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穆晓敏[1](2021)在《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现象,共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要隐患。与单一慢性病相比,共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药物不良事件风险增加、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加等,给慢性病防控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但目前慢性病管理侧重于单病种管理,与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的现象不一致,开展共病模式挖掘研究对了解共病现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医疗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在现有的大量且异构化的医疗数据中挖掘共病模式,提取出能够辅助共病管理的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对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与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共病的管理及防控策略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方法:(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明晰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共病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探讨共病的影响因素类型及其作用机理;厘清数据驱动共病管理决策的过程;基于信息管理的DIKW体系构建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2)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利用c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共病影响因素,抽取疾病-疾病关联关系和疾病-影响因素关联关系建立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在此基础上引入重叠社区发现算法识别社区结构,挖掘共病模式。(3)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基于慢性病管理理论和协同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老年共病防控机制,并提出具体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共病的发生发展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的影响,构建了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所组成的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并对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阐述。(2)构建了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是由共病数据(数据层)、共病中的关联信息(信息层)、共病模式(知识层)和共病管理(智慧层)组成,基本要素之间的转化通过数据驱动实现。(3)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5年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睡眠时间、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肥胖、抑郁、生活满意度是老年慢性病人群共病的影响因素;识别出的共病模式包括5个社区,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24≤BMI<28、BMI≥28}、{慢性肺部疾病、哮喘、70-79岁、BMI<18.5、对生活满意度一般、睡眠时间<4小时}等。(4)通过共病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存在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提出以全人管理、分类指导、预防为主和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构建慢性病共病防控模式,分析共病管理中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患者参与主体的职责,提出共病防控的主要措施。结论:(1)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包含了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共病关联关系抽取、共病模式挖掘和共病管理决策,其核心任务是利用共病模式挖掘结果,驱动共病管理决策。(2)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既可以发现疾病之间的关联关系,又可以发现共病模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联。(3)利用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出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4)基于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可以为共病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优化共病防控策略。
孙文佳,马瑞丽,文弘扬[2](2021)在《全面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全面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全面心理干预,干预6个月。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于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入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入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结果入组患者中18.9%的患者患有1种慢性病,55.6%的患者患有两种慢性病,25.6%的患者患有3种及以上慢性病。干预后入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均分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或0.01),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1)。结论全面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温艳[3](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C社区情绪小组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突出。截至2018年底,我国患慢性病老年人超过1.5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即“慢性病”)凭借其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疾病不仅仅使老年人的身体长期处于非健康状态,还使老年人面对疾病带来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易产生心理落差,出现角色适应困难等问题,从而引发心理失衡,形成焦虑、悲观、消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问题。因此,关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加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因病产生的负面情绪问题的研究和干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促进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基于此出发点,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和活动理论为基础,以小组工作方法为手段,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进行实务研究,尝试探索进行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法了解C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负面情绪现状,并与非慢性病老年患者、健康老人以及非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对比发现其存在的特殊负面情绪问题与需求,探讨进行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根据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问题与需求调查情况设计针对性小组方案,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从社会工作专业层面出发,力图缓解其负面情绪问题,增加其自我情绪认知,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最后,对小组介入成效进行评估,反思实务工作的不足。通过评估可以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缓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负面情绪问题,提升自我情绪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小组工作的工作方法与内容的契合,能够贴切回应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需求,保证小组成效的持续性;多样性的学习形式与实践契合老年人的认知;小组工作有助于建立老年慢病患者的互助支持网络,链接资源,提供支持。但由于老年人思想存在一定固化、社工自身专业能力范围限制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组成效的发挥。笔者根据实务介入情况与不足,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实务工作介入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经验与参考。
