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以温州市为例论文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

徐宝晨 黄业昌 高春娟 杨程鹏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 325006)

摘要 为掌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提升培训效果,本研究选取温州市部分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调研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培训满意度及主要培训需求得出,大部分学员参训意愿强烈、对培训内容能够基本掌握并应用且认为参加培训对收入有提升作用,参训满意度较高;培训需求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内容针对性的关注度较高,对培训方式选择具有多元化、实践性特点取向,对于培训机构有不同的选择偏好。据此提出,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提升培训绩效,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精准供给机制、畅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获取渠道、严格培训机构准入要求、构建以学员满意度为导向的培训绩效评价机制意义重大。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满意度;浙江温州

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传统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借鉴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培养农业后继者的经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基于破解“谁来种地”难题考虑的重要选择。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在于通过培训提升其基本素质。我国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来,经过6年多的时间,我国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各地涌现出大批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多以“行政命令”为主,“行政味”太浓导致培训机构往往“只对上,不对下”,偏离了参训学员受益最大化的宗旨,未能充分考虑农户需求和满意度,单纯将“主管部门满意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另外,培训绩效考核机制和明确准入机制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农民培训效果。本研究选取温州市部分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调研样本,对其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量化分析得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满意度及主要需求现状,总结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据此提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1 样本基本特征

1.1 调查数据来源与基本概况

本研究数据来自2017年温州农民学院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学员的问卷调查。温州农民学院是经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学历教育及农技人员继续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是农业部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德农民培育试点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经验丰富,效果显著。本次调研总共发放问卷178份,其中瑞安市新型职业农民中级培训班38份,苍南县新型职业农民中级培训班43人,电子商务培训班36份,品牌建设培训班40人,粮油作物培训班25份。回收后剔除回答有逻辑矛盾及关键问题缺失的问卷,共计有效问卷166份,有效回收率为93.26%。本研究采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对于个别调查项目没有做出选择的问卷,不计入该调查项目有效样本总数。

各因子与对照组的比值见表2。针对温度、湿度和光照,按绿棚、黑棚分2组,取6月2日的19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3)表明,绿色网膜与黑色网膜对温度因子的感应F值为10.4大于F- crit的4.11,说明两者的结果有显著影响,同理光照因子也是显著影响,只有湿度因子的影响不显著。

1.2 基本特征统计性描述

调查样本群体特征呈现出男性为主、学历低、年龄大的特点。调查样本中男性占比达82.53%;从学历层次分布来看,初中、高中学历样本占比最大,两者之和达64.42%;年龄结构方面,41~50岁样本占比最大,达42.47%。这说明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对高学历的后备群体需求突出。调查样本主要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生产经营,本研究中纯农户及以农业为主的调查样本比例达74.85%;样本农户主要从事产业为种植业,且经营范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71.18%的调查样本主要从事种植业,超一半样本(58.18%)为多元化产业布局;调查样本发展组织化程度较高,实行规模化经营,91.12%的调查样本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成员;与此同时,区域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热度有所提升,产业发展以非农为主,农业为辅的样本占比达到25.15%。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满意度研究

通过参加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并应用于生产实际,以此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家庭收入是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故学员对培训内容的采纳情况及对其增收效果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训内容的适用性及方式的合理性。另外,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户对培训的满意度水平,两者之间成正比关系,意愿越强则满意度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本研究将学员对培训内容的采纳情况、对培训增收效果评价及参训频次及意愿作为满意度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培训机构资质和学员自身素质2个方面。由图4可知,培训机构资质是培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师资力量和现场考察活动安排排在所有影响因素中的前3位。学员的教育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等自身素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效果,但其影响较前3项而言相对较弱。由此可见,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关键在于严格培训机构准入资格,提升培训机构资质,重点在于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增强培训师资力量。

2.1 学员对培训内容采纳情况的评价

从图1可以看出,22.2%的学员表示对于培训内容能够很好地掌握并应用,能够掌握应用和基本掌握并应用的学员占比均为34.7%,三者比例相加达到91.67%,这说明学员对培训方式及内容具有较高的生产指导价值,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8.33%的学员表示对于所培训知识能够基本掌握但不能应用或者基本不能掌握也不能应用,这说明在开展培训的同时,培训主管部门和实施部门更要注意培训方式的合理性和内容的针对性,以期学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应用,服务农业生产。

