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结合,让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论文_杨涛

读思结合,让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论文_杨涛

杨涛 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小学 628011

【摘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熟读精思,存疑质疑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读与思是一对孪生兄妹。但是,很多教师将学生的读与思分离,使学生的读书仅仅是在语言文字表面滑行,是难以切近语言、治静于文本深处的。本文就究竟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读思结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思结合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1-031-01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充分的读,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品悟语言文字味道、挖掘语言文字内涵的过程。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对语言的理解、对语境的体味。那么在课堂上,究竟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一、以问促疑,启迪思维

一堂较好的语文课,先要找到关键问题,让问题成为读文的线索、读文的窗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这就需要体现出知识内涵、知识本质,能进入文章的内在天地,为理解课文、内化知识搭建桥梁。在这过程中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在读中,以正确的思考来解决问题,使读思相互交融。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础上,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由“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逆推至前文的阅读。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式,抓住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一步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黄河的凶险、筏子的小轻以及艄公的勇敢镇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领悟,文章的重难点即迎刃而解。

二、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把脑中的表象进行新的改造、组合,将文字转化为一幅幅可感、可触、可见的鲜活画面,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如《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在教学中,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来理解“青、绿、各色鲜艳”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白的如雪,粉的像霞,红的似火……他们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生怕错过了大好春光,多么绚烂明丽的画面呀!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觉得自己也置身于这大好春光中,尽情享受着春天的气息。

三、尊重差异,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因个体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上,只要学生能够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不违背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这些都应该被老师所尊重和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泉城》一文时,其中描写七十二泉形状和声音的一段“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泉太多了,看得人眼花缭乱,自然兴奋不已。”有的同学却提出:“这四个排比句,要读得越来越慢,给人一种余味无穷的感觉,因为七十二泉太美了......”

四、精读领悟,揣摩品味

精读中领悟,重在“巧”。阅读只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阅读、理解的情况,巧妙、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教学时,围绕文中的“浸”字指导同学们开展品读。

问题1:同学们,文中的“浸”字是什么意思呀?你能结合上下文说说吗?同学们思考后,得出“浸”有浸泡、浸没等意思,原指某物浸泡在水里,在这里指浸泡在桂花香里。读、品、悟中,悟出了词语使用的巧妙,也悟出了阅读的方法。

问题2:文中为什么要用“浸”字,用其他字行吗?同学们在同桌之间展开了讨论,尝试用不同的字来代替,如“泡”、“没”等,最后得出,还是用“浸”字是最确切的。他们说:用“浸”字,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桂花香味之浓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由衷喜爱之情。

五、因文悟道,润物无痕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是中外几千年来优秀文化的精华。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语文学科“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这一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拥有美的灵魂、美的志向、美的人生......

因文悟道,一要“入境”,二要“入情”,三要“入理”,循序渐进,春风化雨,润物无痕。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有这样两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这里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眺望”和“望望”。它们究竟有何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品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前者表达对人民和部队的“爱”,后者表达对敌人的“恨”。这样既进行了词语训练,又渗透了思想教育,从而达到“文道统一”。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读思结合中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2月.

论文作者:杨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  ;  ;  ;  ;  ;  ;  ;  

读思结合,让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论文_杨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