李雪梅[4](2020)在《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及其对孤独感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抗逆力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引起医务人员对抗逆力较低人群的关注。2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孤独感现状,探讨抗逆力与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的关系,为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便利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339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抗逆力量表(CD-RISC)测量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抗逆力水平,应用孤独感量表(UCLA)评价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孤独感水平,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功能量表(PAGA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SECD6)、患者满意度量表评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家庭功能、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Pearson相关、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抗逆力水平与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的关系。结果1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现状:抗逆力总分及各维度(坚韧、自强、乐观)得分为(58.86±14.558)分、(30.97±8.238)分、(19.28±4.962)分、(8.61±2.652)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t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女性、文化程度低、月收入低、疾病类型为心脑血管疾病、疾病数量较多、病程较短、无子女、家庭功能严重障碍、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患者满意度较低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相比男性、文化程度高、月收入高、疾病类型为非心脑血管疾病、疾病数量较少、病程长、有子女、家庭功能较好、自我效能水平较高、社会支持水平较高、患者满意度为较高的抗逆力得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及居住方式不同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性别、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疾病数量、疾病病程、家庭功能、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患者满意度与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有关(P<0.05)。3抗逆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的影响:(1)孤独感现状: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得分(38.73±9.495)。(2)抗逆力与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的相关分析:抗逆力总分及各维度与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呈显着负相关(P<0.05)。(3)抗逆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的多因素分层回归分析:第一层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家庭功能、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疾病相关因素纳入自变量,可解释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发生50.1%的变异量,第二层将抗逆力各维度纳入自变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总分的解释力达58.2%,抗逆力各维度可以解释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总体变异的8.1%。结论1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抗逆力处于较低水平。人均月收入、患者满意度、自我效能、疾病数量、家庭功能、疾病病程、社会支持、性别、文化程度是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的影响因素。2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孤独感处于中等程度,抗逆力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患者抗逆力水平越低,孤独程度越重。图0幅;表15个;参144篇。
王秀蓉[5](2020)在《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亳州市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抑郁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城乡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挖掘城乡老年人抑郁的诱发因素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抑郁老年人的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为城乡老年人抑郁的社区防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11月~12月期间,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亳州市城区的30个社区老年人354名和下辖的17个乡镇老年人348名,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分析;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城市抑郁老年人8名、农村抑郁老年人9名进行半结构访谈;在回顾临床老年抑郁心理治疗指南及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量性与质性研究的结果,初拟城乡抑郁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初稿,通过由12名专家组的专家小组会议,修订城乡抑郁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1)城市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为49.2%(174人),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为53.7%(187人),两组老年人抑郁的现患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老年人抑郁程度在不同性别、医保类型、经济来源、月收入、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慢性病、服药情况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2)城乡老年人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和服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每天服药、收入小于1000元、经济来源于政府补贴和女性是城乡老年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是城乡老年人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城乡老年人抑郁状况分层分析多因素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服药情况对城市老人抑郁有显着影响(P<0.05),社会支持、性别、月收入及服药情况对农村老人抑郁有显着影响(P<0.05)。2.质性研究结果对城乡抑郁老年人的半结构访谈,提炼主题主要包括:①疾病防治;②健康促进;③家庭支持;④社交支持;⑤健康希望;⑥生活信心。3.干预方案构建结果初拟城乡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初稿包括健康信息、情感支持、灌输希望、经济支持4个干预模块,10个干预主题,52个干预内容。专家小组会议共有12名专家参加,专家建议包括:①干预模块将“健康信息”修改为“健康信息支持”;将“灌输希望”修改为“提升希望”。②干预主题将“疾病防治”修改为“常见慢性病防治”;将“促进健康”修改为“健康促进策略”;将“放松训练”修改为“行为放松训练”。结论1.亳州城乡老年人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和服药情况。因此,社区需加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做好防护工作。2.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从健康信息支持、情感支持、提升希望、经济支持四个模块对城乡抑郁老年人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城乡抑郁老年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赵英莲[6](2020)在《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价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后对不同时期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效果,寻找协同护理模式缓解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有效证据,为我国社区推广与应用协同护理模式提供参考资料和循证依据,促进我国初级保健卫生保健的发展。