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真的患上了 “政治冷漠症 ”?
——互联网语境下青年政治参与分析
萧子扬 田 丰①
[摘 要 ]2016年美国大选特朗普当选总统,“沉默的大多数”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性群体。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议题:互联网时代,青年们还会政治冷漠吗?通过对传统概念界定下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进行分析,提出在互联网语境下要充分考虑政治参与的嵌入性,把政治参与视为线上和线下行为的融合。并结合相关理论,重点提出了与“政治冷漠”相对应的“政治嵌入”“政治隐藏”“政治隐客”等概念,进而对当前青年“政治冷漠症”在互联网嵌入背景下所发生的嬗变,以及青年政治参与行为策略加以剖析。
[关键词 ]政治冷漠;政治参与;青年;政治隐藏;政治嵌入;特朗普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11月9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以下简称“特朗普”)以276张选举人票锁定总统席位,战胜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赢得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此前,民众声、媒体声普遍一边倒地预测希拉里可以成功当选,但最终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一结果也被称为“特朗普现象”。归结特朗普大选获胜的原因,有调查显示,“支持特朗普的是沉默多数(The silent majority stands with Trump)”。所谓“沉默的大多数”指的是特朗普的主要支持群体是来自传统产业的青年蓝领和青年中低收入阶层,年龄集中在29岁以下,在以往历次大选中,这部分人往往是政治的旁观者。那么,人们不由得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唤起了“沉默的大多数”?有学者认为,特朗普成功当选总统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结果”,其中,Facebook、Twitter等网络社交媒体是重要推力,其背后显露出互联网时代美国青年民众和网民独特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方式。毫无疑问,互联网作为一个无所不在的信息交流平台,无疑成为政治参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曾经被认为患有“政治冷漠症”的青年活跃在互联网上,最终推动了他们在线下的政治参与——为特朗普投票!由此,翻开了美国总统选举历史新的一页,也为研究者提出一个新的议题:互联网时代,青年们还会政治冷漠吗?
二、相关文献述评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具有标志性意义,是“反精英、反一体化、反移民、反全球化”新一轮青年民粹浪潮的结果,[1]而且,伴随着“特朗普现象”孕育和发展的过程,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要素是美国青年政治态度的分化。Gillian Tett(2016)认为,尽管人们很容易轻视这种突如其来的政治积极性,认为这不过是一种青少年时尚,但这种现象的确反映出一股更广泛的趋势。他们(青年)这一代人将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对政治满不在乎,这是新一代西方人拥有了政治意识的表征。[2]青年们以此宣泄着被自由派精英忽视的愤懑,他们最终用选票压倒了先前一个个所谓的民意调查。那么究竟什么是政治冷漠?互联网又如何改变了青年人的政治参与呢?
(一)非互联网语境下的政治冷漠与政治参与
1.政治冷漠和“政治冷漠症”
“政治冷漠(Political Apathy)” 作为公民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消极表现,西方学者很早就进行了专门研究,主要有两类代表性的观点。一方面,有学者试图说明政治冷漠的合理性。罗伯特·A·达尔表示“政治冷漠”现象的发生有其天然的可能性,他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人类,绝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政治动物,总有一些人是不需要也不愿意参与政治活动的。他把人们不需要和不愿意参与政治活动的状态称为“政治冷漠”,并将产生“政治冷漠”的原因归为六点:其一,报酬价值低;其二,效能感弱;其三,政治选择的差异小;其四,不介入和不参与的影响不大;其五,参与渠道受到障碍和堵塞;其六,政盲。[3]另一方面,学者们试图论证政治冷漠的不合理性及消极作用。其一,政治冷漠会导致民主的丧失。政治冷漠虽然表现为低投票率,却会导致基层言论和抗议等政治参与的行为减少,不利于民主国家的建设,进而导致民主的丧失。[4-5]其二,政治冷漠由于缺乏个人的政治互动会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心灵,导致停滞的政府出现,会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产生不良影响。其三,如果对政治冷漠现象放任自由,势必会导致人们政治责任感缺失和政治人才不足。[6]
政治冷漠研究最早是在1995年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研究者大都从国家、社会、学校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具体如下: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现有的政治参与制度不完善,传统的政治顺从文化等;在学校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滞后,高校管理缺位等。但更为重要的是青年自身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青年价值观演变,缺乏政治认同和政治效能感;二是青年群体自身的生存压力和就业压力大、经济地位低导致参政能力不足;三是青年群体的“反权威化”的政治价值倾向等。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政治冷漠”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绝大部分文章仅分析了线下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的冷漠现象,而涉及线上政治冷漠的研究较少,仅有李亚妤(2011)、何正玲(2012)等人表达了较为明确的态度。李亚妤(2011)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公民的政治冷漠在网络也得以体现。[7]何正玲(2012)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政治参与渠道,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热情,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政治冷漠。[8]
