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物流的困惑与成长_供应链物流论文

2002中国物流的困惑与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物流论文,困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9年起,经过三年的浮华与喧嚣,在政府的大力推广和资本市场的不断追捧之下,到了2002年,中国物流产业看似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和极具赢利能力的时期。实际上,从物流从业人员的角度看,在中国,促成物流行业跳跃性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仍然未出现,故物流行业过去几年里单纯量的积累并没有必然带来任何根本性的升级,物流产业在中国实际仍然停留在躁动和摸索之中。

同时,各种正在崛起的产业力量变化、行业结构调整、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加上政府相关行业法规的欠完整性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行业的格局仍然波谲云诡,充满变数。

尤其值得关注和令人担忧的是,还有相当一大批从业人员和物流产业的利益相关方仍然沉醉在“物流淘金”的美梦之中,并没有能够从最根本的商业逻辑出发来现实地考虑企业的物流问题和物流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中国物流产业的变局

一、行业结构调整驱动物流变革

3C产业在中国是竞争最早也是最惨烈的行业,因而行业供应链结构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已经较早暴露出来,并且摆在企业管理者的议事日程之中。同时这个行业也是最早在中国采用供应链管理技术的。中国3C产业的领袖企业始终以其创新能力和执行速度继续执物流变革的牛耳,并且已经或正在完成自己的分销物流体系调整。完成了自身物流体系建设的3C企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将面临建设供应链协作能力的重大挑战。

零售业是中国目前业态变革最剧烈,同时也是物流变革需求最迫切的行业。国内连锁企业的崛起和国外各种类型的零售企业的大举入侵,国内的零售市场一下子变得拥挤不堪,在很多中心城市甚至出现超饱和状态,行业内的联合与兼并成为家常便饭。生存的压力和扩张的欲望使得行业所有的参与者把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成本的关注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一体化物流支持平台的建立正在成为以三联集团为代表的家电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汽车行业经历了“元年”后正蓄势待发,整车厂商也随着生产布局的完成和产品结构的完善而对汽车物流提出更为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需求。而零部件供应商也寻求通过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与整车厂建立起高效紧密的协作关系。除了许多整车厂的储运或销售部门开始进入“进厂物流”或“整车物流”之外,许多专业的物流公司也通过合资等方式加大对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专业化物流的投资和服务力度。

医药和烟草行业开始正视WTO 之后的挑战和国内其他行业经历的竞争过程,逐步摆脱政府垄断色彩,强化经营管理能力,自然而然地把物流改革推到了前台。两个行业物流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现代化的配送中心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

二、物流改革提高工商业竞争力

在领先的企业里,物流职能的重要性和对企业财务业绩的贡献进入公司总裁的视线,企业开始研究物流策略,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组织结构和流程改进以及业务外包等手段,并结合自身销售预测和库存计划能力的提高,成功建立起物流总成本最低和服务水平最佳的良性循环,以便有效支持企业新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立。

不同于前两年,企业不再只是关注讨论是否成立物流公司或者进行物流外包,而是开始专注于高效的物流带来的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以及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在大多数的企业里,物流业务外包仍然是主旋律,自身物流能力的建设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其中包括物流网络布局的规划,预测和计划能力的建立,配送中心和仓库条件的改善。领先的企业开始实现物流和商流的分离,建立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平台,包括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物流运作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第三方物流竞争进入白热化

2002年,以中远、中外远、中海和诚通为代表的一大批传统的国有仓储、运输、物资和海运企业基本完成战略转型,通过分拆等方式完成相关的产权改造,开始以“买客户”的方式和“重资产”的策略强势进入第三方物流市场,并且在大型的国内企业市场板块取得了相当大的份额。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的物流中心城市之外,在武汉、重庆、西安、成都和济南等主要的二级城市,民营物流企业在数量上迅速增加,在质量上也迅速成长。同时,这些企业也开始急剧分化,各具产业和地方特色,并且形成了以轻资产为优势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阵营。

跨国物流公司在政策的保护下纷纷通过和制造企业合资的方式,选择高成长和高利润的产业,比如高科技和汽车物流,迅速进行本土化扩张。然而,面对庞大的国内客户群体的低成本和低水平的物流运作现状,他们在管理水平,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还有待于充分发挥出来。

尽管如此,在中国,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富有行业特长的领袖企业仍然没有产生,企业间的竞争依然是局限在低水平价格竞争而不是主动的增值服务之上。和第三方物流行业发达的国家相比,物流外包业务的集中度相当低。同时,培育和推动行业发展的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分工还是一个无人愿意问津的话题。

高速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尚未成熟

一、良好的基础设施待建

高效的物流运作需要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全国性设施网络。良好的和联网的设施不仅可以提高每个节点的运作效率,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服务质量,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周期时间和运作成本,改善客户满意度。同时,良好的和联网的设施还可以改善区域间的经济协作,提高供应链上所有合作伙伴的运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降低物流和供应链总成本在GDP中的比重。

在中国,传统的仓库,码头和港口日益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的增值服务能力,生产力和商业价值正逐渐被人认可。虽然,各个行业供应链的压缩和新型商业业态的崛起使得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成为新的商业机会,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和政府在政策导向方面的影响使得物流枢纽和园区的投资和建设无固定规律可循,成功模式的建立尚需时日。负面的效果是,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的热潮也加剧了中国物流行业流行“重资产,轻运作”问题的加剧。