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science、EBSCOhos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9年10月,国内外发表的有关协同护理模式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水平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检索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和非公开出版的灰色文献。由两名研究人员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和JBI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独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估。应用EndNote X9软件进行文献的管理,根据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初步筛选检索得文献,排除不合格文献和重复发表的文献,再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若两位研究人员在评估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则与第三位研究人员进行协商决定。文献质量评价进行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异质性检验与发表偏倚检测,最终结果以森林图展示。结果:(1)共纳入10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总样本量为3892例,试验组1961例,对照组1931例。5项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或随机数字发生器或电脑随机进行分配;5项研究描述了如何进行分配隐藏;5项研究对研究对象或干预实施者施盲;4项研究对结果测评者施盲;9项研究对失访情况进行了全面报道。根据Cochrane Handbook(5.1.0)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均为B级,改良版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评分在3~6分,文献质量的总体水平一般。(2)Meta分析结果显示,协同护理模式短期干预对社区慢性病老年人抑郁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95,95%CI(-1.54,-0.35),P<0.001];协同护理模式中期干预对社区慢性病老年人抑郁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1.55,95%CI(-2.36,-0.74),P<0.001];协同护理模式长期干预对社区慢性病老年人抑郁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44,95%CI(-0.66,-0.22),P<0.001]。结论:协同护理模式能够改善社区慢性病老年人的抑郁状况,且在协同护理干预的短期、中期、长期均可见抑郁状况的改善。
孙莲[7](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负面情绪管理存在负面情绪多样化、缺乏负面情绪宣泄途径以及缺乏情绪管理技巧三个主要问题,其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生理机能老化、缺乏理性认知以及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三个方面,外部因素则主要包括相关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社会支持不足。以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为基础理论的小组工作介入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中,使他们学到更多关于老年慢性病的知识以及情绪对健康影响的知识,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控制和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提高了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并且帮助组员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形成同辈支持,巩固并强化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此外,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认识自身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并对错误认知进行辩驳,从而放弃非理性信念,改善对负面情绪的错误认知,通过完成家庭作业学会并巩固理性信念,将其运用到对负面情绪的管理中,减少对于未知状况的焦虑和担忧。针对小组工作的介入,可以得出结论:理性情绪小组工作模式对于改善小组成员的负面情绪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小组成员的负面情绪,提升小组成员的情绪管理能力。
张倩颖[8](2020)在《聚焦解决模式对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家庭关怀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状况与家庭关怀度现状。2、分析COPD患者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其自我感受负担、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3、探讨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状况与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开展COPD患者护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4、研究聚焦解决模式改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提高家庭关怀度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实践指导。方法第一部分描述性研究中,采用便利抽样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抽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在内蒙古某三甲医院呼吸科A、B区接受治疗的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10名。研究工具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在患者入院当天开展问卷调查。对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家庭关怀度进行统计描述,了解现状;分析COPD患者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其自我感受负担、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为下一步开展护理干预提供依据。第二部分类实验研究中,采取便利抽样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抽取前期描述性研究中80名COPD患者作为干预对象,为避免环境干扰,将A、B区按抽签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计40名。对照组以传统责任制护理模式实施干预,干预组在传统责任制护理模式上联合聚焦解决模式实施干预。住院期间每位患者接受干预次数为2-3次;出院后1-3个月(即在第2、4、6、8、10、12周)进行随访,共随访6次。分别在患者入院当天,出院3个月月末(即第12周)发放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分值变化。结果第一部分描述性研究中1、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关怀度现状在前期描述性研究中,共发放110份问卷,有效回收110份。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分33.71±6.25分,其中自我感受负担处于轻度31例,中度59例,重度20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8.2%、53.6%、18.2%;自我感受负担量表由条目1到条目10得分分别为3.69±0.82、3.29±0.95、4.05±0.82、3.07±1.09、2.93±0.86、3.68±0.73、3.30±0.94、3.35±0.98、2.74±1.11、3.62±0.77;经济、情感、身体维度得分分别为4.05±0.82、13.12±4.08、16.55±4.7;患者家庭关怀度总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6(4.75,7.25)分,其中家庭功能良好39例,中度障碍68例,重度障碍3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5.5%、61.8%、2.7%;量表条目由条目1到条目5得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1,2)、1(1,2)、1(1,2)、1(1,2)、1(0,1)。2、COPD患者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其自我感受负担、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COPD患者不同人口学特征中:患者年龄、婚姻状况、患病时间、住院次数、疾病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照顾者年龄、照顾者工作情况、照顾时间以及照顾者健康状况与自我感受负担呈正相关,疾病了解情况与自我感受负担呈负相关;COPD患者不同人口学特征中:患者年龄、患病时间、住院次数、疾病严重程度、照顾者年龄、照顾者工作情况与家庭关怀度呈负相关。3、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关怀度呈负相关。第二部分类实验研究中聚焦解决模式对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家庭关怀度影响的研究1、干预过程中有自动退出1人,失访3人,最终共76人完成护理干预,其中干预组37人,对照组39人。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关怀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较对照组有所下降、家庭关怀度评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COPD患者普遍存在自我感受负担加重心理,自我感受负担与患者年龄、婚姻状况、住院次数、疾病了解情况等影响因素相关。此外,自我感受负担程度与其家庭关怀度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医护人员要重视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家庭关怀度的关注度,协调二者的关系。2、聚焦解决模式对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升家庭关怀度具有积极意义。日后医护人员应该利用聚焦解决模式激发患者自身优势和潜力,缓解自我感受负担。同时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的作用,为从提高家庭关怀度的角度减轻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供借鉴。
