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终身道德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我们的道德教育如何应对?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终身教育重点转向强调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个体生命全程中所从事的各类学习活动,包括终身道德学习。本文是想说明道德教育重点转向终身道德学习以及终身道德学习的若干理论问题。
道德教育从“培养论”到终身“学习论”的转换
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已成为21世纪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罗尔斯在论“正义感”的形成时,指出情感的形成有“培养学说”和“道德学习论”两种。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道德“培养论”转向道德“学习论”的过程。本文所论的是终身道德学习,包括两层涵义,一是道德教育重点的转移,从强调对学生道德的教育、培养,转向强调引导、帮助学习者自己进行道德的学习和修养。二是强调道德学习的终身性;道德教育就是帮助学习者确立终身道德学习的理念、愿望、态度、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终身修养的习惯,以促进其终身的发展。
强调“教育”转向“学习”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强调终身道德学习符合教育发展世界性潮流。1968年赫钦斯著《学习社会》使用的是“学习”这个术语。上世纪60~70年代“终身教育”流行时,“终身学习”这一术语也同时出现于终身教育的著作中。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到1989年的“学会关心”都是表述为“学会”,而不是“教会”,这是否意味着重点在“学”,而不是“教”?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也都是强调“学会”,而不是“教会”。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地从表述方式的推断来理解问题的,而是因为这种表述方式的背后蕴含着21世纪教育哲学精神,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终身学习”的呼声就越来越响;“终身学习”术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例如:
1976年美国颁布《终身学习法》。
1987年,日本制定的《教育改革推行大纲》提出“完善终身学习体制”是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之一。1988年日本将“社会教育局”改名为“终身学习局”。1990年日本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
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文件,多次出现“终身学习”的概念,指出学习是“终身的过程”,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工具。
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注: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J].教育研究.1995(12).)提出了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他们。”(注: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J].教育研究.1995(12).)
1995年欧洲联盟的十几个国家发表了《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为推动终身学习,确定1966年为“欧洲终身学习年。”
1996年欧洲25位部长、澳洲、加拿大、日本、墨西哥、新西兰、美国的代表达成协议,将教育战略性模式改为《由教育转到学习》,以体现“终身学习”的精神。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成人终身学习宣言》向全世界呼吁,应激发、鼓励、引导及辅导成人去“主动终身学习”。
1998年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更新的需要”;要求在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
1999年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提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2年中共16大再次强调了“终身学习”问题,号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02年我国全国人大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一项议案提出制定《全民终身学习法》。同年我国台湾省颁布了《终身学习法》。
“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是中共16大文件中关于教育的两个极为重要、极具深远意义的基本观念。“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并非遥远未来的事。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处于新的教育与学习的时空,处于教育与学习日趋终身化的过程,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城市已经启动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开始了学习型社区建设和学习型个人的造就。从全社会说,我们已经自觉地提倡和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措施,都可以看作是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例如:高校招生取消年龄、婚否的限制;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高校自学考试制度的推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各地老年大学的开办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这些教育的实施,不仅体现了教育的终身性,也体现了终身教育转向终身学习的过程,表现在道德教育领域,是终身的道德学习。
终身道德学习的意蕴
道德教育“培养论”,通常或者大多理解为学校老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终身道德学习突破了年龄界限和学校教育界限。终身道德学习是对所有人而言的,包括年轻一代,也包括年长一代,即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成年人,他们都是道德学习者。终身道德学习不限学校教育,它可以是有组织的、正规的继续教育形式,也可以是个体的、非正规的、非正式化的学习形式。道德学习的性质,它的个体性、自觉性,决定了它常常是非正式的学习,特别是成年人的道德学习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和锻炼,通过亲身经验改变其行为、价值观、人生观,其中包括隐性学习和主动自觉的学习修养。
终身道德学习是终身的自主育德、自我修养的过程。其内在目标是促进自我德性的提升。在思想道德上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是学习者的精神需要,是学习者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这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能动过程,表现为自己认知、自己体验、自己思考、自己领悟、自己践行、自己创造。道德“培养论”强调个体德性发展的外部作用,侧重对学生的影响与控制;道德“学习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作用即强调学习者“自己运动”,自主地发展个性。道德“培养论”把人当作消极、被动的教育对象;道德“学习论”突显学习者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终身道德学习的自主性也表现在学习方式的个体化方面,对自己学习、修养的要求、内容、方式,由学习主体自主决定、自己安排。
终身道德学习是全面性的学习。社会急剧的变化,个体生命发展全程经历的一系列阶段,决定了人生每个阶段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和多种多样的新的发展课题,因而贯穿一生的学习内容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终身教育定义为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与学习。该书提出的当代教育“四大支柱”是终身学习四大主体内容,大体上全面地含盖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21世纪新的学习观认为“学会关心”不仅仅是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还包括学会“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还要“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注:王一兵译.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J].教育研究.1990(7))因此,学会关心就包括了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等各方面的道德关系的学习。
