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命题论文,高考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话题作文主导了高考作文已经好几年了,到近两年来受到比较多的质疑。面对质疑,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有三种做法:一是回到标题作文或者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二是坚持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三是探索新的命题方式。从测试的角度来说,这三种做法都是可行的,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主流应该是探索新的命题方式或者改良旧有的命题方式。
我们先来认真读一读下面选自《语文月刊》2006年第7-8期《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题)试题分析》一文上的这两段文字:
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考作文的命题出现过“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基本形式。这三种命题形式,“标题作文”是传统形式,其他两种是在实践中一步步地形成和发展的。这三种命题形式在测试功能上各有长短,但在“开放性”这一点上却是逐步递增的。这种逐步递增的“开放性”,越来越有利于考生发挥写作才能,更能催生精彩的考场作文。
不过,近年来高考作文也出现了三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套作和抄袭的作文比以前多;二是文体模糊“四不像”的作文比以前多;三是不重内容只重词藻的作文比以前多。这三个“比以前多”,有的与命题形式有关,有的与评价标准的把握有关,有的与社会和学校的风气有关。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有人主张加大限制的做法,而这道题是采取撤消话题、强化材料的做法,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材料”与“题目”(包括标题和话题)相比,“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也许会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更能引起各方面对作文内容的重视。
为什么要让大家认真读一读上面这两段文字呢?因为这两段文字很重要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命题改革信息。说它重要,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署名“余闻”其实是全国高考语文命题专家组的笔名,这些专家大多也是《考试大纲》制定的专家,他们对高考改革的研究是持之以恒的,即使是各省市自主命题,最后也需要这些专家作评价。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是这些专家探索出来的,现在他们对话题作文的反思以及改革探索就很重要,更值得我们重视。
这两段文字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至少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下面三个方面的信息。
一、充分肯定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主要就是指考生答题具有选择性,具体来讲是指“三自”: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三自”是命题上的进步,让学生在立意、文体、文题上有所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考生发挥写作才能,更能催生精彩的考场作文。”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加强了材料的作用,材料并不是可有可无,类似于以前的材料作文,但还是坚持“三自”的。这类作文题没有指定的话题,但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话题,就是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自选话题,再加上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实际上是“四自”了,开放性更加突出。从专家们对话题作文“开放性”的充分肯定的意见来看,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改革仍将坚持这一原则。即使是标题作文,也会保持自选文体,自定立意这“两自”。
二、承认话题作文导致的不良倾向。这么多年来的高考话题作文考查,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也存在很多问题,专家们并不避讳,而是坦然承认话题作文导致的不良倾向,具体来说是套作和抄袭的作文比以前多,文体模糊“四不像”的作文比以前多,不重内容只重词藻的作文比以前多。专家们是客观地了解到话题作文存在的问题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现实推动力。
套作就是把预先背好的文章或段落机械地装嵌在自己的高考作文中,成为作文的主要部分。评卷场上形象地把这些作文称为“穿靴戴帽”式作文。抄袭则是直接把全文或者部分作为自己的高考作文。这是高考作文一个顽疾,由于利益的驱动,很多学校把这作为中下等生高考作文“突破”的一个法宝。2006年高考,广东有一位考生背了一篇2002年《心灵的选择》的优秀作文,直接就抄上去,只有几个错别字不同原文,初评老师给了50多分,后来质检组发现了,以抄袭处理。我们很佩服那位考生的背诵功夫,但是觉得他没有把精力放在正道上,非常可惜。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应该负责任地写作,套作和抄袭就是不负责任地写作,是属于写作道德问题,应该严惩。
文体模糊是指文体的特征不明显,杂乱。有些考生写记叙文,事情发展的脉络跳跃不定,有点像散文的写法。有些考生写议论文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记叙几个例子,没有多少分析综合概括的句子,好像记叙的内容更多一点。笔者每年要把一些高考作文进行文体分类,但总觉得很难分类,原因就是考生作文的文体特征不明显。文体特征不明显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专家们的重视,并在等级评分标准中规定“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这一规定将会在2007年高考作文评卷中得到重视,考生应当提高文体意识。粤教版选修教材《常用文体写作》对高中生常写到的若干文体的文体特征,写作时要注意的技巧等作了分析,考生可以多参考。
不重内容只重词藻,就是不管内容如何都在语言、形式上华丽装扮一番。这是对高考优秀作文一些经验片面理解造成的。有些考生总结出高考优秀作文的标志:文章前后要写排比句,要多写比喻句,要写题记,要多引用,要用小标题……不错,这些都是令文章出彩的手段,但这绝不是高考优秀作文成功的全部。文章要出彩,是要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上的,如果根本就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引用的内容与你的文章要表达的观点、感情根本不相关,整篇文章读完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你写了什么内容,即使表面上写得很美,也不是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例如2006年广东一位考生这样写道:
我要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斧头给你去掉角料;我要用“夜里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颜料给你着色;我要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细刀为你细琢;我要用“人生得意虽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砂纸为你打磨;我要用“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芯片给你生命。啊,我心中的天使,让你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中舒展,带上爱与善的种子去环游吧!
粗粗地浏览一下这段文字,觉得好像内容很充实,有文采,引用很多,好像很有文化底蕴。但是细读下去你就知道这是乱堆材料、乱用名言名谚,根本就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写这样的文章一来是文风的影响,二来就是考生存在侥幸心理,希望用这样的“美文”的去蒙骗评卷老师,这又哪里能够得逞呢!大家要知道,华丽是一种美,简朴也是一种美,关键是要适合自己文章的内容。
三、为克服话题作文存在的问题而做了改革的尝试。具体来说是命出了两道作文题(即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乙卷两道作文题),朝着改革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有人称此为“题意作文”“材料话题式作文”“新型材料作文”等。这两道作文题的共同点是:试题没有提出“话题”,而是以“材料”为范围。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材料即范围,材料所画出的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内容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含意范围,无论哪种材料范围,它都将作为衡量考生作文符合不符合题意的最后界限。作文题坚持了“三自”,而且话题也是可以选择的,实际上已经是“四自”了,在坚持开放性这个原则上没有退缩。命题重视了材料的作用,避免了以前话题作文对引用的材料可理可不理的尴尬,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套作和抄袭的可能。相应地还在评卷要求上作了些规定进行配合,套作和抄袭的成功率将更低,文体特征的问题也会得到重视,重语言轻内容的不良文风也将会得到一定的遏止。
我们不敢说这就是现阶段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最佳方式,至少在克服三个“比以前多”的不良倾向上,收效还不能做到立竿见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相信改革高考作文命题方式的探索还会继续下去。只要是能够坚持“开放性”,克服三个“比以前多”的不良倾向的探索,都是符合高考作文命题的精神的,都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