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省曲靖市 655000;
2.云南省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 云南省曲靖市 650000
摘要:目的 观察探究现代康复理念结合针灸推拿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12-2016.01于我院接受诊治的6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组,应用现代康复理念干预对照组,观察组则在采用现代康复理念的同时结合中医综合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肢体活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后观察组GMFM、Barthel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干预的总有效率,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现代康复理念与中医针灸推拿结合应用于小儿脑瘫患儿的护理中,康复效果明显,促进患儿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脑瘫;现代康复理念;中医综合护理;针灸推拿
脑瘫为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变原因主要是脑部的损伤或者发育缺陷,患儿常伴有智力缺陷、行为异常、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这些症状影响患儿身心的健康,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临床对于小儿脑瘫已采用药物、运动、中医、综合康复等疗法,本研究以2013.12-2016.01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瘫患儿为例,观察在采用现代康复理念的同时配合针灸推拿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的对象为2013.12-2016.01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脑瘫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患儿,男39例,女29例,年龄0.5-6岁,平均(0.93±0.31)岁,病程0.1-2年,平均(0.76±0.20)年;病因:早产34例,窒息19例,核黄疸15例;分型:痉挛型23例,迟缓型15例,失调型13例,徐动型11例,混合型6例。将68例患儿按就诊顺序编号,并随机分为每组34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分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结合患儿的症状表现及颅脑CT、脑电图等检查结果,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神经组在2005年提供的小儿脑瘫相关诊断标准[1],患儿均符合;月龄不小于6个月,能够配合研究;家属知情且同意参与。排除:并存有先天性严重脏器疾病的患儿,肝肾功能不全的患儿。
1.3方法
1.3.1两组均采取现代康复理念,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姿势、语言、视听等,具体如下:粗大运动、平衡协调能力、精细运动等的训练,如头部控制、抓物持物、有目的的指认身体部位、原地运动(抬腿、单脚站立、原地起跳等)、上下肢功能锻炼、自理能力训练(进食、穿衣、大小便等)。每日训练1次,连续进行6d休息1d,共训练3个月。
1.3.2观察组配合中医方法进行干预,主要为针灸推拿,具体如下。
1.3.2.1针灸
(1)仰卧位取穴:顶颞前斜线(双)、寿堂、额中线、虎口(双)、阳泽(双)、太冲(双)、太溪(双)、草鞋带(双)、足三里(双)。(2)俯卧位取穴:顶颞后斜线(双)、腘中(双)、枢中(双)、肾俞(双)、大肠俞(双)、中肩井(双)、昆仑(双)、承山(双)、四神聪。(3)配穴加减:语言障碍配哑门;流涎配天池;上肢功能异常配阴维、手三里、后溪;下肢功能异常配悬泉、悬钟、阳陵泉,下盲、肾俞、脊阳关、身柱进行艾灸。1次/d,1月为1疗程,共3个疗程。
1.3.2.2推拿
(1)仰卧位:搓摩胁肋穴、攘揉腹腰部,按、点、揉、搓四肢,锻炼活动四肢,弹捏挛缩肌肉。(2)俯卧位:从大椎向下至腰俞的督脉各穴采用点按和叩打手法,揉、按膀胱经,横向按摩腰骶以达到促血循环的目的。(3)坐位:对百会、交冲、络却、热府(双)、哑门采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1次/d,1月为1疗程,共3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1)肢体活动能力:采用GMFM量表,共24个条目,单项评分0-3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儿肢体运动能力越强。(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涉及患儿的自理与活动能力,主要包括进食、行走、大小便失禁、修饰、进出厕所、上下身穿衣、上下楼梯、进出淋浴、移动、用杯饮水等10个项目,10分(可自行完成),5分(需他人帮助),0分(无法完成);严重残疾(≤45分),中度(50-75分),轻度(80-95分),正常(>95分)。(3)疗效判断: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治疗小儿脑瘫的相关治疗指导原则[2],评价小儿的智力、语言与运动能力,并通过尼莫地平法计分,减分率=干预后积分差/干预前积分×100%,显效(>50%),有效(20-50%),无效(<20%)。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GMFM评分、Barthel指数
比较干预后两组患儿的肢体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两项目的评分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aP<0.05。
2.2疗效观察
比较干预效果,观察组有21例(61.76%)显效,总有效率为88.24%,而对照组为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患儿脑部在未出生或出生1月内受损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变累及四肢,患儿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行为异常、运动及感知觉障碍等。本研究两组对象均采取现代康复理念治疗,针对患儿脑部病变引起运动功能障碍这一特点,康复训练以中枢神经可塑性为理论支持,借助物理、运动等疗法,通过抑制性手法、主要部位控制等抑制患儿姿势、运动的异常,促使机体出现反射性移动,同时为身体诱发带来负性作用,阻碍异常反射通路,在患儿正常功能恢复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3-4]。但是将现代康复理念与中医干预结合应用于小儿脑瘫取得的效果优于单纯应用现代康复理念,结果显示,观察组的GMFM评分、Barthel指数、治疗总有效率均干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合干预能够促进患儿康复。在中医范畴脑瘫属于“五迟”、“五软”、“痿证”等,疾病的根本在于脑,脑髓空虚、督脉淤滞为基本病基。临床采用针灸推拿的治疗方法,以充益脑髓、通督调神为原则,通过对相关穴位针刺推拿,在相应部位形成刺激,反射性激动大脑皮层,加速血流,促进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或者活化代偿细胞,此外,它调和局部乃至整体的血气,平衡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达到活血化瘀、补肾丰髓、通督醒脑、启迪神志的目的。
综上,将现代康复理念结合中医针灸推拿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有益于患儿改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水琴.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0(2):185-187.
[2]牛相来,马军虎,周伟,等.头针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10(4):347-350.
[3]周涛.现代康复理念结合针灸推拿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效果观察[J].四川中医,2016,34(3):193-195
[4]杨锦.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效果评价[J].环球中医药,2013,8(2):84-85.
论文作者:张绒芳,张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8
标签:患儿论文; 小儿论文; 脑瘫论文; 针灸论文; 统计学论文; 理念论文; 能力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