何旭文[9](2020)在《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了解分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和影响因素,以及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构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为改善或解决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健康问题,提高患者服务满意度,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回顾和分析国内外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相关研究,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做法,为构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选取宁夏银川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308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和影响因素。3.半结构访谈法:对宁夏银川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8名医务人员和7名有活动障碍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访谈,整理分析访谈资料。了解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度了解有活动障碍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4.专家小组会议法:严格按照专家选择标准,遴选护理教育、糖尿病专科护理、糖尿病诊疗、慢性病管理和社区管理5个领域的10位专家组织召开专家小组会议,对初步构建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进行修订。5.社区实践: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凯尔福邸社区卫生服务站的30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修订后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进行一个月的社区实践,观察居家护理服务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对该模式进行修订与完善。研究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有290(94.16%)名患者需要居家护理服务,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得分为3.87±0.49。需求主要集中于健康管理与指导护理服务,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服务,得分分别为4.25±0.78、4.01±0.93、4.11±1.03。影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年医疗总费用、医疗保险类型、患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参加社区活动满意度、因糖尿病住院次数和糖尿病疾病负担等。2.质性研究结果(1)对社区医务人员的半结构访谈提炼出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开展现状、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形成居家护理服务规范4大主题,15项亚主题。(2)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半结构访谈提炼出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接受意愿较高、患者居家护理服务体验及感受、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经济支持4大主题和5项亚主题。3.初拟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结果在量性和质性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糖尿病患病特点,初步构建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主要包括6个部分:“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目的”、“居家护理模式原则”、“居家护理模式构建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居家护理服务内容”和“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4.专家小组会议结果符合要求的10位专家参加了专家小组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865,有较好的权威性。专家意见主要包括:(1)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目的及原则不应属于模式框架的一部分;(2)明确居家护理服务团队成员构成及入选标准;(3)居家护理模式服务内容部分需进一步修改;(4)居家护理服务流程有待进一步简化与完善;(5)居家护理服务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改善;(6)居家护理评估表需进一步修订。最终,经课题组对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并修订该模式。修订后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包括“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3个部分及若干附件。5.社区实践结果(1)研究结果显示:参与研究的30名社区实践患者无一人因自身原因退出本研究,完全参与率为100%。(2)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为期一个月社区实践后,对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其中基础护理服务方面,实施皮肤护理的仅有1例患者无效;疼痛护理的有2例患者无效;自理能力训练护理的有5例患者无效;其他的实施压疮、口腔、排便、排尿、排痰及安全与预防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显效/治愈。专科护理服务方面,实施糖尿病溃疡护理和糖尿病高危足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显效/治愈;实施低血糖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实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糖尿病肾病护理以及糖尿病血糖管理护理的患者均分别有2例无效。(3)研究结果显示:一个月社区实践后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分(25.03±1.10)明显高于实践前(13.03±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研究结论1.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相对较高,主要集中于健康管理与指导护理服务、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服务。影响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年医疗总费用、医疗保险类型、患糖尿病并发症种类等。2.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均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服务团队成员专业素质较低,积极性不高,分工不明确;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专科性不强,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流程及标准等问题。3.构建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包括“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3个部分及若干附件。研究证实,该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针对性地评估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问题及需求,所涉及到的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内容设置较为合理,可有效改善/解决患者居家护理问题,满足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提高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孙颖,许佳敏,王瑜,陈文斌[10](2019)在《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抑郁发生状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及应对方式。