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原因——从收入分配视角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深层次论文,视角论文,收入分配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 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07)01-0020-06
2006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过热迹象,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1-3]。从表象上来看,这种过热迹象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首先,世界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较好,三大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形成了强劲的外部需求。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重化工业化阶段,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必然加快,并由此带来足够的内需。然而,深入分析将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在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程度的扭曲,在宏观上集中体现为消费、投资(或储蓄)之间的失衡。现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投资、净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从根本上来讲都是由于收入分配关系未理顺而造成的①。本文拟从收入分配的角度,通过相关宏观经济指标的数量对比分析,剖析我国当前经济增长出现过热迹象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储蓄率过高带来投资、净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验证。一方面,总储蓄率基本呈递增趋势。在支出法GDP核算中有“最终消费”这一项,根据“最终消费”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便可以推算出总储蓄率,即“总储蓄率=1-(最终消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总储蓄率已从1978年的37.9%上升为2005年的47.9%,提高了10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以后更是呈逐年递增趋势(见图1)。另一方面,居民存款余额也是呈逐年增长趋势,而且除个别年份外,居民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同期GDP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长速度(见表1,图2)。
图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储蓄率变动情况
注:①数据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②2004年和2005年数据是在经济普查修订后数据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表1 改革开放以来GDP、居民存款、居民人均收入相关数据表
人民币储蓄GDP
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家
年份
存款年底
家庭人均庭人均可支
余额(亿元) (亿元) 纯收入(元) 配收入(元)
1978 210.63624.1133.6
343.4
1979 281.04038.2160.2
387.0
1980 399.54517.8191.3
477.6
1981 523.74862.4223.4
491.9
1982 675.45294.7270.1
526.6
1983 892.55934.5309.8
564.0
19841214.77171.0355.3
651.2
19851622.68964.4397.6
739.1
19862238.5
10202.2423.8
899.6
19873081.4
11962.5462.6 1002.2
19883822.2
14928.3544.9 1181.4
19895196.4
16909.2601.5 1375.7
19907119.8
18547.9686.3 1510.2
19919241.6
21617.8708.6 1700.6
1992
11759.4
26638.1784.0 2026.6
1993
15203.5
35334.0921.6 2577.4
1994
21518.8
48198.0
1221.0 3496.2
1995
29662.3
60794.0
1577.7 4283.0
1996
38520.8
71177.0
1926.1 4838.9
1997
46279.8
78973.0
2090.1 5160.3
1998
53407.5
84402.0
2162.0 5425.1
1999
59621.8
89677.0
2210.3 5854.0
2000
64332.4
99215.0
2253.4 6280.0
2001
73762.4 109655.0
2366.4 6859.6
2002
86910.6 120333.0
2475.6 7702.8
2003 103617.3 135823.0
2622.2 8472.2
2004 119555.4 159878.0
2936.4 9421.6
2005 141051.0 182321.0
3254.9 10493.0
数据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图2 居民储蓄、GDP、居民收入名义增长对比情况
▲——城市居民人民币储蓄年增长率;
△——GDP名义增长率;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名义增长率;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名义增长率。
数据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意味着消费的不足,而消费是由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居民对未来预期共同决定的。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普通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边际消费倾向降低,进而降低了消费增长的速度②;二是1998年以来实施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一系列改革,由于相关配套措施还有待完善,使得居民普遍对未来产生了不确定的预期,从而缩减当期消费,并导致储蓄率的不断上升。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投资+净出口”。这就意味着高储蓄率必须由高投资和高净出口来平衡支撑,并形成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由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的局面。
二、分配机制不完善是投资膨胀的内在原因
