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变: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收入差距论文

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化——基于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城乡论文,收入差距论文,面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36875.9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人均GDP由1978年的379元增加到2004年的10651元,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奇迹(林毅夫,2004)。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明显。2004年,城乡收入差距为3.2∶1,同年,全国农村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而按照国际惯例,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7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1,城乡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城乡收入差距过扩大,危害社会稳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城乡发展比例协调,人与人关系协调的社会。而城乡收入差距太大,引发的尖锐矛盾不断增多,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受到挑战。

第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众多农村居民无法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同我国改革开放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相背离,也同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相违背。

第三,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内需的增长,最终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即消费倾向越来越下降。如果长时间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那么城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城市居民消费降低的现象会日益突出;而农村居民虽然消费倾向高,但缺乏购买能力,产生了“有钱的人不想花,无钱的人不敢花”的双重错位现象,从而制约经济发展。

因此,如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至2004年以来,连续3次以中央第1号文件来解决“三农”问题,试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历史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要解决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必须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寻找出演化阶段及原因,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借助全国各省历年的统计数据,使用面板数据模型,主要致力解决以下问题:第一,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化阶段特征及演化趋向是什么?城乡差距是否在中国各区域都普遍存在?第二,根据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演化的内在原因,提出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对策。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的提出

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国外研究城乡收入分配问题最有代表性的是库兹涅茨。库兹涅茨在研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时,提出倒U形收入分配理论(Kuznets,955),认为总体收入分配由农村人口的收入分配和城市人口的收入分配两部分组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两个部门在收入水平上有着显著差异,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小于城市部门,农业相对于非农产业的劳动力生产率不断下降,带来了城乡两个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城乡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在国内,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也长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定及变动趋势

大多学者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定采用洛伦兹曲线、十等分组分析法、基尼系数、结构相对系数、泰尔指数和计量模型法进行研究,如赵满华(1997)运用系数、基尼系数、结构相对系数等方法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变动趋势的大致判断,由于使用测算指标的口径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差异比较大。政府公布2004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为3.2∶1。李实、岳希明(2003)认为,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非货币的一些补贴,如果考虑这些因素,城乡差距比目前政府公布的差距还要大,可能是5∶1,甚至是6∶1。

2.城乡收入差距趋势变动的原因

对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探讨,主要有以下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从二元经济结构角度分析,陈宗胜(1991)、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李佐军(2000)和赵满华(1997)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人口比、农村非农产业比重,以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影响因素来考察城乡差别,将其中的二元经济结构视为影响城乡差别的重要因素。从我国推行发展战略角度分析,林毅夫(2000)、李佐军(2000)、洪大用(1995)和陆铭(2000)等认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城市偏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乡收入差距。从经济政策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和赵人伟、李实(1997)等认为,国家的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一系列相关的方针政策影响了城乡差别。从经济社会体制角度分析,国家计委经济研究课题组(1996)认为,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城镇就业制度对城乡差别起了屏蔽作用。从金融发展角度分析,王兴力、刘颖(2002)从城乡地区获取的信贷和投资有别角度考察了城乡差距的原因。从经济增长或发展角度分析,赵人伟、李实(1997)从城市非国有经济的较快发展等经济增长或发展方面来论述城乡差距的成因。从人力资本和出生率角度分析,郭剑雄(2005)认为农村人口出生率过高,而人力资本投资过低,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

虽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多年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已有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首先,已有研究只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整体性考察,而实际上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在东、中、西各地区都普遍存在呢?其次,以往研究没有把城乡收入差距同我国高速经济增长对接起来,事实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直接表现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农村居民收入所得增长慢于城市居民收入所得的增长速度。最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演化是否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形假说?

本文试图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演化同中国经济增长对接起来,刻画在中国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演化问题,同时也考察了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情况,并根据城乡收入演化原因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对策。

我们的分析步骤是:

首先,假设在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和城市及农村的人均收入之间分别有如下方程式成立

其中,y[,1]表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2]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g表示人均国民收入,α、β、μ、σ是参数。

由于α和β分别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因此,如果α>β,则说明城乡差距在扩大,如果α<β则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如果α=β,则城乡差距保持不变。这样,当我们使用历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就能有效地刻画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其次,再从经济增长方式特点来考察α,β几种关系形成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具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演化

1.面板数据模型

运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实际上是比较近期的事情。面板数据模型是结合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两者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经济的一个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它指的是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由于在经典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当中,所利用的数据(样本观察值)或者只是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或者只利用横截面数据,而实际上,在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仅仅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或者只利用横截面数据,不能满足经济分析的需要,比如对经济增长同城乡差距关系的研究,如果用横截面数据分析,只能选取各省同一时期的数据进行分析,无法反映两者之间的时间演化上的趋向。只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即选择某个省份(或全国)不同时间的经济增长与城乡差距的数据,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个长期关系,但是无法表现出地区结构上两个关系演化的趋势,同时由于样本单一,结论的可信度降低。因此,如果采用面板数据,即在不同的时间上选择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和城乡差距数据作为样本观测值,无疑既可以在时间纬度上研究两者的演化趋向,又可以在空间纬度上证明两者的演化趋向。