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于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慢性病患者16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同期行健康体检的正常老年人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评估所有试验者情绪状态,使用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ethod questionnaire,MCMQ)评估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对方式。结果试验组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状况、近期重大生活事件以及生活状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S调查表明,试验组轻度、中度及重度抑郁发生率(36.88%)高于对照组(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97,P=0.000);试验组GDS评分(11.20±3.12)分高于对照组(1.30±0.89)分(t=29.414,P=0.000)。MCMQ评测表明,老年慢性病患者面对分值低于对照组,回避分值、屈服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0)。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临床中应加强此类患者情绪管理,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及时疏导不良情绪,预防和控制抑郁发生。
二、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来源及共病患病率 |
1.2.2 共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共病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
1.2.4 共病管理相关研究 |
1.2.5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章节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共病的概念 |
2.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2.2.1 医学模式的转变 |
2.2.2 医学模式的内容 |
2.2.3 医学模式对共病的指导意义 |
2.3 复杂网络理论 |
2.3.1 复杂网络相关概念 |
2.3.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
2.3.3 复杂网络社区发现 |
2.3.4 复杂网络在共病模式识别中的适用性 |
2.4 协同管理理论 |
2.4.1 协同理论 |
2.4.2 协同管理理论 |
2.4.3 协同管理在共病管理的适用性 |
2.5 慢性病管理理论 |
2.5.1 慢性病管理概况 |
2.5.2 慢性病管理模式 |
2.5.3 慢性病管理的过程 |
第3章 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研究 |
3.1 共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1 生物因素 |
3.1.2 心理因素 |
3.1.3 社会环境因素 |
3.1.4 生活行为因素 |
3.1.5 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 |
3.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研究 |
3.2.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分析 |
3.2.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研究框架 |
3.3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流程 |
3.3.1 数据驱动决策过程 |
3.3.2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过程分析 |
3.4 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 |
3.4.1 DIKW体系 |
3.4.2 基于DIKW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构建 |
第4章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 |
4.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流程 |
4.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构建 |
4.2.1 疾病-疾病关联的一模网络 |
4.2.2 疾病-影响因素关联的二模网络 |
4.2.3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 |
4.3 基于重叠社区发现的共病模式识别 |
4.3.1 重叠社区发现的适用性 |
4.3.2 LFM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
4.3.3 节点重要性分析 |
4.4 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评价研究 |
4.4.1 评价原理 |
4.4.2 对比方法的选择 |
第5章 基于CHARLS的我国老年共病模式挖掘与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预处理 |
5.2 老年共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5.2.1 老年共病的患病情况 |
5.2.2 共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5.2.3 共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5.3 老年共病模式挖掘结果 |
5.3.1 共病关系抽取 |
5.3.2 共病网络 |
5.3.3 共病模式 |
5.4 共病模式挖掘结果评价 |
5.4.1 结果评价 |
5.4.2 方法对比评价 |
第6章 老年共病防控策略研究 |
6.1 共病管理现状研究 |
6.1.1 现状分析 |
6.1.2 存在问题 |
6.2 共病防控机制 |
6.2.1 基本原则 |
6.2.2 模式构建 |
6.3 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责 |
6.3.1 政府层面 |
6.3.2 医疗机构层面 |
6.3.3 社区层面 |
6.3.4 个人层面 |
6.4 共病防控主要措施 |
6.4.1 加强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
6.4.2 完善慢性病信息系统建设 |
6.4.3 借助新媒体进行健康指导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3.1 局限性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全面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全面心理干预方法 |
1.2.2 效果评价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入组患者一般资料 |
2.2 干预前后入组患者SCL-90评分比较 |
2.3 干预前后入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C社区情绪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情绪管理的研究 |
2、关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现状的研究 |
3、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研究 |
4、文献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3、参与式观察法 |
(五)研究思路 |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老年慢性病患者 |
2、情绪管理 |
3、小组工作 |
(二)理论基础 |
1、社会支持理论 |
2、活动理论 |
三、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问题及需求分析 |
(一)C社区背景 |
1、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需求大 |
2、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介入服务欠缺 |
(二)C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负面情绪问题与需求分析 |
1、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2、C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特殊情绪问题分析 |
3、C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需求分析 |
(三)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必要性 |
2、可行性 |
四、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实务开展过程 |
(一)小组方案制定 |
1、小组介绍 |
2、小组目标 |
3、小组性质 |
4、小组方案设计 |
(二)小组工作介入实施与过程分析 |
1、小组前期:建立关系,营造氛围 |
2、小组转折期:提升认识,形成动力 |
3、小组中期:改变认知,促成行动 |
4、小组结束期:认可进步,巩固成果 |
五、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评估 |
(一)过程评估 |
1、对小组成员的评估 |
2、对社会工作者的评估 |
3、对理论运用的评估 |
(二)结果评估 |
1、小组目标达成度评估 |
2、负性情绪改善情况 |
3、小组成员对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 |
4、小组成员自评与家属回访评价 |
六、研究反思与建议 |
(一)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成效优势 |
1、贴切回应需求,服务成效显着 |
2、学习实践结合,契合老年认知 |
3、建立互助支持,促进行为改变 |
4、有效整合资源,提供多方支持 |
(二)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问题反思 |
