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创新关系研究的面貌呈现
金 辉1,2, 骈骞雅1, 张光明1
(1. 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2. 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摘 要 :文化与创新的关系不仅停留在技术创新领域,也呈现于理论研究领域。以1998年至2017年间CSSCI收录的355篇有关“文化与创新”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年代分布、作者产量、高被引文献、期刊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关键词共现等进行系统化分析后发现:文化与创新相关文献网络密度较低,各研究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文化与创新的研究多集中在管理学领域,学术指向性强烈;当前我国文化与创新领域的研究与西方学界交集较多;文化与创新研究的四大热点领域分别为文化对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文化与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关系的研究,本土文化对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及组织文化、知识管理与创新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 :文化;创新;CiteSpace;知识图谱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历史上人类的创新活动表明,文化是推动创新诸要素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以一套“完整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1]的形式,存在于各个组织的各个领域以及个体行为的各个方面。在组织层面,它会支撑共有价值观,影响组织内部对创新活动的重视度,催生形式各异的创新,且“任何维度的创新,技术发展革新、管理制度的改变等都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2];在个人层面,文化既是人们“长期习得和选择的结果”[3],也会影响人们创新思维的型塑、创新方向的选择、创造力的发挥,进而调控创新意愿的强弱和创新行为的效率等。
国内关于文化与创新关系的研究成果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且持续发力,兼顾企业、高校、国家等多类主体,聚焦于解释组织文化内涵、结构、作用路径和影响机理等方面。如,孙爱英等认为官僚型组织文化利于突变创新,不利于渐进创新[4];吴爱华认为鼓励和容忍的组织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自由文化对工艺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格外显著[5]。也有学者进行了综述性研究,如程强等对当前文化与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6],但主要是平面描述,没有从动态视角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也缺少图谱化、多维度的总结。
笔者认为,对文化与创新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微观上归纳具体的研究内容,从宏观上系统把握学界现有研究的重要作者、研究热点、整体脉络等信息,双向并行的研究非常必要。基于此,笔者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分别以文化、创新、创造性、跨文化研究代表性变量(霍夫斯塔德文化差异理论中的六大维度)、本土文化研究代表性变量(面子、和谐、中庸、关系、圈子、人情)为关键词,对CSSCI收录的1998年至2017年间的2 664篇文献进行高级检索并剔除无关文献,再对精简的355篇文献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高被引文献、作者共被引网络、重点期刊网络、关键词网络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既是全面理解文化与创新关系的内在需要,也能为深入研究这一命题提供支持,更能为学界找寻新的学术增长点提供参考。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世界范围的迅速扩大,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旅游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中国旅游教育起步比较晚、相对不成熟,尤其是中职旅游教育与国外旅游教育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等很不完善,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旅游教育经验,有效提高国内中职旅游教育改革,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和实用性人才,是实现中国中职旅游教育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笔者在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 数据收集及处理
(一) 数据收集
笔者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关键词“文化”“创新”等在文献题名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7年4月11日,共计检索得到1998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文献2 664篇。笔者对这2 664篇文献进行精细筛选,最终得到355篇有效文献,涉及作者660位、期刊350种,文后参考文献合计4 660篇。
相对于神话和史诗中的人物而言,普通乡绅堂吉诃德和贫民桑丘外表看起来是丑的,堂吉诃德的脸皱皱巴巴,肤色不太均匀,高颧骨,眼窝深陷,分不清五官所在的位置,瘦得好像一推就要散架,他的唯一优势就是长得高。而桑丘则又矮又胖,长得滑稽可笑。两个人物形象在视觉上都无法让人产生美感,但这一高一瘦,一矮一胖,两两滑稽,却打破了传统审美规范,审美不再像神一样悬在空中,而是拥有了扎根现实的真实感。
(二) 数据处理过程
各职业院校需建立由校领导引领的督察小组,即由校领导牵头,深入到各个系部,监督各系部对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效果,对优秀系部及时提出物质奖励与口头表扬,对于落实情况较差的系部提出批评并及时指正。各系部也应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对系部内的年级、班级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将其常态化,常抓不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实毫不松懈,对于本系部表现良好的班级进行口头表扬,对于不完善的地方及时提醒并要求改正。与此同时,学校各领导应带头承办各类评比活动,设立各级奖项,例如师德先进个人,优秀育人奖、特色文化奖,优秀班级奖等。
