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未来学校管理的核心论文

文化管理:未来学校管理的核心论文

文化管理:未来学校管理的核心

●赵亮

摘 要: 未来学校的管理必须立足中国文化发展趋势和未来人的文化特征,在“文化人”的人性假设下,以具有特殊价值指向的“教育性关系”为调整对象,通过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各种组织文化资源,凸显其教育功能。具体来说,一要尊崇共性文化资源,融入时代使命,重点加强行为文化建设,真正形成学校文化;二要尊崇个性文化资源,尊重教育规律,重点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实现师生自主管理;三要尊崇理念文化资源,在办学过程中形成教育家办学,共筑发展愿景;四要尊崇制度文化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完善符号系统,承载教育意义。

关键词: 未来学校;文化管理;组织文化;教育功能

目前,“教育应着眼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已成中外教育界的深刻共识。[1]而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已有明确描绘:“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国的未来学校管理必然要立足于这一根本语境,寻求发展突破,文化管理则是其中的核心路径。

一、文化管理——未来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

从未来我国发展趋势来看,文化是核心动力。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2]在文化领域,未来中国人的生活体系和生活方式能否成为一种世界意义的典范,是中国是否真正崛起的真正标志;[3]在教育领域,未来“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4]在管理领域,会出现从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根本转变,[5]“文化、价值、哲学应该成为管理思想及其实践的灵魂。”[6]

从未来人的发展趋势来看,文化是核心需求。虽然未来可实现人机间的直接信息转换、人脑电子备份与虚拟再现,纯生物的人将逐渐消失,并可能出现自然人、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四种形态共存的“新人类”。[7]但机器是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在主观方面,已有科技成果和科研项目并不以将机器“拟人化”为目的;在客观方面,有研究显示,机器永远取代不了需要沟通社交和创意的工作。[8]所以,“未来人”终究不是纯粹的机器;即便脱离了简单重复的劳动和死记硬背的知识,他仍然需要与他人互动,毕竟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在未来中国和未来人的共同发展要求下,文化管理是未来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随着未来科技逐渐承担起那些“人类不必要的劳动”,每一个未来人都能因此完全腾出手来全身心地直面人性善恶、思维习惯、精神追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等的时候,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目标的“协作、感恩、创造力、想象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素质,将最终沉淀下来,”[9]未来学校的教育因此就主要是一种文化教育,未来学校的管理也就首要是一种文化管理。

所谓文化管理,又称为“基于价值观的管理”,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手段的管理模式。[10]强调应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性,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组织目标的实现和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这其中蕴含着一种“文化人”的人性假设前提。

2.从“吸收外来”的层面看,未来学校文化管理要融合东西管理文化

二、“文化人”——文化管理路径下未来学校管理的人性假设

哲学家休谟曾说:“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11]所以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对人的理解来确立一种核心价值观,并为实践活动确定合理方式。[12]纵观整个人类思想史,关于人性的理论研究成果繁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教育学与管理学二者结合起来讨论人性假设问题。因为除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史等“纯教育”的学科外,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并不是“科学的教育学”,它们只是其他学科对教育学“边界的渗透”。“如果对教育问题进行多学科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教育研究中出现其他学科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就是完全合理的。”[13]

而在管理学研究史上,先后出现了以下几种主要的人性假设:①“工具人”假设,将劳动者视为工具,忽视其自身价值;②“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③“社会人”假设,认为除了物质利益,人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④“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自我实现”是工作的最大动力;⑤“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和潜在愿望是多种多样的,并会不断变化;⑥“文化人”假设,认为文化、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14]但是“工具人”假设没有把人当“人”看;“经济人”假设偏重于人的物质需求;“社会人”假设偏重于人的社会因素;“自我实现人”假设偏重于人的自律和自我实现;“复杂人”假设看似面面俱到,但也“大而无当”、过于机械,甚至有逃避矛盾之嫌。只有“文化人”假设符合未来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要求。

