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高校武术套路课程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启示
四川农业大学 姚得勇 李 煦
摘 要: 武术套路课程成为农林类高校教育改革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对农林类高校武术套路课程教育改革现状进行研究。课程技术体系不但要套路化和规范化,还要兼顾教育差异;课程规训手段重视武德教育,扬弃传统规训;课程教学理念,规范技术加强化文化传承;教学激励措施长效化打破课程局限。
关键词: 农林类高校 武术套路 教育改革
由于农林类高校的综合性优势,学生在学业表现上文化成绩较好,形成“体育为底色,文化打天下”的特点。武术套路课程是体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其肩负着文化传承的特殊教学目的。
一、农林类高校武术套路课程教育改革的现状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教育特点——传承。所谓传承是师徒间传授和继承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林类高校逐渐将武术以选修课、必修课和公选课等形式引入体育课程中,这不仅有利于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利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完善和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
所以近距离用眼30-40分钟一定要远眺,恢复看远的调节功能缓解视疲劳。戏曲大师梅兰芳和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都是高度近视,他们的自传里都有记载,梅兰芳看金鱼的游动锻炼眼球转动功能,六小龄童是通过放飞鸽子锻炼看远功能。打乒乓球、羽毛球都是锻炼眼球的好方法。
1.课程技术体系。走访调查中发现,武术套路课程教育改革正不断向套路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武术套路动作丰富,多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利于学生学习,为武术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由于农林类高校学生大多是零武术基础,相对于武术的桩功、基本动作学习,武术套路更易于掌握,趣味性更强。规范化的套路有效规避了不同教师在套路演练风格上的差异,利于学生学习。因此,初级长拳三路、24式太极拳以及段位制武术套路系列国家规定套路成为农林类高校武术套路课程教学内容的首选。
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拆招、喂招和拳意等套路动作的攻防解释。囿于课程偏重于对武术套路的教学,攻防含义的传授则逐渐被淡化。拆招、喂招等必要环节更是疏于训练。武术套路课程成为所谓的“花拳绣腿”,武术的表达更狭隘,使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与教学反馈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1978年春,为满足“文化大革命”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的需要,五所院校共同编写了一本教育学教材。当时的教材编写主要注重对“文革”时期的教育思想与举措的拨乱反正和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的新形势需求,很少反思“文革”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否存在问题,更谈不上去研究和提出自己的教育学教材编写的教育观。由于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比较大,出版后受到的批评意见主要表现为“没有跳出凯洛夫《教育学》的框框”。
武术套路课程中的教育化改革,是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技能和自信心放在学习的首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根本上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逐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课程规训手段。规训手段是通过严格的纪律规范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力,使其获得纪律精神,促进武德的发展。由此可见,课程规训手段对学生纪律精神的养成:武德规范、精神教育乃至人格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在武术套路课程规训手段中,武德规范受到重视,“尊师重道”和“以礼始,以礼终”在课程中得以体现。在课堂常规中,课程开始和课程结束均使用抱拳礼进行师生问好和再见,在规范课堂常规的同时也是武德规范的体现。在精神教育方面,鼓励学生以武会友,积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武术套路内容,在训练技术动作时相互切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在条件实战时,讲究点到为止,抵制好勇斗狠的行为。在人格塑造方面,武术套路动作繁多,容易遗忘,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教师会要求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辅助结合早操的形式,帮助学生坚持武术训练,努力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品格。这些问题都在老师的有效规训下得到很好的解决,学生人格的塑造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这些规训手段对于武术套路课程教育改革显得有些单薄。更丰富、具体和体系化的规训手段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和“学”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为什么教”和“怎么学”的回答。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林类高校的生源特点和学习氛围使得武术套路教学活动自觉和不自觉的形成“规范技术,重视传承”的风格特点。
4.课程激励措施。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思维能力是后天刻意培养和训练的结果。研究发现,学生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和“悬念”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求。例如,腾空飞脚,教师用激将法设疑:“谁能在2分钟内找出三种使起跳脚先落地的方法?”不等老师主动提问,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就被激发起来了。
在高校这样一个小型的社会协作体系中,社会公德主要是通过学习武术引导学生养成尚文勤练、积健图强的精神风貌,使学生既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承担责任,又懂得自我克制,乐于分享和感恩,坚决反对好勇斗狠,恃强凌弱的不武行为。从深层上看它体现出了学生个人礼节的基本内涵和修养。
二、农林类高校武术套路课程教育化改革的启示
图1表明,该洞段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带占比大,断层与节理裂隙相互切割,且结构面呈滴水~线状流水,围岩稳定性差。隧洞开挖后,受结构面切割岩体失稳、断层部分泥化、高岭石/土扰动失水崩解等影响,塌方严重难成洞,采取超前支护及钢拱架与锚杆措施后,才完成了开挖与衬砌。
1.课程技术体系的体育化兼顾教育差异。体育化是体育逐渐发展而实现规范化、文明化的过程。通过传授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学生变得更加文明和理性。武术套路在农林类高校课程技术体系的体育化转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普及,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载体。如何在课程技术体系中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在体育化的同时兼顾文化传承的教育差异。技术体系的体育化和文化传承的教育化并行不悖。
