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鸡卵受精率的几项有效措施_雉鸡论文

提高鸡卵受精率的几项有效措施_雉鸡论文

提高雉鸡种蛋受精率的几项有效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雉鸡论文,种蛋论文,几项论文,措施论文,受精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雉鸡种蛋受精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雉鸡养殖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抓好雉鸡种蛋受精率,这是确保饲养户实现高效益的重要环节之一。笔者现将提高雉鸡种蛋受精率的有效措施介绍如下。

1 要选择优良、健壮的个体留种

这是提高雉鸡种蛋受精率的基础,这项措施的实质就是建立优良的种雉鸡群。但要重点强调的是,选优固然必要,但最根本的措施是在配种时要注意种雉鸡的血缘关系,防止出现近交退化。

2 选壮年的雉鸡作种用

成年雉鸡达到性成熟后就可作为种雉来配种。雉鸡用于配种的年龄:驯养代数少的雉鸡一般为10月龄,美国七彩山鸡为5~6月龄。生产中一般留1年龄雉鸡用于交配、繁殖,繁殖期一过即淘汰,即种雉鸡只利用1年,因为1~2年龄的雉鸡,其种蛋受精率比较高。但是生产性能特别优秀的个体或群系,公雉鸡可留2年,母雉鸡可留2~3年。美国七彩山鸡作种用一般利用两个产蛋期(在1年内的3~9月份),便作肉用处理。

3 公母雉鸡配种合群的时间要适宜

公母雉鸡若合群过早,母鸡没有发情,不愿接受交配,即使交配也是无效的,并且由于频繁的无效交配,还会降低雄雉鸡的性欲;若合群过晚,则雄雉间领主地位未确立而会出现激烈争斗,会造成过多的体力消耗而影响交配,同时精液的质量和受精率也会受到影响,还会造成母雉鸡群不安而使产蛋量下降。适宜的合群时间:经产母雉群在4月中旬,初产母雉群在4月末放入种公雉鸡。但是,由于雉鸡即使是同一个品种,在我国南北各地,雉鸡进入繁殖期的时间早晚相差达1个月,因此公母雉鸡合群的时间在各地都不同。正式合群配种前可以试放一两只雄雉进入雌群,观察雌雉是否乐意接受交配,也可以根据雉鸡的鸣唱、红脸或做窝的行为等来掌握雉鸡的合群时间。一般来说,放对应在雌雉比较乐意交配的前5~10d,以便雄雉鸡能适时地确立“领主”,在雌雉发情时,整个雉群能安定下来。

4 雉鸡公母配偶比例要适当

雉鸡的公母配偶比例对种蛋的受精率有很大影响。鸡群中若公雉鸡比例高,则争偶斗架严重;反之,公雉鸡比例低,发情的母雉鸡易被漏配。经生产实践证明,公母雉鸡配偶比例以1∶6为宜,种蛋受精率最高达89%。为保证在配种旺期,公母比例达到1∶6,在开始合群时以1∶(4~5)放入种公雉鸡,配种过程中随时挑选出争斗伤亡和无配种能力的公雉鸡,而不再补充种公雉鸡,这样在整个繁殖期公母就基本维持在1∶6。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保持种公雉鸡的相对稳定性,减少因调群造成斗架伤亡。为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种蛋受精率,也可积极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5 要保护王子雉鸡

公母雉鸡合群后,公雉鸡之间会发生强烈的争偶斗架,经过几天的争斗,就产生了获胜者:王子雉鸡。一旦确立了“王子雉鸡”(领主),雉鸡群就安定下来。公母雉鸡合群后,确立“王子雉”的过程,也被称为“拔王过程”。

“王子雉”一般多是发育好,体型大的青壮年公雉鸡。一个雉鸡群内,确立了“王子雉”后,公雉鸡间的争斗就会减少,群体也就安定下来,这样可以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因此,要注意保护“王子雉”,树立“王子雉”的优势地位,以控制鸡群中其他公雉鸡之间的争斗,以减少伤亡,利于交配。保护“王子雉”,一是不要再随意往雉鸡群中放入新的公雉鸡,以免公雉鸡再重新争斗“拔王”,二是不要轻易捉走“王子雉”。王子雉常控制其他公雉鸡参加交配,而影响种蛋受精率,这是其不利的一面,在圈内(运动场)可设置屏风或隔板等办法,有利于克服这种不利作用。具体方法是利用石棉瓦横立在网室内,每100m[2]放3~4张,形成一个迷宫,或倒挂一些枝丫柴,隔成很多小区,用以遮挡“王子雉”的视线,使其他种公雉鸡都有参加交配的机会,以增加种蛋的受精率,同时王子雉追赶时,其他公雉鸡有躲避回旋的余地,可大大减少种公雉鸡的伤亡。

6 干热季节避免阳光照射并采取降温措施

一般6月中旬至7月末,天气炎热,阳光直接照射,这样会影响种公雉鸡的性活动,会导致公雉鸡交配次数减少,使种蛋的受精率下降。因此,如果网室周围没有足够的遮荫树,应当在网室的顶壁加盖炕席遮光,或往网室地面喷水降温,使雉鸡不受热,以保持较高的交配频率和受精率。

7 及时检查种蛋受精情况

每批种蛋入孵后,应当及时进行照检胚蛋,将头照结果(主要是种蛋受精率)及时报告给饲养人员,若发现种蛋受精率出现下降,就要及时检查分析影响种蛋受精率的各种因素,查明原因,做到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种蛋受精率。

联系电话:027—87389001

标签:;  ;  

提高鸡卵受精率的几项有效措施_雉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