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卢淑萍

甘肃省临泽县人民医院 734200

【摘 要】目的 探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0例患儿,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组接受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总接受率98%、护理满意度97.33%;对照组总接受率85.17%、护理满意度87.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护理中,实行肢体语言沟通,临床效果较好,且可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护理效果

小儿属于比较特殊的群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挑战。为加强和患儿间的良好沟通,应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沟通,以提高患儿的临床效果[1]。肢体语言是一种使用身体运动或动作来代替或辅助声音、口头言语或其他交流方式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200例患儿,护理中实行肢体语言沟通,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00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0例。观察组男、女各423例、177例;年龄范围3~5岁,平均(4.2±0.3)岁。对照组男、女各415例、185例;年龄范围2~5岁,平均(3.5±0.2)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通过常规护理干预,经饮食干预、心理疏导、用药及出院指导等,开展常规护理工作。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肢体语言沟通,具体措施如下。

①尊重患儿,开展护理工作的时候,应加强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和患儿进行交流,以此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如发烧患儿,可抚摸其额头,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医护人员应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肢体动作应稳重得体大方,医疗操作应谨慎娴熟轻柔。

②聆听倾诉,认真、耐心对患儿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倾听。患儿倾诉的过程,护理人员应保持微笑,并点头表示肯定,以此鼓励患儿大胆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同时,应加强与患儿间的眼神交流,以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

③抚摸干预,抚摸的方式进行沟通,可消除患儿的不良心理/情绪,树立治疗的自信,增强安全感。对于咳嗽、咳痰患儿,即可给予抚摸干预,以此加强患儿的舒适度。必要时,可握住儿童患者的手、轻抚儿童患者的眉头,缓解儿童患者紧张的情绪。治疗时,患儿会对治疗设备产生恐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可轻拍患儿肩膀、握手、摸头等方式,给予患儿鼓励和支持,以此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总接受程度、护理满意度。

1.4疗效评判

护理满意度,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进行评判;

接受程度,按照完全接受、部分接受、部分抵触、完全抵触进行评判。完全接受,患儿能完全听从护理人员完成各项工作,治疗的过程无哭闹情况;部分接受,患儿基本可配合护理人员完成各项医疗操作。部分患儿治疗过程,会产生一定抵触心理,护理人员可给予其心理和抚摸方面的干预,以此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部分抵触,不配合护理人员接受治疗,产生哭闹不止情况,大部分患儿均能在抵触情绪下,接受治疗;完全抵触,患儿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不能完成各项操作。完全接受+部分接受=总接受率(总接受的例数×100%)。

1.5统计学的处理

通过SPSS17.0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X2检验,若P<0.05,则说明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接受率的对比

观察组总接受率98%,对照组总接受率85.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心理、生理功能尚不完善,所以易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较多的病症。而小儿治疗的过程,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心理/情绪,这对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存在较大的困难[2]。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使小儿护理工作能够正常实施,就需要结合具体工作,找到不足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完善护理工作。小儿和成人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成人可以正常沟通,沟通的过程,护理人员注意语言的规范,不会伤害到患者即可。但是患儿为比较特殊的群体,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因患儿年龄特点所致,沟通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3]。为此,护理人员应通过肢体语言、非肢体语言的方式进行沟通。肢体语言,即为经头部、手部、其它躯干于特定环境下,整合传递信息的方式。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真正将身体语言有效地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去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需要我们做两件事情:一是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二是恰当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这种沟通方式,注重情感的表达。肢体语言虽然无语言表达清晰,但是可给予患儿安全感。小儿护理工作中,通过抚摸、微笑、棒棒手势等,给予患儿支持、鼓励,能被患儿所接受,并能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4]。

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肢体语言护理,患者总接受率98%、护理满意度97.33%,均高于常规护理组患儿的接受率和护理满意度。这说明通过肢体语言护理可提高患儿对于护理操作的理解,配合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接受度,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在进行肢体语言护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5]:经常自省自己的身体语言;有意识地运用身体语言;注意身体语言的使用情境;注意自己的角色与身体语言相称;注意言行一致;改掉不良的身体语言习惯。了解了这些,有助于我们随时对自己的身体语言进行调节,使它有效地进行护理服务。

总而言之,小儿护理中,实行肢体语言沟通,临床效果较好,且可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爱珍.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实施的效果评价[J].甘肃科技纵横,2015,44(11):91—92.

[2]王小梅,陈芳,李莉.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2(3):379—380.

[3]张白.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8(14):133—133.

[4]张丽妍.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6):123—123.

[5]陈利莉.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浅析[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22(4):568—568.

论文作者:卢淑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卢淑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