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信仰和理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_理想社会论文

论人类信仰和理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_理想社会论文

论人的信念、理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念论文,作用论文,理想论文,社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分别考察了人的信念、理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驱力,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驱动力。

关键词 信念

理想

社会历史发展

人的信念、理想既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经过理性思考的信念、理想是理性的、未经过理性思考、盲目接受的信念、理想是非理性的。

一、信念

(一)信念的涵义和起源

信念是一种关于“信”的意念,是人们对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定判断和见解的真实性坚信不移,是指在具有或不具有充分的理性认识的情况下,对这一定判断和见解坚信不移的一种精神状态。非理性的信念是不经过理性思考就对一定判断和见解坚信不移的一种精神状态。

信念具有心理基础和理论基础。在心理方面,人们有一种追求确定性的倾向,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讨要求以确定不疑的方式得到解答,从而使心中的疑虑得以消除。在理论方面,科学真理、权威的观点、社会舆论等都是产生信念的基础。

信念虽然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但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的根源是客观世界。信念的形成源于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经验和阅历),社会实践使人们自发地或自觉地产生信念。信念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在社会生活发生变革的时候,人们的信念也会发生动荡,会有旧信念的危机和新信念的形成。信念不是永恒的超历史范畴,它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错误到正确的发展过程。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信念的获得有感知、理性思考、灌输三种途径。不能因为信念的形成以理性思考作基础,就否定信念本身包含着非理性因素。信念是多种多样的,按领域分,有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宗教信念、人生信念;按主体分,有个人信念、民族信念和人类信念。

(二)信念的特点和作用

信念具有坚定性和一贯性。

信念和意志、激情、理想、群体无意识密切相关。信念不是知识,而是使知识有效的意志决断,人的意志是否顽强往往取决于信念的坚定程度,信念为意志努力确定方向。信念是人类情感的寄托和倾注,是主观可靠性的情感,当人们发现与自己信念相近或一致的思想、主义时,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信念中包含着理想的成分,信念的对象有的不是现实的事物而是理想的事物。信念可以由理论的宣传、教育和灌输获得,但是信念一旦变成群体无意识,它就不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状态存在着,而是以不言而喻的、勿须论证的朴素心理保持着。有的信念具有不讲事实、不讲道理的非理性的特质,不需要理性的过多证明,可以和迷信相通。全世界有数以万计的有教养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摒弃文明的生活,投入狂热的宗教团体。同一个事实、同一个道理放在不同的人面前,有的深信不疑,有的人疑虑万千。而对某种思想或被证明了的真理,有的人就是不信,而对那些已被科学否定的巫术,有人则笃信不疑。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是面临对某种对象是“信”还是“不信”的问题,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取其所信而舍弃其所不信,行其所信而反对其所不信。信念不是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而是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普遍现象。

信念能激发人忘我献身,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苏格拉底从容就死,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斗争,都有信念的驱使作用。孔子所谓“杀身成仁”、孟子所谓“舍生取义”,也揭示了信念的巨大力量。巫术包含着信念,能使人们在心理上得到一种虚幻的安慰。信念在宗教活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全世界3/5人口(25亿)为宗教徒除具有其社会根源外,还与人们具有信念这种非理性因素有关。

从积极的方面看,信念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动力、是人们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勇敢挺进的动力。在牛顿看来,揭示自然规律,就是认识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①。爱因斯坦曾深有体会的指出:“在一切比较高级的科学工作背后,必定有一种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说可理解性的信念,这有点像宗教的感情。”②爱因斯坦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同他内心深沉的宇宙宗教信念(宇宙宗教信念是一种对宇宙的和谐性、秩序性和可知性的强烈信念)分不开的,对奇伟森严的宇宙结构的深深敬畏和赞叹推动着爱因斯坦始终不渝地从事科学探索、创立相对论。库把范式作为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认为只有有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才能进行选择、评价和批评,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是信念的转换。库恩这种强调信念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的观点是颇有见地的。信念在认识活动中起到情报检索器的作用。持不同信念的认识主体面对同样的事实,可以得出十分示同的认识结论。

个人如果没有信念,将生活在无所作为的混沌状态。信念使个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感到有所寄托、有所依归、有所期望、有所追求,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失去精神家园。

信念对于维系社会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社会由众多的个体组成,没有一些必要的基本信念,人们很难保持统一的活动,社会也必然离散、混乱。信念制约着社会共同体的形成。信念相近的凝聚力和不同信念的离散力有关。如果没有共同的信念,就不能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就不可能组成坚强的集体。

