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青年,想要接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棒,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当今的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自幼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一切红利。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深的今天,不同文化和地域之间的联系以更快捷的方式得以实现,价值观念领域的冲突变化也更为激烈深刻,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青年的“知”与“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青年的价值取向不仅决定他们的人生走向,也关系着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因此,引领青年的价值取向就显得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应该以一种润物无声、和风细雨的双向互动方式,以体验式教育、创新式教育等方式,从家庭到学校,从校园到社会,从现实到网络,全面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青年,想要成长为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建设者,接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当今的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自幼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一切红利。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的日新月异,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地球正在结成一张网,缩成一个村,不同文化和地域之间的联系以更快捷的方式得以实现,价值观念领域的冲突变化也更为激烈深刻。现实主义、个体本位、个人主义……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青年的“知”与“行”:有些青年集体意识淡漠,遇事最先想到的总是自己;有些青年追求“活在当下”的快感和实用主义,迷迷糊糊,蹉跎度日;有些青年,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追逐金钱,崇拜权力,缺乏理想信念;个别青年的价值判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离,缺少应有的底线。
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青年的价值取向不仅决定他们的人生走向,也关系着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因此,引领青年的价值取向就显得至关重要。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一国之“维”、一国之“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旗帜,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演讲时说:“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引领青年崇德、尚德,将“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今,如何在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各种思潮交融碰撞的今天,如果还是生硬的选择灌输式教育,以“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交流方式,是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而是应该以润物无声、和风细雨的双向互动方式,以体验式教育、创新式教育等方式,从家庭到学校,从校园到社会,从现实到网络,全面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首先,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家庭作为青年最重要的生活空间,在青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教育时刻都在发生,且伴随一生。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具还有感染性,教育过程是亲子双方自主发现、自觉学习的过程。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能潜移默化地对青年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教育就在一种“润物无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非正式”地发生。所以,我们要倡导每一个家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立家训、定家规、塑家风,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青年从小就能在认知上“懂”了,行为上“会”了,情感上“想”了,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青年成长‘扣好人生的第粒扣子’”。
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的则是学校教育。学校专门开设的德育课程是培育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德育课往往习惯性地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内容相对枯燥,手段相对单一,很难激发青年的学习兴趣。因此,改进德育课教学方式,创新授课内容和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开放式的话题讨论、针对热点问题的辩论演讲、平等对话式的师生互动、注重体验教学的情景再现,将这些灵活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中,使青年在体验、感受、表达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教学内容上,可以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入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学会理性、辩证地思考问题,全面把握,把大道理变成可知可感的身边小事,使德育教育真正地入心入脑。
其次,用好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当今已是自媒体时代,在网络世界中,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并能够获得相应的反馈。这种从没有过的自由与开放,使青年们从网络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感与自由感,所以,互联网受到了青年的极大欢迎。然而,互联网又同时具有匿名性、随意性等特点,当中的信息很容易对价值观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的青年产生影响。当受到网络上各种来自西方世界的信息、思潮冲击时,就难免出现动摇、迷茫、不确定,一旦偏离正轨,错误观念就会形成。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构建并逐步完善关注青年困惑、回应青年诉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引导青年提高是非辨识能力,学会理性分析问题。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即时性、快捷性、广泛性等特点,广泛及时地宣传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青年身边的生动事例和典型案例;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主流网上舆论,不断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第三,强化日常生活实践的养成功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日常生活实践在引领青年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养成功能。想让青年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青年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充分挖掘青年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引导青年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积极组织青年开展志愿者服务、参加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等,让青年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国家和社会,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内心深处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干,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未来是属于年轻一代的,这种“属于”不仅是时代更替的必然,更意味着青年迟早要掌握话语权,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当代中国青年只要牢牢把握主人生的航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美好的青春就一定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论文作者:许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青年论文; 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论文; 国家论文; 中国论文; 方式论文; 价值观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