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苏北共同发展的成就与启示_苏北论文

苏南苏北共同发展的成就与启示_苏北论文

苏南苏北共同发展的成就和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苏北论文,共同发展论文,启示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导下,江苏省从苏南苏北发展不平衡且差距较大的实际出发,率先提出和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在缩小地区差距,实现苏南苏北共同发展方面,迈出了成功的步伐,创造了新鲜的经验。

显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也是明显的。如同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地区一样,江苏的苏南苏北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八五”以前,苏南(指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人口占全省19.4%,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40%;而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盐城、淮阴、宿迁)人口占全省44%,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2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及苏南的1/4,其中人均收入在500元(1990年价格)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有207万。随着苏南地区全面实现小康开始向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便紧迫地摆到了江苏全省人民面前。

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南苏北的共同发展一直十分重视,早在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方针,进入90年代以后,采取了苏南与苏北对口挂钩协作的措施,更好地发挥了苏南对苏北的示范、带动和扶持作用。在1994年召开的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又提出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今后一个长时期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紧接着先后拟定了“江苏省扶贫攻坚计划”、“关于加快徐连经济带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和强化‘五方挂钩’,加强南北合作”等一系列有关政策,积极实施徐连经济带建设工程、“海上苏东”工程、淮北致富工程、苏北星火带建设等战略举措。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到1995年,苏北五市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人均水平翻番的目标;199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6.3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60.7%,高于江苏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多数县(市)已超过5000元,高的则超过了1万元。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增加和提高。到1997年底,苏北90年代初被列为重点扶贫的15个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其中有10个县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已达2516元,其他5个县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也都超过了2000元。与此同时,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明显改善,住草房户比重降到了8.9%;适龄儿童入学率基本达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从总体上看,苏北地区已经告别了贫困,且大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接近和达到了小康标准。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发展跃上新的水平。近些年来,苏北各地积级实行“强农兴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截至1997年8月,已发展各种类型的产业化经营组织720个,其中大部分为龙头带动型,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如铜山的食品加工、新沂的特种养殖、邳州的银杏、赣榆的紫菜、射阳的中药材、淮阴的鸽子、泗洪的螃蟹、宿豫的花木等农副产品种养加工,正在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同时,还为工业发展积累了资金,培育了支柱,拓展了空间,大大提高了这个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已经形成。江苏适时抓住了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和营运这一历史契机,充分利用徐州桥上交通枢纽和连云港东桥头堡港口优势,大大加快了徐连经济带建设和整个苏北对外开放的步伐。现在,连云港港口已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了通航和贸易往来。1995年以来,江苏成功举办了几届亚欧大陆经贸恳谈会,组织苏北各市共同利用陆桥优势,联合拓展国际市场,使苏北开放型经济取得了较大进展,近4年,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五市还确立了共打“桥牌”的指导思想,加强经济联合,培育区域市场,支持维维、森达、徐工、如意等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扩张,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着区域经济向集团化、一体化方向发展。现在,徐连经济带正在逐步建设成为江苏省以规模、高效、外向为特征的现代商品农业基地,以重化工业、能源工业和资源加工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以汉文化和山海风光为特色的新兴旅游基地和以大陆桥为纽带的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一个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辐射力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已经形成。

成功经验

90年代特别是1994年以来,江苏以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为指导,从本省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抓住时机,把握力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努力缩小苏南与苏北地区之间的差距,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成功之路。

增加资金投入,推进苏北农业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是江苏乃至全国主要商品粮、优质棉基地、猪牛羊、家禽、水产、果品、蔬菜等农副产品重点生产基地;整个苏北五市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机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江苏省委、省政府从这一实际出发,对苏北发展高效农业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首先,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省委、省政府针对苏北水利设施水平不高,农业防灾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抓好治理淮河东调南下及通榆河、泰州引江河等国家和省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各市、县也集中力量,实施一些地方性的骨干水利项目。同时,加快了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高效益开发,以确保“九五”期间完成淮北重点地区55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的任务,仅1996、1997年两年就改造中低产田210万亩。其次,发挥苏北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效农业。省委、省政府全方位强化引导、组织和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苏北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粮棉生产,抓好优质林果和以牛羊为主的畜禽商品生产,建设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多种经营水平。同时加快高科技、高附加值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先导作用,把农业逐步引入集约化发展的轨道。1994-1997年,省里安排了各项财政、信贷扶贫开发资金达13.47亿元,1995-1997年动员省直各单位筹集资金达3.2亿元,重点支持苏北的一批县乡骨干企业和一大批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多种经营项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苏北投资环境。