笔者借助Citespace对文化与创新相关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knowledge domain)为对象,显示某一领域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演进历程和发展趋势的一种图像,能够展示知识单元或群之间复杂多样的结构关系。Citespace是由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种可视化分析工具,能够应用于多种格式的数据,通过它能够有效地探测文化与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结构关系[7]。
本文数据处理包括四个步骤:首先,将检索获得的2 664篇文献信息分5次导入txt文档,再将5个文档合并另存为UTF-8格式;其次,对2 664篇文献数据进行清洗,并对步骤1中合并得到的文档进行相应筛除;再次,使用Citespace数据转换插件将该文件转换为Citespace可识别的格式(转换后的每一条文献记录包括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最后,将转换后的355条文献记录导入2017年7月3日更新的CiteSpace5.0.R4中进行高被引文献、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关键词共现分析,析出相应知识图谱。
二、 基础状况分析
(一) 年代分布分析
期刊共被引分析是指两种期刊被N种期刊同时引证,则称两种期刊具有共被引关系,N即为共被引强度,N值的大小与两种期刊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成正比。通过期刊共被引分析,能够对期刊进行定位与区分,判断期刊在研究领域中的位置,位置越靠近中心的期刊越重要,藉此可以有效识别出某领域内的重要期刊。
图1 文化与创新文献数量变化趋势
可以看出,国内有不少学者对文化与创新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笔者总结了文化与创新领域共被引频次前10的作者,详见表5。
(二) 作者产量分析
作者分布是体现某一研究领域特点的重要指标。355篇文献的作者产量统计如图2所示。
关键词共现分析是体现某一研究领域特点的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了355篇文献关键词间的共现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
图2 文化与创新作者产量分布
355篇文献由660位作者完成,经过同名作者处理后,实际作者共计583人。其中,只发表1篇文献的作者有518位,发表2篇文献的作者有55位,发表3篇文献的作者有8位,发表4篇文献的作者有2位。高产作者(发文数量≥3)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从统计结果可见,这一领域人均产量偏低,表明扎根于该领域研究的学者较少。
大肠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包括直肠癌与结肠癌等[10]。依据发病率由高到低排列,直肠癌发病率居于首位,其次为乙状结肠,再次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等,盲肠发病率最低[11]。高鹏程等[12]研究指出: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术后,病人会发生不同程度地胃肠功能异常,但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其胃肠功能影响较小,可一定程度上缩短病人术后进流质时间、术后进普食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13-15]。
表1 高产作者文献发表统计
续表
三、 结果分析
(一) 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文献是体现某一研究领域特点的重要指标。笔者对被引用频率较高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被高频引用的前5篇论文分别为:徐冠华的《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一文,探讨了科技发展的新态势及其对观念变革的重大影响,研究了文化与创新的关系,并针对如何构建中国创新文化环境给出了建议[8];陈衍泰等的《开放式创新文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来自江浙沪闽四地的数据实证》一文,以江浙沪闽的241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企业的创新文化支持度、市场导向、创新程度与创新绩效四者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9];许庆瑞等的《技术创新的组合及其与组织、文化的集成》一文,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与管理的新范式,并对组合创新的三个层次进行了探讨[10];孙爱英等的《组织文化与技术创新方式的关系研究》一文,以官僚型、创新型和支撑型三种组织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两种不同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4];辜胜阻等的《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模式影响的比较分析——以硅谷和温州为例》一文,对区域经济文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比较了温州和硅谷两地不同的经济文化特征,分析了其对创新模式的不同影响,并针对重塑区域经济文化来推动创新这一议题提出了对策[11]。
本研究设计的测绘系统,其能够在每栋房屋的拆迁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对拆迁状态进行记录并保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拆迁建筑物历史数据的追溯查询。
表2 高被引文献统计
(二) 期刊共被引分析
文献的年代分布是体现某一研究领域发展趋势和程度的重要指标。笔者对355篇文献进行统计,得到如图1所示的趋势图。
因为微课的授课时间被控制在10min内,因此微课的授课内容就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有着明确的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其讲解的内容往往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知识点由于内容少,所用授课时间短,因此使用微课进行讲解是非常适合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点,就可以在课下利用播放终端在线或下载到播放终端上重新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可以重复播放多次,直到学生学会为止.