终身道德学习也是整体性的学习,旨在学习者完整品德结构的形成,促进整体人的发展。完整品德结构的形成,需要学习者经历践行、体验、认知综合实践的过程,从学习者道德心理活动说,是知情行整合的过程。整体性学习是“全人”教育,是促进整个人格的提升,包括理智的、情感的、道德的、心理等方面。因此终身道德学习是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学习者“全人”活动过程;也是现代人—学习者终身的生命活动、终身的精神生活过程。郎格朗终身教育思想的重点,就是着眼于人格的整体形成,并以此作为终身教育的实现目标。(注:吴遵民.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一)[J].终身教育.2003(3))
终身德育转向终身道德学习是教育人性化的表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从强调教育到强调学习,从强调学习到强调学习的终身性,都内涵着教育人性化的意蕴。其“终身性”突破了年龄界限、学校教育界限,是对所有人而言的,是对所有人学习权的尊重。而强调“道德学习”实质是强调教育权利应转移,即把德性发展的权利还给学习者。从每一个体说,“终身”是指其生命的长度,学习权是贯穿一生的权利;从强调“学习”说,是让每一个体道德生命自主地成长。终身道德学习强调德育向整体的、生活的、具体的人的回归,就是强调人的生命、人的价值。这就是终身道德学习的基础。人一来到世间就生长着、发展着、创造着,人性化的教育就是依据人的生命本性,引导、帮助学习者自己自主地道德学习,自主地发展德性;以更主动地应对社会思想观念变更、多元价值冲突的社会生活,更主动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生活质量。
终身道德学习的人性化,最集中的表现是教育目的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从“培养论”转向“学习论”,改变了以往德育对人的控制性、奴役性;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人格、尊严、权利;既帮助、引导学习者学习新的道德价值观、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更强调帮助、引导学习者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不仅仅重视促进学习者德性素质和道德能力发展,更重视通过道德学习促进学习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培养论”到“学习论”,其人性化的转向更充分地体现在教育过程内部基本关系的转换。这里主要指教育中人—人关系转换、授—受关系转换。人—人关系与授—受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其转变主要表现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突出了,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人;老师也是道德学习者;师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当然,老师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育关系的转换表现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的已把“道德学习”作为编写德育教材的重要理念,从而使教材的性质由从“教”出发转向从“学”出发,教材也由教师教的“教本”转向教师指导学生学的“学本”;教材的功能由“支配者”转向“对话者”,由“说教者”转为“商谈者”。(注: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思想品德(七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终身道德学习的理论依据
终身教育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伊斯兰思想中,在中国、印度古老的哲学中都已经出现。孔子是倡导、实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大教育家。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获得了新的意义,具有时代特色。1972年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无论人类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这样做,他们是终身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他们自己。这种学习和训练主要是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亲身经验改变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人生观和他们的知识内容”(注: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95.)当今终身道德学习的多种学科理论依据,帮助我们从不同学科的视野来认识它。
1 21世纪教育哲学的依据。终身道德学习是21世纪教育哲学精神的表现。1989年国际教育研讨会提出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包括一个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伦理规范和一个对21世纪教育的地位的新的政治和经济道路”。从而为终身教育,也为终身德育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21世纪的新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过程”。“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由学习者推动的过程”。“学习应当是一个以学习者积极主动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寻求新的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学校现在应当培养学习的热情,给学生提供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工具”。(注:王一兵译.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J].教育研究.1990(7))因此我们理解的学校道德教育,就是引导、帮助学习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与成长;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帮助、促进。
2 教育人类学的依据。“人是反思的自决的生物。因为人具有反思和自决的能力,所以他也是一种自我塑造的生物”(注:[奥]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0.)反思使人获得行为的规范意识(特别是在他人面前的行为规范意识)成为可能。这些行为规范构成了社会的风俗和道德以及个人的品行。道德教育实际上就通过对话帮助学习者自己进行道德学习。“教育意味着鼓励、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陶冶行为。”(注:[奥]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8.)人正是通过自我塑造而形成道德人的。
人具有未完成性。人的未完成性,意味着人是在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的,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注: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14~215.)他“总是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这是赞成终身教育的一个主要论点。”(注: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15.)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人的生命是在发展之中的,人一辈子都处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人追求卓越是永恒的过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是一辈子的努力目标。终身地学习,终身地发展是人的本性。