“文化人”假设是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创立的,其名著《人论》提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15]虽然有学者认为这一假设不适用于企业管理,毕竟企业不是文化机构,其根本任务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16]但这恰恰说明,不同领域的管理学是需要不同的人性假设的,“文化人”假设是适用于未来学校管理的,因为学校就是文化机构,就是需要塑造和培育学校文化,追求的“最大利润”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人,而追求这种“最大利润”的“本钱”就是未来学校的各种组织文化资源。

三、组织文化——“文化人”假设下未来学校管理的核心资源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反映在管理过程上,表现出一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包含道家、法家等文化的管理文化,并可概括为人本观、整体观、协和观和经权观等四种管理思想。[20]其中,人本观以“修己安人、以民为本”思想为代表,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整体观以“一”、“道”、“天人合一”思想为代表,把管理各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协和观以“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为代表,追求管理系统的协调、和谐、稳定;经权观以“执经达权”、“通权达变”思想为代表,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不断改变方法和策略。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出顺道、中和、重人、诚信、仁义、法治等特点,并经过有扬弃地继承后形成了入世精神、中庸之道、伦理中心、重义轻利、重视名节、勤俭廉洁、任人唯贤、辩证思维等[21]中国管理文化精华。

(一)未来学校文化管理的共性文化资源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我国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路径,而一个特定民族、社会、文化圈的特定文化对管理过程的渗透,就形成了特定的管理文化。

1.从“不忘本来”的层面看,未来学校文化管理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组织文化为核心资源,以组织文化建设为管理工作中心的现代管理模式”。[17]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单独研究分析学校文化,因为它和组织结构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8]同时,组织文化结构又可以“分为理念、制度、个性和背景四个层面”。[19]所以,未来学校文化管理的核心资源就在共性文化(背景文化)、个性文化、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方面。

现代社会国家权力的扩大让公民越来越从属于行政权力,社会组织也越来越失去自主性,多元主义是改变这一现象的必要手段。因此,对于多元主义的认识需要以开放的眼光对待,描述多元主义的社会现实并不是说就仅仅是介于公民和政府间的第三方的社会组织,而是应该为任何对维护民主价值、约束政府权力有意义的现实要素。互联网也可以被看作是发挥对政府的约束,实现代议制民主缺陷修正的重要社会现实手段,这对多元主义制度构想的最初信念同样具有助益作用。因此,互联网在民主中的作用也是多元主义的重要体现,立法上也应该体现多元主义的思维方式。

有一个主妇,不小心打破了一只鸡蛋。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主妇想:一只鸡蛋孵化后会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变成母鸡,而母鸡又能够下很多的蛋……主妇如此想下去,仿佛自己失去了一个养鸡场,越想越痛苦。

西方管理文化,强调理性观念,讲求科学性和效率,倾向于从“成本-收益”的角度选择方案、配置资源、获取利润。[22]所以整体而言,“西方人及西方文化是以‘法则’来规范描述‘自然’的;而东方人及东方文化是以‘道则’来‘生成’描述‘自然’的。”[23]西方管理擅长“术”,即管理技术、管理方法;东方管理擅长“道”,即管理理念、管理哲学。而在促进东西方管理文化融合的问题上,要避免将两者简单相加,因为“东方非理性思维+西方理性思维”是一种整体管理生成机制的表达式,而“西方理性思维+东方非理性思维”只是一种科学管理调整机制的表达式。[24]所以,应以东方管理文化为核心,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科学成果,从而发展出一套能够真正适应未来学校需要的文化管理体系。

解释变量方面,本文选择各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比值来表示各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程度,用y来表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具体解释见表1。

