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教育与现代人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人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41
“三德”,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种道德。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城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根据决议精神,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加强“三德”建设,开展对全体公民的“三德”教育,推进人的现代化,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三德”对人的现代化的意义
首先,加强“三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该重在培养全体公民既符合社会要求又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现代化,也就是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有赖于人的现代化。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现代化活动的实际承担者。因而造就一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对于社会的现代化,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现代化,其实质就是要求人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由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下的传统人到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现代人的转变。它主要包含这样几方面内容:一是思想观念现代化,如思想开放,不墨守成规;二是行为方式现代化,如遵守社会规范;三是生活方式现代化,如生活方式科学、文明、健康。其中作为行为方式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社会规范,最主要的是法律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而道德规范是有层次的。因为道德教化是讲层次的,社会成员接受道德规范是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较高层次的道德诸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把集体主义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较低层次的道德,着重点是在行为规范的一面,属于基础文明,这首先就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就其特质而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的起码的行为准则。一个连这些起码的行为准则都不能遵守的人,又怎么会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觉悟呢!人的一生,主要是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城、家庭生活领域里生活。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讲社会公德,职业生活领域讲职业道德,家庭生活领域讲家庭美德,这“三域”里的“三德”,在道德结构系统中属于一种低层次的道德要求。所谓低层次,应当理解为最基础的社会性和最广泛的群众性。它们是共产主义道信得以形成的基础。
我国长期以来忽略了这些基础文明的教育和建设工作,以至现在形成了道德教育反常现象,即道德教育不是由低向高前进,而是由高向低后退。人们一谈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就是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是学习少数英雄模范人物。这其实违反了教育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不可以能按“劳动模范”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民,无论是一般群众,还是社会先进分子,都必须首先具备作为基础道德文明的“三德”。只有如此,社会的共同规范和基本思想道德建设才成为可能,社会的较高层次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成为可能,也才能不断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的积累过程,而“三德”是这个过程的基础和起点。
其次,加强“三德”教育,是客观现实给我们提出来的任务。
现在不少社会成员,缺乏“三德”,种种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
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必须和道德建设同步发展,社会才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带来道德的进步,但是也不容讳言,道德建设在今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许多困惑。比如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准则的失范,道德行为的失序等。
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公德方面,一些人出言粗俗,格调低下,“痞气”“匪气”十足;一些人缺乏仁爱同情心,见危不救,遇难不帮,冷漠麻木,一些人视已物如珍宝,视公物如粪土,偷盗者有之,破坏者有之,远如“雷锋塔砖的被挖去”,龙门石佛肢体的被残伤,近有“文明伞”、“红灯”的被盗,甚至连烈士纪念碑上的金字也被扣去;一些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一些人乘车不排队、抢座位、闯红灯,等等。遗撼的是,这些并非一时一地的个别现象。在职业道德方面,一些窗口行业脸难看、话难听,一些管理部门的素质不高,路风、警风、政风等行业不正之风的盛行,欺诈、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商业道德的低下,“电老虎”、“水老虎”的霸道,等等,把个职业生活领域搞得乌烟瘴气。家庭道德方面问题也不少,一些人爱幼不敬老,不养老;一些人大男子主义,歧视、虐待妇女;一些夫妻关系不和,甚至引发刑事案件:邻里之间,行同路人,常为小事发主纷争,等等。——公民的“三德”状况如此,实在令人为之担忧,再不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提升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建立新的“三德”规范
针对当前存在的道德准则失范,道德行为失序的情况,《决议》具体明确地提出了“三德”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社会公德规范,是最一般的基础性的道德规范,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公共生活秩序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对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套简单易行群众易于接受的社会公德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具有明显的行业和职业特点,它包括官德、师德、医德、商业道德、工人道德等等。21世界将是一个人际交往更加紧密,也更加职业化的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将真正把人类生存的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经济竞争的加剧,职业分工的更加精细化,将更加使职业生活成为人生的主要内容,与此相适应的职业道德也必将得到空前的发展。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职业道德作为道德建设的重点工程,事实也证明,只有搞好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
家庭道德规范,是调节家庭关系,保持家庭稳定的基础道德准则。它包括家政、家务、家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与民风、社会风气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家庭美德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美德建设无疑起着特殊作用。
三、多层面、立体式开展“三德”教育,提高现代人素质
社会成员的“三德”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三德”的养成其基本途径,概而言之,不外乎教育、修养、法制几种。
人的素质是人们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德育教育实践也证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优良的德育环境,而人们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大致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决议》指出:“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因此,根据中央这一指示精神培养公民“三德”,应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密切配合,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
第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世人公认的永恒真理。家庭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往往有着难以想象的深刻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教的深刻性超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家哈巴特说过: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教育家都认为子女思想品德发展的好坏,决定于早先家庭教育的优劣,做父母的负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家庭教育在对公民进行“三德”教育方面,还有着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及的优势:(一)家庭教育具有普通性特点。人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如果我国的两亿七千万个家庭都能承担起对青少年的教育职责,那么这个教育效果将是无法想象的。(二)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特点。家教起于母胎,终于坟墓,既是各种教育的起点,又是各种教育的归宿。(三)家庭教育具有血缘伦理的权威性,这是一般教育者难以具备的先天优势,(四)家庭教育还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很强的针对性等特点。家庭教育的这些其他途径的教育所不能比的优势,使它对青少年公民的健康成长且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它的教育效果也为其他途径的教育所不及。
第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基本途径。《决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各级各类学校都是教书育人、进行“三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目前情况下,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在校生的“三德”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领导重视。事实一再证明,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学校领导重视哪项工作,哪项工作就卓有成效。现在全国上下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大环境大气候非常有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领导把学生的“三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来抓,学校的“三德”教育就一定能够搞好,学生的“三德”水平就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日后走向社会也就能扮演好自己所承担的角色。
其次,学生“三德”教育也要“三进”。“三进”就是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思想品德课的一门重要课程,中小学校也有类似课程,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门课(仅以高校而言)至目前为止,尚缺乏统一的稳定的内容。从各省使用的教材看,有的侧重伦理、道德,有的侧重成才,有的侧重素质,有的侧重人生价值观……把“三德”作为固定的主要内容编入教材,走进课堂的还不多。一般来讲,《思想道德修养》课,大而言之包括思想和道德两块内容,讲思想应主要讲人生价值与理想、人生责任与追求、人生态度、人生目的等。讲道德应主要讲“三德”与“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因此,把“三德”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是合适的、应该的,把思想品德课作为“三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合适的,应该的。
最后,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学校党组织应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以及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要求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起模范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组织,发动广大教职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教师要发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作用。共青团、学生会则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任务,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三德”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第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广阔社会大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它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复杂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因此更应该重视社会教育对提高公民“三德”素质的意义。《决议》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三德”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靠一两个行业和部门是不行的,必须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才能具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行动,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因此,国家的宣传、理论、文艺、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界一切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部门和作家、艺术家,政府有关部门,以至社会各界,确实都应该较多地注意对公民进行“三德”教育,并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以及群众监督的手段努力倡导和形成人人讲“三德”的总体氛围,大大的改善和优化社会大环境,使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在这个优良环境中受到薰陶,受到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三德”,具备现代人的基本素质。
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三德”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还要紧密配合,彼此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共同为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努力。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整个道德结构系统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养成现代人整体的良好素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三德”的养成,则必须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以及个人修养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造就出成千上万的适应并积极建设现代化社会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