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结构状况分析与调整设想*——ANALYSIS ON PRESENT STRUCTURE OF UNDERGRADUATE——MAJORS OF P.E AND THE PLAN FOR INVESTIGATION IN CHINA,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院校论文,本科专业论文,状况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从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专业点分布、专业科类、地区、形式、层次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的结构状况,并从调整专业目录及简介、专业布局、专业规模等方面,提出了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结构的调整设想。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体育本科专业 专业调整 专业结构 专业布局 专业规模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ed the present structure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of P.E from major arrangement,major distribution,major subject,region,form,structure,level,and put forward an investigation plan in terms of adjusting major catalogue intruduction,major distribution,major scale and so on.
Key words:colleges undergraduate majors of P.E major adjustment major structure major distribution major scale
本文从宏观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对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的结构状况与调整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专业结构调整的设想,以期为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
1 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1 我国体育本科专业点在高等院校的分布状况分析
1.1.1 目前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的总体情况: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三个专业构成了我国体育本科专业的支撑专业(从招生数量看亦如此),但存在如下问题:
(1)专业点“支撑臂”力度不均:109个专业点中有67个专业点为体育教育专业点,这67个专业点有15个分布在体育大学或体育学院内,占体育教育专业点总数的20.9%;有10个分布在综合性大学,有42个分布在师范类院校,共占体育教育专业总数的79.1%(体育系统内与外的个数比为1:3.5)。这明显表明支撑结构中,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支撑臂”之一力度过巨,必将导致支撑结构不稳,从而也造成高等体育教育与体育需求的契合水平较低。
表1 体育本科专业点分布情况表[3]
*试办专业 **目录外专业 ***公安大学、警官大学
(2)个别专业点“支撑臂”选择不当:从决定专业设置的重要客观依据之一——社会需求来看,武术专业只是一运动项目,专业口径小,作为“支撑臂”明显不当。
(3)专业点“支撑臂”数量不宜,新“支撑臂”力度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体育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功能不断发展,这样就需要高等体育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范畴明显加大。为推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需要大量专、兼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纲要》,需要更多的世界一流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为实现“科技兴体”的战略,需要一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研究人员;为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等等。因此,要增加体育本科专业点的“支撑臂”数量——如增加社会体育、体育管理等专业点作为新“支撑臂”,并寻求合适的支撑作用点;加大新“支撑臂”的“力度”,即扩大专业的规模。
1.1.2 目前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分布特点
1.1.2.1 专业覆盖面大:15所高等体育院校设置的专业涉及“专业目录”9个专业中的8个,另涉及2个目录外专业。专业覆盖面大的特点,决定了高等体育院校在某种程度、范围内能满足社会对多种体育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整体契合不适中的局部尚适状态。
1.1.2.2 专业点布局考虑各院校专业的不同特色和优势:由于各体育院校原有的学科基础和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应从各自的学科优势和实际条件出发办好具有特色的重点专业,不搞“标准化”;一般专业亦应在该专业所具有共同内容之外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传统特色。例如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体育管理专业,武汉体院的体育管理专业、应用心理专业,上海体院的体育新闻专业,天津体院的社会体育专业,就是在充分考虑各院校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专业点布局的。这样既可发挥各体育院校传统、特色学科的优势,又在某种程度、范围内形成了体育人才培训体系的合理分布状态。
1.2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结构状况分析
1.2.1 科类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设置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一种横向结构[4]。
表2 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点分布情况[3]
我国的109个体育本科专业点,有49个(占专业点总数的45.0%)分布在地方体育院校,涉及除警察体育外的10个专业;有60个(占专业点总数的55.0%)分布在体育系统外的大学或学院,涉及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警察体育4个专业。统计表明:体育系统内外本科专业点个数比为1:1.2,种类比为2.5:1。从数量比为1.1:2来看,说明数量比例关系尚协调,但其中却潜在严重的不合理,即体育系统外虽有60个专业点却有52个为体育教育专业,综合种类比例关系(2.5:1)来看,体育系统外的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科类结构明显不合理。实际上体育系统外普通高等院校有许多学科是“体育”的母学科,其科类结构不合理则有碍借助母学科的学科优势来发展体育科学学科体系。
委属重点体育院校专业点占体育院校专业点数的55.1%,占专业点总数的24.8%,涉及除警察体育、社会体育专业外的其它9个专业。专业覆盖面大,委属重点体育院校的专业科类结构比较合理;地方院校专业点占体育院校专业点数的44.9%,占专业点总数的20.2%,只涉及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4个专业,地方体育院校专业科类结构不够合理。
1.2.2 地区结构:是指专业地区分布,即专业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4]。
表3 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地区结构表[3].[5]