(1)尊师。武术传承首先要解决的是师徒间的信任问题,通过仪式将其进一步确定下来。改口称“师父”,将徒弟收编为以师父为家长的模拟血缘关系的武术家庭体系中,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胎如投师”,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在“模拟血缘关系”中自然得以传承。
2.课程规训手段的体系化扬弃传统规训。课程规训手段的体系化是加强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传统规训体系中促进课程教育改革的手段值得借鉴。扬弃传统规训手段将其更好地融入农林类高校武术套路课堂中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启示,而尊师重道是传统规训体系的核心内容。
(2)重道。重视习武者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习武者规范个人礼节,遵守社会公德。个人礼节的主要原则是“亲近爱人,自卑尊人”,与人交往时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
高校武术教师扮演“师父”的角色,武术套路课堂中的学生之间也就成为兄弟姐妹,所谓“兄恭弟谦”顺理成章。抱拳礼、鞠躬礼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表达,举行类似于拜师礼的仪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应该在课程规训体系中有所体现,成为武术套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4.课程激励措施的长效化打破课程局限。农林类高校武术套路课程中教学激励措施已经有所成效,但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长效化的课程激励措施成为武术套路课程在教育化改革中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一些武术前辈的奇闻逸事,如戚继光抗击倭寇等。一个个激励人心的故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断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在课堂结束时总结点评,对整节课表现好的学生提出口头表扬,在平时成绩上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1.2.2 创新发散思维。在传承中国园林艺术文化的同时,还需要有创新的发散思维,需要结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功能需求。灵活运用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不生搬硬套,才能真正发挥出古典园林艺术魅力。
3.课程教学理念的多元化强化文化传承。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努力把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以此为载体实现育人、树人的功能。武术套路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武术套路的知识,通过志愿活动的形式传递到学校和社区,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理念。在术科课程中增加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民族学与文化学引入武术套路课程中。跨学科知识,对学生文化传承的理解十分有利。努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以此增强学生自身的人文底蕴。
读这部小说,我们还看到,有不少细节游离在小说所展开的抗日历史的情节之外,是所谓的趣闻轶事。如何把这些趣闻轶事穿插进来,增强小说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是摆在此类小说作者面前的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1)培养一技之长。拥有一技之长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价值。鼓励学生通过日常有效训练提高文化素养,借助农林类高校的综合优势多实践多思考。首先,积极参加武术比赛,以赛代练,促进成长,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其次,鼓励参加段位考试。段位是对学生武术综合能力的认可,通过持续的升段考试促进学生个人价值的提升。还可以参加武术裁判员、教练员的培训,通过课外学习开拓思路,丰富阅历。
(2)鼓励学以致用。实践可以很好地体现学习武术套路的课程价值。通过基本武术套路技能,利用学校的素质文化中心对学校组织的武术活动进行群体辅导。学生参加文艺表演和代课培训,利用自己的所学创造价值。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论文会议,积极在学术期刊上投稿,组建科研兴趣团队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考取武术类研究生,在科研领域进一步深造。
三、结束语
农林类高校武术套路课程作为武术传承的重要渠道,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意境博大深远,对于鲜有武术基础的农林类高校学生来说,接受难度较大。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实践总结出“技能传授为载体、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目前,武术套路课程在农林类高校不断向套路规范、重视传承的方向发展,改革卓有成效。在课程技术体系体育化的过程中如何兼顾教育差异;在规训手段体系化的同时如何扬弃传统规训手段;在教学理念多元化的过程中如何重视文化传承;在课程激励措施长效化的同时如何打破课程局限,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方向。
总而言之,农林类武术套路课程教育化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努力通过教育改革从多方面优化武术套路课程的成长路径与发展空间,使农林类高校的武术套路课程更为科学、高效,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文化自信。
本文将传感器节点所处的二维区域以基站为中心,基于蜂窝六边形结构划分,网络模型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射频充电小车修整结束后从基站出发,由内向外按层为传感器节点进行移动充电,其移动过程中的停留位置在各六边形网格的中心点,同一层各停留点的充电时间相同,经过周期T时间后回到基站.设划分的蜂窝网格数为M,小车移动路径上停留点的集合为Path={p1,p2,…pM},传感器节点的数目为N,对于第i个传感器节点si,其坐标用来表示.节点初始能量E0为常数.由于越靠近基站的节点工作负荷越大,消耗能量越多,为使节点剩余能量尽可能均衡化,因此越靠近里层的停留点上充电时间相对越长.
参考文献:
[1] 崔白帆.中国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应对[J] .学术探索,2016
[2] 严永军.高校武术教学研究[J] .武术研究,2017
[3] 刘德林.规训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J] .教育科学研究,2018
[4] 池 泉.高校体育武术训练形象思维的应用[J] .体育时空,2015
[5] 陈 勤.试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路径[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
[6] 彭 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改革策略分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
[7] 苏克强,胡素梅.传统文化视阈下高校武术教学理念的创新[J] .武术研究,2012
[8] 王晓晨.嘉纳治五郎对柔道教育化改造的关键思路及启示[J] .山东体育学报,2015
[9] 王国志.武术教育助推“中国梦”的实现[J] .搏击(武术科学),2013
[10] 漆春亭.传统武术进高校之研究[J] .世纪桥,2017
[11] 李振东.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2016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06-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