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与中医理疗联合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穴位注射与中医理疗联合治疗)及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联合中医理疗,患者上肢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联合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穴位注射;中医理疗;上肢功能
脑卒中在中医中称为中风,多因脑脉麻痹、气血逆乱或血溢于脑所致,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突然昏仆、偏身麻木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具有临床恢复困难、无法治愈等特点,对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以往临床上针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常采用西药及康复训练的方式治疗,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为进一步改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穴位注射与中医理疗,旨在观察联合治疗对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4-80岁,平均(66.32±8.14)岁;23例脑梗死,17例脑出血;35例左侧偏瘫,5例右侧偏瘫。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5-81岁,平均(67.12±8.21)岁;22例脑梗死,18例脑出血;32例左侧偏瘫,8例右侧偏瘫。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使用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仪(国产2000F2型),PDF运行模式,将刺激电极分别置于患者腕背伸肌群及前壁背侧集群起止点,与1个接地电极及刺激电极紧挨,参数:电流:8mA,刺激频率:35Hz;脉冲宽度:200μs;刺激时间:5s,休息时间:15s。20min/次,5次/周,休息2d,治疗时间为2个月。观察组:穴位注射:18μg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入生理盐水2mL中,取外关穴与合谷穴进行注射,注射前先根据针灸手法对穴位进针并上下提插,待患者穴位出现胀、麻、酸等感觉后缓慢注射药物,1次/d,6次/周,连续注射治疗1个月;中医理疗:针灸脉冲电刺激:取外关穴、上廉穴,使用50Hz频率续断波,以患者腕关节出现反复背伸为宜,15min/次,2次/d,连续治疗3周,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电疗方法(高频、中频、低频电疗法)及光疗法(激光、紫外线、红外线)等。
1.3 评价指标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对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分值越高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越好,采用Ba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分值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大量实验研究证实[2],大部分脑中风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以往临床上针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常实施西药治疗联合康复训练,然而疗效并不理想,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不尽人意,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发现为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明显较传统治疗好,然而其疗效依然无法达到满意效果。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MBI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间治疗前比较,aP<0.05
祖国医学中脑卒中一词并未记载,根据脑卒中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中医辨证角度可将其归属为“中风”范畴。近年来因针灸在脑卒中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与进针,因此临床上认为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针灸刺激对其上肢功能康复有着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3]。本研究对观察组40例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穴位注射治疗与中医理疗,对照组则实施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该结果同查天柱[4]等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提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理疗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功能影响好,可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原因在于针灸治疗属于信息刺激,通过针灸通络的途径对机体代谢环节及阴阳的平衡有效调节,从而使得机体生理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与增强,利于患者局部病灶的吸收,促进其偏瘫肢体有效康复。实施穴位注射,经穴位将药物注入患者腧穴,可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具有促神经元轴突生长、分化、增粗及营养神经的功效,能够发挥最佳的神经修复及保护功能,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得到有效恢复,使得患者上肢功能明显改善,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5]。
综上所述,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联合中医理疗,患者上肢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朋朋,刘威萍,王艳君.物理疗法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6,36(9):1542-1544.
[2]倪俊杰,杨万章,向云.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8):859-862.
[3]史佳,唐南淋.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5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14):2145-2146.
[4]查天柱,陈思字,唐素珍.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6,37(1):105-106.
[5]杨雷,朱洁,王传杰,等.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电刺激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3):285-286.
论文作者:陈小军,江根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上肢论文; 患者论文; 穴位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功能论文; 理疗论文; 中医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