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约束扩大内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之一。近几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左右,1997年我国 GDP增长比重中,消费占58%,远高于投资所占比重的20%。正因如此,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刺激消费需求,解决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然而,效果不佳,居民消费需求依然低迷不足,市场依旧萎靡不振。究其原因,是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到多重约束。分析约束因素,研究和寻找有效的化解对策,乃是扩大内需、激活经济的当务之急。
一、抑制消费需求扩张的约束因素分析
现实状况表明,抑制消费需求扩张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且错综复杂,根据其对消费需求影响的程度,可归纳为表层和深层约束共五大方面。
1.抑制消费需求扩张的表层约束因素
第一,市场约束。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供求结构约束。 目前我国供求结构不衔接,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多方面约束了消费需求增长:一是供求总体结构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市场发生了由短缺到持平到相对过剩的逆转,买方市场正逐渐形成。据国内贸易局对600多种重要商品监测表明,除一种商品外, 其它商品都属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由于消费热点多元化、分散化、浅淡化,难以形成排浪式消费,从而导致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进一步强化。这种市场格局,消除了消费者有钱买不到东西的顾虑,助长了储蓄倾向,使得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弱化。二是供求商品结构不匹配。目前消费品因品种不对路、质量不过关而滞销积压的现象十分严重。有资料表明,滞销积压的商品多数是技术落后、款式陈旧的产品,而消费者需要的名优新特好商品(如款式新颖、档次较高的消费品)却得不到满足,仍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进口商品品种已逾150 万种,而国产的只有50万种。正是由于消费品生产供求结构不合理,品种款式单调,档次偏低,难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使得大量有购买能力的消费需求无法实现。三是供求价格结构不对称。一些商品的供应价格与消费者认可的功能价格差距较大,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尤其是一些有望作为启动消费市场的消费热点的商品如住宅、汽车等,其价格超过消费者普遍可接受价位的1倍以上,导致期望中的消费热点无法形成, 消费市场启动乏力。(2)流通渠道约束。流通渠道不畅, 在相当大程度上阻碍了购买能力的实现。一是地区间流通渠道衔接不够,影响了消费品的跨地区流动,一些消费品在一地滞销积压,在另一地却紧俏缺货的现象经常发生。二是城乡间流通渠道布局不合理,过分偏重于发展城市商业,而忽略了农村市场的开拓,城市大中型商场过度膨胀、商战频频,而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其消费欲望却没有得到满足。三是城市流通渠道存在严重缺陷:盲目发展的大中型商场千店一面,缺乏经营特色、服务特色;即便是这些年引进发展起来的超级市场,也正陷于经营品种相似、同业竞争激烈的境地。(3)市场秩序约束。 一些地方消费品市场流通秩序不理想:食品、服装等市场的假冒伪劣在一些地方由来已久;家电、家俱等中高档商品的假冒伪劣时有所闻;随着住宅市场的启动,这一市场中的诈骗、欺瞒及宰客现象又成为消费者新的投诉热点。消费品流通市场秩序混乱,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至使消费者花钱买罪受,不少消费者对此心有余悸,即“有钱不想买”、“有钱不敢买”,从而阻滞了消费行为的实现。
第二,消费环境约束。(1)消费的配套基础设施滞后。 一是一些地方特别是许多农村地区供电供水等问题尚未解决,电视、广播信号尚未有效覆盖,直接影响了家用电器的消费。按收入水平、购买能力和消费升级的规律分析,近几年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已进入家电普及阶段,在农村应当很快形成新一轮家电消费热,但迄今为止这种消费并未出现。目前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彩电普及率仅为16.2%,电冰箱仅为5.15%,与城镇居民家庭80%以上的普及率相差很远。二是城市道路建设落后造成交通拥挤,停车场建设很少列入规划造成停车泊位紧缺。(2 )消费服务不到位。随着消费品技术含量、复杂程度的提高,一些商品的消费离不开商家、厂家的售后及配套服务,如一些家电的安装调试、维修保养、高档衣物的洗涤保管、住宅的物业管理等。在一些商家和厂家已将消费服务质量作为竞争手段的同时,许多商家、厂家对此却仍视而不见,导致许多消费者买商品变成了买负担,一些地方消费者购房后对物业管理投诉不断就很能说明问题。(3)消费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 告别了短缺经济,政府已开始调整限制消费的政策,但范围、幅度还很有限,且不够稳定和明确,一些做法仍有意无意带有限制消费的痕迹,如汽车、住宅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税费过高,价格居高不下,就直接阻碍了这两类商品需求的扩大;一些地方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商品的进入设置了种种障碍;消费信贷已经启动,但条件较为苛刻,手续较为烦琐,使许多消费者不敢问津。
2.抑制消费需求扩张的深层因素
第一,消费者收入预期约束。收入是形成消费者支付能力的根本来源,收入状况决定着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大小,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快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低收入政策,消费需求主要靠消费者自己购买力积蓄,因此收入预期对现期消费的影响非常明显。前几年多数消费者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人们的收入预期普遍比较悲观。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职工收入增长缓慢,不少企业职工收入减少,有的甚至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因此,对预期收入人们并不乐观。二是通货紧缩加剧了隐性失业显性化,社会上已形成一个规模可观的下岗失业群体。下岗失业对许多人来说已是一种随时可能降临的现实威胁,这就意味着未来收入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收入降低的概率增大;与此同时,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多,加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利于工资水平的提高。三是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放慢,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1996—1997年,收入增幅连续两年大幅度下降,1998年人均收入即使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率也仅为4%。 农村政策性因素增收作用已基本释放出来,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收入波动甚至下降的可能性增加。悲观的收入预期强化了中国人传统的节俭意识,提高了储蓄倾向,节制了消费欲望。
