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货币心理学研究综述_工作满意度论文

国外金钱心理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钱论文,国外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2)02-0061-05

一、引言

金钱在今天的世界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学的术语中,金钱一般被描述为:“一种交换工具”;“一种价值的尺度”和“价值的储存物”;“一种账目的单位”和“延期支付的手段”。然而金钱绝非中性的,人和金钱的关系充满了混乱、无序和冲动。对此,一些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各类思想家都作过评述。如霍布斯把金钱比作国家的生命之血;马歇尔把金钱看作“生存和毁灭的有机力量”;马克思认为“金钱是需要和目标、生命和生存手段之间的皮条客”,是个别的人类天性的抽象物。“西默尔将金钱描绘成”“人格化的互动变化”。[1](P85)不过他们的叙述更多的是感悟性的、经验性的,缺乏科学精确性。以往众多的心理学研究与金钱有关,但金钱仅仅作为要素之一囊括其中,未能揭示出金钱在现实生活中的丰富内涵和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对金钱心理关注并作为专题进行研究,还只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其直接动力主要来自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对金钱的激励作用的反思。本文试图对目前的金钱心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由此勾勒出金钱心理学的研究框架。

二、金钱心理

在心理学中,对金钱的解释与经济学、政治学或哲学都不同,充满个人意义的、完全脱离中性的金钱取代了非个人化的、非人格化的金钱意义。心理学家兰恩说:“象征级别、尊卑、声望的金钱和收入是富有和权利的装饰,是生活中最做作的两个因素,其带来的负面情感是非常强烈的:对未来、失业、破产、羞辱的恐惧。”“金钱的这种象征意义表面上一点也不中性。它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恐惧、困惑和压抑歪曲了它的市场意义上的服务特性。”[1](P97)肯特和坦普勒研究了精神治疗家和人格理论家的著作,包括弗洛伊德(Freud)、克莱恩(Klein)、阿德勒(Adler)、费尼谢(Fenichel)和弗洛姆(Fromm)等,编制自陈量表施测,概括出金钱心理的五个关键因素:

(1)权力/声望:利用金钱影响他人是成功的一个标志。高分表明追求地位、竞争和外部认可的重要性;低分表示这一重要性降低。

(2)保留时间:高分表明准备和规划非常重要,未来的安全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低分表明更为现实的态度。

(3)不信任:高分表明犹豫、怀疑;低分表明信任和对金钱状况的接受。

(4)质量:高分表明相信最好,或付出最多以得到想要的质量。

(5)焦虑:高分把金钱看成是焦虑的源泉,也是防止焦虑的源泉;低分对金钱状况较少焦虑和担忧。[1](P105-102)唐(Thomas Li-Ping-Tang)及其合作者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新加坡、马其顿王国、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总结、归纳出金钱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因素特征,其中认知因素包括成功、动力、公平、权力、尊敬等;情感因素包括好、坏;行为因素包括预算、挣钱等;进而归纳出四种金钱人格的人:金钱拒斥者、金钱冷漠者、金钱粗心者、金钱崇拜者。每一种金钱人格的人在认知、情感、行为因素上的表现并不相同,如他在马其顿的研究发现金钱人格与金钱成分的如下对应关系:

表1 金钱人格与金钱成分的关系[2]

(引自:Tang,T.L.P.& Luna-Arocas,R.,1999)

三、金钱情感

金钱有感情吗?金钱本身只是一个符号,一种替换物,没有感情可言,但制造并使用金钱的人却赋予金钱以浓厚的感情色彩,有人对它敬畏有加,顶礼膜拜;有人对它疾恶如仇,视如粪土。金钱已被人人格化为有血有肉的异己力量。

