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是一门新学科,那么如何更好的掌握计算机这种工具,更充分地利用网上丰富的资,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使其形成有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成为摆在这门学科面前的迫切任务。
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新学科,那么如何更好的掌握计算机这种工具,更充分地利用网上丰富的资,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使其形成有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成为摆在这门学科面前的迫切任务。笔者结合自身的计算机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建构初中计算机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1 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设计原则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确定任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落实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均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笔者认为,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1 科学性。任务的科学性体现在: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合理安排。
1.2 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等内容。任务的教育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1.2.1 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它的应用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融合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同时也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例如设计版面时,会涉及到排版、美学等知识,绘画创作时,涉及艺术知识,处理数据时,涉及到统计学知识等等。另外,还可以直接从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数学,以及文学艺术、环境保护等学科中挑选任务设计的素材。
1.2.2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教学中设计的任务,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计算机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在任务设计时,除要涉猎多学科知识外,任务本身也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1.3 层次性。对一个应用软件的教学,首先要制定总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学习该软件之后,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运用这个软件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等。根据总目标,再结合软件功能、课时安排,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设计教学任务。
1.4 真实性。任务的确定,可以来于学生的生活,这样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动手实践解决任务的冲动,以及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任务的来又要适当地高于学生现有的生活,可以涉猎他们可能的社会实践以及将来的工作需求。同时也可以考虑到当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
1.5 开放性。开放性强调的是在任务的设计时,要给学生以发挥的余地。要设计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使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创造的机会。任务的完成只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可以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做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这样的设计既能控制整体教学进度,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激发创造欲望。
2 建构初中计算机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策略2.1 结合学生特点,提出学习任务。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任务不能太大,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通常任务的开工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任务的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样板,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样板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知识模块的开始教学,我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需要这种任务形式。第二种形式是任务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任务的第三种形式是,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发挥实现。
2.2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定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最初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
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
2.3 总结与评价。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不仅有助于设计成果的进一步优化,而且有待于学习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的方法可以是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做出评价。作品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及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
论文作者:贡红敏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计算机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学科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