第二,改革成本约束。市场化改革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大调整,已经出台和将要出台的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势必涉及到人们的经济利益,承担部分改革成本。这样,使人们的支出预期大大提升,并与悲观的收入预期叠加,形成抑制现期消费的强烈动机。较为突出的,一是住房制度改革,工薪收入者的住房由福利分配改为货币购买,在相对房价大大高于国外水平的情况下,工薪阶层要购买一套属于自己所有的住房,必须花费全家二十年左右的工资收入,这就不得不大大压缩现期消费。二是医疗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全民、集体所有制的干部、职工看病由国家、集体全包的做法,个人也必须合理负担一部分医药费,一些经济效益差的单位甚至医药费用完全由个人自理。由于医疗需求一般是一种不可预知的需求,人们往往不得不为此压缩现期消费,进行必要储蓄。三是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中、高等教育由过去义务或半义务性质改为有偿提供,虽然距全额收费尚有一段距离,但每学年形成的数千、上万元开支对多数工薪家庭来讲却是一笔十分可观的开销,而这种开销一般要持续数年,从而对普通学生家庭构成了巨大的开支压力。随着就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教育需求正呈迅速增长趋势,这类支出压力也随之而增大。四是就业、养老制度等改革。人们开始有可能失去铁饭碗而面临重新就业的风险,开始告别国家、集体过去的养老制度而面临养老风险,因而不得不为应付这类风险而压缩现期需求,进行必要的储蓄。
第三,消费观念约束。制约消费扩张的观念主要有:(1 )自我积蓄型消费观念。量入为出、计划消费是中国人多少年来推崇的持家之道,长期以来低收入政策和不鼓励消费的政策更强化了人们必须依靠自己的积蓄才能进行消费的意识,寅吃卯粮、借钱搞“超前消费”被认为是不光彩的行为而受到社会鄙视。在收入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品档次和价格量级的提升,人们为实现特定消费必然要压缩其他消费,进行一定时间的储蓄积累。商品价格越高,所需储蓄积累时间越长,象住宅、汽车等往往需要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多年的积蓄,这就造成了购买力的延期实现,抑制了现期消费。(2)节俭观念。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收入低下、物质财富匮乏的条件下人们不得不凭借节俭来维持低水平的简单消费,在收入有所提高、物质财富有较大增加的条件下对许多家庭来讲节俭仍是需要的,从社会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角度看,节俭永远是消费活动中的基本原则之一。但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来分析,过分强调节俭会导致产品实现的困难,同时,一味过分地强调节俭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相当一部分家庭虽具有扩大消费的经济条件,但因长期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生活仍过度节俭,由此造成相当一部分购买力的沉淀。
二、突破消费需求约束的对策建议
突破消费需求约束必须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用多方面措施同时推进,方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主要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从消费主体方面考虑,首先要较大幅度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支付能力。具体措施:一是要尽快实行高收入政策。要考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和我国多数地区工资水平较低的实际,迅速提高工薪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与发达和较发达国家保持合理比例。过去我们实行的低工资低消费政策,由于同时实行国家集体统包统揽的福利保障政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矛盾尚不明显。随着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项制度的改革,工资所必须包容的劳动力价格的内容大大增加,低工资必然严重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因此,较大幅度地提高工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二是要进一步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把下岗失业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虽然就业状况与经济景气度直接相关。但我国目前一些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有事没人做和有人没事做的现象同时并存,因而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相当一批下岗失业者的再就业问题的。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尽快完善失业保障制度,使保障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三是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善结构效益;(2)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例;(3)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保证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4)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 扩大“以工代赈”,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总之,只有较大幅度提高消费者收入水平,再配以实行科学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适当的货币、财政等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结构。