单方程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对于(1),在横截面上无个体差异,没有结构的变化,则普通的最小二乘法(OLS)估计给出了α和β的一致有效估计。此时相当于把多个时期的截面数据放在一起作为样本数据。方程(2)为变截距模型,在横截面上的个体影响不同,个体的影响表现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一般分为固定效应(fix effect)和随机效应两种情况,当横截面的单位是总体所有单位时候,固定影响模型是一个合理的模型。方程(3)为变系数模型,除了存在个体的影响外,在横截面上还存在变化的经济结构,因而结构参数在不同横截面内单位上的数值是不同的。

由于文本在研究的时候,横截面的单位都是总体所有单位,同时横截面上不存在变化的经济结构,因此我们选取的面板数据模型为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具体模型为方程(3)和方程(4)。

2.数据来源

本文中主要使用三个数据指标,人均GDP、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

(1)人均GDP。本文使用的各省(由于重庆在1997年才成为直辖市和西藏的数据缺乏,文中省略了这两个地区)人均GDP数据全部来源于各省的统计年鉴,并以1978年为基准年,换算成指数后再进行测算。

(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都来源各省各年统计年鉴,并以1978年为基准年,换算成指数后再进行测算。

3.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演化特征

表1至表4是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变截距模型,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之间关系的计测结果。

表1 全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之间关系的计测结果

表2 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之间关系的计测结果

表3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之间关系的计测结果

表4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之间关系的计测结果

对计测结果的分析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演化具有以下特征: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9097,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8278,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0.9097%,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为0.8278%,要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差距扩大具有普遍性,即不管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东部地区,还是经济发展比较慢的中西部地区内部都存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92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81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弹性,城乡差距在扩大。中部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97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8454;西部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98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824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也都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弹性,城乡差距在扩大。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虽然总体呈现扩大趋势,但是具有阶段性演变特征,呈现“X”型走势,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左右,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表现为这段时期,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8850,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1.218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显著大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居民所得增长速度要高于城市居民,农村和城市的所得差别有缩小趋势。第二阶段,1986~1991年左右,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表现为这段时期,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9078,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7818,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显著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又重新加强。第三阶段,1992~1998年左右,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得到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表现为这段时期,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9265,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1.0023,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显著大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农村居民所得增长快于城市居民所得增长。第四阶段,1999~2004年,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表现为这段时期,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为0.7302,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仅为0.479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显著小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农村居民所得要比城市居民所得增长慢得多。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演化也同样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左右,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弹性分别为0.9142、0.7674和0.9413,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分别为1.2577、0.8556和1.212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在各地区都显著大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在各地区,农村和城市的所得差别有缩小趋势。第二阶段,1986~1991年左右,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弹性分别为0.9519、0.9593和0.8379,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分别为0.7959、0.7661和0.7754,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在各地区都显著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城乡收入差距在各地区又重新加强。第三阶段,1992~1998年左右,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弹性分别为0.9551、0.8722和1.0314,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分别为0.8876、0.8922和1.04,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在各地区显著大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第四阶段,1999~2004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弹性分别为0.6410、0.8463和0.7451,而此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弹性分别仅为0.4384、0.5048和0.5030,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在各地区都显著小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弹性,农村居民所得在各地区要比城市居民所得增长慢得多。

四、简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现扩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全国普遍性,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演进特征,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X”走势:1978年至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1986~1991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1992~1998年城乡差距缩减;1999年至今城乡收入差距重新加强。根据城乡收入差距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我们能得出以下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1.加强农村的制度创新

著名经济学家诺斯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我国1978~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缩小趋势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改革是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的,对农村进行的制度变革和建立了新有效率的生产组织使农村经济活力得到了极大释放。自1979年,我国农业连续6年获得超常增长,使得农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978年的32.8%,提高到1985年的39.8%。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从1978年至1985年我国城乡收入比从2.75降至1.86。因此,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的关键是进行农村制度创新,正如舒尔茨指出的:“制度上的相应的改变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制度是“包括各种不同的活动、结构以及具体活动的规章制度。”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关键是现有的农村制度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必须推进农村的制度创新。我国农村制度创新的具体方向应是:运用以经济激励为基础的市场方式,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来激励农民;考虑到我国人口现实情况,不要建立大规模的农场,要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村来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组织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农村引进现代生产要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新品种等创造条件。

2.避免形成新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明显,即工业产品的价格长期明显高于农产品价格,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农村难以形成足够的资本积累进行有效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传统农业无法向现代农业转型。而我国1992~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迅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价格增长幅度高于工业产品价格,见下图1。

图1 我国工农产品价格增长率(1992~1999年)

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必须避免形成新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而在市场化过程中,避免形成新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需要完成以下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乡村公路交通建设,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运输成本;加快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渠道改革,改变农业生产资料垄断生产销售的状况,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支出;政府对农产品进行适当的补贴,加大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力度。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变: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