信念是人们从事社会历史活动的精神支柱。信念对人的活动具有深远的影响,决定人们活动的原则性和目的性,关系着人们的行动方向和行为后果。信念能鼓舞和坚定人们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信心、勇气和意志,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信念在政治运动中是鼓舞群众的精神旗帜,也是团结群众的精神纽带,政治运动运行于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呈现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若没有一种信念作为这些运动的内在灵魂,人们就不可能在那么久的时间内保持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不懈的热情。

信念对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具有重要的驱动和导向作用。我们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就是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抱有坚定的信念。树立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对于我们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克服困难非常重要。“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③“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④“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⑤

(三)信念起作用的性质

作为非理性因素的信念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要用理性来引导和调节。如果没有理性的引导和调节,信念就会变成盲从。当信念立足于客观真理时,它在社会历史中发挥着积极的、进步的作用。反之,其社会作用是消极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毛泽乐关于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革命实践中有无可比拟的重大作用。逆历史潮流的信念给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罪行和残酷的悲剧,如欧洲历史上的十字军战争,对犹太人的野蛮屠杀等。

正确的信念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它有利于人们去开拓创新,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错误的信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它如同沉重的桎梏,牢牢地束缚人们的思想,是陈规陋习的最后避难所。在政治运动中,信念的错误比其它任何错误要使人付出更惨的代价。因而认真地研究群众中流行的信念,积极地倡导正确的信念,纠正和克服错误的信念,是有效地组织和推动社会生活的重要任务和环节。

二、思想

理想和信念既有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理想可以为名词,也可以为形容词;信念则只能作名词。理想是在信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停留在信念的水平上,它比信念更具体、更现实,是信念和现实条件的结合睡信念又紧密相联。理想奠定在现实基础上才能变成新的现实,也因而才能形成坚定的信念;信念使理想稳定,缺乏信念的人,在遇到现实与他所向往的事物不一致时,就容易动摇。

(一)理想的涵义和起源

理想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从现实出发在头脑中预先建构起来的未来图景,是对未来的预见和设想。

理想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存在,也受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制约。理想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活决定的,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理想的实现也要依据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理想是社会现实的产物,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态总会有不满意之处,总希望有所前进,这样就产生了理想。“理想只能是现实地某种反映”⑥,这种反映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一种折射的反映。理想和现实不会永远相悖,不会完全契合,它们互相包含,保持着一定的张力。理想总是审视着现实,以现实之种种不如人意之处,而现实又总是制约着理想,时时警示理想不要陷入想入非非。理想要成为现实,就要从现实出发,从现实出发恰恰是为了超越现实。一旦变成现实,便不再是理想了,就会有新的理想代替它。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社会实践是理想产生的根源,也是检验理想的性质、水平的标准。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人们的理想就不一样。理想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未来的设想才得以排除空想、幻想的成分,而日益趋于全面和科学。理想的实现也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只有把理想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付诸实践,才能使理想成为现实,理想总是在社会实践中化为现实的。

(二)理想的特点和作用

理想是客观世界的可变性、可塑性、可能性的反映,是实践过程的超前反映,是对现实中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得到展开的那些环节的反映。理想作为人对未来的五种带有倾向性的超前反映,是以客观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依据的,它无疑必须包含由客观必然性提供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没有客观必然性做依据,理想就只能是一种空想。尽管理想中的许多成分并非现实存在着的东西,但在现实中总可以找到根据。同时,理想作为一种观念的东西。又必须体现人的主观愿望、目的于其中。因此,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现实性、崇高性、超前性。

理想既有社会制约性又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夸大这种反作用,把它和历史的主宰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唯心史观;看不到这种反作用。把承认这种反作用同唯心主义等同起来,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恩格斯曾经反驳过这种机械论观点“如果一个人只是由于他追求‘理想的意图’并承认‘理想的力量’对他的影响,就成了唯心主义者,那末任何一个发育稍稍正常的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了,这样怎么还会有唯物主义者呢?”⑦

理想是人的社会本质和主体性的确证。理想是人们要外部世界满足自己并按自己的意图改变外部世界、发展主体自身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人对现实进行观念性的改造、对未来在观念中的描绘、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人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通过理想表现出来。理想是人不甘于现状并立志改变现状的心理基础,是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愈挫愈奋的精神动力;理想是人生的航标和精神支柱,是智慧的源泉,是鼓舞、支持和指引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理慰藉。人没有理想就没有追求,也就不会有创造。一个人的理想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马克思以“为社会进步和同时代人的福利而努力”的崇高理想去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在科学的道路上努力攀登,为全人类的解放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理想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伟大精神力量。它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并通过改变了的人及其社会实践来改变外部世界,理想能鼓舞人们改造社会和自身,理想以预见、蓝图的形式构成人们社会历史活动的内在因素。人总是向着理想奋发不己,而不是向客观现实俯首称臣。社会历史本身并没有意义,抱有一定理想的人及其活动才赋予社会历史以意义。理想的世界一旦在观念中建立起来,便作为“理想的意图”和“理想的力量”而与人的欲望、需要、激情、意志、兴趣、动机结合起来,激发人们通过社会历史活动去实现它。在中国,“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一直具有诱人的魅力。理想体现在社会规范中则成为人们相互关系调节器。理想是激励人们从事有意义活动、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的精神力量,观念地预先建构理想社会,对于有效的实际地建构理想社会具有重大作用。