金钱带给人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金钱勾起人们的首先是负性情感,而且消极情绪超过积极情绪。美国心理学家鲁本斯坦(Carin Rubenstein)通过《今日心理学》杂志调查发现,两万个美国读者在选择一系列形容词形容金钱时,焦虑、失望、愤怒和无助等感情位居榜首,其后才是幸福和兴奋,还有嫉妒、怨恨、恐惧、内疚、痛苦、怀疑和悲伤等感情,并且女人的负面感情超过男人。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维莱丽·威尔森调查指出,没有任何发现可以证明钱能买到幸福,相反,担忧和不快总是占据上风。另有研究发现,在被试列出的金钱的七大意义中,排名最高的是“可耻的失败”[1](P99)。对许多人来说,金钱的主要含义竟是潜在的降级和尴尬、忧虑和焦躁的源头,并且上述感情是独立于实际收入之外的。正如美国《幸福》杂志所作的调查发现的,跨入5000美元到6000美元档次的家庭,在其资产范围内,生活具有诸多苦恼;有2.5万至3万美元水准的家庭也存在着同样的苦恼。[3](P159-160)

四、金钱行为

(一)权力与控制

权力是金钱的最重要的特性,这一点在“金钱就是权力”的名言中暴露无遗。而权力的最大功用是控制,所以金钱的最大功用也在于控制。通过控制金钱,人拥有了对他人的权力。可以说,金钱是控制的有力象征,也是控制的有力工具。

人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通过不断接受社会影响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同时也不断对社会施加影响以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每个人拥有社会权力的多寡决定了其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同时也就决定了其社会地位的高低。由于金钱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对他人施加社会影响的手段,因此人们对金钱的迷恋甚至狂热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钱的控制性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家庭中,具有金钱支配权力的一方往往地位较高。心理学家爱德华在澳洲、帕尔在英国通过分析家庭内部不同的分配体系,说明了家庭之间金钱—权力—控制的差异。帕尔说:“控制主要发生在金钱进入家庭的那一点上。这个问题涉及到决定在家庭中采用哪一套分配体系,夫妻中哪一方在主要的财政决策上拿主意,夫妻控制个人金钱和共同金钱的程度。”[1](P221)传统观念中,家庭中的权力属于父亲的领域,但随着妇女越来越多地参加全职工作和越来越多地参与家庭共同财务,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妇女经济地位的改变对男性在家庭中支配地位的挑战,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金钱的控制特性。

在社会中,人们把金钱与权力、地位、威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金钱是个人价值的行市,即用个人工资收入的高低作为判断个人社会地位和价值高低的准绳。人们往往根据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金钱符号—服饰、汽车、住房、职业等,来决定与其交往的方式。甚至作为国家公正体系保障的法律在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貌取人”的不公正现象。如唐纳德·布莱克研究了世界上所有的法律诉讼程序发现,一般来说,如果犯罪者的社会地位低于被害人的社会地位,犯罪者下狱的倾向性就大;反之,犯罪者往往不会被投入监狱,只以罚款了事。违法者受到拘留、起诉、判刑的可能性同样因其社会地位和财力的大小被区别对待。[3](P73-74)

(二)自尊与价值

艾德华·罗伯特·布尔沃说:“管理金钱,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自己。”严格意义上说,人们所具有的钱是自我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自我的一部分。可是,自己的金钱状况一旦发生了变化,人们却会立刻反应到:是否自我本身发生了变化,进而在行为上也发生了变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唐纳德·斯尼古和亚瑟·S·科姆斯的自我论,阐明了人们如何反应自己在金钱状态上的变化。他们的自我论如图1所示:

图1 唐纳德·斯尼古和亚瑟·S·科姆斯的自我论[3](P93)(引自:[美]亨利·克莱·林德格瑞,1991)

上图的外缘线包括了我所能认识的领域,称之为“现象环境”;我把与我有关、我所经历的现象环境的部分叫做我的“现象自我”;中心的领域就是我的“自我概念”。在“现象自我”领域中,虽然不是我的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但在心理上仍然与自我有关联。“我的钱”就囊括在这个领域之内。