(二)未来学校文化管理的个性文化资源

有学者指出,个性化、人性化是未来的主流,未来学校将是人们心灵的栖所和生活社交的场所。[25]不过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增强人创造文化的力量。所以,个性并不是以一个人与他人的区别来界定的,个性化教育也并不等于针对个别人的教育。教育所要关注的个性是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和坚持的一种独立性,一种既能融进现实世界,又能保持独立思考、判断与行为的品质及能力。[26]未来学校的文化管理就要促成和保障这种个性文化,并将其融入自身管理文化中。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以师生自主发展为文化资源,最终实现师生的自主管理。因为在未来学校里通过师生协作完成学习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学校的任务就是提供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主体验、学习。[27]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师生交流中,师生间、生生间更容易因为一些共同的信念、价值观、思维逻辑、生活方式等而逐渐形成一个一个的文化“小团体”,并进一步逐渐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从而形成一种团体精神和基本行为准则,犹如机械齿轮间的油脂一般润滑着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协调着他们的行动,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文化“小系统”。

如此一来,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学校管理中的师生参与式管理,就会因文化管理的彰显而升级为师生自主管理。未来学校的形态甚至会因此发展成为一种自组织,在精确了解学生学习数据的前提下,学生自组织自己的学习服务。[28]这些因文化管理而形成的无数自组织、文化“小团体”也同时会反过来发展我们未来人类的文化,未来学校里无数的对于未来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实现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所期望的“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出现适应中国现代社会要求的不同学术派别。众多思想群体的合力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多元文化所要求的”。[29]

(三)未来学校文化管理的理念文化资源

个性化、定制化教学也将意味着未来的学校肯定不会“千校一面”,必然是“千校千面”,每一所学校都要首先考虑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哪里,能够满足进入学校的人什么样的需求等等事关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管理者,尤其是最高领导者要经常思考我们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些能力?根据目前的能力怎样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哪些客户需要我们的能力?怎样调整组织结构设计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30]等等。

有学者指出,未来学校将“变为学习共同体,构成一个学习社区,具有区域文化与个性特色”[45]即使突出个性化、定制化,课程设计也“都会进一步按照生命教育与真善美的方向整合”。[46]所以,对于未来学校来说,个性文化将意味着“流水的师生,凝练的文化”;对于未来师生来说,个性文化将意味着“多元的文化,自主的人生”。

此处(x,y)表示口径面在200×200的网格划分下每一个网格点,t(n)表示口径面划分的第n个圆环到口径面中心的距离,α(n)表示口径面划分的第n个圆环上优化后的相位,ρ(x,y)表示点(x,y)距离口径面中心的距离。

(四)未来学校文化管理的制度文化资源

制度文化并不只是制度本身,而是“在制度安排、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中呈现的‘基本倾向’”。[31]广义的制度文化包括正式制度文化,即包括法律、政策、章程等在内的,公开的、强制性的规范体系;非正式制度文化,即包括风俗习惯、价值信念、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等在内的,无形的、非强制性的、不成文的约定;实施机制,即为保证人们有效运作制度文化而规定的一系列条件与操作程序。[32]

对于学校管理要突出教育性的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如照着机械的行政做去,乃是机械的、呆板的、对于大的目的看不见了。”[34]“一切制度都是有教育作用的,它们在形成构成一个具体人格的态度、性情、才能与无能等方面是起着一定的作用的。这个原理特别能应用于学校方面。”[35]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举例说:“任训育者不是查房间,管请假,记过,发奖品就算了事。他的最大责任是引导学生参与现代人生切要的生活,于一举一动前能下最明白的判断。”[36]所以,学校管理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其管理性、制度性的价值都是根置于和服务于其教育性的价值的。”[37]

未来学校对人的尊重将从对人类的尊重走向对个体的尊重,从外部世界走向内心世界,从课程生活走向日常生活。[39]所以,未来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是建立在“尊重”这一基础之上的,未来学校的管理关系也将被超越并形成一种具有特殊价值指向的“教育性关系”。未来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这种特殊关系“既非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也非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是一种有着内在关联的价值关系——教育者工作的意义在引导学习者的健康成长中体现出来。”[40]这就意味着未来学校的管理者需要通过专门知识和良好品格对管理对象的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给予鼓励、引导和帮助,以便他们成长为完整的、独特的和具有丰富人性的人。

