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除了靠老师课堂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如何及早引导小学生去正确面对纷沓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去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我国颁发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内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有一定的朗读速度和阅读的范围,能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正处于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素养的养成。
1 让学生与好书交朋友歌德有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雨果则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必须,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饮料。”的确,一部好作品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更何况书还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非常迅速,在长达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均发生惊人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一些带图画的形象生动的图画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中年级比较喜欢读一些短小的科普类图书,如历史故事、科幻小说、人物传记及《十万个为什么》等。高年级学生则喜欢思辩性较强的文章,像名人成长录、名人名言等,因此,不同年级所选的书也应有所不同。
2 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书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就会主动去读书。家长或老师应选择那些“内容比课本丰富些,写法比课本生动些”的,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触类旁通的乐趣。①挑选有助于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知识的读物。选择那些能够满足少年儿童在文学、历史、科技等某一方面兴趣爱好的读物。②结合当前形势、不同节日、重大庆典、特殊活动、时代英模等特点选择书籍。③由于孩子的领悟能力不断提高,可选择一些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名人传记、传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读物。
3 掌握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书籍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我这里要向学生介绍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一是精读法,包括比较阅读法、表达阅读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00 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二是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00~4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三是快读法,包括无声视读法、一目十行法,要求每分钟读400 字以上,理解率达到7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巧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阅读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
4 制定计划,阅读要动脑、用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应有计划,这个计划包括时间、内容、要求、措施。计划的形式要切实可行。阅读后,要把新学的知识和技巧用于实际。写心得、记笔记、写短评,最后达到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很重要的学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虚心向老师求教。宋代的朱熹说过:“读书应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再加上一到,要手勤,要摘抄原句或做上记号,进而在写读书笔记时将句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四到当中,心到手到最为重要。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对读物多动脑分析、比较,进而去吟咏、体会。鲁迅先生主张读书要认真思考、观察。他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他还指出读书要先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结构,而后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5 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爱思考”的好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就是要敢于提问,勤于思考。教师和家长要鼓励他们找出不懂的地方并说明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去动脑筋,切忌烦躁、或因心烦而放下不管。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获更大。学问、学问,既要学,更要问。只有大胆的去提问,才能有更好的收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名言精辟地道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一个人勤于思考,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学习潜质。学生一旦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他的学习成绩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6 家校协同成功的习惯培养,需要家校协同。否则,就会造成学校教育的苍白无力。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地与自己已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行为来代替它。如果家校教育协同,不断提醒、督促、检查,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具体困难。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其发展过程。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自觉化,提高能力,健全心智,张扬个性,成就特长,都具有重要用。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成为课内外教育教学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总之,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须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
正如美国巴尔博士说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所以,教师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恒心,关键是在孩子心灵上播下读书的种子。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坚持每天读书,并将这一行为坚持下去,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自觉行动。到了那个境界,学生会定时无意识地拿起一本书来,细细品读。待习惯养成后,教师就不须为之操心了。
论文作者:彭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3
标签: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小学生论文; 就会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读法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