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瑞慈医院麻醉科 江苏南通 226010)
【摘要】目的:探讨有效心理干预对患者全身麻醉后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72例行腹部全麻手术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另外给予心理指导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入室时、气管导管拔出前后3min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躁动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拔管前后3min的心率(HR)、无创动脉平均血压(MAP)与入室时比较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拔管前后3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与入室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HR、MAP、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拔管时发生躁动23例,躁动发生率为63.89%(23/36);观察组患者拔管时发生躁动8例,躁动发生率为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85,P=0.0024)。结论:全麻手术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指导干预,可以明显减少在苏醒期气管导管拔除时出现的躁动情况,提高配合程度。
【关键词】麻醉;手术;心理;躁动;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1-0292-02
全麻手术后发生躁动容易导致伤口感染,引流管脱出,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有学者认为[1],导致术后躁动的原因众多,一方面是由于麻醉药物还未完全消退;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疼痛或对气管导管不能耐受;另外,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也构成重要因素。一些研究发现[2],实施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在术前给予心理指导,可有效预防术后躁动。为此,本组此进行深入分析,现做如下报道。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为前瞻性对照研究,本组研究选取我院72例行腹部手术的成人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此次研究选出的患者排除既往有严重高血压患者、心肺功能障碍患者、代谢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之前未实施过手术,对麻醉药物无过敏反应,无心理性疾病,近期未服用抗抑郁药或镇静催眠药。72例患者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中,20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7.85±6.52)岁;平均体质量(62.73±9.61)kg;平均手术时间(112.37±19.35)min;平均麻醉时间(132.12±23.28)min。观察组中,21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8.24±5.68)岁;平均体质量(62.56±8.79)kg;平均手术时间(113.44±21.67)min;平均麻醉时间(131.06±22.93)min。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平衡性,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具有比较的意义。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组研究的实施。所有患者及其家属都了解本组研究目的及护理方法。知情同意书已由患者及其家属签字。医院所有临床资料均保密处理,充分尊重患者隐私。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进行常规全身麻醉,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2mg/kg剂量,芬太尼,2.0μg/kg剂量,维库溴胺,0.1mg/kg剂量,异丙酚,1.0~1.5mg/kg剂量。所有患者给予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8mL/kg潮气量,12次/min的呼吸频率,100%的吸入氧浓度。手术过程中采用安氟醚吸入麻醉,全程紧闭,1.5~3.0mL/L的吸入浓度,2.5~4.0h的吸入时间。手术结束后将安氟醚排出彻底,等到患者能进行自主呼吸,意识完全清醒后,将气管插管拔除,送回病房。
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还给予心理指导,术前1d与患者深入交流,给患者讲解手术重要性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尤其要详细讲解麻醉和苏醒的相关内容,使患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手术当天也要详细告诉患者,在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后,咽喉部会出现轻度疼痛,咽喉部还会有异物感或吞咽不适,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提高配合度。手术过程中要全程连续监测患者心率(HR)、无创动脉平均血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躁动判断标准[3]:患者睁眼后四肢乱动、挣扎,不按照医护人员指令活动即可判断为躁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入室时、气管导管拔出前后3min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SpO2);对比两组患者全麻后的躁动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分析所有统计数据,认为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
对照组拔管前后3min的HR、MAP与入室时比较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拔管前后3min的SpO2与入室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HR、MAP、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两组患者全麻后躁动发生率进行比较
对照组患者拔管时发生躁动23例,躁动发生率为63.89%(23/36);观察组患者拔管时发生躁动8例,躁动发生率为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85,P=0.0024)。
3.讨论
临床实施全麻的手术患者由于无法自行排尿,通常要在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是目前临床全麻手术患者最为常用的导尿方式[4]。实施全麻手术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由于留置尿管引起的疼痛和不良反应,减少术前留置尿管引起的刺激,降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但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5],全身麻醉后给予尿管留置,非常容易使患者在苏醒期出现躁动。在临床工作当中,临床医师会经常面对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的躁动问题,患者出现躁动后,多种并发症随之而来,通常会伴有肢体的无意识动作,患者发生挣扎,言语没有逻辑性,哭喊或呻吟,甚至有妄想症等[6]。有的患者还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导致惊厥或抽搐发生,对麻醉后的恢复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关调查认为[7],如果患者对手术和麻醉过程了解越深,在麻醉苏醒期就越容易配合。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心理指导干预可使患者在围手术期所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消除,非常有利于接下来的治疗和康复。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使患者对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完全了解,患者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手术,配合程度是非常高的。为此,在全麻手术前给予有效的心理指导干预,帮助患者学会气管拔管时的主动配合方法,使相应的陈述性记忆得到保留,在麻醉苏醒期,患者的合作程度就非常有可能提高[8]。患者在全身麻醉行气管插管时可出现咽喉部不适症状,这时导致患者苏醒后出现躁动的重要原因。如果医护人员在手术前能对患者进行详细详解和指导,患者在苏醒后,对自身情况能准确了解,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情绪就不会产生,对医护人员的指令能积极配合,躁动发生也相应减少[9]。术前给予心理指导,患者对麻醉过程和苏醒期相关情况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患者术前不良心理情绪得到消除,手术后所产生的疼痛也能相应缓解,大多数患者有较为稳定的情绪,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也会提高,能主动配合拔管,有效减轻围手术期产生的应激反应,提高认知能力[10]。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为36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拔管时发生躁动23例,而观察组患者拔管时只发生躁动8例,躁动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提示患者通过心理指导干预,对术后麻醉拔管的期待十分准确,也全面了解了拔管的处理方法,减少了躁动的发生。
总之,全麻手术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指导干预,可以明显减少在苏醒期气管导管拔除时出现的躁动情况,提高配合程度。
【参考文献】
[1]赵艾.影音动画式心理干预与常规心理安慰对小儿术后焦虑、恐惧影响的比较[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11):1649,1652.
[2]管春丽,陈丹,崔茜,等.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全麻苏醒期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4):115-117,124.
[3] Kanaya A.Emergence agitation in children:risk factor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J].J Anesth,2016,30(2):261-267.
[4]肖乾慧,熊际月,刘娟.小儿七氟烷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管理及护理要点[J].华西医学,2017,32(5):777-781.
[5]刘丽红.术前医学心理干预对全麻老年患者苏醒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8):1275-1277.
[6]Dorkham MC,Chalkiadis GA,Ungern Sternberg BS,et al.Effective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children after ambulatory surgery,with a focus on tonsillectomy:barriers and possible solutions[J].Pediatr Anesth,2014,24(3):239-248.
[7]高慧,郑军,王敏,等.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9):107,110.
[8]梁正,舒华.心理指导干预对全身麻醉后心理躁动的预防[J].心理医生,2016,22(35):44,45.
[9]赵伟鹏,唐瑜,胡元川.舒适护理对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舒适度的影响[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2):69,70.
[10] Vejzovic V,Bramhagen AC,Idvall E,et al.Parents experiences when their child is undergoing an elective colonoscopy[J].J Spec Pediatr Nurs,2015,20(2):123-130.
论文作者:郑旭东,袁振飞,尹治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2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全麻论文; 手术论文; 发生论文; 气管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