在谈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时,人们通常习惯于将其与政府行为、政府主导联系在一起,并在大多数时候将投资过热归咎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在我国传统及现行的投融资体制下,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掌控着大量的资源,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能够在很短时期内迅速转变为现实的投资,并成为历史上几次经济过热的重要诱因。然而,从表2可见,在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全部投资资金比重的3.6%,国内贷款占19.8%,利用外资占4.1%,企业自筹资金占55.9%,其他资金占16.5%。企业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占比72.4%,占全部投资资金的绝大部分,即使将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都算做政府投资行为,其所占比重也只有23.4%。从上述比例结构来看,当前的投资过热固然有政府推动的成分,但更主要的还是企业自主行为的结果。事实上,从1994年到2005年,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说明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自主逐利行为的成分在不断加强。
表2 1994年以来按资金来源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
按资金来源分固定资产投资
年 份
国家预算 国内 利用 企业自筹和
内资金
贷款 外资
其他资金
1994 3.0 22.4
9.964.7
1995 3.0 20.5 11.265.3
1996 2.7 19.6 11.866.0
1997 2.8 18.9 10.667.7
1998 4.2 19.3
9.167.4
1999 6.2 19.2
6.767.8
2000 6.4 20.3
5.168.2
2001 6.7 19.1
4.669.6
2002 7.0 19.7
4.668.7
2003 4.6 20.5
4.470.5
2004 5.7 18.5
5.370.5
2005 4.3 17.1
4.274.4
2006-063.6 19.8
4.172.4
注: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摘要2006》;
②2006年采用的是上半年的数据。
高利润高回报是企业最终目标,也是企业投资扩大再生产的原始驱动。上述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企业盈利处于较高水平。而实现的高额利润又为下一轮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这样就形成了“高利润→高投资→高利润”的循环。从表面上看,由逐利行为引致的企业自主投资膨胀是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结果。然而,企业高利润则是由现阶段分配机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工资与利润间的比例严重失调。从绝对数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整体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年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615元上升到2005年的18405元,增长近30倍,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3.4%;而同期GDP由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5.6%。事实上,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15.7%下降为2005年的11.0%,而且自1990年以来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3)③。
图3 1990年以来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与此同时,企业利润所占比重在近年来得到迅速提高。以工业为例,从表3可见,1998年以来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迅速增长,从1998年的1458.1亿元增长为2005年的14362.0亿元,名义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率为38.6%。而1998—2004年工业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仅增长1.58倍,年均增长不足8%。工业企业利润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4.3%迅速上升为2005年的18.9%。
表3 1998年以来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职工工资相关情况表
工业企业职工
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
工业增加值 工资总额与 工业企业利润占
年份 工资总额(亿元) 企业利润总额(亿元) (亿元)企业利润比
工业增加值比重(%)
1998 3531.6 1458.1 34018.4
2.4 4.3
1999 3577.9 2288.2 35861.5
1.6 6.4
2000 3739.8 4393.5 40033.6
0.911.0
2001 3933.0 4733.4 43580.6
0.810.9
2002 4279.6 5784.5 47431.3
0.712.2
2003 4824.5 8337.2 54945.5
0.615.2
2004 5587.511341.6 65210.0
0.517.4
2005 n.a 14362.0 76189.6 n.a18.9
注:①“工业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按行业分职工工资总额”数据表下,“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行业的加总;
②工业增加值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2006》,是普查调整后数据。
从上述企业利润及职工工资变化和对比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利润和职工工资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表现为利润比重过大,工资比重过小,而且这种局面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是行政性行业垄断导致利润的相对集中。近年来,初次分配中的结构性失调不仅表现为利润与工资之间的失调,更表现为各产业间利润分布的失调。从表4、表5可以看出,工业企业中的利润大部分集中在重工业;按照更细的行业划分,利润又主要集中在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烟草等上游及垄断行业,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4 1998—2004年工业企业利润情况表单位:亿元
石油和天然气 电力、热力的
年份 全国总计 轻工业 重工业烟草制品业
开采业 生产和供应业
1998
1458.1
574.7
883.4 138.5118.6228.4
1999
2288.2
908.8 1379.4 297.5127.1305.2
2000
4393.5 1313.2 3080.3 1148.4142.6457.2
2001
4733.5 1436.7 3296.8 978.2176.8530.0
2002
5784.5 1849.0 3935.5 912.6212.7576.3
2003
8337.2 2354.7 5982.5 1221.5275.6699.3
2004 11341.6— —
1777.3371.3708.2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表5 1998—2004年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情况表%
