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类出版物建设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物论文,人文论文,素质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总体上呈现弱化的趋势。市场经济形成的一些经济原则,如竞争、公正等,虽说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注入了活力,大学生的民主、公平意识得到加强,独立人格得到张扬,但同时,商品意识的泛化也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出现迷茫、失落的一面。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上达成了共识,并从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调整。
教材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元素之一,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教材的创新和变革也势所必然。
一、我国人文素质类出版物的出版现状
1.大学生人文素质类出版物建设的丰硕成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界发生了一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其中,加强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从理论到实践,从决策者到教育者,甚至受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举办人文讲座,设置人文课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一时成为众多高等院校工作的重点和热点,国家教育部经过认真的试点探索,正式确定了32个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书籍层出不穷,学术界、知识界和文化界关于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讨论、对话不断。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类出版物,从内容和功能上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类。
(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材类。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在原有的体系结构上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其课程设置,因各高校专业、学科不同,又各有特色。因此,各类人文素质教育类教材“同台竞技,各有千秋”。现主要罗列几个较有影响力的系列教材。
作为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在人文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材建设方面颇有成就。该社从2001年8月就开始陆续推出了有20个品种的“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教材”,6种列入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推荐书目;同时,在2003年7月份将这个系列的所有品种重新修订出版,如《外国文学通识》、《中国古代诗体通论》、《中国文化要义》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包括了“高等学校美育教材”“人文学科与人文精神系列”“文化素质课系列”三个子系列,主要是以《世界文明史》、《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选读》、《外国文学名作选读》这样的人文科学课程教材为主。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材”包括《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和《化学与人类文明》等。“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丛书”是专门为大学通识课程出版的教材,包括《中国哲学精神》、《西方哲学精神》、《众妙之门——中国文化名著导读》等多本。
(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文集选集类。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以来,各路专家纷纷到大学里开设人文讲座,其讲义汇集成书,掀起了一股“讲座书”的热潮。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以人文为主体,覆盖众多学科,体现了学科间相互渗透、整合的新趋向,也提供了许多颇为珍贵的新思想、新信息。随后,高教社的《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在北大听讲座》等也相继出炉。
(3)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外读物类。此类读物品种繁多,内容、形式都很丰富。高教社的《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以及电子音像出版物《世界名著半小时》都获得国家级大奖。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院士科普》(共四辑)等科学普及读物也是其中的精品。
2.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出版物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入的策划,精品不多。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并由编委会具体操作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书系”解决了全国性通用教材有无的问题。但是,后续系列教材缺乏更加周密的策划和组织。在已出版的出版物中,各出版社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史哲类教材建设上,体系结构不够完整,除少部分精品教材受到国家级、省部级嘉奖外,有不少教材只是一般之作,缺乏相应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品位。
(2)层次划分不明显,教材体系结构不完整。高等教育从层次上可划分为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教材建设,同样要依据教育层次作出相应的划分。同时,我国的课程设置因学校、学科、专业不同而有所不同,使得教材的建设更加复杂。这使得各个高校出版社在出版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时,难以出版顾及层次多、体系全的教材。
(3)各类出版物选题重复,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整理从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的第18届(2005)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上获得的资料,全国百余家出版社、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都有人文素质教育类教材,规模、层次相差甚大。出版物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欧美文学、影视艺术鉴赏、音乐基础,重复选题堪忧。
细心审视,不难发现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出版物的建设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不相符:一方面,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声势壮阔,成果喜人;另一方面,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出版物精品贫乏,质量低劣的图书泛滥。
二、人文素质教育出版物体系的建构
1.部分国家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成果
(1)洛克的“绅士教育”。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育教育、智育教育、健康教育和礼仪教育等四个方面。他将这四类教育细化成数十门课程或技能训练,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洛克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同时,他也预见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美日法大学的人文教育改革和课程设置状况。发达国家高校在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已经突破了文、史、哲、艺的传统人文范畴,将人文素质教育扩展到自然、技能、心理等多个领域。麻省理工将人文课程分成校级课程和系级课程两部分,校级课程中设置了一个涉及人文、艺术、社科(Humanities,Arts and Social Science,简称HASS)的内容丰富的课程计划。同时,MIT要求学生最低必须完成8门整学期的HASS课程。日本东京工业大学1997年修订教学计划时,将课程分为六类:①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和综合课程;②语言与交流科学;③理工类基础课程;④保健体育;⑤理工类课程;⑥专业基础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25.8%。法国著名的巴黎理工学院则把人文社科教育发展为四类课程:第一类为文、史、哲、艺类课程;第二类为涉及学习方法、生活方法等的方法类课程;第三类为表达类课程;第四类为专题研究类课程,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我国学界对人文素质教育类出版物研究的成果
