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明 1 吴丽霞2 孙天小1
(1大庆油田总医院麻醉科 黑龙江 大庆 163316)
(2大庆龙南医院麻醉科 黑龙江 大庆 163316)
【摘要】 目的:观察椎旁阻滞+静脉复合麻醉在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患者围手术期给予椎旁阻滞+静脉复合麻醉。对照组30例患者围手术期给予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诱导时、切皮时、人工股骨头置入时及手术结束时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结果:对照组切皮时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置入时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值(P<0.05)。且上述时间点数值与同期同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重复资料方法分析,两组间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差异显著(P<0.05)。结论:椎旁阻滞+静脉复合麻醉即可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且血流动力学平稳,更符合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的需求。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椎旁阻滞麻醉;静脉麻醉;老年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153-02
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其的常用治疗手段。现代社会因人口老龄化、意外事故多发,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老年人常伴有慢性疾病,增添了麻醉风险。我院采用椎旁阻滞+静脉复合麻醉以辅助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72.4±5.3)岁,ASA分级Ⅰ级16例、Ⅱ级10例、Ⅲ级6例,其中合并高血压6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5例,脑卒中后遗症2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70.8±5.8)岁,ASA分级Ⅰ级14例、Ⅱ级12例、Ⅲ级4例,其中合并高血压7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5例,脑卒中后遗症1例。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椎旁阻滞+静脉复合麻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前先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诱导剂量为0.5μg/kg,输注时间不超过10min,然后给予维持剂量0.4μg/(kg·h)。椎旁阻滞麻醉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点选择L1椎体棘突上缘患侧平行旁开2.5cm处,进针方向先垂直至椎体横突再转斜下方,在横突下端骨面继续进针约1cm,回抽未见血液或脑脊液表示穿刺成功,注射0.5%罗哌卡因5ml。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穿刺点选择L2~3,穿刺入硬膜外后在针内针刺入蛛网膜下腔,20s左右注射完0.75%罗哌卡因1.8ml,硬膜外置入导管。观察患者在手术前、诱导时、切皮时、人工股骨头置入时及手术结束时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AS9.1软件。观察指标均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SNK法。检验标准为α=0.05。
2.结果
观察组中心静脉压手术前(7.5±2.2)cmH2O,诱导时(7.8±2.8)cmH2O,切皮时(7.6±2.9)cmH2O,置入时(7.8±2.3)cmH2O,手术结束时(7.4±2.4)cmH2O;平均动脉压手术前(89.8±6.2)mmHg,诱导时(90.5±6.5)mmHg,切皮时(87.2±6.9)mmHg,置入时(86.6±6.5)mmHg,手术结束时(88.2±6.4)mmHg;心率手术前(78.3±5.6)次/min,诱导时(76.9±5.3)次/min,切皮时(74.3±5.5)次/min,置入时(72.2±5.8)次/min,手术结束时(75.8±5.6)次/min。
对照组中心静脉压手术前(7.6±2.6)cmH2O,诱导时(7.6±2.3)cmH2O,切皮时(5.8±1.6)cmH2O,置入时(6.5±1.7)cmH2O,手术结束时(7.0±2.5)cmH2O;平均动脉压手术前(90.2±6.7)mmHg,诱导时(92.3±7.4)mmHg,切皮时(80.3±6.3)mmHg,置入时(82.6±5.6)mmHg,手术结束时(84.4±5.2)mmHg;心率手术前(76.6±5.2)次/min,诱导时(75.3±5.7)次/min,切皮时(68.5±4.8)次/min,置入时(68.4±5.0)次/min,手术结束时(71.7±5.9)次/min。
对照组切皮时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置入时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值(P<0.05)。且上述时间点数值与同期同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重复资料方法分析,两组间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老年人多合并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全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后易发生认知障碍,硬膜外及腰硬联合麻醉等用药量较难把控[1]。椎旁阻滞属于外周神经阻滞,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入椎旁间隙,从而阻滞从该椎旁间隙经过的运动、感觉和交感神经[2],故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另外采用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使患者进入非快速动眼相[3]的睡眠状态,对患者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两者联用即可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也可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更符合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阮侠,徐仲煌.髋关节手术新型麻醉方式:腰丛、坐骨神经及椎旁神经联合阻滞[J].协和医学杂志,2011,2(4):326-329.
[2] 裘毅敏,唐亮,汪正平,等.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对食管手术围手术期循环及术后镇痛的影响[J].上海医学,2011.34(12):914-918.
[3] 范凤飞,徐世元,张庆国,等.右美托咪定用于神经外科运动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期的管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7):1174-1176.
论文作者:赵立明 1,吴丽霞2,孙天小1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
标签:脉压论文; 心静论文; 心率论文; 股骨头论文; 手术论文; 静脉论文; 术前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