四、教育性——组织文化资源下未来学校管理的核心功能

进入21世纪,高效率、低成本和非专家可操作成为新时代CCOS技术的发展方向。应用CCOS技术,美国Tinsley实验室在2006年仅耗时3个多月(比预期计划提前41天)就完成了对JWST主镜的一块子镜的研磨,面型精度由PV 250.57 μm、RMS49.10 μm收敛到PV 22.4 μm、RMS 1.46 μm 。

(一)未来学校管理调整的是“教育性关系”

我们都知道,在学校产生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管理和教育是不分的,如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学在官府”特征。“管理有‘教’——上施下效之意,也有‘育’——培养合格员工之意。”[38]但随着管理人员从教学人员中逐渐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的管理工作,管理和教育逐渐成了两项完全不同的学校职能,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专门对学校各类人员提出不同管理性规定的活动。以至于发展到现今,学校管理目标的功利化倾向、管理组织的科层化倾向、管理过程的秩序化倾向等等,使得学校管理的教育性弱化,甚至被遮蔽。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其制度文化就是被共性文化、个性文化和理念文化所决定了的,在学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理念意识、价值传统、习惯经验和规则条例等等的综合体,反映着学校的集体意志与价值取向,具备着持续稳定的影响力。所以,未来学校的文化管理若要充分利用制度文化资源,就要充分保证制度的每一条规范、每一处细节都必须是经由所有成员共同尊崇的某种价值追求所阐释过的,是符合学校及其每位成员的个性化需求的,学校成员的遵守是有明确的“未来预期收益”的,以此实现学校成员在维系学校精神上的自觉自愿,为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服务。尤其是在未来学校自主管理的发展道路上,更要充分尊重学校的每一位成员对学校制度的生命体验,“要让制度服务于人的成长,融入人的发展,化为内在的自主力量,让制度文本的更新和运用与人的自主发展相辅相成”,[33]而不是让鲜活的生命单向地服务于制度运作。也就是说,未来的学校管理不能以“管”为中心,而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突出教育性。

2018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9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用中和思想,做德能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德能兼修、知行合一的中和英才,山西省孝义市中和路小学全体师生相聚操场举行“祭先师孔圣、承尊师传统、育得能英才”为主题的纪念孔子诞辰2569周年暨新生开笔典礼活动(以下简称祭孔活动)。孝义市教育局政教科科长杨淑琴,山西九五新国学学院常务院长、山西家长学校讲师团高级讲师吕菊花,山西日报《青少年日记》杂志社编辑杨晓雪参加祭孔典礼。

(二)未来学校管理教育功能的实现

1.尊崇共性文化资源,重视行为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41]而未来学校虽然尊重个性,但也“不能不体现国家的意志,不能不传授核心的价值体系”。[42]所以,中国未来学校的管理首先是要全面渗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目标任务是不分学校类型和校内校外、工作职责和份内份外的。在时间上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在空间上要无所不在、处处彰显,在精神上要坚定信仰、细致入微,在行动上要宣传教育、树立榜样。

其中,重视行为层面的文化管理更为重要,因为从正面来看,榜样的力量是充满正能量且易被仿效的,例如我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金怡濂先生在回忆他耀华中学的校长赵天麟时就说:“有一次,赵校长自己因事迟到了,他也不让门卫开门,一直站在校门口等到第一节课下课开门。从此学校便很少有人迟到了。”[43]从反面来看,学校真正的文化未必就是领导所倡导的,而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在师生员工中逐渐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做事方式。”[44]所以,未来学校管理中每位成员的行为上的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尽管行为的方式和内容会有不同。