人们的自我体系是自己对现实的独特翻译。尽管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印象大部分来源于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但是我们也从个人体验中对现实做出区别与他人的自我见解,我们努力探求能够使他人保持善意的态度和方法,因此我们才与社会展开金钱竞争,以求获得社会的赞赏。赞赏就是得到他人的认同,一旦得到他人的认同,我们的自尊心就会提高。金钱作为社会势力和影响力的流动性形态,在这场竞争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有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另一方面,得到的“赏金”又可以帮助人们去寻觅竞争成功之路。与此相反,在社会金钱竞争中失败的人,便会削弱奋斗的基础,这种心理上的影响会降低自我价值感。他们常常顾虑自己是否会被人战胜、被人利用、遭到抛弃、受到伤害,由此他们行为退缩,很难再去主动寻找成功的机会。

(三)独立、选择与自由

几乎所有人都羡慕阔绰的富翁,幻想得到大量的金钱。为什么金钱对人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金钱带给人的最大报偿是什么呢?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维莱丽·威尔森关于“钱带给你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的调查发现,人们普遍认同的是独立、选择和自由,而愉快、乐趣、享受则只是昙花一现的事。[1](P12)另有人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要求参加者想象一下当你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时,列举出金钱所能赋予你的五项主要益处。几乎所有的回答中至少有一项与自由有关。回答得最多的是:不必再借钱欠债的自由;不必为生活所迫苦苦劳作的自由;自我发展的自由;生活富裕的自由;在一块乐土上快乐生活的自由等等。[3](P85)这种期待意味着金钱扩大了人们的选择范围,金钱可以比其他东西更有效地保障自由。不过,金钱虽然增加了人们的选择权和选择的机会,但并不能消除人们的烦恼。金钱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摆脱食物、住房和健康等物质方面的烦恼,但我们的意念又会转向其他更具自我反思性质的问题,处理其他个人或非个人的难题,而在这些领域,金钱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研究表明,幸福和生命的满足感是不同的,两者都与收入水平无关;收入和物质富足程度的提高都不会必然提高总体的生命满足感。

五、金钱心理的应用研究

从理论上说,金钱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性的认识,有助于个体透视自我的人格真相和行为实质,从而更为主动、自觉地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过金钱心理的研究有着更为广阔的实践应用价值,这也是金钱心理研究的魅力所在。目前,金钱心理与生活、工作满意度的关系、金钱心理与精神健康的关系等课题,已获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一)金钱心理与生活、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唐(Thomas Li-Ping Tang)及其合作者发展了一系列标准化的“金钱伦理问卷”,运用该问卷,他们主要进行了金钱伦理观与生活、工作满意度及工作积极性关系的调查研究,特别是金钱伦理观与辞职、“跳槽”(turnover)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其一系列研究成果简述如下:

在关于金钱伦理类型与工作变动(或称“跳槽”)的关系研究中,他们发现,对金钱伦理持肯定态度的人与其他人相比,他们更多地主动“跳槽”而无视其内在的工作满意度;此外,自愿辞职者的收入显著高于呆在原单位的人(通常新增20%的收入)。他们解释到,很可能是职员的金钱伦理强化了其变换工作和增加收入的欲望。具有高金钱伦理感的职员受到由“跳槽”增加收入的奖赏,而高收入进一步强化了其金钱伦理观,不过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中是例外的。[4]

在金钱伦理观与公平观的关系研究中,他们发现,男性中高金钱伦理感的人比没有金钱伦理感的人倾向于赞成“公平”,并且二者之间有很大的收入差距,但女性中赞成“公平”的人与不赞成者之间则只有很小的收入差距。[5]

在收入、工资公平比较、工资满意度与金钱伦理的关系研究中,他们发现,收入与金钱伦理观有显著的相关,而金钱伦理观会影响到工资的公平比较,并进而对总的工资满意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对于男性而言,“收入—金钱伦理观—工资的公平比较—工资满意度”模式非常有效,但对女性来说,这一模型就不具有显著意义了。因此,金钱伦理观是收入、工资的公平比较及总的工资满意度的中介,而性别则只是这些因素的调和者。[6]

