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玉
(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闽东医院六区儿科 ,355000)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120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人数各60人。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肢体语言沟通,统计患儿家属对各组护理技术及护理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护理技术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满意度所占比例为70%,实验组满意度所占比例为90%;实验组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满意度所占比例为80%,实验组满意度所占比例为93%。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值得在小儿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临床应用;效果
婴幼儿与成年患者不同,不能对疾病的情况及自身现状进行清晰明确的表达,因此儿科常被称为“哑科”[1]。面对无表达能力的患儿和紧张、焦虑的家长,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护理技能,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确保患儿的治疗质量。肢体语言主要是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进行信息的传递,它在儿科病房中占沟通交流的65%[2],因此本文对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所示: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120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人数各60人。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5±1.5)岁,实验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5.0±1.0)岁;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为2-15d,平均住院时间(6.5±1.0)d。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采取常用的语言沟通模式。
1.2.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肢体语言沟通,肢体语言沟通包括:(1)表情:面部表情作为人际之间交流最容易识别的肢体语言[3],对患儿捕捉信息有着重要的影响。面部表情主要体现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患儿在面对护理人员时,如果接触到的是紧张、厌恶、反感等情绪,就会表现出抵触的情绪,甚至会哭泣、苦恼;护理人员如果露出亲切自然的微笑,患儿会从中捕捉到信任和安全感,潜意识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人员若非在特殊情况下,应该避免带口罩,保持面带微笑的习惯,避免引起患儿家长的抵触情绪,发生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故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学会观察患儿及家属的表情,及时做出调整,将肢体语言作用最大化。(2)肢体姿势:一个人的手势及身体姿势可以有效的反应出一个人对自我的感觉认知。故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保持姿势标准、优美,做到大方得体、优雅自然,避免不合理姿势的出现,引起患儿及家属的不满。(3)眼神与目光:眼睛是最能反应出一个人的思想和情绪的窗口,亲切的微笑及温和的目光都能得到信息接收者的好感。患儿前来就诊时家属常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等心理状态,他们对于患儿的疾病表现出格外的关心和紧张,因此护理人员在接待病患儿时需要表现出冷静的目光,并且用平静的语气安抚患儿及家属。(4)抚摸:人和人之间的皮肤接触,是一种真正的有触感的无声的语言,也是护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4]。抚摸可以表达出安慰、关心、支持、关爱等情绪。相关研究表示有选择的、适度的抚摸可以促进患儿健康成长。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可以轻轻抚摸患儿的额头,并轻拍患儿的后背,增加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与情切感,减少患儿的恐惧情绪。除此之外,抚摸对患儿的睡眠也有一定的好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患儿的抵抗力,还可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对护理技术及护理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护理技术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服务态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计量资料行X2/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实验组护理技术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满意度百分比为70%,实验组满意度百分比为90%;实验组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满意度百分比为80%,实验组满意度百分比为93%。
3 讨论
儿童护理因其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工作量及复杂程度[5]。随着社会的发展,医患关系一词开始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患儿前来治疗时,家长的情绪多为紧张、担心、烦躁等,患儿虽不能对自身的感受做出清晰的表达,但是患儿会对治疗产生一定的好奇和恐惧心理,并通过周围人的肢体语言做出相应的反应。小儿在患病时对自身的情绪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患儿家属的情绪也会受到波及,因此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交流沟通尤为重要。在护理模式不断发展的今天,护理人员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愈显重要,因此为患儿提供良好的、优质的护理服务十分必要。
肢体语言也被称为姿语,人们会在特殊的情况下借助自身的身体,展现出某些姿势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绪。研究表明,在护理时,护理人员若有目的的增加与患儿及家属间的肢体语言沟通,可以有效的帮助护理工作的进行。在本次研究中,患儿家属给予了高度的配合,这使得实验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护理人员在本次研究中一直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自信的工作风貌,提升了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为实验的顺利展开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使得护理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最终研究结果表明,患儿家属对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的肢体语言沟通护理非常满意,因此可得出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值得在小儿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晓珍,卢贤秀,柳炎珍.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
[2]李雁.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
[3]张隽.非语言沟通在外宾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0)
[4]曾秀平.探析肢体语言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以某心灵成长工作坊服务项目为例[D].2012.
[5]孟晖.儿童护理法案:护理的关键及其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2)
论文作者:陈赛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患儿论文; 实验组论文; 肢体论文; 语言论文; 满意度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