其次要调整消费观念,大力提倡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消费观念。一是信用消费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关系很自然地要融入消费活动,大件高值商品常常要借助信贷消费来推动销售。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普及信贷消费能有效刺激和扩大消费,尤其是能促进房地产业和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消费者来讲,只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信用消费能够用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能够提前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则是一种合理的适度超前消费。这种适度超前消费不仅有益于个人和家庭,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是光彩的、值得提倡的。二是讲究生活质量的观念。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理应有明显提高。这种提高不是大手大脚、挥霍浪费资源,而是在注意节约和充分利用资源基础上的生活享受,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从消费对象方面考虑,第一要加速调整产品供给结构,注意供求结构的市场对接。目前许多商品的积压滞销,是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即对消费品的功能、档次、品种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产品本身却依然故我,几十年一贯制,老面孔、老款式、老功能、老包装,无法适应变化着的消费需求。因此厂商要彻底改变生产经营观念,真正面向市场,视消费者为上帝,密切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和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尤其要下气力研究、挖掘消费者的新需求,投其所好地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第二要努力拓展消费领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的需求结构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简单性的商品消费转向包括多种服务在内的复杂性的商品消费,如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旅游、信息等等。为适应消费者的这些消费需求。我们应通过积极的消费政策,刺激和鼓励这类消费的扩大。具体说要改善供给条件,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娱乐、旅游保健、通讯事业,进一步办好图书馆、文化馆、戏剧院、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场所,同时要调整图书杂志价格、影剧价格、旅游价格以及网络电讯费,从而扩大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第三要进一步理顺消费品价格体系。同偏低的工资水平相比,我国许多消费品的价格过高,尤其是大件高档高值商品。商品的价格收入比过高,严重抑制了消费需求。因此,应在提高人们收入水平的同时,切实把许多商品的不合理高价降下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把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产业关联度大的产品如汽车、住宅的价格尽快降下来,如据有关资料分析将这些产品的价格降低1/3—1/2,销售状况就会有很大、甚至根本性改观。
从消费环境方面考虑,要为实现消费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一要迅速调整消费政策,由限制调整为鼓励适度超前消费。要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一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出发,考虑市场供求的实际状况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出台系统性的鼓励消费政策,包括鼓励消费的财政政策(如减少、降低消费税费)、金融政策(如消费信贷等)、收入政策(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及其它政策(主要是减少消费实现过程中的阻碍、方便消费活动)。对这些政策应注意切实加以贯彻执行,从而真正做到鼓励正常消费和适度超前消费。第二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一些消费品的消费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在城市要继续抓好道路建设,注重停车场、库配套建设;住宅开发、电网改造要有超前意识,从而为家庭购车、使用各种家用电器预留发展空间提供必要条件,等等。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更为迫切和艰巨,除上述道路建设等外,还包括供电网的建设、供水系统的建设、广播电视以及通讯网络的建设。由于农村地区幅员广阔,地理等条件复杂,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匮乏,经济基础又较弱,建设起来必然是困难重重。为此,国家财政应考虑这一情况,予以必要支持;同时要考虑开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鼓励企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从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第三要改善消费服务,方便消费活动。如改善售后服务,使消费者在购物时无后顾之忧,并能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和满足,从而刺激消费;改进消费信贷,贯彻央行扩大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减少不必要的烦琐环节,降低贷款利率,扩大贷款范围,增开新的贷款项目(如大家电、房屋装修、高等教育等),削低现有贷款项目门坎等,使消费信贷更合理、更实惠和更为简便,推动消费方式更快地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的转变,从而有效地支持适度超前消费。第四要疏通流通渠道,整顿流通秩序。要进一步发展大中城市的商业、服务业,并使其适应逐渐强化中的买方市场的特点和要求;要重视大中城市的市场开发,目前更要注重小城镇和农村商品流通渠道的建设及服务市场的开拓;在发展区域市场的同时,应鼓励和帮助发展区域间商品流通体系,促进区域间的商品流通交换;在拓展市场的同时,要下大气力规范市场,除了要大力提倡优质服务外,还要通过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欺诈等不法行为来改善流通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从而有效消除这类抑制消费者消费欲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