石油和天然气 黑色金属 有色金属
年份 全国总计 轻工业 重工业烟草制品业
开采业 矿采选业 矿采选业
19982.4 2.3 2.4 9.72.8
5.6
16.7
19993.4 3.4 3.520.03.4
7.3
16.7
20005.6 4.3 6.472.54.6
8.8
18.1
20015.4 4.3 6.062.45.4
8.1
18.7
20025.6 4.8 6.157.35.2
8.0
20.6
20036.3 5.2 6.864.18.2 10.6
24.6
20046.5
— —79.8
18.1 17.9
30.0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利润与工资间的比例失调、由行政性垄断造成的利润向特定行业的集中,其根源都在于现行的价格体系中存在严重缺陷,包括劳动力价格的扭曲和垄断性资源价格的扭曲。扭曲的价格使得各要素在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发生了扭曲,进而造成上述利润过于集中的结果。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善、国家作为资本所有者参与分红的具体措施尚未出台的背景下,集中的利润一方面给企业留下了大量的可支配资金,使得企业具备扩张的资金条件;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引导企业进行投资,扩大再生产,以追逐更多的利润,并由此形成一个闭环。
事实上,近年来投资增长最快的行业基本是一些利润集中或处于行政性垄断的行业。以2006年上半年为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506亿元,同比增长45.7%;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2890亿元,同比增长16.3%;铁路运输业投资625亿元,同比增长87.6%;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836亿元,同比增长48.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706亿元,同比增长30.3%[1]。
三、低成本是出口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出口企业的低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不妨以“三资企业”为例进行说明④。与投资膨胀的原始驱动类似,出口的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也是出口企业在低成本下逐利行为的结果。
首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提供了众多的优惠条件,大大降低了“三资企业”整体成本,从而提高了其获利水平。
我国的“三资企业”在税收方面享有很多的优惠,包括税率和减免税,如“三免两减半”。而这仅仅只是中央政府以法律形式给予的优惠。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形成了恶性竞争,在税收优惠方面很多地方实际执行的都是“五免五减半”,甚至“十免十减半”。除了税收方面的优惠外,地方政府往往还提供土地、厂房、基础设施方面的优惠。政府给予“三资企业”的众多优惠,实质上是在社会价值的分配过程中将本属于国家的部分让渡给“三资企业”。从表6可以看出,“三资工业企业”税金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低于“三资企业以外工业企业”,而“三资工业企业”利润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大多数年份却高于“三资企业以外工业企业”⑤。这说明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使得最终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果明显向“三资企业”倾斜。
表6 三资及三资以外工业企业利润、税金分配对比情况表
三资工业企业三资企业以外工业企业
年 份 工业增加值
税金/工业
利润/工业
工业增加值
税金/工业 利润/工业
(亿元)增加值(%)
增加值(%)(亿元)增加值(%) 增加值(%)
1998 4055.1
15.310.3
15366.9
22.46.8
1999 4138.9
17.018.2
17425.9
21.38.8
2000 6090.4
14.321.1
19304.4
22.0
16.1
2001 7128.1
14.220.2
21201.3
21.5
15.5
2002 8573.1
13.021.9
24421.7
21.0
16.0
200311599.6
12.223.9
30390.6
20.2
18.3
200415240.59.722.7
39564.6
18.7
19.9
200518976.7
10.120.9
47448.5
19.1
21.9
注: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摘要2006》;
②税金的口径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第141页“税金总额”口径确定,包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应交增值税”;
③“三资企业以外工业企业”口径是由“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指标减去“三资工业企业”。
其次,工资成本被人为压低,尤其是农民工工资,处于相当低水平。据调查,在出口加工企业聚集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很低,其中,广州为510元,东莞为450元,深圳特区外最低工资扣除个人应承担的社会保险费后为388元,均低于山西、江西520元的标准。不少企业,尤其是“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常常以最低工资作为员工的底薪,而且还有30%~40%的企业达不到劳动法规定的工资标准。目前,多数农民工的月工资在500到800元之间,高于最低工资标准部分主要靠加班赚取。事实上,在1992—2004年这12年间珠三角地区外来工的月平均工资只增加了68元[4-5]。
各种优惠和低劳动力成本为从事出口,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三资企业”挤出了利润空间,使得这种低产业级次、低附加值的出口模式得以继续和扩张。
四、分配机制扭曲下的宏观动态均衡及其背后的隐忧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扭曲的分配机制和企业逐利行为的共同作用下,投资、出口的快速增长成为一种必然。高利润和低工资引致了储蓄率的提高,与此同时高利润驱动投资与出口的增长,并恰好对高储蓄率进行平衡。与此同时,高投资带来产能的扩大,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外需的增加来加以平衡,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出口的增长。于是,整个宏观经济就呈现出由投资、出口拉动的动态均衡状态。尽管投资、出口的拉动带来了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然而从长期来看,上述均衡机制存在着不少隐患,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投资长期高速增长,必然形成越来越多的生产能力。加上消费需求一直相对疲软,一旦国际经济发生变化导致外需不足,将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并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事实上,马克思论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根本原因也是工资利润比例失调,带来需求不足,供给过剩[6]。