我国的高等院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再加上类别的多样化,因此面向的任务是不同的,一类面向省、市、自治区,一类面向全国。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交通又不够发达,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高等教育的地方化趋势必须加强,因此,二类院校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有机配合,是影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最优化的重要一环。
从表4中看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在华东地区最多,西北西南地区较少,这是和我国沿海地区人口稠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先进、高等院校分布较多,而内地人口较稀少、各方面较落后、高等院校分布较少的状况分不开的,这种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局面不可能立即改变,但调整专业地区布局上的不合理,以形成体育本科专业结构的合理态势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会有碍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
表4 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形式、层次结构表
1.2.3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它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4]。
对1993~1994年体育院校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全日制在校学生占64.3%,其它多种形式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学生占35.7%,比例关系为1:8:1(表5),表明比例关系不协调,多种形式高等教育只为一条细而短的“腿”。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般高等教育与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应为“两条腿走路[4]”。因为全日制高校的招生和分配是全国统一安排的,难免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而成人教育的学生来源和去向明确,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的需要一致,加上多数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毕业回原部门能迅速适应工作的需要,比一般大学生能更快的独当一面,所以,形式比例关系不协调会有碍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
1.2.4 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它是纵向结构[4]。
表5 体育本科专业调整意向统计表
对1993~1994年体育院校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全日制在校生中,研究生层次占1.4%、本科生层次占81.4%、专科生层次占17.2%;比例关系为1:58:12。结构形式为“两头小、中间大”。而高等教育由低到高的层次一般应呈“金字塔”形。这样,由于专业层次结构不当,会使培养人才脱节或重复,出现高材低用、低材高用现象,降低人才的使用效率。
2 体育本科专业调整的设想
2.1 调整体育本科专业、修订专业目录及简介
多年来一直沿袭使用的专业目录及简介,是高等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基本文件,规定了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包括专业的划分、名称和基本规格,扼要介绍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等,是国家有计划、按比例培养专门人才的指令性文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一方面高等院校要扩大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二者的协调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即“专业目录”仍须保留,但需改变性质,变指令为指导;专业简介需要修订,这是调整本科专业结构的前提性工作。
2.1.1 体育本科专业调整意向的调查与分析
专业设置的依据应遵循社会实际需要和学校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前者体现高等院校的社会属性,后者则体现高等院校的文化属性。依此出发点,我们运用社会调查法进行了体育本科专业调整意向调查,调查对象情况和调查统计结果见表6。被调查专家涉及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南师大体育学院等14个体育院系。
调查结果表明:保留程度高的专业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保健康复、应用心理、武术、体育管理、体育生物科学,警察体育、体育新闻专业保留程度低,应在“目录”中减掉;所需求的体育新闻人才可由设新闻专业的院校增体育新闻方向来培养。武术专业虽保留程度高,但专业口径小应改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2.1.2 体育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设想:调整专业、修订专业目录应依据以下几点:
2.1.2.1 体育需求:培养人才的规律作为专业设置的依据之一,是不经常发生变化的,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客观需求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因此,调整专业、修订专业目录应重点依据体育需求。概括起来讲,目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包括:(1)专、兼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2)世界一流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3)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研究人员;(4)各级各类管理人员;(5)各级各类合格的体育教师;(6)医疗保健康复人员;(7)高素质的体育官员;(8)体育经济人才;(9)进行国际交流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6]。
2.1.2.2 体育学科与职业:学科和职业(社会分工)也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主要依据[4]。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趋势相联系,是在这种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辩证统一中前进的。然而一个新专业的出现,既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又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由于专业面对的社会分工和学科基础,处在不断的分化与综合过程中,所以专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新陈代谢是合乎规律的,同时由于专业的学科基础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同一专业就会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专业设置、调整时也应依据这两方面因素。如本科专业增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则首先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经营管理人员应形成一种体育职业,因为毕业生的分配去向直接制约该专业的存亡。再如应用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包括范围较广,以此作为体育专业名称,不能突出体育专业的学科特殊性,所以应当修订;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也不能体现体育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应并入体育保健康复专业。