2.从“未来人”出发,尊崇个性文化资源,尊重教育规律

当然,理念文化与个性文化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当个性文化被排斥时,原有理念文化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学校组织获得了对某些追求的再肯定;当个性文化被接纳时,原有理念文化会得到进一步修正,学校组织在其主流文化融入新的个性文化基础上获得变革发展。总之,只要有个性参与,组织系统就会发生变化,个性越丰富多样,组织文化就越有创新动力。而且,随着未来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文化“小团体”的发展壮大、师生自主管理的逐步实现,个性文化甚至会“反客为主”成为新的理念文化,并可能因此出现一所小规模的学校就是一个自主管理的文化“小团体”的现象。

随着未来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深度融合,师生自主管理意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学校的文化管理将面临新的挑战,面向师生发展的组织文化建设将不再只是学校内部的事情,而更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①学校文化管理将超越学校自身而成为学习社区,甚至一定地域内的根本职责;②必须对学校与社会深度融合有充分的认识,以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社区学习文化体系、区域学习文化体系;③对学校文化的宣传教育、优化升级和制度落实应面向社会整体,而不仅仅是学校里的师生,等等。

3.关照“文化人”前提,尊崇理念文化资源,共筑发展愿景

未来学校文化管理尊崇理念文化资源的最重要也是最终结果就是教育家办学。因为未来“必定会走进教育家主导的时代,教育家是教育人才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47]对于什么人是教育家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48]所以,教育家并不专指某些人或从事某项工作的人,而是有教育理想、理念、方法、情怀的教育者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有尊重教育规律的核心价值观,有大胆创新教育的魄力,能“产出”富有特色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教育家型的教师等。[49]当然,若未来学校能够实现师生的自主管理,那么未来的“教育家”或许会发展成为“人人都是教育家”的局面,也或许会发展成为一个已经脱离生命体意义上的,拥有集体的共同价值取向的“虚拟文化人”,等等。

在实验室中,要实现核聚变反应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但要形成大规模的能量净输出,并能进行自持链式反应,则有一定难度。下述为受控核聚变反应正常进行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4.基于“教育性关系”,尊崇制度文化资源,完善符号系统

告警发生时间/告警恢复时间:2014-09-15 11:54:56+08:00/2014-09-15 11:55:37+08:00.

文化是人的符号,未来的“文化人”身处未来学校的“教育性关系”之中,必然会保持着一种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的张力和动态平衡。以文化管理为核心的未来学校管理也就“不仅仅在于‘文化复制’、确立社会秩序和个人价值观念,而且在教育生活的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和学习者建构起自身所希望的生存世界和生活方式。”[50]而文化又是一套有意义的符号体系,同一文化群体内的成员共享一种意义符号,这样才能产生共同的理解和一致的行为,不至于“信息不对称”。所以,未来学校管理在调整“教育性关系”时也要以此为基础,以制度文化建设完善有意义的学校管理符号系统:①在精神符号上,要明确学校教育目标和宗旨、精神和使命、思维和法则;②在物质符号上,要在学校标志、名称、环境、建筑、设施等物理形态上明确文化个性特征;③在行为符号上,要明确未来学校管理的任何参与者,只要与他人有行为互动就有传达文化指令的意义产生,进而谨慎选择自己的言行;④要在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一套较为稳定的且又不断优化的符号系统,以利沟通;⑤沟通的态度、类型和渠道应与未来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⑥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未来学校管理文化氛围,并重视文化积累,等等。

解析: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即力臂。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若要使拉力最小,需拉力的力臂最长,支点O到力的作用点P间的连线作力臂是最长的力臂,进一步作出最小力的示意图。由于动力能使杠杆沿阻力作用的反方向转动,从而确定动力的方向向上且与力臂垂直。质量均匀分布的直木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从重心起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并用符号G表示。

总而言之,未来学校的管理绝不是教育与科技的简单相加,而应以文化管理为核心路径,形成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底色”。

参考文献:

[1]王晓宁,张晓光.“教育2030”描绘未来全球教育图景[N].光明日报,2017-01-18(15).

