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峻县畜牧水利局
摘要:文章通过调查青海省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文明背景下青海省农村水利的发展思路,并提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的发展农村水利的5项措施。
农村水利工作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组成部分。农村水利工程涉及闸、站、堤、河流、沟渠及水利配套设施,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开展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是改善供用水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的重要方面。
一、青海省农村水利建设现状及问题
“十二五”以来,青海省实施了引大济湟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建设,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91.9万亩,解决了32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43亿立方米,基本形成了蓄、引、提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稳定和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青海省的水利在保障农牧区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当时认识水平、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多数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压力加大,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加上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出现了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协调、不适应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1.1、建设的标准还比较低,应对突发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弱
受工程建设时期的技术经济影响,很多工程建设设计标准低,比较典型的是饮水工程,随着青海省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乡镇经济的较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供,生活需水量增加较大,工程供水能力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引发季节性缺水,在当前突发性气候频发的情况下,农村供水安全和防洪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
1.2、灌区灌溉方式粗放,农业污染严重
灌区灌溉粗放,灌溉用水过程监控措施落后,用水总量控制困难。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已成为灌区水土及下游水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一些污染物大量残留在作物表面和土壤中。在降水或不合理灌溉的作用下,这些污染物又随雨水或灌溉回归水进入灌区和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成为灌区及其下游水体的主要污染源。灌区水土被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对水生物的繁衍生息和居民正常生活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将会出现地力下降,综合生产能力降低。
1.3、生态目标不明确,措施无保障
工程建设上,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目标不明确,设计不重视生态功能,影响灌区等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是灌区渠道衬砌问题。渠道建设方案不做必要性、合理性分析论证,强调工程安全,强调输配水的流速、流量和过水时间要求,简单地采取混凝土等硬质材料衬砌的单一模式,这样做不仅削弱了渠沟的生态功能,恶化了沟渠沿线生态环境,对一些生物的生存和生命构成威胁。
在运行管理水平方面,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目前多数地区、多数灌区与生态目标相联系的灌区运行管理目标尚不明确,没有相关监测资料,对灌区生态缺乏基本了解或定量分析的情况普遍存在,因而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必要的保障措施。
1.4、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普遍很低
青海省在农村的主要用水包括灌溉用水、农村饮水,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的影响,灌溉方面长期以来养成的大水漫灌的管理和用水习惯尚未根本性改变,农村饮水节水爱水的意识较淡薄,饮用水灌溉园地、菜地现象到处可见,没行养成好的管水、用水习惯和水文化,将会是农村建设水生态文明和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
1.5、农村水利科技落后,不能支持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
青海省处于高寒干旱地区,实施农村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受到特殊的自然地理影响以及科技研发资金的限制,农村水利科技相对滞后,比如在农村河道治理中,较为常用的为河岸硬化措施,在生态河岸治理方面的研发投入很少,没有形成适合高寒干旱特色地域特点的河道防护治理技术体系。青海省不同区域灌溉农业发展的历程不同,各地对灌溉节水的认识深浅不一,普遍喜好传统的渠道灌溉,对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高科技在农村水利中的贡献率较低,不能有效支撑农村水利的长效永续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下农村水利发展思路
传统的农村水利一般指狭义农村水利,主要指防治旱、涝、渍灾害,对农田实施灌溉、排水等以服务于粮食生产的人工措施。其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农业灌溉为主要目标,目标单一,竭力开发水资源,甚至超过生态承载能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依靠工程措施满足供给要求,且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轻制度,重骨干工程轻配套建设;管理体制实行计划分配、行政分割;注重经济可行、技术可能,忽略环境生态要求;缺乏社会监督和用水户的参与;水利工程散、乱、杂,缺乏统一的规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为适应新时期乡村城镇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水利工程不仅要注重功能上的配套,更要兼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态环境。如今,农村物质积累越来越多、农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水利需要努力提高工程建设标准,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高的灌溉、饮水、防洪、排涝保障;在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人文文化更加自由的氛围下,水利工程的作用不再局限于灌溉排水,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环境、美观,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支撑和保障;农村水利要注重管理软件和管理硬件的建设,从水利机制改革入手,提高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工程管理,从根本上扭转重建轻管的弊端,加强高科技在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农村水利的现代化和农村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背景下农村水利的发展措施
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农村水利的利用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
影响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因此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3.1、整合规划,统一指挥,整体推进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是一项艰巨而又庞大的社会复杂工程,更是一大民生工程,目前涉及农村水利建设的政府部门较多,有水利、农发、国土、农业、扶贫、发改等部门,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各部门各行其是、重复浪费,建设标准不一,工程建管脱节,工程效益发挥不足。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要扭转农田水利薄弱环节,让水利变为“三农”红利,必须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部门实施,构建“大水利”的新格局。尤其是强化县级农村水利发展规划的刚性约束作用,县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科学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全县所有涉水项目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加强单位与单位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全局意识、合力意识、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水利长效发展。
3.2.改革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提供体制保障
农村水利体制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管理体制包括两大领域,一是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二是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前者的核心是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后者是建立水利工程单位的良性循环机制。农村水利体制改革必须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推动水利走上科学发展道路。
农村水利的体制改革要以提高为服务能力和农民参与程度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巩固水利建设的成果,发挥水利的社会经济效益。
3.3.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用水总量控制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短加快,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将会出现大幅上升,在总量有限的条件下,农业用水势必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水资源必然出现负增长。农村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需定供”的传统模式,从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观念出发,协调发展过程中人与水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进行权衡,合理分配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资金需求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之间寻求平衡,让紧缺的水资源在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发挥最大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发展高效用水的节水农业是当务之急,因为农业水资源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同时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农业用水还存在着很大的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未来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也是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4、水利工程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注重环境保护
水利工程的建设确实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但是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容易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比如修建水库或过量引提河流水资源导致河道下游缺水或断流、水生生物减少或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功能发生变化,湿地因生态流量减少而退化等。农村环境的生态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农村水利工程与环境工程设计相结合,生态水利工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结合是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农村水利适应新时期建设、保护环境的必经之路。农村水利工程应该结合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建造的生态水利工程既简单又适用,既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又要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水利保障。
3.5、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按照民生优先、区域布局、综合治理、创新发展和现代管理的原则,结合青海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面向市场需求,在集约化经营、种植结构较统一的区域优先创建现代水利示范基地和园区,重点针对青海高原特色种植业和经果林,科技创新,强化服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积极引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加强示范培训和科研技术攻关,完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区域水利协调发展、水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共同作用的现代水利发展格局,实现工程体系完善、治水理念先进、水利文化氛围浓厚、对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的目标,通过示范园区和基地的建设带动和引领青海省现代水利的发展。
农村水利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发展重点,传统农村水利重视工程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发展重点;新时期农村水利重视综合发展、统筹环境保护,加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农村水利更加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新时期的农村水利需要更加注重人水的和谐发展、工程的永续利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和农村水利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雷.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美丽中国水利基础[Z].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成都年会.2014年11月,
[2]青海省农田水利建设“十三五”规划;
论文作者:扎西才让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水利论文; 农村论文; 生态论文; 青海省论文; 水资源论文; 用水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