3 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的依据。个体道德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个体社会化必然经历一系列阶段,每一发展阶段都将获得新的地位和角色,这就必须提高适应新的社会地位、获得承担新角色的能力。为此,发展的每一阶段,既需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也需要进行道德的学习。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再社会化过程,即通过不断地再学习,“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注:[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166.)。即使在老年阶段接近人生终点的时候,“也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新情境,并创造新的自我形象”。(注:[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163.)人的道德学习,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人永恒的生命活动过程。教育社会学的许多研究成果都为终身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例如查尔斯·库利关于自我发展的理论、乔治·赫伯特·米德关于主我与客我的理论等,为我们探讨道德学习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4 人格心理学的依据。道德学习有广阔的心理学理论支持,例如成人心理学、脑科学等;本文仅从人格心理学这一角度,略加说明。人是它自己的作品,人格是自我创生的。教育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必须通过道德人格主体自身的努力,许多心理学家都对外界价值观的内化进行了研究。我们所说的“自己运动”就是指道德主体内部的心理活动。心理和德性发展的驱动力在内部。小原国芳说:“‘教育的王国在儿童之中’。如果不承认自我塑造、自我教育、自我创造这种自我发展的人格活动能力,教育则无从成立,多么有名的教师,多么好的教育方案,下多大的工夫也终归徒劳。”(注:[日]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0.)许多咨询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咨询的见解,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是有借鉴意义的。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咨询,就是以求询者为中心的,咨询人员与求询者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咨询人员不给求询者以什么“指导”,但却想方设法帮助求询者自己认识自己的观点、自己澄清、自己评价。理性情绪疗法的代表人主张自我辩论(思想斗争)。现实疗法的代表人物强调个人有自由选择价值的权利,当然,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人格心理学的丰富研究成果表明,道德人格的发展是终身的过程。因而,道德学习也是终身的过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艾里克逊人格发展8个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关于人的德性发展3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等以及彼得斯关于道德发展四个阶段的理论,都是对终身道德学习的有力支持。此外,莱维森关于人的生命周期理论、福勒关于信仰和人的发展理论、洛维格尔关于自我发展的理论、吉利根关于不同性别道德发展模式的理论、卡丁纳和伯瑞关于跨文化人格结构的理论、库尔提尼斯关于心理社会理论等毕生道德发展的理论等,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人的终身道德学习是可能的,人的终身道德发展需要终身道德学习来促进。(注:[美]约翰·马丁·里奇·道德发展的理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95~145.)
终身道德学习是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终身道德学习不仅有多方面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有人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依据。以下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即从终身道德学习的意义、对待终身道德学习的态度和认识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 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人们终身道德学习。我们时代是急剧变化的时代,世界各个方面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是这样,我国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因而也正经历着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从技术到价值观的变化都是快速的。以网络技术说,全球性电脑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人体外的”神经系统,“在人的肌体之外运转,不受正好能容纳这么多脑细胞的脑壳限制”(注: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1.)。网络文化、技术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生存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的快速变化,全球伦理、多元价值的涌现,“在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中,生存模式很少发生现在这样重大的变化。”(注: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从而整个社会乃至个体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再也不具有传统社会的那种“惰性”了,一些价值观受到质疑而动摇了,一些新的价值观又产生了。例如由S·拉塞克等著的《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提供了荣克归纳的8种衰落的价值观和8种上升的价值观(1974),提供了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1979年青年中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价值观6条。又例如,《美国的绿化》一书提出当代青年中上升的价值观,列举了其中的13条。(注:S·拉塞克等.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93.)再例如,1997年美国学者E·拉兹洛在《决定命运的选择》一书中认为工业化国家居支配地位的文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已发生某些转变,列举了19条受到质疑的主流价值观和10条兴起的新观念。(注: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74~78.)此外,科学范式的转变、宗教的重新解释、企业文化的转变、政治上的绿色趋势等,都包含许多新的道德价值观。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表明,只有终身不断的学习,才能使我们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新的道德价值观,保证与时俱进。
2 21世纪接受教育从事学习,已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权利、义务、责任。“现在社会难道不应该把‘学习实现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吗?”(注: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20.)在全球化和多元价值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坚持学习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又应保持民族文化自觉和发扬自己的个性。“人的个性是自我的创造、生成与实现。”(注: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96.)一个人只有把他人所创造的社会总体的实践能力变成自己可以利用的能力,把他人创造的社会共同财富变成自己可以享用的财富”(注: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87.)他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他的独特的创造本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也就是说,人要形成个性的自我,需要终身不断的学习,“去占有人类积淀的社会文化基因、吸纳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创造本性。可以说人的一生活动就在于创造这个个性自我、在个性自我实现中去实现自我价值”,“人的自我有个生成、成长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不断地提高自我创造、自我升华自觉性”。(注: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99.)