部分教育界、出版界的学者和专家通过多年对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和教材建设的思考,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教材要依据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来建构。课程体系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相似观点。
(1)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郑惠坚同志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质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等方面考虑,将其体系划分为一个主要系列和十个支系列。一个主要系列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含中外文化名著导读、地方特色文化与主要民族文化)。十个支系列为:①中国与世界历史要略;②中国与世界优秀文学;③中国与世界哲学(含宗教学)精粹;④美育与艺术教育;⑤社会学、伦理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⑥教育学、心理学及其应用;⑦当代中国与世界主要法律;⑧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⑨自然科学史论基础及其前沿;⑩言行指导。
他指出,这样的划分可能过于宽泛,但组织编写时可根据各校特色与需求择其要并加以细化,不一定面面俱到。
(2)模块化发展(一级模块掺杂二级模块)。胡林龙同志在研究时,注意到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文化素质类教材差异化的需求特点。根据这一精神,他将人文素质类教材的课程设置按照层级模块形式进行划分,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未来人生安排,以及工作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这既可以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课程避免其盲目性,又可以使选修课程的设置具有针对性。他将课程设置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包含文学、艺术、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技能训练等十个模块;在第二层级他又将第一层级的模块细分成研究型、实用性和教育型三类,形成一级模块掺杂二级子模块的框架结构。
模块的功效既在于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又可以避免学生人文素质知识体系混乱、非系统化。值得说明的是,选修课程以模块为主,但也可选择某门课程,即模块选择与课程选取相结合。
细心比较国外和国内的素质教育,有一点是共通的:教育不仅是智力的训练,同时也是心理和身体的锤炼。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行业和出版行业的成功经验,同时,吸收我国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将人文素质类教材出版推上一个新的高潮。
三、人文素质教育出版物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发挥大学出版社的主力军作用
大学出版社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我们知道,高校历来是人才荟萃之地,知识分布密集,文化积累丰厚;同时,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对文化前沿和变革很敏感,能运用新知、新说创造新的学说与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大学出版社要挺身而出,积极投入到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当中,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多出精品。
人文素质教育最先也是从教育界提出,研究成果丰富,相关专家和研究人员水平较高,可以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大学出版社在出版此类图书的时候,应深入研究,出版学术含量较高的人文素质类教材精品。
2.积极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有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教育学界从知识传授、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方面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入解剖和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决定了教材的形式必然是丰富多样、层级划分清晰的;“服务型”教材观的构建,解决了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间的关系等问题。
同时,在人文素质类教材建设的过程中,也要积极运用传播学的一些原理和理论,并将其运用在教材的出版和发行中。人文素质类教材的建设还应重视宣传和营销等方面的内容。从“老三样”(签名售书、新书发布、作品研讨)、“老三条”(书讯、书评、书摘)向借势、造势、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方式转变。
3.充分考虑分层选择空间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以及网络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层次纷纷呈现,对人文素质教育出版物的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各位专家和学者相继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出版物的分层,并根据高校类型进行教材差异化研究。
笔者认为在人文素质出版物建设中按照分层原理和进行高校差异化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合理利用各个高校的教育资源,但是如果把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出版物建设好像有欠斟酌。部分出版社简单地按照理工、医、农、体育、艺术等划分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出版物建设,这一点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按照模块组合的方式进行出版物建设。
4.积极建设多种媒介出版物
素质是多方面的,同样,人文素质的培育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育学的观点,教育产品应从“价值中立”到“价值参与”转变。随着网络和电子出版物的发展,网络和电子媒介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慢慢凸现。同时,它们传播速度快、更新及时的特点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国内出版的电子音像出版物中,国学经典有声读物、传统文化视频等出版物形式多样,容易接受和理解,都有不错的口碑。
5.注重塑造教师人文精神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出版物的建设过程中,也不要忽略了教师人文精神出版物的建设。无论是“服从型”教材观还是“服务型”教材观,教师都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地位。要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必须在教师教材建设上下工夫。
德国出版界有句名言:“出版社的艺术就在于将合适作者的合适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大学生群体人文精神的强弱关系到思维的智愚、涵养的深浅、人格的高低、事业的成败、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弱和民族的存亡。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出版物的建设不能拘泥于形式,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建设适合大学生认知习惯的教材和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