刑罚的价值观不仅在于惩罚犯罪人,也在于保护被害人,所以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杀人偿命能够有效地兼顾这两方面的效益,从而使得该观念能根深蒂固。

图1 培训学员技术采纳情况评价

注:1—很好掌握并应用,2—能掌握应用,3—能基本掌握应用,4—能基本掌握但不能应用,5—基本不能掌握也不能应用。

2.2 参训学员对培训增收效果的评价

通过参加培训,提升自身技能进而带动产业发展增加收入是农户参加培训的最终目的。如图2所示,样本农户对参加职业培训增收效果的评价依次为较大提高占38.78%,很大提高占37.41%,一点提高占22.45%和没有提高占1.36%。由此可见,参加职业培训对农户增收的提升效果显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凸显。

2.3 参训学员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频次和意愿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众多,由于培训定位人群、培训内容及目标有所差异,因而参与情况也不尽相同。如图6所示,乡镇农技中心是样本农户参训最多的培训机构,占比为42.86%,这可能是农户基于培训获取的便利性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做出的选择。地市级涉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农技推广部门、民间培训机构、省级农科院、省级农业大专学校、涉农企业及其他部门均呈现出不同的选择概率。分析可知,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对培训机构具有不同的选择偏好,会在不同时间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机构。

图2 培训学员对培训收入提升作用的评价

注:1—很大提高,2—较大提高,3—有一点提高,4—没有任何提高。

综上所述,91.67%的学员表示对培训内容能够基本掌握并应用,98.64%的学员表示培训对收入有提升作用,98.8%的学员有较强的培训意愿。由此得出,新型职业农民样本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较高。另外,要正确认识参加培训对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参加技能培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获取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的重要途径,对于其自身技能提升和收入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分析

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满意度,提升培训绩效,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明确了解参训学员培训需求,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给”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获取,具体可以从其培训关注因素、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培训机构选择和培训方式偏好等几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在科研护理过程中护理部门应针对课题的开展进行相应的监督、考评、进度的管理等,实现科研计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及连续性,针对科研护理过程中科研护理人员现场的反应能力进行科研指导,收集护理人员反馈的信息,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探究及讨论,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及时进行优化管理及改进,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5]。护理应急处理过程中一旦接到突发事件报告之后应进行统一的规划及应对,护理部门应及时发挥护理管理职能,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及协调,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积极与医院内其它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及合作,为成功救治及控制疾病的蔓延奠定基础。

3.1 参训学员最关注因素

有效培训方式是传授培训内容、达成培训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最关注的培训方式分析得出,专业技能培训、专家现场考察指导、现场考察与同行交流是参训农户最喜爱的3种方式;此外,对技术研讨会、师徒结对帮陪的关注度也相对较高,而看录像与光盘、网络远程教育获得的关注度极低(图5)。这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方式选择具有多元化、实践性等特点,尤其强调现场教学,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参训目的决定的。

图3 样本学员参加培训最关注因素分布

注:1—高质量培训效果,2—结识一批同行朋友,3—熟悉一批著名的农业专家,4—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5—选择有影响力的培训基地,6—了解农业科技信息。

3.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影响因素

在分析压铆件的几何结构和材料特性的过程中使用了下面几个假设[3]:压铆螺母和预置孔在压铆过程中各个位置的变形都是与中心轴对称的,忽略压铆螺母内螺纹,建立二维轴对称参数化模型;压铆螺母和连接板件的材料都满足各向同性,且发生塑性变形时,材料满足各向同性强化准则。

图4 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因素分布

注:1—内容的针对性,2—培训的日程安排,3—培训教材与课件制作,4—培训场所的设施设备及住宿条件,5—现场考察活动安排,6—学员的生产技能与经营管理水平,7—培训机构的管理服务质量,8—学员文化教育程度,9—培训的师资质量,10—分类分层次培训。