终身道德学习也是享受的概念。当前我们的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学习是为了谋生,但同时已经有一部分人不再是仅仅为谋生而学习了。除了谋生,他们还要求获得更高的学历,要求不断地更新自我、发展自我,要求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工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个体学习是被动的、被支配的、被奴役的。当今已经开始有人把接受教育、从事学习作为权利、义务、责任,进而也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学习帮助人们享受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享受现代社会人类所创造的最新的、没有地域限制的、全球性的文化成果。终身不断地道德学习,也就是终身不断地更新自我、不断地充实生命活动的内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质量。终身不断地学习过程,是终身持续地发展,终身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这也就是终身道德学习的真正意义,也是终身道德学习的最高境界。
3 《学会生存》(1995)指出人类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终生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他们自己。对待终身道德学习也有两种情况,或消极被动地学习,或主动积极地学习;表现在对待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势方面,有两种精神状态,一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一种是主动积极的迎接。前者往往是为了适应而学习,变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价值观,以适应新的谋生方式的需要。“对变化的适应是生命的奥秘,没有它,生命会变得毫无生气。”(注:[意]奥雷利奥·佩西.人的素质[M].邵晓光等.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162.)生态学有一个公式L≥C,意思是一个有机体要生存下来,其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或等于其环境变化的速度。但终身道德学习不完全是为适应。上个世纪70年代产生的“反体制型终身教育论”的代表人,意大利学者捷尔比认为应改变以往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倡导终身教育”的被动构想,而积极引入为了人类解放所必须采取的“自我决定学习”的能动理论(注:吴遵民.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一)[J].终身教育.2003(3))。自觉的、积极的终身学习者是现代人自我实现、主动迎接社会变革的表现。他们必以主动积极的姿态,不断自觉更新自我,热情迎接未来。他们适时地抛弃、改变陈旧的价值观念、思考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而代之以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思考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从而掌握自身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主动权。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新的背景和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必须通过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定义表明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应当以主动的、积极的姿态出现,不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而人的学习正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而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这就体现了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尊重;而不是迫使人在自身持续发展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冲突中作出一种价值选择。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树立全球意识、长远观念、平等观念,理解人生价值、人生幸福,而人的生命的适应、发展、创造、继续,都必须有终身教育与终身的学习的支持。教育与学习是与人类、个体共始终的。这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必须重视的即道德学习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了解一系列新的价值观、社会规范、道德原则与时俱进,而且培养自己的道德能力,特别是在多元价值并存的情况下,要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能力、自主选择能力。
学校教育在终身道德学习中的作用
道德教育转向强调终身道德学习,丝毫不否定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是为学生的终身道德学习奠基、为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服务。“学校现在应当培养学习的热情,给学生提供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工具。”各级各类学校都有责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态度、能力和方法。如杜威所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这句话的意思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个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注:[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55.)为此,学校教育就需要更多地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育德,不仅仅要引导他们学习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更要帮助他们提高道德能力,尤其是帮助他们提高在多元价值并存的情况下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而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与修养,包括确立终身道德学习理念,激发自我教育愿望与要求,学会自我教育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自我教育习惯。其中确立终身道德学习的理念和激发自我教育的愿望是首要的。为此(1)帮助学习者认识,个体是自己生命意义的建构者,个体生命获得有意义的人生,既依靠社会的教育,更取决于自我教育;(2)帮助学习者形成一种“变化感”,即意识到社会生活急速变革,对无法控制的变革形势的关心,是不可缺少的新的素质。教育与学习是与人类、个体共始终的。终身道德学习,终身持续发展,就是终身自我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习者自己进行道德学习,终身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学会终身的自我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学习,是正在走向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自我道德教育方式。传统道德修养方式,例如修身自励,慎独自律,反躬自省,实践锻炼等等,仍是我们应当继承的。但在信息时代,应当拓展和改变自己的生活空间,学会新的网络道德学习方式。网络道德学习至少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通过网络学习,网络作为道德信息载体、道德学习工具而发挥作用,其所负载的内容即道德学习的资源,是时间、空间无极限的网络道德文本的存在;网络道德学习是对网络道德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这时的网络是书籍、视听媒体的延伸,它不仅仅具有传统学习媒体的作用,而且其功能和效率更佳。另一层意思是学习网络道德知识、信息道德规范。在网络道德环境中,自尊、自爱、自律,处理好网络中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信息价值观、学习享用信息权利和承担信息义务,形成现代人应具有的信息道德素养。网络道德学习,有许多的优越性,而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网络交往中,没有所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人人平等,没有偏见,“我与你”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因而这是快乐的学习、自由的学习。当然,网络的道德学习不能代替传统的人际的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
道德教育本应为人的发展服务,为创造人的幸福生活服务,其重点转向道德学习最根本意义,是把道德发展的权利还给学习者本人,为人的道德生命自由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