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较法运用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入概念、可以深化概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记住实验现象、复习实验现象。本文就以上问题作了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化学 比较法 学习方法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和坚实地进步。”作为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认为教师用好比较法有助于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而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化学中有许多化学思维和化学规律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由此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的长远影响意义不小。
一、在基本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1.用“比较”引入新概念。有些化学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讲解一些概念之后,另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揭示出来。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个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在讲述了化合反应的概念之后,来讲述分解反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在分析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引出,然后让学生找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区别,绝大多数学生能找出区别。作为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出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化合反应是“多变一”,而不仅是“一变二”和“二变一”。像这样的用旧知识与新概念的显著差异来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区别,学生就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真正遇“新”而不惧。
2.用“比较”可以深化概念。上新课时,知识往往比较分散,复习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深化概念。为此,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巧”性。例如在复习酸、碱、盐时,教师可以这样问:什么是酸? 引导学生得出,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什么是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所以酸含有共同的阳离子,碱含有共同的阴离子,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酸、碱的通性:(1)酸与碱都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但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遇无色酚酞不变色;而碱遇紫色石蕊试液变蓝,遇无色酚酞变红。(2)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而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也生成盐和水。(3)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而碱不能。(4)酸和碱、碱和酸彼此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像这样,把一些彼此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既能帮助学生记住酸碱的通性,又能理解彼此之间的区别。
3.用“比较”区分概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我们所期望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讲授者,仅仅满足于传达现成的答案,而是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未知事物的导师。”一个成熟的化学教师,不仅是对教材章节重难点的把握,更要用适宜的教法、学法帮助学生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有些相反性质的化学概念也可用比较法讲解,着重区分两个概念的相异之处,抓住事物个性加以区别,从而分清概念。对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的描述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难点,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前者是宏观的描述而后者是微观的描述。宏观描述是“物质——元素——组成”,微观描述是“分子——原子——构成并且有数量关系”,宏微观的描述在语言上不能混淆。把这样的一些概念放在一起比较,既利于学生记忆又利于学生理解,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在对物质宏微观描述的比较后,再配以相关的题目加以巩固。
例如: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一种单质
B.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原子和氧分子
C.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二氧化碳中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2
通过练习,可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智力因素在化学实验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且非智力因素也有所增长。”学生对实验室兴趣浓厚,一听到去实验室,学生都欢欣鼓舞。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兴奋点,培养多种能力。如果在实验教学中再运用好比较法,就可以进一步加强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理解规律、突破难点。因此对比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对比实验是化学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
1.用“比较”记住实验现象。可用对比实验帮助学生记住实验现象,让学生找出实验现象之间的细微区别,从而理解反应物的量不同,现象会不同。例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时:是火焰呈淡蓝色、有刺激性气味、放出热量,那么在空气中燃烧时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区别。学生都会被硫在氧气中的蓝紫色火焰吸引住眼球,二者的区别自然呈现在眼前。此时教师应进一步让学生比较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相同的现象和不同的现象,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反应物的量不同所引起的。
2.用“比较”实验引入新课。用比较实验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化学老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百分之五十左右的课都有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如果从启发性对比实验开始引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向学生显示新课题的目的性。例如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五个实验时,通过5-1的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学生已看到反应前后天平没有发生偏转。在5-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提出猜想,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的小、大、相等三种可能,实验结束后再与5-1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就很容易将学生引向质量守恒的方向。这样的对比引入新课,既能突破质量守恒定律这一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用“比较”方法复习实验现象。在复习实验时,通过比较,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的性质、气体制取使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原理。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原理可以用表格总结如下:
制取氧气方法 反应物状态 反应条件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固态 加热
双氧水制取氧气 固态+液态 不加热
氯酸钾制取氧气 固态+固态 加热
学生只要通过比较找出制取气体选择的发生装置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的,那么理解了氧气之后就可以推广到其它气体的发生装置。再配以一定的题目练习巩固。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适时地运用好比较法,对于概念的引入、深化、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好比较法能帮助学生记住和区分一些实验现象,同时比较一些实验现象的区别并突破难点。
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会了一些化学知识,它还可以迁移到其它学科以及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教师教学用书》。
论文作者:彭建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学生论文; 概念论文; 比较法论文; 现象论文; 化学论文; 教师论文; 区别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