吲哚试验能够检测菌株能否分解到蛋白质中的色氨酸。色氨酸是人体内的必需氨基酸之一,可以参与人体内蛋白质合成,调节免疫功能,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18]。如果待测菌株吲哚试验呈阳性,则说明该菌株能分解色氨酸,从而引起人体代谢障碍。
通过期刊共被引分析,笔者对4 660篇参考文献的来源期刊进行了剖析,如图3所示。
图3 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
共被引频次控制图谱中节点的大小,而中心度或密度则决定节点的位置。由图4可知,国内文化与创新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为《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管理世界》《科研管理》等(详见表3),多为管理学领域中的顶级期刊。
同时,笔者发现国外共被引频次前10的期刊包括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等,详见表4。
表3 文化与创新领域国内主流期刊
表4 文化与创新领域国外主流期刊
(三) 作者共被引分析
作者共被引分析是以作者为计量单位进行的共被引分析,其基本原理与期刊共被引相同,藉此能够识别出学科领域内学者的关系结构、联系程度,反映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及发展变化。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
通过分析现有研究可发现,创新包含多重维度,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等,文化被认为是创新的基础变量,围绕文化与创新的关系,学界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理论可行性论证偏多,实践性落地研究偏少;尚未建立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理论影响力和实践说服力的本土化研究成果明显偏少,特别是实证研究。
图4 文化与创新共被引作者知识图谱
由图1可以看到以下三个明显的阶段:1998—2004年为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文献数量总体波动不大且文献产出较少;2005—2012年为第一个较大幅度的波动阶段,文献数量从2005年开始增长,2006年达到高峰,当年共有37篇文献,随后逐年递减,到2011年时又回到2005年之前的水平;2012—2016年是第二个波动阶段,文献数量开始回涨,有小幅增减,但保持在较高水平。整体而言,文化与创新研究在2005年之后快速发展,中间虽然出现短暂回落,但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且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化与创新关系的研究。
8月20日,证监会公布市场禁入决定,从当日起,对内幕交易人潘某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在禁入期间内,潘某不得从事证券业务或担任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董事、 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表5 共被引频次前10的国内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结果中出现了大量国外学者,包括提出文化差异六大维度的吉尔特·霍夫斯塔德(Hofstede G)[12]、提出著名的“创新理论”的约瑟芬·熊彼特(Schumpeter·JA)[13]等。笔者对该领域内共被引频次前10的国外作者也进行了总结(详见表6)。从表6不难发现,以上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在文化与创新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理论。这些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创新能力研究、创新绩效研究等领域。国内学者也多延续这种划分,对创新合作、知识转移等领域中文化的作用进行了探索。这也表明我国的文化与创新研究能够紧跟国际研究进程。
表6 共被引频次前10的国外作者
(四) 关键词共现分析
首先以“剥落的墙皮”暗喻已经流逝的岁月,二者都有“无法回到最初状态”的特点。喻体墙皮剥落的过程正是本体岁月离开的最细节性的表现。
图5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由图5可知,目前文化与创新研究主要有四个热点领域:
一,文化对创新行为、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创新行为在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提高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文化对创新行为、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成为文化与创新关系领域研究中的重要命题。其中,“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出现频率很高。魏江、郑小勇对国内企业文化嵌入的内容维度进行了提炼,他们发现追求长期导向、成就欲望强、开放性高的企业具有更为强烈的创新动机,能更好地激发创新行为[14];朱兵等以182家企业数据为样本,对企业文化、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三者关系进行了探索,发现支持型企业文化和创新型企业文化会显著影响创新绩效[15]。还有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可以通过作用于创新行为来影响创新绩效,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对组织的创新行为产生差异化的影响,从而会产生不同的绩效[16-17]。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国外学者对此命题进行了探索,例如,Capello从高科技产业集群知识空间转移的角度讨论了企业文化对区域创新的驱动作用,这说明该命题不仅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也受到国外学界的高度关注[18]。
二,文化与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关系的研究。浸润在特定文化场域中的个体,长期习得和选择的价值观对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均有直接影响,因此文化与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受到较多关注。孙爱英等人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效率型、官僚型企业文化更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19];吴爱华研究发现,创新型文化能够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可使员工轻松、正确地面对失败,提高创新能力[5]。还有部分学者从教育学学科角度出发,以研究生等潜在创新人才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文化的影响作用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内学界更多关注个人、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不同,许多国外学者对文化在宏观层面上如何影响区域、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如,Shane在Hofstede提出的文化六大维度基础上描述了权力、距离怎样影响人的观念和创造力,从而依次对国家的创新能力水平进行了预测和评判[20];还有国外学者Paul Stoneman认为,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是软创新的主要源泉,能有效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21];倪鹏飞等人在国内学界开创性地为城市创新系统引入了文化因素,印证了Paul Stoneman的观点[22]。