西吉县秋覆膜期间主要降水天气形势分析………………………………………… 陈 迪,李 娜,赵斯文,孙 俊,王亚婷(105)
2.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
一些研究者把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分为在线(online)、离线(offline)两种,认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参与度和合法性的危机,主要通过“政治冷漠”和“政治脱离(脱离接触政治的行为)”表现出来(Gibson,2005;Gerodimos,2007)。[17-18]进而有国内学者提出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具有两面性,青年的政治参与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存在截然不同的局面,其中,在现实世界的政治参与主要存在被动、功利化等倾向,而在网络世界,青年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的热情却异常高涨。联想到推动特朗普大选获胜的“沉默的大多数”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却被民意调查冠以“政治冷漠”的标签,研究者不得不承认学界和公众普遍对“政治冷漠”现象存在误读,应当对以往有关“政治冷漠”研究进行反思。即是否存在“政治冷漠”悖论?目前不少青年在现实世界中和网络虚拟社会中对政治参与的态度截然不同,这种状态还能否用“政治冷漠”的标签加以概括?
可见,传统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并未将互联网纳入为影响因素。事实上,在2016年美国大选之前,考虑到“选民的冷漠”现象的加剧,美国推行旨在通过网络媒体、网站、应用程序等更为现代化的手段来抵消选民冷漠的“公民技术”。例如, Facebook对网络选民提供了投票提醒业务,进而激活了不少沉默的网络青年选民的政治参与意愿,这一做法明显增加了美国选民登记的人数和选民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对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起着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因此,研究者必须正视互联网在政治表达过程中发挥的“不容忽视”却未被广泛重视的作用,即青年线上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对线下动员的影响是研究者必须关注的话题。
(二)互联网语境下的青年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
以往对青年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的研究多是在非互联网语境下完成的研究成果,青年政治冷漠的结论也是基于线下的、规范化的政治行为而得出的结论。在互联网语境下,特别是在“泛政治化”环境下,青年能不能独善其身,完全超脱于互联网“泛政治化”的影响?显然,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因此,对青年人政治行为的观测必须融入互联网要素。巴卡德杰瓦(2012)强调,研究互联网与个体生活的关系时一定要重点考虑以下关键词:使用、使用者、线下情境以及嵌入性。[19]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是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一种自愿活动(Herbert loskey,2008)。[9]在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中政治参与的重要性甚至与多数原则、平等和人民主权等内容不可分割。它更多是一种“主动”的形式,包括入党、拉票、选民登记、政治评论(写作)、政治演讲等内容。当然,也有学者把政治参与分为七种主要形式:投票、参加运动、投诉、上访、走关系、对抗和抵制选举。[10]政治参与之所以重要的另一原因在于它是一种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塞缪尔·亨廷顿,1989),[11]它是个人正式决定由谁来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Rod Hague,1992)。[12]陈振明、李东云(2008)结合中国的政治实践情况认为,“政治参与”概念的界定应当考虑参与主体、参与性质、参与手段和参与行为等四方面,因而,“政治参与是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13]政治表达(political expression)是政治参与中的关键内容,是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必要途径和步骤。政治表达是公民通过法律限度和范围内的途径来表达自己在政治和公共事务领域的观点和态度的行为。[14]政治表达在广义角度来看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政治精英和权利集体的政治表达,其二是利益相关者的政治表达。它主要包括观察、言论和行动等内容。[15]
三、互联网语境下的政治嵌入
互联网正逐步嵌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萧子扬,2016)[16],并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政治生活也从线下延伸到线上,网络政治在互联网舞台不断“上演”。近年来,青年政治运动层出不穷。在英国“脱欧”运动中,面对公投结果,英国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利用互联网发出了“二次公投”的请愿。再往前看,“茉莉花革命”“颜色革命”“推特革命”“占领华尔街”、台湾“太阳花学运”、香港“占中运动”等诸多青年参与的政治运动中,Facebook、Twitter等线上传媒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互联网语境下,线上和线下是同时存在的两个“窗口”,这两个“窗口”是互通和融合的,而不是孤立和割裂的。应当说,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政治行为和形式,甚至在现阶段青年群体中,通过线上窗口表达政治意愿更为重要,在线上集结的青年政治力量已经对现实社会造成了深刻影响。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五毛党”“自干五”“帝吧出征”“青年网络政治段子”等网络政治词汇和事件也成为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热点。这意味着,在互联网语境下,传统的“政治冷漠”观点与一系列的青年社会运动之间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不适应。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解释这一矛盾?