其次,上述增长模式长期来看将影响产业升级。一方面,消费不足情况下的投资快速增长会导致经济发展出现重化工业化趋势,并在客观上抑制第三产业的发展⑥;另一方面,由低工资成本和国家让度利税共同驱动的出口增长,其背后没有体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相反还会出现产业的逆向选择,使得一些技术工艺落后的企业也能得以生存,并最终阻碍产业的升级。
第三,上述增长模式将加剧投资消费结构的失衡。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所在。如果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得不到同步提高,这种增长的意义本身就需要反思和质疑。
最后,分配上的结构性扭曲导致低工资收入份额,使得很多微观主体(农民工)始终在维持生计的边缘徘徊,从而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是增长的决定性要素,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大量低素质农村人口的存在又将直接影响产业升级,并长期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
五、政策建议
现阶段分配机制的扭曲是导致消费储蓄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和外需拉动的深层次原因,长此以往将导致产能过剩、产业升级困难、投资消费失衡加剧等一系列后果。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推动模式,实现消费储蓄的均衡发展,还需从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入手。
1.从初次分配领域入手,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通常认为初次分配领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体现的是效率原则,过度干预初次分配对于市场效率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这对于价格机制较为完善的市场条件下是适用和成立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供求关系能够最终通过价格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来。但在我国现实情况是价格机制远未完善,公平的市场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存在较为严重的扭曲,突出表现为劳动力价格和资源垄断性商品价格两个方面。这些是造成工资、利润比例失调,制约普通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为此,应着力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自主平等、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同时逐步消除由垄断尤其是权力衍生出的垄断带来的价格扭曲,消除初次分配领域中的不公平。
2.发挥财税政策的再分配功能,理顺政府与企业间的分配关系
企业成本过低、利润比重较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的财税政策不能有效地理顺政府与企业间的分配关系。为此,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两税合并,建立健全环境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便全面合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此外,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还应尽快建立起国有资本金收益分配制度。
3.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稳定居民预期
消费不足、储蓄率过高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未来预期充满不确定性。扩大消费不仅要从提高居民当前收入水平入手,更应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的再分配功能,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扩大即期消费。
注释:
①笔者认为: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由于收入分配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是某些经济结构问题之所以产生的重要原因。同样,收入分配政策的有效调整也是解决某些重要经济结构问题的重要方面。参见笔者的文章《收入分配与经济结构调整》,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②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呈下降趋势。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条件下,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不断下降,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可能基本保持稳定,这样全社会总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及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出现下降趋势,从而降低了消费增长的速度。
③有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006》及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④严格来说,“三资”企业的产品并非全部用于出口,而出口中部分产品并非由“三资”企业生产。但是,考虑到“三资”企业的产品很大部分用于出口,而且有的企业从事的是纯粹的加工贸易,如果要从宏观上分析所有出口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数据收集存在很大的障碍,所以本文以“三资”企业作为代表对出口进行分析。事实上,2001—2005年,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分别为16244.5亿元、20055.2亿元、26941.8亿元、40484.2亿元和47948.9亿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为10311.7亿元、13018.4亿元、17958.9亿元、28983.6亿元和33968.9亿元,占比均在60%以上。
⑤2005年“三资工业企业”利润占增加值比重略小于“三资企业以外工业企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2005年企业利润增长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企业,而这些行业尚未对外资开放。
⑥笔者认为:重工业投资本身需要消耗部分投资品,因此它具有“自循环”特征,并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化倾向。参见笔者的文章《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对资本积累及投资结构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标签:三资企业论文; 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收入分配论文; 净出口论文; 储蓄率论文; 利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