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读写训练 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自”实验阶段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论文,自学能力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双自”是“自能读书”与“自能作文”的简称。为尽快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个理想境界,1992年7月开始,我们在区实验小学进行了小学语文“双自”实验。
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学投入多,读写能力差”的低效状态依然存在。几经改革,奏效不大。原因究竟在哪里?自1989年到1992年,我们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来寻找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契机。
调查中发现,小语教学忽视了“读写训练”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认为,这是导致学生读写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为什么这样讲呢?
读写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大量的语文实践(即读写训练)才能形成。在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在儿童心理学、现代教学论、系统论和叶老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终于找准了转化的契机。这就是:强化读写训练,培养自学能力。
二、实验的假说
在不增加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加强自学实践的环节,把读写训练的改革作为重点,坚持两个结合(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通过四条训练线(阅读、写作各有课内外两条线),就能使学生尽快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
为了实现实验的目标,我们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制定三级教学目标;(二)探索读写训练量;(三)研究读写训练法;(四)改革评价方法。
四、基本做法
在系统思想指导下,从整体出发,把阅读与作文视为两个子系统,各有课内与课外两条训练线,其中以课内训练为主,两线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两个子系统均设有“三级目标”、“两类内容”、“两种模式”及“多项评价”。
(一)制定三级目标,形成内部动因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使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安排得合乎教育宗旨的具体措施和重要保证。
三级目标分别是:年段目标(一级)、单元目标(二级)、课时目标(三级)(具体内容略)。
(二)开设两类内容,增加训练数量
没有量的规定,就没有质的保证。读写训练量不足,这是导致读写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又在课外开设了一类读写内容。
1.阅读训练量的探索
小学语文1—10册课文总字数为23.3万字,小学阶段学生每天平均读130个字,仅用半分钟即可读完。可见光靠这个训练量,阅读技能是远远不能形成的。我们的做法是:由单一的课内阅读训练变为课内、课外两类内容。低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中高年级每周开设三节课外阅读课。这是阅读训练量的基本保证。
两年间,又对六处学校二—五年级288名学生的有效读速(多少字/分乘以理解系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是:二至五年级学生有效读速分别为:100—150/分、150—200/分、200—270/分、270—300/分。
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各年级阅读量(不含学生在家庭的阅读量)。单位:万字。
2.写作训练量的探索
对以前课内作文年训练量抽样调查结果见下表(单位:万字)
调查可见学生作文训练量少得可怜,平均每周训练在200个字左右。这怎么能形成写作技能呢!我们的做法是:
由单一的课内作文训练内容变为课内、课外两类内容。除课内写作训练内容外,低年级学生还建立读书笔记,写简单日记。中高年级写读书笔记和观察笔记,并且每学年每生自办小报10次。
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的一般写作速度及训练时间,确定了各年级写作训练量。见下表(单位:万字)
(三)运用两种模式,掌握读写方法
教学,实际上是以学生的起点行为作基础,从而建立终点行为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与作文教学中,设计出两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运用读写训练的方法,形成读写能力。
1.两种阅读教学模式
一种是以达到“自能读书”的教学效果为目标,我们探究了课堂教学“四段学导式”的基本模式。所谓“四段学导式”是以学生自学、教师指导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相对稳定而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目标——自学——导读——训练”四段为教学基本程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另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是自学式。即课外阅读时,按照“引动—自读—总结”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以充分地运用。
2.两种作文教学模式
最近几年我们根据现代教学论的思想要求,在课内建立了低年级看图(物)说话、写话“三环节”教学模式和中、高年级“准备——自作——修改——小结”的作文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教师两个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很快地发展。
另一种作文教学模式是自写式。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及掌握的写作技能,自己练习写作。主要形式有:写读书笔记,写观察笔记,其中包括读写结合序列化训练,读写结合练笔的基本模式是:“阅读——精思——仿写”。这样课内学方法,课外练技能,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四)实行多项评价,促进全面训练
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程度的判断,也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它既有导向作用,也具有激励作用。
但从前段看,语文教学的评价方法只是“一卷定论”,不仅没有发挥评价的应有作用,而且从客观上成为全面提高质量的障碍。自93—94年度初开始,我们对读写质量评价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
1.编制读写量表,完善评价内容
(1)编制阅读量表。我们认为“理解、记忆、读速”是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我们设计了阅读量表。
(2)编制作文量表。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我们根据这一要求设计出作文量表。
2.改进测验形式,优化评价过程
我们的做法,一是平日考查与期末测验相结合。二是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三是学校与家庭相结合。
五、实验的初步效果
(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小学阶段读写目标、读写数量、读写方法及评估内容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点参考。
(二)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开始形成。如:查字典的习惯,独立认真思考的习惯,写读写笔记的习惯,观察的习惯及修改文章的习惯等。93年7月对实小三至五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现场作文,人均修改处数分别为18、24、22次。
(三)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显著
对学生理解能力问题的测试和对学生有效读速的测试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大。
记忆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对12名学生一年的跟踪调查,学生读后的记忆率,由开始的52%提高到78%。
(四)学生写作能力明显提高
1.写作兴趣浓厚,学生变厌写为乐写。
2.写作速度加快,多次对五年级学生测试表明实验后,学生一小时可成文。
3.写作的质量较高。
六、分析与讨论
1.效果分析
经多方面、多角度的测量,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很大,这已成为事实。应变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自变量与实验前的异同点在何处呢?自变量的显著变化一是读写训练量的大幅度增加。二是读写训练方法的改革。总之是由于强化了读与写的训练。
2.讨论
(1)读写量的确定,只是初步的探索,还要进一步使之优化。其中包括学生在家庭应该读多少东西,写多少东西。(2)阅读课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及作文教学如何处理好读写关系等,要重点研究。(3)课外阅读对课内读写的影响,下段还要进行单项地细致地调查研究。(4)小学阶段应怎样培养及评价学习语文的习惯,尚需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