加快苏北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是改善苏北投资环境,提高土地级差效益的关键步骤,也是缩小苏南苏北差距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苏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把加强苏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全面改善苏北人民工作、生产、生活条件一起抓,短短几年时间,迅速改变了苏北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首先,优先建设一批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在沪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时部署,挥师北上,打一场新的“淮海战役”,建成苏北高速公路网,重点加快了宁连一级公路,徐连、沂淮及汾水至灌云的高速公路,204国道改造等工程建设的进度。其次,放宽政策,广开资金筹集渠道。为缓解苏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矛盾,江苏在增加财政、信贷资金投入的同时,还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采用中外合资合作、BOT、转让经营权、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建设和经营苏北基础设施,并建立项目股份发展公司,采取资源、土地、资金入股和劳务折股等办法,以股份合作开发形式等兴办基础设施事业。现在,苏北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初战告捷。

实施南北挂钩,开展对口协作。

从1992年开始,江苏省委、省政府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实施了苏南13个县(市、区)与苏北13个县(如张家港与丰县、江阴市与滨海县、常熟市与响水县等)的南北挂钩、对口协作;到1995年,在原有挂钩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了省级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集团、苏南、苏北的“五方挂钩”,“五方挂钩”仍以南北挂钩为核心。这一举措充分发挥了苏南人才、技术、管理、设备、资金和苏北劳动力、农副产品资源、市场等优势,促进省内资源合理配置,取得了南北互助、共同发展的积极效果。经过几年的努力,挂钩协作面不断扩大,由县与县之间的挂钩协作,发展到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的结对挂钩;从双方互派干部和一般项目、资金的支持,发展到了技术、市场和资本等高层次的合作;从互派干部进行短期的参观学习,到较长时期的系统培训和挂职锻炼;从经济项目的合作到社会事业的支持。1995年以来,苏南挂钩县(市)支持苏北合作或兴办各类项目300多个,投入资金1.82亿元,其中无偿资金(含物资折价)6500余万元。如张家港市帮助丰县建成工业项目27个,总投资9620万元。吴江市与淮阴县合作,新上项目8个。江阴市帮助滨海县启动合作项目14个。一个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为载体,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挂钩协作局面已经形成。

优化产业结构,搞好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按照比较成本的原则,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要向资源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地区转移,促进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联动发展,使整个经济发展由不平衡转向相对平衡。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调控和指导下,从90年代开始,苏南地区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苏北扩散转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双方按照比较利益和互利互惠的原则,一是把转移项目、设备及扩散产品和转移技术、人才结合起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产业转移得到了人才和技术多方面的支撑。二是把转移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使苏南腾“笼”换“鸟”,推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集中力量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苏北在积极吸纳苏南转移产业的同时,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三是把一、二、三产业转移结合起来。苏南在第二产业向苏北转移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转移,促进了苏北一些粮棉生产基地实现农业产业化。

扩大人才交流,促进观念更新。

苏南苏北的差距,既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更表现在包括人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在内的文化差异上,特别是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差距上。苏南由于是我国历代重要商埠,且为吴文化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人们素有浓厚的工商意识,所以吸纳现代市场经济观念较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又进一步荡涤了苏南人的小农经济意识,树立了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等新的观念,并能在本区域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成风气,锻炼和形成一批事业心强、懂经济、善管理、敢于开拓创新的发展生产力的带头人。而苏北过去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抗战时期是革命根据地,人们的小农经济意识比较浓厚,如重农轻商、封闭保守、安于现状、畏惧竞争、依赖等待、怕苦畏难等等。小农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意识的双重束缚,阻碍着人们接受市场经济观念的洗礼,制约着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影响着富有竞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能人脱颖而出。近几年来,江苏在推进苏南苏北的对口挂钩协作中,与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相结合,有组织地开展了广泛的人才交流,通过人才交流,促进文化交流,进一步转变苏北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有益的启示

苏南苏北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既推动了苏南在向现代化大踏步迈进,又加快了苏北全面实现小康的步伐,区域之间的相对差距在逐步缩小。这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江苏的成功实践。从这一生动丰富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到平衡,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在时间、空间上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客观历史过程。这就决定了发展不平衡性在一定时期内必然存在,也决定了我们只能在不平衡发展中寻求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逐步实现相对平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启示之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归根到底是由于历史形成的区位、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等差异造成的,如同任何事物既有共性(普遍性)又有个性(特殊性)一样,区域间发展的共性决定了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具有示范和带头作用,它们的个性决定了不同地区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

启示之三: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推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需要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要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经济的差距,离不开全社会尤其是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帮助,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增强欠发达地区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靠这些地区的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实现。

标签:;  ;  ;  ;  ;  ;  ;  ;  ;  

苏南苏北共同发展的成就与启示_苏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