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个人品格培育和思想道德修养,在博大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古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能够为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丰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坚实土壤中,从而获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这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创新之所在,也是中国特色思想道德事业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道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文化体系。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仁爱包容、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家国同构、也强调天下为公,这些传统美德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适作用,在当今仍具有普适性和民族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青少年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很难取得实效,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我们应积极发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切实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新时期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化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接班人,迎接改革创新的新挑战。
1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本性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具体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过程,是一定的社会或社会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讲,其实质就是一个文化传播、占领和发展的过程。
1.1思想道德教育以文化为依附载体。思想道德教育主体对其社会成员施加一定的影响,以培养其思想道德、转变其思想意识、指导其社会行为。思想道德教育是既人类社思想道德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又是一种培养特定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个实践活动过程中,特定的思想观点、道德观念以文化为载体传播给受教育者。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不同的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形式、内涵、性质和目的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形式,无论在哪个国家,思想道德教育都是以文化为依附载体。
1.2思想道德教育以文化为传播内容。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即思想和观念体系。思想道德教育是关于思想观念与道德伦理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思想观念与道德价值传递与接受的过程,所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属于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封建社会条件下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质上就是对传统封建文化的传播,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
1.3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人的精神和文化机制发挥作用。思想道德教育成果的显著与否依赖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机制。思想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教育者首先要通过自身的内化,然后将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将这种思想道德教育作用表现为一定的调节力、凝聚力、约束力和推动力等种种合力,正是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机制,思想道德教育对人们的思想境界、道德品格以及行为规范产生重要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思想精神
2.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坚持“集体主义”,追求民族团结和国家完整,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爱国是一个人最高尚的品德,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正是由于崇高爱国精神的指导,中华儿女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数的爱国志士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鲜明的爱国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绝唱、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誓言、岳飞的精忠报国、谭嗣同的大义凛然……数不胜数的爱国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爱国思想,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大力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引导当代青少年继承和弘扬这种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引起他们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贡献青春力量。
2.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周易》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①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华族儿女。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将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具有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使他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2.2.1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品格修养,追求崇高的“道义”。儒家提倡“杀身成仁”、道家主张“舍生取义”,追求超凡入圣、至善至美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境界。孔子倡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崇高的人生理想;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的崇高人格;道家主张,真正的幸福不是人们物质的满足和享受,而是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境界,能够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这些精神组成了中华民族重理想、重气节、重修养、刚正不阿的优良品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可借鉴传统文化中这种充满人格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涵,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2.2.2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苦为乐,强调“先苦后乐”。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经曲折,仍然生生不息,自立自强,正是传统文化倡导的以苦为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人生精神的指导。孔子提出“知者不惑,仁者不悦,勇者不惧”;③孟子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把贫贱忧患视为磨练意志从而实现崇高人生理想的必要条件;北宋范仲淹深刻把握儒家崇高人生观的精髓,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④的苦乐观。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苦乐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千百年来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青年学生构建奋发有为、2.3“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民本”、“重民”、“贵民”的思想,《尚书》中最早出现“民本”一词——“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了人们群众的重要性。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荀子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⑤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文化中的“贵民”、“重民”思想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重民”“贵民”思想,对于指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者以及广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要素。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2.4“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易经》提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事原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以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际关系的和睦、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秩序的平衡为价值追求目标,为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由于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冷漠和功利的人际关系往往引发不同形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大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仁爱”思想和道德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倡导以包容、和谐为内涵的新型人际关系,既可以优化校园环境,又可以在一定程度有效地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发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德育原则和方法
3.1重视道德示范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实践,强调德育的示范性。思想道德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起作用,因此,教育者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以身示范。孔子认为道德的力量最能征服人心,他推崇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是道德的楷模,他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③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⑤都提倡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从而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格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强调个人人格修养、注重品德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以道德示范为特点的德育方式,值得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挖掘和借鉴。
3.2道德教育与道德践履相统一的原则
3.2.1在道德教育方式上,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心理感化为主,注重道德感化。除了注重道德践履,中国传统文化还特别注重道德感化的思想道德修养方式,通过个人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不断检讨自己的品行,才能成为道德楷模。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③他强调心理感化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内省”的道德培育方式。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自省”、“内省”的德育方式,对于解决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困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是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向中国传统文化借鉴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最大化,就要树立道德榜样,同时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以道德感化、心理感化为主导,调动他们的内在自觉,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3.2.2在道德修养方式上,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身体力行,强调道德践履。一个正真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并不是只懂得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而是能够进行亲身道德实践,身体力行道德规范。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就是强调要把道德伦理、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付诸于道德实践中,强调知行统一,并以“躬亲实践”为道德修养重心。另外,传统文化注重实际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锻炼和磨砺,认为人只有在艰难困境中,才能体现高尚的道德精神,锻炼崇高的人格品质,才能担当大任。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实践,认为实践具有真实性和深刻性,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有所收获,还能体验人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境界,思想道德教育者应将知行统一的方法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将道思想德教育与思想道德践履相结合,从而达到德育教育效果最大化。
3.3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方法
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与自我教育是不能割裂开的,尤其在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教育者自觉的接受和被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德育效果是不能实现的。孔子提出了“内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倡导建立以心理感化为主导的德育模式,值得现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借鉴和学习。今天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封闭,而是开放式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受到广泛的社会信息以及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的影响,更加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教师传递一定的信息给学生,学生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达到自我反馈,最终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3.4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教育要以德育为首,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儒家提倡以德治国,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③另一方面,孔子提倡注重个人修养的同时也要学习知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未知焉得仁?”③他提出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思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改革开放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造成各种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的涌入,使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思想道德问题在高校大学生中日益突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价值缺位、精神空虚等问题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仅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提高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还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要加强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新时期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应积极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将大学生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在传授道德伦理规范、思想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达到高校教育的最佳效果。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积累沉淀,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打上深深的中华印记,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形成和道德涵养的重要力量。对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内容,也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充分挖掘和吸收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在新形势下,既要结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实际,切实增强学校教育的时效性;又要对不符合当下思想道德建设的落后的、陈旧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改造和扬弃,批判和继承,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注释
①《周易•上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②《孟子》[M].中华书局,1980
③《论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④《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⑤《荀子•王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P1031.
参考文献:
[1]朱久兵.论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台声新视角,2005年,2005.12.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第二版.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李艳春,曹卫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6]傅琳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苏星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
[8]彭春.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品格教育的价值[D].中南大学,2010.
[9]喻昊.我国当代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6年16期.
作者简介
路振艳,女,1990.07。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通讯地址:四川成都市郫都区西华大学,邮编610039.
郑小明,男,1970.09。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注:本文为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家书中的德育思想研究——以曾国藩家书为例”(编号ycjj2016012)的阶段成果
论文作者:路振艳1,郑小明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道德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高校论文; 精神论文; 思想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