三,本土文化对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现有许多关于文化与创新的研究是基于西方文化视角展开的,本土适用性较差,且许多本土文化变量诸如“中庸”“关系”等对中国人认知、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的视角来探索文化对创新的影响。余绎华发现,中庸思维对于员工的创新意愿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可以通过多方思考、整合性与和谐性等多个方面来增强员工的创新意愿[23];白鸥等提出,关系治理有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的知识获取,从而提升服务创新绩效[24]。也有学者认为本土文化对创新起到制约作用,如成良斌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中自然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女性的、顺其自然的价值取向都不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25];陈伟民认为,“人情”不仅影响合作创新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还影响合作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结构关系、知识融通关系[26]。
四,组织文化、知识管理与创新关系的研究。成功的知识管理是实现组织创新的重要前提,而实施知识管理会遇到很多挑战,组织文化就是其中的关键之一。因此,知识管理逐步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企业文化”作为一大高频关键词出现,说明企业是该主题研究的一大重点对象,“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热点之一。曹科岩对组织文化、知识共享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认为组织文化通过影响知识分享进而影响组织创新[27];徐笑君认为,组织中的文化差异会影响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活动,权力距离和男性主义会显著抑制知识的流动[28],这一研究成果也印证了Liu关于文化差异和权力距离通过制约组织间知识的流动和共享,进而影响创新效率的观点[29]。
针对文化与创新这一研究主题,笔者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从文献的引用状况看,总体而言,文化与创新文献的网络密度较低。从被引文献列表中可以看出,被引文献的引用频次整体偏低。这表明,各研究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研究主题较为分散,尚未形成核心论文群,也没有出现突破性的重要成果。
从研究的重点刊物看,文化与创新研究的文献大量刊登在《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管理世界》《科研管理》等几大期刊上。这些期刊是文化与创新研究的重点期刊,多为管理学类高质量期刊。这说明当前对文化与创新的研究多集中在管理学领域,学术指向性强烈。
从研究的重要作者看,在文化与创新的研究中,所著文献共被引次数较高的作者群中除本土学者外,还出现了许多国外的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如Scott S G、Hofstede G、Schumpeter J A等。这一方面表明,当前我国文化与创新领域的研究与西方学界交集较多;另一方面说明,文化与创新的研究对其他领域相关研究的依赖度不高,主要集中在管理学领域,但与经济学领域也有较大关联,体现了创新活动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从研究的热点领域看,笔者分析了文化与创新研究的四大热点领域。首先,创新行为、创新绩效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而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创新活动中居于要位;其次,创新人才、创新能力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印证了人才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的研究对象;再次,本土文化与创新活动联系密切,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创新提供土壤和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的关系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最后,知识管理是文化与创新研究的一大热点对象,这与知识管理和创新的紧密联系分不开,同时文化对创新活动的作用也在企业层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一,重理论性、轻实践性,当前研究对文化与创新二者关系的探索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轻实践应用,往往以得出结论为研究的终点;第二,重中观、微观层面而轻宏观层面,当前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微观个体或中观企业层面,从宏观层面进行探索的较少;第三,重正向研究、轻反向探索,有悖于创新活动、阻碍创新的文化因素有很多,在现有研究中虽然也有学者提出文化对创新能够产生推动或阻碍的双向作用,但多是从正面视角进行单向研究。总体而言,我国文化与创新研究尚处于百家争鸣阶段,未建立起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也未出现有巨大影响力的学者或研究成果,在诸如内涵、外延、评价指标、作用机理与路径等方面都存在争议。
当然,本文也有不尽完善之处。首先,所有文献数据源自CSSCI数据库,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文献来源,考虑加入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外文文献,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文化与创新领域的趋势走向、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其次,文中涉及的文化涵盖范围较广,后续研究可将文化进行类别细分,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
参考文献 :
[ 1 ] 水常青,许庆瑞. 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3): 138-142.
