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的哲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理论文,学校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细节影响成功
据报载,日本某个专门生产体育器材的小公司,想与一家相当规模的贸易公司合作,老板田中多次前往游说均未能如愿。有一天,当田中又去游说被赶出来后,伤心的滋味难以言表。当他走到该公司的一楼大厅时,见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风从没有门的入口处直往大厅吹,把放在前台桌面上的一份报纸刮到地上。田中捡起报纸放回原处后,已经转身要离开的他又停了下来,心想:“等我走后,过不了多久,风还会把报纸吹到地上。”于是,田中好不容易找了一块石头压在报纸上,这才安心地离开。他的这些举动被正好站在外面保安亭里的总裁看得一清二楚。结果,正是这个小小的细节行为打动了总裁,总裁认为田中是一个办事认真负责的人,并决定与田中的小公司合作。后来的事实证明,两家公司的合作是成功的:田中这个小公司不断壮大,如今在世界各地已经设立了许多子公司,公司客户遍及全球各地。可以说,正是田中捡报纸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行为成就了一个商业帝国。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我国的老子也有一句名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异曲同工,都道出了“细节影响成功”这么一个真谛。人的形象是由许许多多细节行为组成的,任何大事也是由许许多多的小事构成的。“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我们的学校领导者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够注意自己的细节行为,并持之以恒地做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那么,就很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态度决定一切
有这么一件事:某个新员工到银行上班,担任出纳。有一次,上司问他:“你手中数的是钱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这当然是钱。”过了一段时间,上司又问他:“你手中数的还是钱吗?”他仍然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还是钱。”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上司再次问他:“你手中数的是钱吗?”这时,已经爱上银行工作,并天天和钱打交道的这位员工说:“不,这不是钱,这是我的工作。”上司乐了,对他说:“你已经‘目中无钱’了,我可以放心了。”这个银行员工从“目中有钱”到“目中有工作”,其实就是对工作态度的根本性转变。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米卢调教中国足球队时的一句名言。正是因为米卢重视了“态度问题”,从而帮助中国足球队冲进日韩世界杯。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人们对待一类社会事物的心理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态度,他在工作上就能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其人生肯定将有精彩的篇章和完美的结局。因此,我们的学校领导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采取各种措施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让他们视教育工作为事业和艺术,并从中体验到成就感和享受到乐趣,从而激励自己通过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来实现自我价值。
人人都是被管理者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特别是他鼓励臣属直谏的做法,颇受后人赞颂。在臣属直谏中以魏征最为突出。有一天,唐太宗正在玩弄一只小鸟时,听到魏征来了,生怕他批评自己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就赶紧把小鸟藏在袖筒里。可是这一切都被魏征看见了,魏征故作不知,就和唐太宗谈论国家大事,故意拖延了很长时间才告辞。当唐太宗从袖筒里取出小鸟时,这只小鸟早已死亡。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有些学校领导者已经产生了这么一个思维定势:只有学校领导者才能管理教师,而教师不能管理学校领导者。其实,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思维定势。管理学家认为:在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人既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我们现在经常强调上级要接受下级的监督,这里所说的“监督”就有“管理”之意。上述的魏征不是有时也对唐太宗“管理”一番吗?学校领导者接受教师的管理(更多地体现为监督),不但不会损害自己的领导权威,而且还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防止自己滥用权力。
防止出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有一天,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位最善于医术?”扁鹊答道:“大兄最佳,二兄其次,我最差。”魏文王颇感奇怪:“既然你最差,可为什么你却最有名气?”扁鹊回答说:“我的大兄治病,是治病症于未发生之前。别人根本察觉不到病症,所以他的名气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没有传出去。我的二兄治病,是治病症于初起之时。一般人都以为这只是小病很容易治,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至于我治病,是治病症于严重之后。别人看到我时而割肉切骨,时而又敷上毒药等一系列大动作,自然以为我医术精湛,因此,我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大兄和二兄,我的医术是最差的。”魏文王恍然大悟。
由此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真正高明的学校领导者总是能够或采取多种措施防止问题的出现,或将已经出现的问题解决于萌芽之时。如果问题出现了,哪怕是小小的问题,即使解决得很好,也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何况,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我们的学校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要秉承这么一种理念:防止出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平时常说凡事都要“预防为主”就是这个道理。
善于将人的短处变成长处
据记载,清朝有一位将军叫唐时斋,他认为军营中每个人如果使用得当都是可用之人,例如:聋子,可以安排在左右当侍者,这样就能够避免泄露重要军事机密;哑巴,可以派他传递密信,如果被敌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也问不出更多的机密;瘸子,可以命令他去守护炮台,这样就能够使他坚守阵地,很难弃阵而逃;瞎子,由于听觉特别好,可以命令他战前伏在阵地前听敌军的动静,担负侦察的任务。显然,唐时斋的观点有夸张之嫌,但又确实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倘若将人的短处用在最适合的地方,其短处就会变成长处。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善于将人的短处用在适合的地方的领导者比比皆是。据报载,有的工厂厂长让爱吹毛求疵的下属去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下属去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喜欢斤斤计较的下属去参加财务管理;让爱道听途说的人去当信息员……有的宾馆经理让腿瘸的人扫地,因为瘸子走路只能一步一步地走,自然会将地扫得非常干净;让驼背的人洗碗,由于免去了常人弓背弯腰之苦,碗自然也洗得干净。这样还可以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
上述领导者的“用人观”很值得我们学校领导者借鉴。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教师都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教师的长处虽然值得发扬,但从教师的短处中挖掘长处,即把教师的短处用在最适合的地方,其短处就会变成长处—一这可以说是用人艺术的精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