理想符合社会规律就容易变成现实,不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规律就变成幻想。“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思想的形式、甚至以幻想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可以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⑧理想就是以思想的形式和幻想的形式反映在人们行动中的动因,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是人的那种要求超越现实的非理性冲动与理性自觉的结合。幻想就是非理性的理想。

(三)幻想的起源、涵义、特点和作用

幻想是人抓住现存事物的某些方面,对它们进行观念的加工,用观念的联系代替了事物之间客观的、真实的联系,把这些个别方面加以夸大而虚构出来的。

幻想不具有现实的确定性,带有虚构、夸张和人为臆测的成分。幻想没有直接的整体原型,但不是完全凭空虚构的,而是以虚幻的和变形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某些真实现象,是人们从现实世界中得到的各种感性材料的奇特组合。幻想具有随意性,它能够超出逻辑范围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人们不能获得支配自己的生活和决定自己行为结果的完全自由,这种状况构成了幻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幻想多发生在对事物的偶然性、奇迹和因果关系的虚妄解释中。事物的偶然性因不多见,不长久,难捉措,最能激起人的幻想。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结果在实践中难以控制,加上人类需要的永不满足,使得人们生发出控制异己力量的幻想,把幻想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幻想具有缺失补偿作用。人处于巨大的、无法克服的困境中,常求助于幻想,以获得暂时的慰藉,解脱生活的压力和焦虑。幻想的这种缺失补偿作用最集中地体现在人类对神话、巫术和宗教的创作与迷恋上。神话是发展还不充分的原始人在自身力量尚不能真实全面把握自然和社会的条件下,借助于幻想来把握对象的一种历史形式。一切神话中的神性,无不具有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内涵,它凝聚着人的幻想,如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阿波罗神,开天辟地的盘古,补天的女娲,填海的精卫等。巫术包含着幻想。原始人由于经验和知识的低下,会生发如何控制异己力量的幻想,原始人幻想出神灵和图腾崇拜,让他们来保护和帮助自己战胜自然界的异己力量,在心理上得到一种虚幻的安慰,以维持自己的生存。“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国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⑨幻想使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多采,但逃入幻想只是权宜之计,为的是让困顿的人生得到补偿和休整,遁人幻想而不能自拔,便陷入精神病的泥沼,鲁迅笔下的阿Q便利用幻想自欺。

幻想也是社会革命的一个重要酵素。波拿巴这个既无才能又无人格力量的人,之所以能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与当时法国农民的幻想是分不开的。幻想曾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重要酵素。如果广大工人农民没有一点在法国大革命中实现政治平等和社会平等的幻想,他们会有那么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高昂的革命热情吗?如果整个第三级,包括雅各宾派的一些精英人物不抱有这样那样的幻想,法国大革命在1793和1794年还能采取那样一种“非资产阶级的方式”即“平民方式”吗?幻想也是我国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个酵素。当时中国人急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幻想“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超英赶美”,一下子建成社会主义,跑步跨入共产主义。

幻想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幻想是学习和工作的巨大动力,能唤起坚强的意志,能产生创造的冲动,刺激着人们的激情。起积极作用的幻想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品质,是科学家、艺术家应该具备的。缺乏幻想单靠逻辑推导,眼界是非常有限的;幻想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诱导人们的理智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能发明微积分。”⑩科学发展史证明了列宁观点的正确性。“我的幻想可能赶超过事变的自然进程,也可能完全跑到任何事变的自然进程始终达不到的地方。在前一种情形下,幻想是丝毫没有害处的;它甚至能支持和加强劳动者的毅力……这种幻想中并没有任何会败坏或者麻痹劳动力的东西。甚至完全相反。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这样来幻想的能力,如果他不能间或跑到前面去,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给刚刚开始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勾画出完美的图景,--那我就真是不能设想,有什么刺激力量会驱使人们在艺术、科学和实际生活方面从事广泛而艰苦的工作,并把它坚持到底……”⑩

注释:

①《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1页。

②《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43页。

③④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37、190页。

⑥《列宁全集》第1卷,第393页。

⑦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8、24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

⑩《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7页。

标签:;  ;  ;  

论人类信仰和理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_理想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