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_政治论文

论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_政治论文

论增强国家凝聚力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凝聚力论文,伟大复兴论文,实现中华民族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5)05-0043-0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指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1]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是一个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问题。

      一、国家凝聚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一个国家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目标追求和伟大梦想,需要具备许许多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如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增强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等等。在上述诸多条件和因素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真正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关键因素和根本保障。

      1.国家凝聚力的概念和内涵

      凝聚力在社会领域是泛指能够使人或物紧密聚集到一起的力量,它具体表现为一种内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在共同民族文化认同和理想、目标、利益一致基础上,其成员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亲和力、向心力和聚合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或多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融合过程中,基于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意识认同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国家凝聚力是指一个国家中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政党和不同政治力量,在国家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目标等一致基础上所产生的吸引力、聚合力。国家凝聚力与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一样,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综合国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在综合国力诸要素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两个密切联系、相互渗透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之后,在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在内涵上是同一个概念,而在不同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不尽相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国家凝聚力则是一个国家的民众对所在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归属。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精神、民族意识)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和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政治认同是形成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基础。政治认同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民众对民族国家、国家政权、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治体制、国家政治权威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理解、认可、支持和服从,其本质是人们对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信任。政治认同促进和增强民众对一国政治体系情感上的认同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从而促进和增强国家凝聚力。[2]在当代中国,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不同于传统民族涵义的新的政治民族——中华民族。在一定意义上,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国国家凝聚力是同一关系概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即增强中国国家的凝聚力;反之,增强中国国家的凝聚力,也即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国家凝聚力的构成要素

      从纵向内容来看,一方面,国家凝聚力体现为国家对民众所产生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感召力;另一方面,国家凝聚力又体现为民众对国家特别是执政党和政府的政治权威、对执政党和政府所倡导的国家核心价值、对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大政方针的认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民众对国家的信任信仰、情感归属和献身牺牲精神。从横向内容来看,国家凝聚力包括:(1)国家物质凝聚力。这是国家凝聚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光明发展前景,国家经济、科技、军事等综合国力的提升对民众所产生吸引力、聚合力。(2)国家精神凝聚力。这是国家凝聚力的灵魂。主要包括民众对国家(执政党和政府)所倡导的政治信仰、意识形态、核心价值的认同。(3)国家政治凝聚力。这是国家凝聚力的关键。主要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权特别是执政党和政府的政治权威、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大政方针、国家领导人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等的认同。(4)国家文化凝聚力。这是国家凝聚力的文化基础。主要包括民众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对时代文化的宣传推广、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借鉴吸纳,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体现出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5)国家制度凝聚力。这是国家凝聚力的保障。主要包括民众对现行国家基本制度以及主要法律制度的肯定、赞赏、信仰和遵守。