2.1.2.3 不同层次专业间的衔接性:1988年修订的《授予博、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涉及的体育专业有:教育学门类(04)体育学(0403)包括: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武术理论与方法(含气功研究)、体育史、体育管理学;教育学门类(04)心理学(0402)包括:运动心理学;医学门类(10)临床医学(1002)包括运动医学。尽管这些学科专业有不尽合理之处(本文不赘述),但本科专业目录与研究生专业目录的衔接与协调,则是调整体育本科专业、修订专业目录应考虑的重要问题。如本科的体育新闻专业、警察体育专业就没有相应的研究生专业相对应;而研究生运动生理学专业、运动生物化学专业、运动生物力学专业,专业口径小,不能和本科运动生物科学专业对应衔接等。
2.1.2.4 体育本科专业调整意向调研结果。依据上述四方面,设想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应包括以下专业:(1)运动训练专业、(2)大众体育专业、(3)体育管理专业、(4)体育保健康复专业、(5)体育教育专业、(6)体育生物科学专业、(7)运动心理专业、(8)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试办:(1)体育经济专业、(2)体育史专业、(3)体育社会学专业、(4)体育法学专业、(5)体育新闻专业。
2.1.3 调整专业、修订专业简介
2.1.3.1 专业名称标准化:专业名称要确切、统一,并且随着体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加强,在确定专业名称时,要考虑国际惯例,尽可能按国际标准来规范专业名称。如“社会体育”,世界各国皆称“大众体育”,因此应将社会体育专业更名为大众体育专业。
2.1.3.2 专业培养目标要有明确的定向、适当的定位:为了使高等体育教育培养体育专门人才与未来社会的需要相适应,专业培养目标除需定向明确外,还需定向面要有一定宽度,从而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如原“专业简介”表述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中等学校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体育教师”,定向面过窄,这样人才的适应性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会降低人才使用效率。另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要适当,要面向国际体育人才水准,面向21世纪体育人才素质标准,面向现代化体育人才水平培养体育专门人才。
2.1.3.3 专业业务要求的确定要依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统一性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要有一定规格标准,多样性要求培养的专门人才在一定的规格标准之上各具特色。随着“学分制”、“主辅修制”等一系列教育管理制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实行,使专门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因此,确定专业业务要求时,要把握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另外,专业简介对专业修业年限可以不做严格规定。
2.1.3.4 专业主干学科和重点课程选择要依据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统一性要求专业主干学科、重点课程名称要规范、准确;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所选择主干学科和重点课程要有一定的标准;重点课程的内容要规定一定的范围。灵活性要求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可选择特色学科或课程,为配合“学分制”等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实行,要规定适度的课程比例及任意选修课的最低数量要求等。
2.2 体育本科专业结构调整设想
2.2.1 调整专业布局,形成合理的专业科类结构
2.2.1.1 非体育类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点布局和调整科类结构的设想:体育本科专业所涉及的学科,绝大部分属交叉学科范畴,是其它先进学科(母学科)与“体育”形成的生长点,如运动生物学科专业、运动心理专业、体育管理专业、体育新闻专业等等。因此设想:在非体育类、具有与体育本科专业相关专业的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或相关学院),增设相应的体育本科专业点(或增专业方向),如综合性大学史学系增体育史专业,法学系增体育法学专业、社会学系增体育社会学专业,经济系增体育经济学专业等,这样不仅利于形成体育本科专业合理的科类结构,而且利于发挥其它先进母学科的学科优势来发展体育科学,丰富体育科学学科体系。
2.2.1.2 高等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布局和调整科类结构的设想:从现状分析中看出,重点高等体育院校专业点布局覆盖面大,并考虑到突出不同院校的专业特色,因此,重点体育院校在专业科类结构调整上,应将新增专业点工作与加大现有专业点培养规模工作协调一致起来,并在增加规模方面采取与地方省、市“共建”的方式以扩大服务方向;同时要依据需求,重新选择专业点“支撑臂”,如将体育管理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作为新的“支撑臂”,再则,体育院校设立的体育教育专业必须调整专业方向,否则培养的人才将失去一定的竞争力。
从现状分析中还看出,地方性体育院校专业覆盖面小,科类结构不够合理。然而,地方体育院校由于受办学规模的限制,如形成“小而全”的专业模式,最终将大大减弱各地方院校的竞争力。因此,地方院校一方面要在加大现有优势、特色专业的规模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专门学院,如竞技学院、娱乐体育学院等;另一方面,要以“合作”、“合并”的方式与那些具有体育专业相关专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非体育类院校实现合作办学或共同办学,这样既可以借助其它专业学科优势发展体育科学,又可以扩大办学规模,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2.2.2 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体育本科专业地区结构
从现状分析中看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华东地区最多,西北西南地区较少,高等院校地区分布不均。要优化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的地区结构,设立体育院校不是合理的选择,因为这类院校很难达到一定规模,因此,最佳选择是:一在具有与体育专业相关专业的大学或学院增设体育本科专业;二体育本科专业分布较多的地区发挥优势以定向培养等方式为体育本科专业较少的地区培养人才。
2.2.3 调整不同形式、层次专业规模、形式合理的专业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
从现状分析中看出,全日制体育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比例为1.8:1;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比例为1:58:12,因此,高等体育教育面临着在稳步发展本科教育总体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专科教育的任务,同时要将发展成人教育与发展专科层次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形成高等体育教育合理的专业层次结构和形式结构,促进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收稿:1995-11-20) (修回:1996-06-02)
注释:
*国家体委委管课题成果 课题研究人员:李骝(组长) 崔继安(副组长) 邵淑月 董汉桥 韩丁 姚毓武 杨文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