(四)赋予教师话语权。教师的话语权是其自身主体性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话语权一旦丢失,将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心情和教学水平。首先应通过自我发展意识觉醒、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强化小学英语教师的话语意识。教师只有将自己的实际能力提升了,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其次,学校应给予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支持,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先进科学,学校就应给予教师支持,让其才华得到施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再次,教师要做课程改革的提议者,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决策中,为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实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上这些话语权的实现,除了教师自身要具备较好的素质外,还需要教育相关部门的支持。
对于青年线上、线下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的差异,本文尝试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加以理解和解读。根据“特朗普现象”中青年政治参与“线下冷漠,线上积极”的特点,结合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戏剧理论中对前台、后台的划分,对带有“政治嵌入性”的互联网环境中青年人政治参与的行为进行解读,并提出“开放的前台,隐匿的后台”和“开放的后台,隐匿的前台”等政治隐藏类型划分,最后为青年所采取的政治行为策略提供解释。
传统视角下政治冷漠现象的出现更多是由于政治是在生活之外、社会之外的内容,它与生活或者社会是并行的空间。比如,有人说政治是政治家的事情。然而,网络时代下的政治已经嵌入到生活之中、嵌入到社会之中,任何人没办法疏远和逃离,只能够被“卷入”。因此,政治不再被视为一个独立于生活和社会之外的形式,“政治嵌入”才更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形。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方式,即使是对政治冷漠和躲藏的人们,网络政治也以“嵌入性”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且这样一种网络嵌入式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是没有主动和被动的类别划分的,所有人都是被功能强大的网络所卷入和渗透。
故此,所谓“嵌入式政治参与”(也可称为“网络政治嵌入”)是指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公民政治参与方式,每个在互联网上存在的人都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特定主题的网络政治事件和议题中。该概念重点强调的是互联网对社会主体的政治参与和表达等方面的影响。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的空间会不断融合线上和线下两个层面。归纳起来,网络技术的特有嵌入机制和作用,导致人们主动或被动、有意或者无意卷入到网络政治的议论、讨论或者围观(旁观)当中来。总之,该概念重点强调的是人们在网络中参与政治是一种无法选择的被动的卷入过程 。
目前高师院校创新创业的教师多由本校教师担任,绝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创业能力,创新意识也不够强,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深化,他们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主要偏重于创业理论的阐述、创业案例的分析,而未将注意力集中在师范生创新意识的培育上。此外,绝大多数高师院校教师认为,师范生的创新意识的培育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任务。殊不知每门课程的教学都有责任去培育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全体高师院校的教师要转变观念,适应新时代创新创业发展的需求,除了要传授师范生的知识、训练师范生的技能、培育师范生的职业情怀外,还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渗透培育师范生的创新意识。
嵌入式政治参与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和表现:(1)没有线上线下的区分,即在互联网嵌入背景下线上政治参与和线下政治参与没有明确的边界,线上和线下融为一体。李禹谖(2011)[22]、赵灯峰(2016)[23]认为,线上与线下政治参与是相关联的,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虚拟与现实互塑是新时期线上、线下政治参与没有边界的典型特征和表现。(2)没有主动和被动的类别划分,即由于网络的嵌入性作用,没有明确意义上的主动政治参与和被动政治参与,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政治参与呈现出一种“卷入化”特点,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难以逃脱网络政治环境和生态的影响。(3)没有政治和非政治的区分,即泛政治化。嵌入式政治参与导致参与者无法完全区分和隔绝政治和非政治的生活,非政治生活当中也包含着潜在政治要素。正是由于以上特点,研究者更应当及时地反思青年“政治冷漠症”在互联网嵌入下所发生的嬗变,以及当代青年在这一新情况下所采取的政治参与行为策略。
