赖律师,有钱人可请到高级律师,这就使得富人处于优势,穷人处于劣势。而司法腐败更加不利于弱者。当今世界都把市场经济与法治视为法宝,而这两件法宝有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扩大了不平等。市场经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同时会扩大贫富差距。法治则将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引伸到政治领域。不平等是产生社会冲突的总根源。治本之道,在于消灭私有制,铲除不平等的源头,尽管这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共和政治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念,采用协同行为方式,也能缓和冲突,减少暴力行为,不失为一种治标之道。
三权分立的组织结构,可相互监督,有其合理性。立法、司法、行政三套人马各自为政,程序复杂,行动迟缓,只能适应于科学技术变化缓慢的历史条件。从现在开始直到21世纪,正是科技、经济、社会大变革时期,不断地涌现出一些新事物,引起新问题。如克隆生物技术对科学、经济、法律、伦理领域都产生一场冲击波。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科学和教育都面临创新,国家要集中各个方面精英人才方能应对。面对大变革,三权分立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还要有三权共和才能有效地应对。因此,既要发挥三权分立的相互监督作用,又要三权共和以应对各种新问题。
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专制政治盛行,科技和生产力落后,处于工业社会的初期或中期阶段,阶级斗争尖锐,革命和战争高潮迭起。民主政治反映了当时的潮流,具有时代局限性。到了20世纪末,历史条件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主政治在诸多方面已显得陈旧过时。从民主政治上升到共和政治,必将是21世纪的一大世界潮流。共和政治并不排斥民主政治,而是以民主政治为基础,但它是民主政治的更高层次。共和政治是标明政治发展的更高阶段,与民主政治相对应;共和民主制是一种制度,与自由民主制相对应。
当今世界变化很快,工业经济之后有知识经济,工业社会之后有后工业社会,现代化之后有后现代化,从而有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之说,那么在民主政治之后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共和政治。从18世纪至20世纪,世界的政治大走势是民主政治;从21世纪开始,世界的政治大走势将是共和政治。
资本主义民主是在阶级对立和政党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身是一种冲突政治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存在阶级对立,全体人民与各个政党有共同的目标,民众与政府,中央与地方,各个民族和各个集团根本利益一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是合作政治,同以冲突、竞争为基本特征的议会民主有本质的不同,称作共和政治、共和民主制可谓名正言顺。在当代中国,共和政治是经济基础、中华文化、时代潮流三个坐标的交汇点,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我们由此得出一个无可动摇的结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共和政治、共和民主制。
标签:政治论文; 古希腊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共和时代论文; 共和元年论文; 冲突管理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议会改革论文; 文化冲突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