他们通过调查测试发现,金钱伦理人格是“内在工作满意度—辞职意向”关系和“内在工作满意度—自愿跳槽”关系的缓和剂(moderator)。高金钱伦理人格的员工,不管内在工作满意度如何,自愿跳槽的倾向都较强;而低金钱伦理人格和低内在工作满意度的员工,自愿跳槽的倾向都最低。金钱伦理人格可以预测实际的跳槽行为,但是辞职意向并非如此。金钱伦理人格并不是内在工作满意度和跳槽关系的调节者(mediator)。[7](P213-245)

在金钱伦理人格和不道德商业行为的关系研究中,他们提出,金钱伦理人格与人们商业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金钱冷漠者认为金钱不坏但不受金钱的驱动;他们有着最高的内在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比较能够安于现状,钱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重要;他们的内控点最高,较少受外在的压力和机会的影响,所以他们从事不道德商业行为的可能性最小。金钱粗心者想有更多的钱但很缺钱花,花钱也没有计划性;他们的收入最低,内在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也最低,但外控点最高,采取行动和卷入活动的趋向性最强;他们有较大的可能性受金钱的驱使和受外在的压力和诱惑的左右,因此他们从事不道德商业行为的可能性最大。金钱崇拜者视金钱为成功的标志,对用钱周密计划,有较高的外控点,较易受外在压力和诱惑左右,他们虽然不是金钱的奴隶,但也高度受金钱所驱使,不过他们有较高的收入和工作积极性、最高的竞争性,有强烈的收入公平观,所以他们从事不道德商业行为的可能性比金钱粗心者要低一些。金钱拒斥者视金钱为邪恶的根源,他们的收入最低,工作积极性最低;他们有较高的内控点,较少受金钱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虽然他们可能有不劳而获的心理,但较高的内控性可能阻止其这样做,所以他们从事不道德商业行为的可能性也较金钱粗心者为低。[8]

在金钱伦理人格和与工作相关的态度的研究中,他们发现,金钱崇拜者有着最为强烈的、积极的金钱态度(在成功、动力、不坏、预算等因子上得分最高)和最高的工作积极性;金钱粗心者除了花钱不细心预算外,其他特征与金钱崇拜者相似,他们另有最高的外控点和最高的工作投入感,以及最低的成功回避性;金钱拒斥者有最低的竞争性和最高的成功回避性;金钱冷漠者有最高的内控点和最低的工作投入感。[9]

(二)金钱心理与精神健康的关系研究

如前所说,金钱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忧虑、不安等负性情绪,如果一个人长期、持续地受这些负性情绪所左右,那么他/她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临床心理学家哈布·高尔德巴古和罗巴特·T·路易斯在《金钱狂》一书中论述了许多不合理的金钱处理方法。他们认为,下列金钱观念和行为容易引起神经质问题:

(1)在生活中把金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2)只因便宜买些既不需要又不喜欢的东西;

(3)即使腰缠万贯,用钱时感到一种罪恶意识;

(4)无论有钱还是无钱,总是机械地哭穷;

(5)什么时候都知道自己的钱包或衣袋里有多少钱,连零钱都了如指掌;

(6)在比自己钱多的人面前产生自卑感;

(7)在比自己钱少的人面前抱有优越感;

(8)被出于正当理由问及私有财产时也感到不安、下意识地戒备;

(9)无视金钱、蔑视有钱的人;

(10)因不知事情何时变化,不愿投资而只愿在银行存款;

(11)认为实际上靠得住的只有金钱。[3](P212)

综上所述,金钱心理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其研究成果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因此可以预见,关于金钱心理研究的生命力会越来越强,其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应用价值也会越来越大。

[收稿日期]2001-08-20

标签:;  ;  ;  

国外货币心理学研究综述_工作满意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