[2]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2016-08-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3]唐文明.近忧:文化政治与中国的未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2.

[4]顾明远.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N].中国教育报,2016-08-11(3).

[5]乌家培.未来管理五大趋势[N].光明日报,1999-05-05(3).

[6]成中英.C理论、C原则与中国管理哲学[J].管理学报,2014,11(1).

[7]何传启.新科技革命引发新产业革命[N].人民日报,2015-07-05(5).

[8]赵永新.人工智能会“碾压”人类吗?[N].人民日报,2017-11-20(18).

[9]肖远骑.未来的学校与课程[N].人民政协报,2017-07-26(9).

[10]吴剑平,张德.试论文化管理的两个理论假说[J].中国软科学,2002,(10).

[11]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7.

[12]罗珉.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0.

[13]冯向东.对教育学人性假设的追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4).

[14]李晖,李科峰.中外人性假设综述[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5]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42.

[16]冯务中,李义天.几种人性假设的哲学反思[J].社会科学家,2005,(3).

[17]张德,吴剑平.文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9.

[18]路易斯·斯托尔,迪安·芬克.未来的学校:变革的目标与路径(第二版)[M].柳国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95.

[19]樊耘,顾敏,汪应洛.论组织文化的结构[J].预测,2003,(3).

[20]吴照云,余焕新.管理的本质与管理思想的东方回归[J].当代财经,2008,(08).

[21]张增强,张超逸.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6).

[22]向吉英.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3]周建波.中国管理学建构与演化——基于哲学四分法与管理文化结构的推演[J].管理学报,2008,(6).

[24]黄前程.文化管理在管理发展史中的定位——以管理思维的性质为视角加以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13,(3).

[25]张治,李永智.迈进学校3.0时代——未来学校进化的趋势及动力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4).

[26]舒志定.理解个性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

[27]褚清源.未来学校图景[N].中国教师报,2013-01-16(12).

[28]祁靖一,牟艳娜,王晓波.未来学校:如何构建社会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2).

[29]汤一介.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学术月刊,2002,(9).

[30]约翰·布德罗,瑞文·杰苏萨森,大卫·克里尔曼.未来的工作:传统雇用时代的终结[M].毕崇毅,康至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81.

[31]张西山.当代中国制度文化建设:意义和向度[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5:227.

[32]冯永刚.刍议制度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功效[J].教育研究,2012,33(3).

[33]李伟胜.学校制度文化的自主更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1,33(20).

[34]周洪宇,陈竞蓉.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在华演讲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454.

[35]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7-48.

[3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时,1984:623.

[37]赵秀文.“控制”还是“解放”——探问学校管理制度的根本价值诉求[J].当代教育科学,2011,(4).

[38]周元宽,葛金国.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回归: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4,(5).

[39]成尚荣.未来学校的哲学追问[N].中国教育报,2017-10-18(09).

[40]石中英.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4).

[4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4-07-09(15).

[42]朱永新.未来学校的曙光[J].中国教育学刊,2016,(2).

[43]赵建国,雷红英.金怡濂——跋涉者[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6-18.

[44]杨全印,李敏.论学校文化建设理念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18).

[45]朱永新.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可能(下)[N].江苏教育报,2017-02-15(4).

[46]朱永新.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可能(上)[N].江苏教育报,2017-01-11(4).

[47]曾天山,丁杰.强国时代制度化推进教育家办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1,(2).

[48]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7.

[49]史亮,邵志豪,解庆福.基于教育家办学的学校品质提升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8,(2).

[50]李小鲁.教育本质新探[J].现代哲学,2007,(5).

赵 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制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和法社会学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重点招标课题“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编号:AFA170008)和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天津市普通高校‘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机制研究”(编号:HE1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刘丙元)

标签:;  ;  ;  ;  ;  

文化管理:未来学校管理的核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