1、组员认知与需求差异把握的片面性 |
2、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范围的有限性 |
3、社工专业技能与实务经验的薄弱性 |
(三)对策建议 |
1、实时调整小组干预方式与服务内容 |
2、保障服务介入与活动内容的持续性 |
3、形成小组的资源平台化思维 |
4、建立“医-家-社”的协同管理机制 |
5、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老年人负性情绪调查量表 |
附录 2 C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现状与管理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 3 |
附录 4 小组活动目标达成度调查表 |
附录 5 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及其对孤独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1.4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老年慢性病患者样本构成情况 |
1.2.2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抗逆力水平 |
1.2.3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抗逆力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1.2.4 抗逆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孤独感的影响 |
1.3 讨论 |
1.3.1 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现状 |
1.3.2 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1.3.3 抗逆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孤独感的影响 |
1.4 小结 |
1.5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老年人抗逆力的研究进展 |
2.1 抗逆力的概述 |
2.1.1 抗逆力的来源 |
2.1.2 抗逆力的定义 |
2.1.3 抗逆力的性质 |
2.2 老年人抗逆力研究进展 |
2.2.1 国内关于老年人抗逆力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外关于老年人抗逆力的研究进展 |
2.3 测量老年人抗逆力的评价工具 |
2.4 老年人抗逆力的影响因素 |
2.4.1 内部因素 |
2.4.2 外部因素 |
2.5 提升老年人抗逆力的研究 |
2.6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抗逆力量表 |
附录B 孤独感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3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1部分 城乡老年抑郁状况现状调查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2部分 城乡抑郁老人抑郁体验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及过程 |
4 质量控制 |
5 伦理原则 |
6 结果 |
7 讨论 |
第3部分 构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小结 |
1 结论 |
2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抑郁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资料提取 |
2.7 统计学分析 |
2.8 质量控制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文献检索过程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3.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4 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影响的Meta分析 |
3.5 敏感性分析 |
3.6 发表偏倚 |
第四章 讨论 |
4.1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4.2 协同护理模式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分析 |
4.3 协同护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综述) 协同护理模式在我国社区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7)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1.3.1 核心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文献综述 |
2.1 国外现有研究现状 |
2.2 国内现有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3章 老年慢性病患者负面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 |
3.1 老年慢性病患者负面情绪现状分析 |
3.2 老年慢性病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的原因 |
第4章 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
4.1 理性情绪疗法指导下的小组工作设计 |
4.1.1 理性情绪疗法对小组工作的启发 |
4.1.2 理性情绪小组工作模式 |
4.2 小组成员的选择 |
4.2.1 选择标准 |
4.2.2 抽样 |
4.3 对照组与实验组 |
4.3.1 对照组 |
4.3.2 实验组 |
4.4 小组目标 |
4.5 小组活动方案 |
第5章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
5.1 前测 |
5.2 第一次小组活动 |
5.3 第二次小组活动 |
5.4 第三次小组活动 |
5.5 第四次小组活动 |
5.6 第五次小组活动 |
5.7 第六次小组活动 |
5.8 跟进计划 |
第6章 小组活动效果评估 |
6.1 结果评估 |
6.2 过程评估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聚焦解决模式对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家庭关怀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家庭关怀度现状调查及相关性分析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第二部分 聚焦解决模式对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家庭关怀度影响的研究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自我感受负担和家庭关怀度在慢性病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四章 初拟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 |
1 组建科研小组 |
2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依据 |
3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的原则 |
4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与结果 |
第五章 修订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的社区实践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1 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3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10)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抑郁发生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抑郁发生情况分析 |
2.3 应对方式分析 |
3 讨论 |
四、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D]. 穆晓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全面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 孙文佳,马瑞丽,文弘扬.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1(03)
- [3]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C社区情绪小组为例[D]. 温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老年慢性病患者抗逆力水平及其对孤独感的影响[D]. 李雪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D]. 王秀蓉. 郑州大学, 2020(02)
- [6]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影响的Meta分析[D]. 赵英莲. 延边大学, 2020(05)
- [7]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研究[D]. 孙莲. 吉林大学, 2020(08)
- [8]聚焦解决模式对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家庭关怀度影响的研究[D]. 张倩颖.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D]. 何旭文.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10]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抑郁发生状况调查研究[J]. 孙颖,许佳敏,王瑜,陈文斌.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9(11)
标签:抗逆力论文;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心理干预论文; 糖尿病前期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