[ 2 ] 杨建君, 杨慧军,马婷. 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信任的调节[J]. 管理科学, 2013(6): 1-11.
[ 3 ] 李晓梅. 社会信任与文化价值观对于国家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基于65个样本国家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8): 93-101.
[ 4 ] 孙爱英, 李垣,任峰. 组织文化与技术创新方式的关系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04(4): 432-437.
[ 5 ] 吴爱华,苏敬勤. 专用性视角下创新型文化、创新能力与绩效[J]. 科研管理, 2014(6): 47-55.
[ 6 ] 程强, 顾新,周全. 国外文化科技创新研究评述与展望[J]. 国外社会科学, 2013(3): 39-47.
[ 7 ] 陈超美, 陈悦, 侯剑华,等. CiteSpace: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 情报学报, 2009(3): 401-421.
[ 8 ] 徐冠华. 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 中国软科学, 2001(3): 1-7.
[ 9 ] 陈衍泰, 何流,司春林. 开放式创新文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来自江浙沪闽四地的数据实证[J]. 科学学研究, 2007(3): 567-572.
[10] 许庆瑞, 刘景江,赵晓庆. 技术创新的组合及其与组织、文化的集成[J]. 科研管理, 2002(6): 38-44.
[11] 辜胜阻, 郑凌云,张昭华. 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模式影响的比较分析——以硅谷和温州为例[J]. 中国软科学, 2006(4): 8-14.
[12]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 格特·扬·霍夫斯泰德, 霍夫斯坦德, 等. 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5-50.
[13]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85-87.
[14] 魏江,郑小勇. 文化嵌入与集群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关联机制[J]. 科研管理, 2012(12): 10-22.
[15] 朱兵, 王文平, 王为东,等. 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 软科学, 2010(1): 65-69.
[16] ASHOK K K. Developing work culture environment with high performance work organization[J].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2(39): 10472-10476.
[17] 于晓宇, 杜旭霞, 李雪灵,等. 大都市圈文化异质性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 2013(5): 32-38.
[18] CAPELLO R. 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 technology milieux: 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 (Volume 33, Number 4, 1999)[J]. Regional Studies, 2007(1): S161-S173.
[19] 孙爱英, 李垣,任峰. 企业文化与组合创新的关系研究[J]. 科研管理, 2006(2): 15-21.
[20] SHANE S. Cultural influences on national rates of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3(1): 59-73.
[21] STONEMAN P. Soft innovation: towards a more complete picture of innovative change[R].London:Research Report of NESTA,2009.
[22] 倪鹏飞, 白晶,杨旭. 城市创新系统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基于全球436个城市数据的结构化方程模型[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2): 16-25.
[23] 余绎华. 中庸思维对员工创新意愿的影响:以心理创新氛围为中介[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5.
[24] 白鸥, 魏江,斯碧霞. 关系还是契约:服务创新网络治理和知识获取困境[J]. 科学学研究, 2015(9): 1432-1440.
[25] 成良斌. 文化传统、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J]. 中国软科学, 2006(11): 120-125.
[26] 陈伟民. 人情关系下合作创新系统的混沌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13(4): 611-616.
[27] 曹科岩,龙君伟. 组织文化、知识分享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09(12): 1869-1876.
[28] 徐笑君. 文化差异对美资跨国公司总部知识转移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 2010(4): 49-58.
[29] LIU T. Knowledge transfer: 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J]. The Business Review, 2007(1): 273-281.
The Appearance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Innovation
JIN Hui1,2,PIAN Qianya1,ZHANG Guangming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
Abstract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innovation not only stays in the field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t also in the field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355 literatures on “Culture and Innovation” collected by CSSCI from 1998 to 2017, Use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distribution, author output, high cited literature, journal citation, author citation, keyword co-occurrence, etc., found that: The network of culture and innovation literature is low in den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earches is not close enough; the research on culture and innovation i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and the academic orientation is strong;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innovation in China has more intersections with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research hot issues includ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local culture on innovation,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 culture; innovation; CiteSpace; knowledge map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8-03-2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71402065);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资助项目(1701069C);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18_2303)
作者简介 :金辉(1981—),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知识管理研究。
文章编号 :1673-0453(2019)01-0084-0007
(责任编辑: 郭红明)
标签:文化论文; 创新论文; citespace论文; 知识图谱论文;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论文;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