四、政治嵌入背景下青年的行为策略
最早关于“嵌入性”的论述是由波兰尼提出的,后来经由格兰诺维特等人的完善和补充得以广泛传播和运用。格兰诺维特(1985)对波兰尼的“嵌入性”进行了重新诠释。此后,Zukin和Dimaggio等人对其进行了进一步补充,他们认为“嵌入性”应当包括结构、认知、文化和政治等四类。其中,在政治领域的“嵌入性”是指环境、体制等内容会对社会主体的政治行为产生影响。[20]而政治生活也因为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形成新特点,正如资中筠(2016)所言,“广义的政治,谁也逃脱不了,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21]比如,2017年热播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吸引了不少原本不关注政治的90后追剧,进而导致网络社交平台对该剧以及相关的政治问题展开了普遍的讨论。因此,《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的反响是互联网语境下政治嵌入的一个表征。广义上的政治行为正是通过互联网逐渐嵌入到每一个的日常生活当中。换言之,现代的政治正通过网络的形式渗透到青年的生活当中。这和传统视角下把政治冷漠视为人们对线下的、规范化的政治活动的疏远和逃避是不同的。青年网络参与可能形成政治话语权的新表达形式,务必在我国的公共政治管理和核心政治维护中引起足够重视。
(一)互联网语境下的前台和后台
从戈夫曼的前台与后台理论来看,他所描述的前台是可见的,可以让观众看到的,而后台是在帷幕背后的隐形内容,即“开放的前台,隐匿的后台”。“前台”是指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景的那一部分,主要包括舞台设置、外表、举止等内容。而“后台”是指为表演做准备的场地,是一个被掩饰起来不被看见的地方,通常被“幕布”所遮盖。[24]因此,人们会将那些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的或者他人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内容进行隐藏,隐藏的地方就叫后台。而对于前台与后台的关系,戈夫曼认为,前台与后台是截然不同的,前台是让人紧张和焦虑的,而在后台是一种轻松和休闲的状态。而且戈夫曼认为,表演者有前台和后台两种行为是“观众”默认的共识,“观众”很少会对他们的表演产生质疑,也很少会对表演者的不合适行为表示出默许,并表现出“视而不见”的状态,其目的在于维护彼此的面子。[25]
1.方法。配菜的方法一般可分为“配一般菜”与“配花色菜”。“配一般菜”主要注意两点,一是扬长避短,即在配菜时要突出原材料所具有的优点,尽量弱化其缺点,以便有最佳的口感;二是主辅料搭配,要注意突出主料,而辅料重在烘托主料,主次要有序,并且主辅料还需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较之“配一般菜”,“配花色菜”的方法就显得更为复杂,在色与形方面也更加讲究,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治嵌入性使得这一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颠覆和转换,如果把线下行为当作前台,线上行为当作后台,那么“特朗普现象”当中“沉默的大多数”青年政治参与中的“线下冷漠,线上积极”现象可以被理解和解释,即日常社会生活的角色扮演需要他们保持一种“政治正确”,但是在互联网(线上)这一后台,他们却可以尽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同时,由于网络世界逐渐透明化、公开化,前文所定义的“线上后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在现代技术下变得透明、开放。因此,不少青年基于对“开放的后台”的恐惧,选择在线上政治参与当中表现出冷漠态度,因而“隐匿的后台,开放的前台”也有其存在的可能。无论是“线上冷漠,线下积极”还是“线下冷漠,线上积极”,都可以被称为是青年“政治隐客”的“政治隐藏”现象。
正如美国大选中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敢告诉周围人自己是支持特朗普的”,他们也“不敢在社交网络上公开表达自己的立场”。正如戈夫曼所言,“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带着‘面具’,人在日常生活中均在表演”。那么这种现实社会中带着“面具”的表演又与网络社会里的“角色扮演”有什么区别呢?可以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形态是一个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真实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时代的抽象展示。换言之,网络社会的抽象性和真实性使得政治社会化和网络化成为一种可能。因此,忽略了互联网语境,学界和社会公众所认为的“政治冷漠”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冷漠,它不过是新时代下青年政治参与者的“无奈伪装”和“躲藏”。故而,可以结合线上与线下、前台与后台的分析,建立新的概念框架,用此概念框架对当前青年在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中迥异的政治参与策略和特点加以概括和解释。
(二) “政治隐客”和“政治隐藏”
