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应试教育弊端的重要命题--论“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成功”命题在成功教育中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_应试教育论文

改革应试教育弊端的重要命题--论“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成功”命题在成功教育中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_应试教育论文

一个对应试教育弊端实行改造的重大命题——论成功教育主旨“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命题的科学价值——及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主旨论文,弊端论文,意义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功教育的主旨是“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这也是它的本质特性,成功教育的这一主旨和特性,是它区别于现实教育中大量存在的旧教育思想、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是它与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影响发生明显对立的地方,而正是这种区别和对立,显示了成功教育自身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其所具有的强盛的生命力。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种陈旧的教育思想、陈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种教育思想认为,在中小学校中,产生出一定数量的学习失败者(俗称为“差生”)是一种正常现象。国外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小学教育中,随着教学进程向前,会产生出一批“差生”来。这种差生在数量上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认为这种现象符合数理统计中的‘正态分布’曲线理论,所以差生的产生,乃是一种不可违抗科学规律的表现。在国内,虽然没有这种‘正态分布’曲线的差生理论。但认为在现实的中小学中,产生一定数量的差生是不足为奇的,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其数量和比例,视各中小学不同条件而定。有的可以很小,少于三分之一,乃至接近于零(如在重点中学)。有的则可以很大,乃至超过学生总数三分之一的一倍以上(如在薄弱中学)。由于差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失败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差生和学习失败者成了同义语。成功教育理论认为,在实际教育中,必然产生出差生和学习失败者,乃是这种旧的教育观念所造成的一种思维定势,也是实际存在的旧的教育方式所必然出现的后果。成功教育提出的“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教育思想和实施方略,与这种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实践已经证明,这种“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方略的实施,是对上述旧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重大改革和改造。凡实施“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改革的地方,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全方位地改变,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建立起来了,差生产生的条件被削弱和铲除。所以差生停止产生,旧的差生得到了转化,学习上的失败,转化为学习上的人人成功。

成功教育对于应试教育及其弊端和影响,更是具有强烈的对立性。应试教育是当代国际教育中的一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这种应试教育和应试教育现象。所谓应试教育,就是在教育指导思想上,把追求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所占学生总数比率(简称为升学率)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唯一目标或主要目标。然而,由于重点中学的入学人数,一般只占小学、初中毕业生总人数的几分之一,在数量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这种升学率的高低,就被学生、家长、社会、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视为学校质量高低,学校办得好坏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这就自然地促使了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提高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或根本任务,从而造成了基础教育中教育目标的扭曲。而升学率高低是经由升学考试后加以测量和统计出来的,因此,这种升学考试成绩好坏,就成了升学率高低的决定环节。于是又把整个学校教育的实际措施,转移到应付升学考试的轨道上来,一切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的成功,以达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实现。这样就造成了整个学校教育措施的扭曲,把整个学校教育变成了应付升学考试的教育,变成了为争取获得高升学率服务的一种教育。这样,就把整个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或在整个教育中产生了应试教育的现象。

正是因为应试教育把升学考试成败作为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成败的唯一标准,它自然地规定了升学者为成功者,未能升学者为失败者。于是,这种应试教育在造就了少数升学成功者的同时,却铸造了大批升学的失败者,这些升学失败者,在应试教育的标准看来,当然也就是学习失败者。这是应试教育的一种严重弊端。它给一大批少年儿童的幼小心灵中,带来了失败者的心态和失败者的情绪,这种心态和情绪又被带到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学校中,带到社会上,散发出消极的影响。成功教育实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的主旨,与这种应试教育弊端和影响相对立。它通过自身的实践体系,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从而反其道而行之,制止和预防了在基础教育阶段中产生失败者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应试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改造,对它的弊端和影响进行了限制和消除。所以,成功教育及其命题:“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是改造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和必要的途径。

在这里,我们还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有此必要吗?”提出这一问题的依据是:“我们的教育如能达到了大多数人的成功,就已经实现了大面积提高。即使有少数人失败,也不会影响大局成功这一基本状况”。另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基础教育中,集中力量加速培养一批成绩优良的高水准的学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利的,即使因此而多产生一些学习失败者,也是值得的。”

让“所有人”,即“每个人”,而不是让“部分人”,或“多数人”获得发展的成功。可以说是一切进步思想家、社会改革家的共同追求。马克思在谈到未来社会的构想时,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全社会成员”,“社会全体居民”,“每一个人”、“所有人”的语句。如他说:“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所有的儿童由国家机关提供公费的教育”等。所以,让“所有人”,而不是“部分人”,获得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的标志。

在当今时代,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我们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号召。是否可以提出不是“全民族”素质提高,而是全民族中的部分人或大部分人的提高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了全民族的繁荣幸福。决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民族的繁荣幸福。建设现代化又是靠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不是靠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民族素质的提高。唯有这样,才能有我国社会的全面繁荣,各民族人民的牢固团结,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体人民中每个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提高全民族素质要从基础教育做起。所以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提高全体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才能为全民族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切实的保障和牢固的基础。为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对全体学生提高全面素质的目标,提出“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主旨是完全必要、十分科学和切实可行的。全体学生素质提高是否获得普遍成功,正是衡量基础教育质量优劣的根本标志。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在中等教育中实施重点中学制度(按国家规定在高中阶段实行,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进入市场(如私立学校),因此,实施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成功教育,是否有此必要?我们认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即高中以上教育阶段,实行重点制和兴办高质量的私立学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还有利于国家集中适当力量,并由社会筹集经费,使一部分学生得到重点培养。为进入高校作好较高质量的预备人才的准备,同时使其它学生作好就业准备,这将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毕竟是利多弊少的。但在基础教育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内,这种做法就不再适宜了。

