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方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行统计调查体系是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分级管理的要求下建立起来的。这种基本上依靠全面报表和层层汇总上报采集信息的方法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现行调查方法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体制的要求。国家统计部门正着力改变这种状况,对统计调查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提出了“建立一个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有限的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这个体系的提出,将抽样调查方法提高到了重要地位。本文着重从现行统计体系存在的问题,改革统计调查的紧迫性,调查方法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等问题作一些探讨,以促进统计观念的改变,搞好我国的统计工作。
一、现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调查方法比较单一,过分依赖全面报表。下面是1990年国家统计局的各种报表数目和比重的图表资料。
1990年国家统计局报表数目及比重表
报表指标
数目比重(%)数目比重(%)
全面统计报表
363 68.9 6994 64.6
重点调查报表48
9.1
691 6.4
抽样调查报表
11622 3137
29
∑
527
100 10822 100
数据显示,在现行调查方法体系中,全面统计报表无论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占有绝对优势;非全面调查比重小,并且局限于城乡住户调查、农产量调查、物价调查、人口变动调查等领域,绝大多数专业统计主要依靠全面报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统计调查方法要求增加,现行调查方法体系显得格外繁琐和笨重,难以适应多种经济类型,多种经营方式的统计对象组织调查的要求。
2.统计调查单位不统一,不规范。由于我国统计工作是在各种部门专业统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规范,对统计调查单位一直未作统一的规定,而是分别由各专业统计部门根据管理需要自行确定。所以难免会出现各专业统计之间调查单位互不一致,又相互交叉的情况,造成了全国统计口径、范围严重混乱,调查底数不清楚,不能适应市场管理需要的局面。
3.统计指标体系内容陈旧而繁琐。各专业统计基本上是生产型统计,又自成体系,互不衔接配套。很难用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貌,无法完整地描述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从而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各部门的要求。
二、改革统计调查方法的紧迫性
我国统计调查方法存在的这些情况,把传统落后的统计调查方式与市场经济下日益增长的统计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表现出来了。所以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亟待作根本性改革,这种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知道。
1.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调查对象日趋庞杂,以全面报表为主的原有体系无法反映出客观现实。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联合经济、股份制经济,“三资”等多种经济蓬勃发展,一改过去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调查的难度是一方面统计单位数量剧增,仅工业统计单位就从1978年的34万家迅速跃增到1995年的990万家; 另一方面统计对象构成更加复杂,不仅多种经济类型和经济成份并存,而且又出现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以及国有经济与其他形式的所有制经济主体互相参股,交叉投资的现象。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又具有点多面广、经营范围不稳定,开业和停业状况多等特点,原有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对这种日益发展、复杂多样的调查对象难以为继。
2.以全面统计报表为主的调查方法体系,在经济结构复杂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之下,由于统计信息逐级汇总、层层上报的人为干扰因素增多,不仅统计信息不能及时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以适时调查国民经济的发展轨道,而且严重的是统计信息失真危险增大。尤其是乡镇企业、私营及三资企业对数据虚报、瞒报现象特别严重。这使得统计信息可信赖度大大降低。如果不抓紧改革调查方法,不仅会丧送统计工作的生命而且很可能造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策失误,给社会带来严重损失。
3.原有的以全面报表为主的调查方法繁重笨拙,效率低下,很难达到“准确、及时、全面、方便”的要求。使统计工作的任务与统计力量矛盾日益增加。现有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人数虽然比改革开放以前的1978年增加了2 倍,但由于调查单位数量迅速增长和各种统计报表工作量增加了近十倍。各级统计部门特别是县级统计人员成年疲于催报、汇总各项统计报表,而无力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对统计信息的进一步开发,致使统计信息质量和内容远不能满足有关部门的要求。广大统计人员强烈要求从全面统计报表中解放出来,走一条简便、灵活、高效的统计调查途径。
三、对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一点见解
1.建立周期性普查制度。普查是国家为详细了解重要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它既可以提供基本统计信息,又可为多种抽样调查提供抽样框,因此在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1994年7 月国务院在《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和改革调查方法体系请示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统计是实行科学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周期性普查制度,并逐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
2.充分发挥抽样调查主体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抽样调查方法在调查方法体系中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在统计的各个领域广泛推广运用,并且不断提高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今后,除普查年度外还要在经常统计调查中逐步推行“目录抽样法”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调查单位逐个调查,对规模以下的小单位按一定比例抽一部分进行观察和推断。
3.多种调查方法应综合利用,统计调查方法的综合主要是时间上的综合,也可以是指标综合、对象综合、区域综合、层次综合、过程综合和质量综合等,既可以互相弥补缺陷,又能够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大体上满足各方面的基本需要。
4.充分利用有关部门资料,积极开展科学推算。对不便于直接向基层单位调查的零星分散的经营活动。或为取得某些细分组结构数据以及评估或修正准确度不高的统计数据,都应该用到科学推算方法进行推算。因为它能够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所需资料,是统计调查中的一种高效益的重要补充手段。但是估计和推算毕竟不是直接调查,其结果难免会出现偏差,因此不能够不顾条件和具体对象而滥用,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对一些不致于影响整体调查效果的数据或分析指标才进行必要估算,并必须断判与实际情况是否相同。因此我们必须一方面对科学推算体系加以完善、规范并大胆推算,另一方面又要适可而止,以免过多的运用而造成数字失控的混乱。
5.改进和完善统计报表,继续发挥重点调查的作用。1993年开始实施的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改进完善,重点是缩小基层统计报表的实施范围,与抽样调查科学推算结合起来,同时进一步精简和改进报表中的指标,完善统计标准,使之形成稳定规范的统计制度。由于在经常的统计报表中推行目录抽样法和科学推算,这种调查方法已不属于全面调查。但是不管采用何种调查方法,统计机构采集统计资料的方式除了必须的少量的派员调查外,主要还是采用发统计报表的调查方式,只是不再全面地、无所不包地发表而已。这里要把调查方法与调查方式区别开来,作为调查方法的目标模式,似可不再强调“全面统计报表”,但作为调查方式,统计报表仍是统计机关采集信息的主要方式,不要因为调查方法改革而受到削弱。
四、改革统计调查方法,促进统计效益提高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活动的基础,它对统计工作全过程及其结果的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统计调查又是整个统计工作中耗费人力、经费最多的一个环节。因此,改革统计调查方法对于提高统计效益无疑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这里所说的统计效益,应该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节约人力和经费,减轻基层负担;后者则包含提高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满足社会对统计工作的需要。提高统计效益,就便于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起来,以尽量少的人力和经费投入,达到数据准确,信息灵活,资料丰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不断增长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统计的客体和统计的宿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统计主体必须相应改革。而改革统计调查方法必须是新形势下协调三者关系,提高统计效益的关键。
一是,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调查单位与全面报表相比大大减少,一改全面报表繁索和笨拙的状况,为基层统计部门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把基层统计工作人员从全面报表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而去加强统计信息的开发。
二是,抽样调查与层层汇总,逐级上报相比,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和可信赖程度。这种优越性已在农产量抽样调查和人口1%抽样调查中得到充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