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相关战略的实施,“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文章基于对“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规律,指出了“互联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的关键。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规律
前言: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多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要努力适应新变化,积极应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背景的转变,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不但“教”与“学”的内容和方式发生新的变化,而且对“教”与“学”的考核评价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业情况的重要方式,是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依据,使用科学有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价值评定的活动。通过对高职生进行的评价,在了解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高职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情况,得到真实的学业情况反馈,通过改进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规律
1.1培养理念应开放融合
“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的逻辑基础就在于其所具有的“开放融合”这一先天性质,这是因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行业的对接匹配、互动耦合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外部环境要素作为支撑,从而在资源配置、制度体系方面达到最优化,进而形成以开放共享、跨界融合、互联互通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尤其是对于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的职业教育来说,原有的办学边界正不断被打破,职业教育资源正呈现出跨时空自由流动、交互、渗透的变化。毫无疑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追寻和人才培养问题的解决必须紧随“互联网+”的逻辑,将互联网思维积极融入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过程。同时,职业教育领域的治理主体、参与主体等都应积极推进自身转型和创新,构建开放式、创新型教育教学体系,有效汇聚内外部各类要素,切实加强教育资源合作共享。
1.2培养方向应专业整合
“互联网+”所具有的“跨界、融合”特征,一方面,将更好地沟通“产业”和“教育”之间的“中间地带”,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实现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融合互动;另一方面,将加快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引发新产业革命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而颠覆过去按照学科逻辑、专业需求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而言,应重在培养适应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智能平台等以及新产业体系中尤其是制造、营销、服务等行业需要的能力复合型、素质全面型人才。换句话说,以大类专业、新兴专业、交叉专业等“跨界”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
1.3培养路径应多维联合
“互联网+”之所以对传统产业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革新力,得益于它所具有的“互联互通”的能力,各类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行业被连接到一起,形成新的价值链,实现新的价值创造,许多传统行业也都借此实现了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升级,从而达到提高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的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不再是简单的单向或双向的线性模式,而是多维互动、联合、共生的非线性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和政府之间,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社会其他参与主体之间,都越发成为相互联系着的命运共同体,只有通过更多、更广、更深层次的合作,才能推动职业教育取得更大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以说,“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价值效应来自于“互联网+”时代传统职业院校和多元经济社会活动主体之间更大程度的互联互通,“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应该强调或更应该依赖不同主体之间的多维联合。
2.“互联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的实现路径
2.1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前景的普遍认知度
长期以来.多数人对职业教育存有轻视心态.家长往往不太鼓励学生报考职业院校.而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又助长了这种心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要充分把握机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切实把劳动光荣的思想播撒社会.扎根青少年心中:同时.大力宣传我国技能人才在国际技能大赛中的精彩表现.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风尚。
2.2.提高全社会对技能人才
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度我们要注重利用大数据技术.汇集各行业、各领域的相关人才信息。建立统一的人才资源库.共享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信息。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在线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及时向社会或相关部门公布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信息.为产业布局与政策引导提供信息支持.要积极尝试并推动职业技能人才服务进驻统一的网上服务大厅,提供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网上核验服务。构建网络化技能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及时公布技能人才工程和人才项目信息.为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与项目需求提供对接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感知职业技能人才服务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
2.3实行基于个性发展的混合学习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大力推动了“以人为本”的知识创新型社会的演进,人类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一系列旨在“连接一切、跨界参与、个性化定制以及创新驱动”的混合学习、多维学习、全景学习模式取得了创新突破,“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新生态正在形成。除了教学、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数据化和在线化,基于学习者个性发展需要的泛在式、定制化自主学习逐渐常态化。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他们的行为方式、认知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应摒弃传统的以“课堂教学+工厂实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在线学习、面授课程、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混合式、多维度学习模式。
2.4实施基于学习分析的过程评价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不断向社会各行各业渗透,为每个领域带来了变革性影响。职业院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与大数据技术先进的企业共建职业教育大数据中心或大数据协同研发基地,研发出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学习跟踪和记录系统、大数据分析软件系统等。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广泛挖掘,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进行学习及实践干预,还可以构建学习体验模型,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评估,对专业及课程进行风险预测预警,更能够为学习者和教学人员提供合适的过程性评估,优化教学辅助,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引导教学模式创新,提高职业教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精准性。
结语:总之,“互联网+”教育背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也是职业教育继续发展又一新方向,在尊重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基础上,使“互联网+”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与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不仅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有新的发展,还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的评价方式上有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逻辑内涵、形成机制及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6(1).
[2]杨玉波,李备友,李守伟.嵌入性理论研究综述:基于普遍联系的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3).
论文作者:赵桐,刘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1
标签:互联网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人才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多维论文; 技能论文; 职业院校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