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省徐州市 邮编:221004
摘 要:研究颈动脉体瘤综合影像诊断价值,采用系统分析24个案例超声、MSCTA、MSCTA、MRI、MRA和DSA检查资料。案例的颈动脉体瘤都处在颈动脉的分叉处,检查都能够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和形态,由此可见超声、MSCTA、MSCTA、MRI、MRA和DSA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在临床上需要结合患者检查目标选择适宜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瘤体检测;医学影像;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在临床中并不多见,影像学检查在该症的诊疗过程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解析了24个实证案例,统一对其超声、MSCTA、MSCTA、MRI、MRA和DSA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的应用做了梳理,讨论了各种影像的诊断价值。
经过病理证实的24位颈动脉体瘤患者,其中包含9位男性患者及15位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15至60岁之间,发病时间为3个月至10年之间。其中左侧患者11例,双侧患者3例。瘤体肿块光滑,边界清晰,质地较硬,水平方向都可以推动。其中呈现颈内外动脉分离特征的病例有12例,触及搏动脉的病例有10例,能够听到收缩期杂音的病例有6例。瘤体肿块缓慢增大的病例有4例,还有2例病发处有局部肿胀感。
全部例病例都做了超声、MSCT和DSA检查,有18个病例进行了MSCTA检查、16个病例进行了M RI和M RA检查。16个病例进行了常规FSE-T1WI、FSE-T2WI和MRA检查,还有12个病例进行了3D TOF MRA, 8个病例进行了增强后3D CE M RA检查。所用设备主要有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成像系统、GE-Light Speed64层容积CT成像系统、GE-1. 5T Signa Horizontal磁共振成像系统、GE-3.0T Signa TwinSpeed磁共振成像系统,岛津Digitexα2400型和GE-Innova 3100平板 DSA成像系统。
结果可见,超声、MSCTA、MSCTA、MRI、MRA和DSA都能够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这次的24个病例的颈动脉体瘤都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其中21个病例为单侧,3个病例为双侧,共27个瘤体,平均直径(5.0±2.3)厘米,其影像学特征为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与其紧密相连,呈单发肿块,瘤体血供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明显,MSCTA、MRA及DSA呈杯状扩大,全部病例共有27个瘤体,其中征改变。局限型瘤体15个,部分包裹型瘤体10个,包裹型瘤体2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所有病例的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边缘清晰的中低回声团块,肿瘤上缘观察欠清。瘤体均位于颈动脉外膜与管腔之间,瘤体内血流丰富,为高速低阻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显示瘤内网状血管15例。
16例患者的MRI显示肿瘤为信号欠均匀的纺锤形或不规则形,颈动脉体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12个瘤体可见椒盐征, 17个肿块均有明显强化,1例可见显著坏死区。16例患者行M RA检查,可直观地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肿瘤与颈内外动脉的方位关系。
24例颈动脉体瘤均行DSA检查,能明确诊断。瘤体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上方。颈外动脉向内、向前移位,颈内动脉向外、向后移位。正位DSA见颈内、外动脉局部呈弧形左右分离构成环状,分叉角60°至80°。侧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亦增大呈抱球状。在 24例患者27个瘤体中,供血动脉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分支或颈内外动脉起始处发出的异常小动脉,其中仅由颈外动脉发出的滋养动脉供血者17个,颈内、外动脉同时供血者10个。供血动脉增粗迂曲呈细网状或丛状排列,瘤体明显染色,但分布不均,部分可见斑片状血池形成,且排空延迟。有4例出现静脉早显,6例能看到明显的引流静脉。14个瘤体主要由颈外动脉发出的滋养动脉供血者,因瘤体的盗血现象出现患侧上领动脉及其分支显影浅淡。
本文病例的诊断准确率中,MRI及DSA最高,CT次之,超声最低,除了与其影像学检查自身特点有关外,可能与各自检查的先后顺序有关,颈动脉体瘤的影像检查易受影像设备的普及、检查费用、检查时问等因素的影响。
超声检查具有普及、无创、安全、快速、易重复等特点,但其最大的缺点是空问分辨率较低,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实时立体地显示瘤体内细小血管的血流情况。典型的超声表现是高血流肿块伴颈动脉角的增大。尽管其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但其快速简捷、便于随访的特点,使得超声检查仍为目前颈动脉体瘤的首选筛查手段。
作为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R可提供比更多的软组织的信息。颈动脉体瘤的MR表现特点是T1WI和质子加权为低信号,T 2W I高信号,瘤体内有较多流空的血管,典型表现为椒盐征,“椒”为肿瘤内流空血管形成的散在无信号流空影,“盐”是病变内流速较慢的血流及出血呈点状高信号,在T2W I和增强图像上高信号的肿瘤。MRA更容易显示瘤体内高速的血液征象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典型的颈动脉分叉部位、颈内外动脉的移位及瘤体内丰富的血供三大特点即可获得准确的MRI诊断。
目前,DSA仍是颈动脉体瘤诊断的权威标准,通过分别进行颈内外动脉的超选择DSA造影,对准确判断瘤体的血供来源、分析颈部血管情况和确定手术方式等都有重要作用。
通过归纳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特点为:瘤体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颈内、外动脉移位;供血动脉以颈外动脉为主,呈网状、丛状分布,血供较丰富。当出现这些征象时多能诊断CBT。但仍需与如下疾病进行鉴别:1、神经鞘瘤——多位于颈动脉分叉的后方,颈内外动脉分叉角不大,瘤体血供不如CBT丰富。2、颈动脉分叉部假性动脉瘤——该病在临床上较难与颈动脉体瘤鉴别。但其DSA主要表现为对比剂滞留于瘤腔,漏口处可见对比剂的“喷射征”;3、颈部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如融合成团块且位于颈动脉分叉部则与颈动脉体瘤易混淆,但颈内外动脉分叉角不大,血供分布不均且不丰富。
综上所述,超声、MSCTA、MSCTA、MRI、MRA和DSA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均具特点,临床上应根据其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金辉,蔡铭智,林小雷,蔡丽生,洪建明,曾燕华.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附24例报告[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5(06).
[2] 马少燕. 超声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J]. 实用医技杂志. 2013(01).
[3] 吴俊福,刘善廷,冯露,杜伟,崔萌,王吉恒,赵铭. 颈动脉体瘤24例临床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 (01).
[4] Fillinger M. Carotid body tumor:three-dimensional imaging[J].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 2003.
[5] Giannoni MF,Irace L,Vicenzini E,et al. Carotid body tumors:advantages of contrast ultrasound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Neu-roi maging . 2009.
[6] 赵岭,吴景艳,任贺.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 2017(02).
[7] 马少燕. 超声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J]. 实用医技杂志. 2013(01).
[8] 徐彦东. 颈动脉体瘤的64排螺旋CT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11).
论文作者:丁丹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动脉论文; 颈动脉论文; 病例论文; 超声论文; 影像论文; 患者论文; 多普勒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