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写作的传播方式及其启示_文学论文

网络写作的交流式样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式样论文,启示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帖子”,网友们都这样称呼自己的文章。让我们想起学校布告栏上那五颜六色的小纸片、电影海报、讲座通知及各类培训班的报名表。或严肃规范,或随意张扬。信息就这样在翻飞的帖子中迅速传递着,呈现出交流的活力。在网上,学生是通过哪些交流手段进行沟通的?交流范围有多大?交流过程有什么特别?它们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与课堂写作的交流形式有什么异同?

一、交流手段:跟(回)帖、悄悄话、E-mail、Skype

网络写作的交流手段非常丰富,比如,跟(回)帖、悄悄话、E-mail和Skype等。每一个注册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

“跟帖”和“回帖”是网络论坛最公开、最便捷的交流手段。网友在阅读了论坛上发布的帖子之后,如心有所感,发表对该帖子的评价和看法,谓之“跟帖”;而原帖作者在读了某些感兴趣的“跟帖”之后,也可以“回帖”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探讨。

“跟帖”和“回帖”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发,指向性很明确。帖子的长度大多在100字左右,偶尔稍长的,也不会超过三百字。帖子除了短小、随意的特点之外,就是生活化,即语言口语化,轻松自然。学生都说很喜欢这种交流方式,仿佛两人面对面地促膝谈心。所以,在便捷地交换对写作的看法背后,总有一份情感在涌动。

另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性格、爱好、话题的公开度、内容的多少,选择“悄悄话”和" E-mail" (电子邮件)功能进行交流。“悄悄话”这种网络论坛不但能隐蔽地传递信息,而且快速准确,只要你一上论坛,它就“扑面而来”,绝对不会错过。但一封“悄悄话”的“内容最多600个字符”,相当于300个汉字。所以,如果需要交流的内容较多,就可以借助“E-mail”(电子邮件)来进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交流手段:Skype。它是一种简单的免费软件,使你能够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拨打免费电话。

与此相比,课堂写作在交流手段方面则显得严酷多了。在课堂写作教学环境中,教师是权威的“守门人”,想交流必先“闯关”。只有经过语文教师“精批细改”后选择出来的“优秀作文”才能装订成册,成为“手抄书”,在全班同学之间互相观摩;有眼光的老师,还会从中选择一部分向各种媒体“投稿”;有财力的学校,甚至可以将其“结集出版”。当然,采用后面两种形式进行作文交流,将面临更多、更严格的“守门人”,“闯关”的难度将更大。可见,在传统的课堂写作教学环境中,作文交流的主要平台以语文课堂为主,作文的交流手段以课堂宣读“优秀作文”为主。这种“作坊式”单一的交流手段,交流的对象仍然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

二、交流的范围:网友

在课堂写作的环境中,教师批改作文之后,往往会选择在课堂宣读优秀作文的方式进行作文讲评与交流,交流范围局限在教师及本班同学之间,是非常狭窄的。

在网络论坛上,能说明交流范围的是帖子的点击率。点击率与网站论坛及本主题帖的人气有关。如《琬儿日记》点击数11431(这个数字一直还在增大),这就意味着上万人次阅读过她的文章。这在课堂写作教学中是不可能的!

开放的网络,将小小的写作课堂扩大到全国(甚至于全世界),这些学生“以文会友”,一下子就结交了来自天南地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朋友,并时刻感到自己是被看着、被听着、被赞赏着、被支持着的,极大地满足和强化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这里,学生的心目中第一次有了具体可感的“真实的读者”,带着与网友传达情意、交流信息这个“真实的言语任务”上网写作,文中自然就不可能再有那些假话、空话、大话,而必须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必须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必须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开放的网络写作交流形式,带来开放而自信的人生。

三、交流过程: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根据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48年提出的5W大众传播模式,有人做了“一个完整而有价值的传播过程结构”示意图,如下:

5W即:作者(who)、作文内容形式(says what)、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读者(to whom)、效果(with what effects)。这5个W是“一个完整而有价值的传播过程结构”必须包括的,缺一不可。“读者”的“效果”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作者”,“作者”再根据“读者”的反应修改文章,由此形成“一个完整而有价值的传播过程结构”。

某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一个起点》帖上论坛一个小时之后,老师就“跟帖”而来。

教师:语言很优美,思想也很有深度。然而这样的作文在考场作文里并不讨巧。一个起点,起点是什么?单纯的起点。然而你说消失了,怎么消失的?如果没有一些现实的东西作依托,文章就比较空。很有可能被有的老师判立意不清、不紧扣中心。建议:开头结尾保留原来的东西,中间部分加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那就好多了。

学生:老师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多了。要在“实实在在的事情”的基础上抒发情感,才不会空洞。多谢老师点评!我会根据你的建议进行修改的。

在网络论坛上,“电子文本”可供广泛的读者作共时性的阅读,“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不仅是流畅的,而且是双向的。通过这个互动的过程,达到交流、分享、修改文章的目的。所以,这是一个“完整而有价值的传播过程”。

传统课堂写作教学的一般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学生修改,基本上表现为信息的单向传播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教师”取代了“读者”,在信息循环过程中不能引起足够的反馈效应,形成只有信息支出而缺乏信息收入的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体系;同时,学生的“作文本”很大程度上就是惟一的“传播媒介”。因而,这是一个“残缺而无价值的传播过程”。

以“作文本”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写作教学,“传播媒介”很大程度上成了信息传播的瓶颈,只能让单一的读者作历时性阅读,信息传播发生障碍,使作者和读者不能很好地交流信息。

从写作心理角度而言,开放的网络写作交流,能够带来心灵的开放。作家陈燕丹曾这样评论上海《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写作文的孩子,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还是会迅速洗尽铅华,表现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这段话给我很大的触动,说明学生原来就拥有很大的写作潜能,只是他们受到的限制太多,一旦拥有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学生的心灵必将冲破牢笼,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

标签:;  ;  

网络写作的传播方式及其启示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