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内涵新解及其时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内涵论文,新解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10)04-0017-05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形成、发展并广泛运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我们党基本的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它对于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对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进行科学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际国内形势纷纭变化、日趋复杂的今天,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对于我们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内涵
(一)调查研究是了解世情民意、进行科学决策的途径
毛泽东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了解世情民意的途径,坚决反对说不切实际的空话、套话。他说,“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1](页789),“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2](页109)。“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2](页109)对那些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切实解决的领导同志,毛泽东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公各地方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样的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的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2](页110)他认为“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1](页789)。他之所以如此推崇调查研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调查研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途径。决策是领导干部的核心工作职责之一,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和事业的成败。因此,毛泽东始终认为,决策决不能凭主观臆断、闭门造车,更不能脱离实际、纸上谈兵,而是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他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2](页115)。这充分说明调查研究对于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的极端重要性,离开调查研究这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难免要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二)调查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调查研究作为领导干部基本的工作方法和重要的决策途径,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情况、掌握信息这一基础性环节上,而是要在调查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翔实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分析和总结,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调查研究”是由“调查”和“研究”两部分组成,它是一个有机整体,“调查”的目的是收集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对通过调查取得的信息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整理,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发现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对此,毛泽东同志曾十分精辟而又形象地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2](页110-111)“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结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2](页110)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办法了。”[2](页110)对于那些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注重调查研究的领导干部,毛泽东也多次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说,对于那些只知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而不作实际的调查研究的人,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并且一定会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的。
(三)调查研究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基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基本的工作路线,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毛泽东同志认为,我们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1](页800-801)。他还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态度,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且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而深刻地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页801)他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尽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1](页801)。
毛泽东同志把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视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他说:“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1](页801)由此看来,“实事求是”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题中之义,调查研究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前提,离开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就只能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就必然会导致“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就会犯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的错误。
(四)调查研究是坚持群众路线之要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基本的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智慧之源,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离无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这是为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对于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明确指出:“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页790)在谈到调查的方法和态度时,他一再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他说:“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1](页789-790)“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1](页790)1943年11月29日,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再次要求全党同志要坚持群众路线,他指出:“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1](页933)
对于如何坚持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以身作则,为全党树立了典范。他把调查研究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关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就始终把人民群众当成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视人民群众为力量与智慧之源。他说:“我现在还痛感有周密研究中国事情和国际事情的必要,这是和我自己对于中国事情和国际事情依然还只是一知半解这种事实相关联的,并非说我是什么都懂得了,只是人家不懂得。和全党同志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1](页791-792)“‘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1](页933)则非常明了地把为什么坚持群众路线、怎样走群众路线的大道理,用十分通俗、简朴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形式上是号召全党同志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群众中做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了解群众意愿、调动群众力量、集中群众智慧的关键,实质上是把调查研究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关键。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智慧之源和谋事之基。我们的一切事业和工作,只有和当时当地的群众的要求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获得成功的保障。因此,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也是调查研究的应有之义。
二、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产物,是为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这一光辉思想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就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遍的运用,从而成为我们党行之有效的基本工作方法和重要的决策途径,也成为我们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调查研究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阶段,尽管我们的工作内容、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已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对于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所具有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置疑的,在当代,它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研究是认清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提高明辨是非能力的重要方法
新时期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昭然若揭,当前,我们仍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不容回避的新情况:新兴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部分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疲沓,工作作风漂浮,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等问题比较突出;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享乐主义等问题严重。如何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内外兼顾;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正确解决好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纠正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纠正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能力、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等等,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重点解决的时代课题。
回顾历史,我们党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的每一次重大决策都离不开调查研究这一重要工具。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一国两制”构想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无不蕴涵着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我们党的几代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是调查研究的倡导者和楷模,他们注重调查研究,并且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客观条件和各方面情况都发生了深刻而又复杂变化的新时期,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是否已经过时?在当今社会,它对我们分清复杂的形势,增强判断能力是否还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此,江泽民同志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新的时期,我们肩负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更要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尽管我们现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手段、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工作和全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显得更加重要。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需要,调查研究的工作只能全面加强,决不可有任何削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任重道远,在前进中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而对任何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须臾也离不开调查研究。”[3](页81-82)
历史的经验表明,调查研究不仅是正确决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拨开迷雾、认清形势、提高明辨是非能力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的今天,尽管客观情况和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作为方法论指导,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仍是我们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二)调查研究是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重要武器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们党的状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我们党在作风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就是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已引起我们党的警觉和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一文中尖锐地指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是我们党的一大祸害。全党上下,必须狠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我们党一贯注重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克服和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手段,把调查研究作为科学决策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调查研究这一最基础性的工作做深做透了,好处很多。可以使我们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保持同群众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可以使我们的领导干部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增加共识,减少分歧,有利于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可以为领导机关的决策工作提供充分的第一手材料,有利于作出切合实际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可以通过调查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包括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以便及早采取对策加以解决,减少和避免失误,等等。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可以这样说,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3](页84-85)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调查研究不仅没过时,而且在当今新的发展阶段仍然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基本的工作方法,仍然是解决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调查研究是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全面分析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任务时强调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地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4]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无不来源于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无不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思想路线,无不在于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只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各地区的实际紧密结合,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正确的政策。
当前,仍有不少领导干部存在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倾向,他们不考虑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把中央带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过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也是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不高的表现。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的国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它不可能对地方的所有问题都规定得非常具体,而是要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以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这样才能真正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好、落实好,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4]。江泽民同志在《更好地组织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文中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注重调查研究,心中无数,处于盲目状态,是不可能履行好领导职责的。多挤点时间学习,少搞一点应酬;多做些调查研究,少一些主观主义;多干些实事,少说些空话,我们的领导水平就会提高一大步。”[5](页561)据此,调查研究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而言,仍然是一门“必修课”。
(四)调查研究是实践科学发展现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国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斗争的重要启示,明确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表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追求片面的、局部的、眼前的利益,而损害全面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的发展观是相对立的。在现实中,因缺乏科学的发展观,而导致的发展中的问题很多,环顾世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变暖等教训比比皆是。就我国而言,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差距巨大,资源浪费、环境恶化严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蔓延,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屡见不鲜。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原因,则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带来的必然结果,是缺乏科学发展观和执政能力不高的结果。
对于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6]推进改革和发展。由此可见,落实好“五统筹”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五统筹”的内涵十分丰富,但人、社会、自然仍是其中最根本的三个要素。因此,我们必须对“五统筹”所包含的人、社会、自然的各方面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其中找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三者之间的内部联系,得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作为科学决策和科学执政的依据,这样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好。由此可见,调查研究也是“五统筹”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体现,是最新的发展理念,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要尊重现实,又要放眼未来,既要着眼局部,又要兼顾整体。因此,它要求我们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不仅要带领人民谋求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且要了解这些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事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4]。历史的经验、现实的任务昭示和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仍然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