      在上述构成要素中,除“国家物质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之外,其他如“国家精神凝聚力”“国家政治凝聚力”“国家文化凝聚力”“国家制度凝聚力”等,都是国家凝聚力的基本要素。其中“国家精神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国家凝聚力的核心要素。这是因为,国家凝聚力其他要素最终都要体现为一种精神的力量,体现为一种内聚力、向心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增强国家凝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人类社会和民族国家发展的大量事实表明:国家凝聚力在国家存续发展、民族振兴强盛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凝聚力强,则国强;国家凝聚力弱,则国弱。世界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一些国家的兴起与衰落,与其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有直接关系。世界历史上的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奥匈帝国、大英帝国等著名帝国称霸世界的时期,也是其国家凝聚力达到巅峰的时期;而这些不可一世的帝国走向没落和衰败,也是从国家凝聚力丧失开始的。中国历史上的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明代“永宣之治”、清代“康乾盛世”等,也都是国家凝聚力空前强大的时期。而中国历史上的北宋王朝,虽然当时在经济上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但是由于统治阶级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国家政治腐败、思想混乱、缺乏凝聚力,虽然坐拥1亿多人口、逾百万军队、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却被一个当时仅有数百万人口、十几万军队、经济落后的小国金国所灭亡。因此,历史学家蔡东藩先生说:“北宋之亡,非金人亡之,自亡之也。”[3]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造成国内矛盾激化、人心涣散,国家凝聚力衰弱,加上外敌入侵肢解,致使旧中国四分五裂,国家和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亿万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民族空前团结,国家凝聚力空前增强,在短短的时间内,新中国不仅迅速医治好了战争的创伤,清除掉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从此,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了世界的尊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所以需要增强和提升国家凝聚力,是因为国家凝聚力具有以下功能和作用:一是具有聚合功能。国家凝聚力具有将一个国家中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政党的人们吸引、凝聚在一起,去为共同理想和目标进行奋斗的功能和作用。二是具有化解功能。国家凝聚力具有化解内部矛盾、消弭意见分歧、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稳定,以及促进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的功能和作用。三是具有抵御功能。国家凝聚力具有有效抵御敌对势力进行分化、腐化、溶化、消解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的功能和作用。四是教育提振功能。国家凝聚力具有强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提振民族精神、社会责任、国家意识的功能和作用。五是教育激励功能。国家凝聚力具有激励人们去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忘我奋斗、英勇牺牲的功能和作用。国家凝聚力是一种强大的电磁场和黏合剂,它可以把一个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民聚合起来,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国家力量。国家凝聚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源和助推器,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斗志,去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忘我奋斗,甚至捐躯牺牲。

      当前,我们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历史任务。要完成这项空前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任务,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必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因此,增强和提升国家凝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三、当前我国在增强国家凝聚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较大提升,国家凝聚力在总体上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当前,我国在增强国家凝聚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缺乏理论认同,思想观念混乱

      共同的理论认同和思想统一是形成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经过艰苦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为在当代中国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统一人民的思想认识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实践的复杂性和改革任务的艰巨性,以及国际国内诸多复杂因素和思潮的影响,使得一部分人对执政党提出的理论和指导思想缺乏认同,进而在国家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和重大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上,缺乏广泛的共识。在思想理论界,近些年来,由于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儒家学说等各种思潮的传播泛滥,在社会和民众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一部分民众在对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改革开放重大方针等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例如,一些人试图用改革开放前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来否定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而另一些人则极力用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来否定改革开放前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又例如,一些人别有用心地大肆抹黑、妖魔化我们党的领袖人物,歪曲、否定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再如,一些人心怀叵测地诋毁、中伤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讽刺挖苦革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国家凝聚力的增强和提升。

      2.缺乏理想追求,理想信念缺失

      共同的理想追求是形成和提升国家凝聚力的信念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从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统一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理想信念基础和精神动力。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历史虚无主义、西方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下,一些人大力鼓吹“告别革命”“告别理想”“告别崇高”,宣传“社会主义已经失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共产主义虚无缥缈”等错误思想,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史,消解全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革命斗志。同时,一些人大力鼓吹和倡导西方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和消极腐朽生活方式,宣传什么“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要“去掉虚的,扔掉远的,抓住硬的,捞到实的”等错误价值导向,致使社会上一些人、特别是一部分青少年理想丧失、信念动摇,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呈现出了令人担忧的以追逐物质享乐为目标的价值导向。

      3.缺乏政治互信,政府权威弱化

      政治信任与政府权威是一个国家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在保证社会大局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以其独有的行政权威和高效工作,自上而下地推动中国各个领域的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以及一些具体政策不科学,导致社会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和消极腐败现象,引起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同时,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法律和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存在的工作失误,致使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加剧,群体性事件频发,从而严重败坏了执政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了政府权威,导致社会政治互信度不高,政府权威弱化和公信力下降。