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评价

如图3所示,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最关注的因素分别为高质量培训效果(64.63%)、了解农业科技信息(64.63%)、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63.27%)、熟悉一批著名的农业专家(41.18%)、结识一群同行朋友(21.09%)和选择有影响力的培训基地(14.97%)。其中前3项较其他因素关注度较高,培训实效性、信息即时性和内容针对性是参训学员最关注的因素。因此,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过程中要对这3个方面因素予以重点关注。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以需定供,创新培训模式是关键。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基于农户培训需求,综合考虑职业农民参加培训最关注因素和影响其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对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建立基于需求导向的“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培训供给模式。

图5 样本学员培训方式关注分布

注:1—现场考察与同行交流,2—看录像与光盘,3—专业技能培训,4—师徒结对帮陪,5—技术研讨会,6—网络远程教育,7—专家现场考察指导。

3.4 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机构的评价

图6 样本学员参加培训机构分布

注:1—省级农科院,2—省级农业大专院校,3—地市级涉农部门,4—县级农技术推广部门,5—乡镇农技中心,6—农民专业合作社,7—涉农企业,8—民间培训机构,9—其他。

通过调查统计得出,98.8%的调查样本表示愿意参加此类培训,35.6%的样本学员表示经常参加培训(每年3次及以上),52.7%的样本学员表示偶尔参加(每年1~2次),11.6%的样本表示从未参加过相关培训。这说明职业农民参训意愿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户对培训的满意度较高。

4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的对策

4.1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确立终身化培训体系格局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是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最关注的因素和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故在培训内容设计上应以新型职业农民需求和解决实际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为导向,构建专业化与多样性并存的培训内容体系。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3类[4]。首先,根据不同学员类型,针对性地提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及现代农业政策法律等相关知识;其次,培训还要与新型职业农民的自身特征和当地产业发展特点相结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参加技能培训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而言并非一时之需,实为终身之要。应努力确定终身化培训体系格局,积极培养终身型职业农民。通过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机构联动的网络化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分类分层次地开展培训,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由临时型、短期型、技能型、就业型培训模式向规范型、终身制、职业型、创业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转变[3],全面推进培训转型升级。

4.2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精准供给机制

3)多样性:多样性指的是结构多样化,它冲破了传统的数据采集使数据格式变得与以往不同,包括:音频、图片、微博、网页等。

学生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真实的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工作,充分锻炼自身职业素养与职场沟通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实战运用,并不断将技术知识不足反馈到专业学习中,实现“工学交替”的真实学习环境。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主要以政府、农广校、高校科研院所为主,社会培训机构相对缺乏,培训机构之间合作少,协作互补缺乏,许多有效培训模式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来,通过对社会培训机构采取“市场定价、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提升培训效果[2],逐步构建以农广校为主,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为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与此同时,要注重加强不同培训机构间的协同合作,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组建科技培育中心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培训实效。

就培训机构选择而言,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自身特点、培训机构的师资优势及职业农民对培训机构的选择偏好,逐步开展分类分层次培训。让具有研发能力的农业科研院校及具有农技推广职能的县级以上部门成为培训主阵地,高级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发展领军人才培训由省级农业科研院校负责实施,地县级农技推广部门重点培训中级、初级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培训效果[5]。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开展“菜单式”教学,主管部门提供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清单进行公示,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可根据自身需要公开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

对培训方式的设计,要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性及实践性的选择取向,确保理论与实践并重,着重强调现场教学。首先,通过课堂教学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讲授农业生产实用知识、技能及农业政策法规,传授理论内容;其次,通过组织学员到农民田间学校、涉农企业、实训基地等场所开展农业生产示范、见习考察、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强化知识理解,更好地服务实际农业生产。

4.3 畅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获取渠道,保障培训精准供给机制顺畅运行

需求导向的培训精准供给机制构建,前提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需求获取,关键是培训需求与培训资源供给有效对接,手段是构建由农民需求获取机制、需求导向培训决策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组成的有效需求获取机制[1]

需求有效获取是需求导向型培训精准供给机制运行的前提。农民需求产生是基于年龄、文化程度、经营规模等个体特征的主观因素和当地产业发展概况、资源禀赋等客观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故其有效需求获取要基于培育对象个体特征及产业发展概况2个维度进行考虑,在精确区分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掌握其对于教育培训内容、机构、方式、时间和地点的期望与需求,将相关信息整理后及时反馈给培训主管部门为其提供决策支持。