因此,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高效的和低成本的物流设施网络体系是中国物流产业实质性进步的重要前提之一。

二、信息系统缺少专业性适用性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最大特征就在于现代物流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了极致,即所谓的“用信息取代库存”。然而,在充斥着ERP 的中国市场上,无论是对于物流企业还是对于工商企业来说,目前极其缺乏专业的和适用的物流信息系统。本土的物流软件公司在物流经验不足的先天劣势的条件下,即使写出技术上非常完美的程序也难解物流运作之痛;而中国物流运作体系的独特性和海外成型的套装物流软件对中国市场的技术和实施支持力度的局限,造成了他们在进入中国之后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

传统的ERP在强化企业的财务控制和生产计划之余, 只能部分解决企业物流管理的难题;后ERP 时代的物流信息系统应该包括企业供应链优化模型、预测和计划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物流系统,它解答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客户服务水平和物流总成本的关系以及物流总成本的控制问题。同时,进入后ERP 时代的物流信息系统也必须开始关注企业的战略和财务问题(见图一)。

图一 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用情况(资料来源:快步易捷行业调研)

中国物流产业是否能够强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是否有一批超越了ERP系统,并且适合中国企业运作特性的优秀物流信息系统。

三、物流基本操作能力尚不扎实

在大谈“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今天,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位于上海桃浦仓库是需要有人来管理的,而且里面的货物是需要有卡车从上海运到北京的”,因为似乎只要有第三方物流公司,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解决了。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对实际运作能力的忽略和暴风骤雨般席卷了中国的仓储运输公司“翻牌”和“改名”风潮,才几乎要断送了中国花了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传统物流产业。

实际上,今天中国的公路运输服务经历了行业发展的历史最低点,亟待出现专业化的运输公司。交通运输法规的滞后,从业人员素质的低下以及过度的价格竞争,扼杀了普通货物运输领域的一大批国营运输公司,同时增加了运力供应环节的层级,从而抬高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削弱了整个运输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同时,仓储行业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仅仅以价格为竞争策略的自杀性竞争,使得企业在微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惨淡经营,根本无心也无力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运作能力的提升,信息系统的升级和人员的培训。

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中国市场急需一批有规模,服务水平高和性价比高的专业化运输和仓储公司。可以预期,在汽车、危险品、海关监管、医药零售以及生鲜和冷链领域领先的专业化运输和仓储公司将会和第三方物流一起平分秋色。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也只有这些物流的基础运作性环节的运作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与之生生相息的物流产业才会有赖以发展的服务基础。

四、操作性人才有待培养

物流产业的最大财富和发展的持久驱动力是拥有一大批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和从业人员。可悲的是,由于对物流的认识不足和企业运作方式的差异,中国企业在过去并没有培养出自己的物流管理人才;同时,教育体系教材陈旧,方式老化,不仅培养出来的人员数量不够,而且缺乏对操作层面人员的培养。虽然在过去改革开放的十几年里,跨国公司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素质很高的物流经理人员,但他们主要还是集中在跨国公司里,并且基本上只在外企体系内进行循环。即便如此,目前外企公司的物流最高长官基本上还都是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等物流发达国家。

所以,中国物流行业必须扭转“专家多,专才少”和“招硕士易,找主管难”的现象,既要解决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又要解决整个行业人才分布的断层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方物流——新的行业驱动力量

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离散性和能力的不均衡性,工商企业物流管理能力的差异性和需求的不确定性,物流行业专才的高度匮乏,物流信息系统的缺乏适用性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都为第四方物流公司的成长和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空间。

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实际的运作中,第三方物流公司缺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战略性专长和真正整合供应链流程的相关技术。第四方物流正日益成为一种帮助企业实现持续运作成本降低和提高效益的力量。它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这是任何一家公司所不能单独提供的。(见图二)

图二 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模式(资料来源:Bade,Mueller & Youd)

首先,第四方物流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集成了管理咨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设计、实施的动作一个前所未有的、使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统一的技术方案,只有通过咨询公司、信息技术公司和物流公司的齐心协力才能够实现。

其次, 第四方物流通过其对整个供应链影响的能力来增加价值。4PL充分利用了一批服务提供商的能力,包括3PL,信息技术供应商,合同物流供应商,呼叫中心,电信增值服务商等等,再加上客户的能力和4PL自身的能力。总之,4PL通过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来满足今天的公司所面临的广泛而又复杂的需求。这个方案关注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方面,既提供持续更新和优化的技术方案,同时又能满足客户的独特需求。

第四方物流在中国的成长为中国的物流行业带来了一片亮色。他们不仅弥补了物流服务商和物流需求方的能力差距,推动咨询、培训、设施、系统等物流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从整个供应链优化的着眼点出发,有机会对某些产业的供应链体系变革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链接

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行业十件大事:

一、江泽民同志、朱镕基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上指出:要大力支持和推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正式颁布;

三、国家首次以国债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

四、“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确定现代物流是流通现代化的三大发展重点之一;

五、外经贸部下发《关于开展试点设立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国物流企业加速进入中国;

六、科技部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七、首部《中国物流年鉴》出版发行;

八、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全面启动,在学历教育、证书培训、师资培养、实验条件和学科建设方面都有进展;

九、“宝供物流”等4 家企业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分别授予“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和“中国物流实验基地”;

十、中国物流学会举行首届年会,集中探讨物流“热点”问题。

标签:;  ;  

2002年中国物流的困惑与成长_供应链物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