      4.缺乏文化自尊,核心价值缺位

      文化自信自尊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大力发展经济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4]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为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国家凝聚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在一段时期内,“西方文化中心论”“蓝色文明优越论”等思潮甚嚣尘上。这种思潮在宣扬“西方文明”优越的幌子下,全盘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国家主流媒体和主流思想舆论没有充分发挥好传播正能量的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倡导和弘扬,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缺失,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混乱,中国民族文化自信不足,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强。此外,虽然执政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更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全社会和广大民众的自觉行为。由于缺乏民族文化自尊,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缺位,从而影响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的增强。

      5.缺乏制度自信,政治认同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辛的探索,我们党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初步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各种具体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体系。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不断有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指责和否定。有的主张走过去封闭僵化的老路,坚持恢复“一大二公”、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模式;有的主张走西方国家的“邪路”,坚持照搬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和全面私有、完全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有的主张走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坚持照搬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等等。在上述思潮的影响下,社会上一些人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理解,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缺乏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的政治认同,认识不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历史选择,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上述在国家凝聚力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对社会和民众的思想产生了诸多消极负面影响,严重地消解了国家的向心力,减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对此,我们应该深刻思考,认真对待,并下力气加以解决。

      四、增强和提升国家凝聚力的对策思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增强和提升国家凝聚力同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坚韧不拔、持续不断地去努力奋斗,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1.大力发展经济,打牢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国家凝聚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在由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要素组成的国家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因素,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的最基本的支撑点。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经济实力雄厚,它就有力量有能力去进行科技研发和发展国防工业,它在国际社会中就能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赢得更多的尊重,从而能够大大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强、物质基础不雄厚,民族和国家凝聚力就会大大受到影响。因此,要增强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聚精会神把国家经济实力搞上去。对此,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5]为此,我们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兴国之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加快增强综合国力。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必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2.建设精神家园,打牢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国家的灵魂、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崇尚统一、追求和谐、注重道德、张扬自强,以及追求高尚人格修养、讲求厚德载物气度、主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优秀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悠久历史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6]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同时,坚持开放包容精神,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辩证取舍、科学吸纳、转化再造、有机融合,使之成为中华文化新的组成元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型中华文化,为增强国家凝聚力打牢坚实的精神基础。

      3.高扬核心价值,打牢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思想基础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强国之魂,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增强国家凝聚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此,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增强国家凝聚力,必须倡导核心价值观,使之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并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打牢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

      4.清除消极腐败,打牢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社会基础

      消极腐败现象是兴国强国的大敌,它离间党群干群关系,损毁执政党的形象,削弱政府的权威,强化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感,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同时,消极腐败现象是社会的腐蚀剂,它严重败坏党风民风,污染社会风气,毒化人们的思想,腐蚀人们的心灵,瓦解人们的斗志,是国家向心力、凝聚力的大敌。要增强国家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下大决心消除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建设廉洁政治。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坚决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真正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风清气正、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从而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群众爱国热情,打牢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社会基础。

      5.建设诚信政府,打牢增强国家凝聚力的行政基础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败。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处于主导和引导地位;在现代社会诚信体系中,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并且对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政府要赢得民众信任,必须把自己建设成为诚信政府。所谓诚信政府,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诚实履行其对社会和公众所承诺的义务和责任。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守信用、诚实履职、模范尽责;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说到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循,有制必守,有诺必行。没有良好的政府诚信,就无法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当前,政府权威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诚信,同时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与民争利,侵害群众的利益。政府诚信缺失,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也瓦解和破坏了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国家凝聚力,就必须建设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政府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聚合国力,打牢增强国家凝聚力的行政基础。

      6.加强政党建设,打牢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领导政治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政党居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核心地位,对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国民族的先锋队,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伟大革命,把一个四分五裂、积贫积弱、面临亡国灭种的旧中国,初步建设成为了一个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事实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中国共产党虽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考验,但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完全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使之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而真正为增强国家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标签:;  ;  ;  ;  ;  ;  ;  ;  ;  ;  ;  ;  

论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