需求导向培训决策机制是培训精准供给机制运行的关键。确保“自上而下,以需定供”贯穿整个决策过程,重点要实现决策制度和程序上的“两个民主”。一是要实现决策制度上的“广泛民主”。通过建立农民需求反映制度,畅通农民培训反馈渠道,多维度了解农民培训偏好及需求,全方位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确保培训决策上的广泛民主性。二是要确保决策程序上的“全程民主”。从培训目标设定到培训方案制定再到方案实施最后到培训效果监督反馈整个环节都要广泛听取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建议,确保决策的合理性。

监督反馈机制是培训供给机制顺利运行的保障。一是畅通培训主管部门、实施部门和培训人员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三方代表座谈会、参训人员意见反馈、政府政务公开等形式实现信息互通,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建立参训学员回访机制。通过开展走访、调查问卷、面谈等多种形式的回访活动,切实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满意度及需求满足情况及时反馈给培训相关部门,全面提升培训质量。

4.4 创新择优机制,严格培训机构准入要求

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提升培训质量与效果,需进一步优化培训机构选择机制,严格准入要求。具体可参照浙江省农业与农村工作办公室“省级农村中高级‘两创’实用人才培训项目”所采取的方法,通过公开招投标来确定培训机构。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需求确定招标方案,重点对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资质能力与业绩成果进行考察。按正常程序公开招标方案及评审标准,组织专家评标,按照专家评价及最终总体评分差额确定入围机构名单,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资源库,一般来说入围机构比例不得超过投标单位总数的70%[5]。只有通过招标入围机构才有资质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开展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与此同时,要对资源库内机构实行动态管理,每2~3年根据培训机构整体情况、项目实施情况、效果反馈及政府采购规定决定是否重新进行招投标。通过上述措施加快造就一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

4.5 构建以学员满意度为导向的培训绩效评价机制

培训绩效如何,学员最有发言权。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要牢固树立“以学员满意为中心”的培训宗旨。项目的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的各个环节要保证学员的全程参与[6]。培训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的方式邀请学员对培训内容、授课师资、日程安排、考察交流活动安排、管理服务水平、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满意度测评,总结对培训效果的客观评价,明确培训绩效。加大培训监管力度,也可委托第三方单位进行培训绩效审计[7]。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征求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的意见建议,全面把握新型职业农民需求。提升培训绩效评价效力,培训主管部门可根据评标结果和学员满意度测评结果作为下达培训计划(项目)的依据,在网上进行公示。

E-mail:lcsjbx@263.net(责任编辑);2105933141@ qq.com(财务、收稿、发行)。

5 参考文献

[1]张水玲.基于农民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精准教育培训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5):40-43.

[2]许金鸢.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3]傅建轩.现代大学制度之要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5):103-104.

[4]周玲卉.江苏省沛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6.

[5]朱奇彪,米松华,黄莉莉,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绩效评估与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中高级“两创”人才培训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407-411.

[6]鲁可荣,朱启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J].未来与发展,2006,27(9):27-29.

[7]刘益曦,胡春,于振兴,等.都市农业发展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绩效评估与分析:基于规模示范合作社农户的实地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6):332-337.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Taking Wenzhou City as an Example

XU Bao-chen HUANG Ye-changGAO Chun-juan YANG Cheng-peng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Wenzhou Zhejiang 325006)

Abstract To obtain the training performance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promote the effect of training,this paper selected som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of Wenzhou as the research sample,used a questionnaire to analyze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requirement of train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rainees had strong willing to participate the training,could accept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apply it to production.They also considered that training wa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incoming and showed a high satisfaction.For the requirement of training,they paid great attention on pertinence of training content,showed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fication and practicality on selecting the training method.For training institution ,they had their own preference.Based on the study,we conclud that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raining,it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establish the demand-oriented training precise supply mechanism,smooth the demand acquisition channel of trainers,improve the entry requirements of training institution and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raining performance based on satisfaction of trainers.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training;performance;satisfaction degree;Wenzhou Zhejiang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8-0240-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基金项目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9B18);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8wsk164)。

作者简介 徐宝晨(1987-),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农业科技管理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4-23

标签:;  ;  ;  ;  ;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以温州市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