在“特朗普现象”出现之前,有学者认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危机主要表现在现实的“政治冷漠”和“政治脱离”(Gerodimos,2007)[26]。“特朗普现象”之后,人们不得不承认,对政治事件表现出“冷漠脸,热心肠”状态的青年,他们的“政治冷漠症”不过是基于特定现实和社会状况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伪装”状态,即政治参与的“前台效应”,在互联网语境下青年政治参与存在着“冷漠”与“激情”并存的局面。而“政治冷漠”的标签是青年被社会所赋予且被迫接受的,是他们面对动荡、不安和复杂的政治局势,对自己手中的政治权利的选择性策略行为。
总之,以往国内外学者对政治冷漠的研究集中在非互联网语境下,以选举、投票、加入政党或者其他政治性团体等线下的、规范化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为研究对象,进而得出特定群体患有“政治冷漠症”的结论。但是,必须承认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是以往研究者们所忽视的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仅考虑温度对stokes光输出特性的影响。因此在恒温恒湿箱中,将相对湿度设置为0,而且单模光纤不受应力。sp光光功率固定在0.5 mW,波长为1 550 nm,980泵浦功率为600 mW。温度从0 ℃调节到100 ℃,温度梯度为10 ℃,并在上述设置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测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施工机械设备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过程中想要将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提高,那么在控制施工技术人员操作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做好机械设备的更新,在选择设备过程中,要选择能耗低、安全性能高、施工效率高、养护成本低的设备[5]。
图1 青年线上、线下政治行为类型图
以往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是没有考虑互联网存在的二元化划分,而考虑了线上和线下两种政治参与之后,会出现四个象限(见图1)。其中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是线上与线下行为一致,分别是线上线下均有政治参与和线上线下均没有政治参与。也恰与以往对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的界定是重叠的。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是线上与线下行为不一致,分别是线下参与、线上不参与和线下不参与、线上参与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均属于前台和后台不一致的情况,可以认为是一种“政治隐藏”策略。
所谓“政治隐藏”是指在现实与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状态,这一状态既可以是对政治“线下冷漠,线上积极”,也可以是对政治“线下积极,线上冷漠”,它们均是政治参与者在政治正确面前表示出的“伪装”或“掩饰”。借助中国传统的“隐士”“隐客”“隐者”等概念,可以把在政治行为和事件中表现出躲藏状态的政治参与者统称为“政治隐客”,其中“政治隐藏”是青年“政治隐客”在政治参与过程当中最为常用的方式和做法。结合对“政治冷漠”、“政治隐藏”和“政治嵌入”的理解,可以按照青年在线上和线下政治参与的程度建构类型图(见图1)。
由式(2)可求出以孔径为0.5,1,2,3,4,5,6,7,8,9,10…大平底与任意长横孔的衰减分贝差值公式(见表2).
从上图可知,基于互联网语境下政治嵌入的特点,线上和线下都可能是青年政治参与的有效渠道,以往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二元划分的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互联网的影响,缺少了“线下参与/线上不参与”和“线下不参与/线上参与”两种“政治隐藏”类型的分析,因此,应当结合线下和线上参与不一致的两种新类型来对青年政治行为进行新的界定和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2016年美国大选”和“特朗普现象”为引子,讨论了一种新的青年政治参与现象:曾经被认为患有“政治冷漠症”的美国青年活跃在互联网上,并在线下为特朗普投票,最终使得特朗普在大选当中获胜。结合互联网时代青年民众和网民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方式呈现出的新特点,提出“政治冷漠”概念不再适用于当前“线上”与“线下”青年政治参与和表达中相互融合的新情况,并结合对“嵌入性理论”“前台与后台理论”的理解,重点提出了与“政治冷漠”相对应的“嵌入式政治参与”“政治隐藏”“政治隐客”等概念。在本文的最后,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内容仍要进行进一步讨论:
第一,“特朗普现象”和“沉默的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冷漠假象的证明。“刚刚结束的这场总统大选正在撕裂美国社会,即使美国下一代精英青年也未能幸免,他们对未来的焦虑和迷茫正在不断膨胀。”[27]正如前文所言,特朗普在大选当中获胜得益于“沉默的大多数”,那些通常被认为是患有“政治冷漠症”的青年用选票宣泄着自己的不满,线上的政治参与推动着他们在线下为选举付诸行动。这一事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意义上所讲的“政治冷漠”实际是一种假象。而且,不仅是2016年的美国大选吸引了较多青年参与其中,此前的英国“脱欧”运动、“茉莉花革命” “颜色革命” “太阳花学运” “占中运动”等政治运动当中均可以看到青年人的面孔。[28]如此多的青年参与到政治运动中来,而且涉及许多国家,这一状况值得反思:当代青年还对政治冷漠吗?