我们认为,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任务在于为全体学生提供他们每个人的一生最重要、也是最必要的基础。那就是:获得他们每个人自身能在社会上生存、生活,并使自己得到发展的必备的基础,获得能够在社会上接受继续教育,向着更高学力水平迈进的必备基础;以及获得走上社会后,能在基本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公平竞争的必备基础。在以上这些必备的基础问题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是必须为全体学生,也即每个学生提供的。是每个学生必须获得的基本权利。在这些必备基础的获得上,所有学生都应是平等的、公平的,他们之间的机会应是均等的。而不应该人为地使一部分学生达不到上述基础,从而使他们在进入社会一开始就失去工作条件,失去生活和生存条件,失去和别人进行公平竞争的条件,一句话,就是使他们从步入社会一开始,就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完成时,有相当一批学生没有获得他们应获得的一切,不难想象这些人必将成为社会上的失败者。那么,也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造就了一批失败者(包括教育中的学习失败者,和未来社会上的失败者)。那么,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成了失败教育,或部分失败教育,或带有失败因素的,不同程度遭受了失败的教育。实施“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成功教育,正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时人人获得上述必备基础,从而防止学生走上社会后迅速成为失败者。

那么,让基础教育的九年义务制阶段,实施全体学生,人人成功的成功教育后,能否保证高中阶段的重点中学能够吸收到优秀的学生,以便较快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输送到高等学校去呢?实践证明,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初中阶段结束时,全体学生的普遍成功为优秀学生的产生提供了厚实的土壤。成绩优良的学生大批涌现,尖子学生脱颖而出,而它又是在基本平等的条件下,实行公平竞争的结果。因此,比起那种以削弱一部分学生的合理条件,使他们降低到必备基础的水平线以下,以加强另一部分学生的优越条件,进行加速培养的做法来说,显然更加合理,也更加优越。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差距悬殊的现象还依然存在着。一些原来属于重点小学和重点初中的学校,虽然在名义上取消了“重点”两字,但他们在教育教学质量、师资条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仍然有着比其它学校较为优越的条件。因此,学生和家长纷纷争着要进这些学校。由于这些学校和其它学校条件上的差距,两类不同学校学生升入重点中学的竞争是不公平的。因此,学生要进入这类学校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虽然,这种竞争也是不公平的,但毕竟这一现象是历史形成的,并且是一种客观存在,问题在于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对策,要么是减弱这种差距,要么是强化这种差距。成功教育的“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主旨,必然地是要求减弱,并逐渐消除这种差距。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不能简单从事。如果不是选择减弱差距的方略,而是一味地强化并且发展贵族式的条件优越的学校,其后果会怎么样呢?很显然,这只能是将应试教育的模式及影响全面推向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之中,这只能是对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目标的一种破坏,违背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初宗。

日本学者和社会各界在回忆近几十年日本教育时,曾沉痛地指出:近几十年来,日本教育的“巨大成就”,是建立在整整一代人的牺牲之上的。这种牺牲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是,日本成了一个“考试地狱”。青少年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生活在紧张恐怖的环境之中,不分白天黑夜地为“应试”而拼搏,不堪忍受的沉重负担加在青少年身上,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更为严重的是,害怕沦落为失败者命运的恐怖笼罩在所有少年儿童的心头。稍稍在学习上的落后,就早早地使他们惶惶不安,进而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大批青少年因预感到自己升学无望而意志消沉,学生中普遍存在着“13个无”〔1〕, 整个一代儿童少年被认为是“无目标、不满”〔2〕的一代。大批学生进行情绪发泄, 校园暴力屡见不鲜,数量众多的青少年滑向犯罪的深渊,每年有数以千计的青少年因考试失败或考试无望而自杀身亡。仅1982年青少年自杀人数就为3200人。正是这种“考试地狱”不断地酿造出古今少有的人间悲剧。纵使在“应试”博斗中,侥幸地考上大学而成为“成功者”,又表现出了性格上极大的人性扭曲。日本社会正是在对过去长时期存在的这一教育现象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反复地、多次地提出了进行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以便从根本上结束上述现象的存在。

我国情况与日本不同,日本教育中发生的上述严重情况,不可能在我国社会上重视。但是,对日本已经发生的严重教训,我们是应该引以为鉴的。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才是使我们不会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走出自己的一条新路。这是一条与他们所走的道路迥然不同的、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能反映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具有极为优异的现代特色的一条教育改革的道路。而决不能去重复连人家自己也已谴责,并正在摒弃的、那条过时的、通过“应试教育”迈入“考试地狱”的陈旧道路。

我们认为,在逐渐限制和缩小应试教育模式对中小学影响的条件下,在中小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较为公正、较为平等的情况下,“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成功教育,有极大的施展天地。成功教育交给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权利,带给他们每个人成功的欢乐,扫除“应试教育”模式带给他们的影响和笼罩在他们头上的失败者的魔影,使他们能够充分地、自由地发挥他们身上潜在的心智能力、天赋和优势,找到适合每个人全面、自由地发展的道路,使他们真正做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而这些,正是成功教育及其本质——“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命题的魅力之所在,也正是成功教育得以破除和改革“应试教育”及其弊端的要害之所在。

收稿日期:1997—12—04

注释:

〔1〕80年代日本报刊载文中提到,日本青少年中有“无理想、 无希望、无乐趣……”等13种“无”的情况。

〔2〕日本全国教育学会会长大岛茂,1986 年在我国武汉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教育学术讨论会”上的学术报告。

标签:;  ;  ;  ;  

改革应试教育弊端的重要命题--论“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成功”命题在成功教育中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_应试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