第二,传统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的二元化划分并未把互联网这一因素纳入其中,应当强调的是互联网语境下线上政治行为也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嵌入式政治参与这一现象值得关注。正如前文所言,以往对青年政治参与和表达研究绝大多数是在非互联网语境下完成的,而且所谓“政治冷漠”的结论也是基于线下的、规范化的政治行为而得出的,然而,由于互联网具有“嵌入性”的特性,青年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不能完全超脱于互联网“泛政治化”的影响。[29]因此,应当把互联网及其嵌入性特点纳入到青年政治行为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中。本文尝试提出嵌入式政治参与的概念,重点强调具有嵌入性特点的互联网对人们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的影响,它和冷漠式参与截然不同,是人们主动或被动利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进行虚拟政治参与,以网络话语为重要表达形式,对特定主题的网络政治事件和议题展开一定的讨论和行动,并对网络和现实的政治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应当说,在当前这样一个高速发展、富有新特征和新表现的政治参与新时代,人们参与政治的形式已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不应当仅仅用“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这两大标签来将参与者进行分类,应当基于新特点和新情况对政治参与的行为策略进行新的划分。
参考文献 :
[1]马峰.特朗普现象与美国青年激进政治态度生成机制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3).
[2]GillianTett..特朗普如何唤醒一代人的政治意识[D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2/22/c_129489485.htm.
[3]孙兴春,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9).
[4]翁羽.不再只认亚裔,洛杉矶亚市华人积极助选白人当议员[DB/OL].东方网,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world/20180126/u7ai7382088.html
[5]张树辉,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6).
[6]孙兴春,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9).
[7]李亚妤.互联网使用、网络社会交往与网络政治参与——以沿海发达城市网民为例[J].新闻大学,2011 (1).
[8]何正玲.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9]戴锐、马文静,网络政治参与与青年政治意识的发展[J].学术交流,2013(2).
[10]Tianjian Shi.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Beijing[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49.
[12]Rod Hague. Comparativ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M]. Macmillan,1992
[12]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5.
[13]陈振明、李东云.“政治参与”概念辨析[J].东南学术,2008 (4).
[14]孙湛宁、徐海鸥.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11 (12).
[15]晏辉.在冷漠与激情之外——论政治表达的第三种方式[J].河南社会科学,2016 (8).
[16]萧子扬,“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J].中国青年,2016(17).
[17]Gibson R. K., Lusoli W., Ward S. Online Participation in the UK: Testing a "Contextualised" Model of Internet Effects[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5(7).
[18][26]转引自吴世友、余慧阳、徐选国.国外青年政治参与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13(7).
[19]Bakardjieva,M.Reconfiguring the Mediapolis:New Media and Civic Agency[J].New Media & Society,2012(1).
[20]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马克·格兰诺维特论文精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07.
[21]资中筠,目前不宜夸大文人的作用[DB/OL].中国网,
http://cul.china.com.cn/renwu/2012-05/21/content_5021169.htm.
[22]李禹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3]赵灯峰.“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衍变与治理拓进[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
[24][25]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 23.
[27]薛雍乐.后大选时代的美国青年:不敢告诉同事我支持特朗普[DB/OL].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64236.
[28]顾旭光、田丰,“太阳花学运”以来港台的民粹青年运动:特点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6(6).
[29]萧子扬、田丰,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分析报告,载陈光金主编,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1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40.
Is There Really “Political Indifference ”Among Contemporary Youth ?——Analysis of You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Xiao Ziyang, Tian Feng
Abstract : Donald Trump Was electe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6. “The majority of silence” has become a key group in the situation. This has also triggered a new topic: in the Internet age, will young people be politically indifferent? After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political apathy, this paper shows tha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we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embedding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regar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an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activities.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cepts of “political embedding”, “political concealment” and “political hermits”.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youth political apathy in the Internet age and the strategies of you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Keywords : political indifferen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youth; political concealment; political embedding; Trump phenomenon
[中图分类号 ]D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947(2019)01-80-07
①[作者简介] 萧子扬,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社会治理;田丰,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青年社会学。
(编辑: 赵凌云)
标签:政治冷漠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 青年论文; 政治隐藏论文; 政治嵌入论文; 特朗普现象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