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本文旨在讨论CT与MRI两种方式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及比较。方法:本次试验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前来我院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134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分别划分为CT组与MRI组,CT组74例,MRI组60例,对比两组患者异常部位阳性检出率。结果:本次试验结果显示,MRI组异常部位阳性检出率整体较CT组更高,其顶枕叶损伤阳性检出率、额颞叶损伤检出率、颞叶损伤检出率分别为10%、20%以及23.33%,较CT组更高。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检测效果与CT相比较差。结论:相较于颅脑CT检测,MRI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结果更为精确,除了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外,其他各项检测结果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CT;MRI;颅脑损伤
急性颅脑损伤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外伤疾病,基于我国经济水平提升速度的加快,各类造成患者外伤的原因也愈渐丰富,而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致死率也相应增长。急性颅脑损伤的特征是发病速度快,且病情变化速度快,一般会对患者预后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故而,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现状,就治愈患者而言具有积极意义。目前,临床诊断以CT以及MRI两种诊断技术为主。为此,本文讨论了两种检测技术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并对比了两者检测结果的精确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前来我院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计134名。依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CT组与MRI组,其中CT组总计74例,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处于22岁至78岁之间,平均(51±1.2)岁,乙组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处于24岁至76岁,平均(50±1.3)岁。所有患者急性颅脑损伤成因如下:因坠落而损伤的患者20例;因交通事故受伤46例;因遭受外部打击受伤68例。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情况如下:出现肢体偏瘫患者48例;身体有抽搐患者20例;恶心、呕吐患者48例;头痛患者18例。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针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诊断方式,具体诊断方法如下:
针对CT组,采用CT检测方式,检测设备使用全身CT扫描设备。扫描各项数值设定如下:管电压设定为125kV,时间设定于2s至3s之内,矩阵设定为512*512,窗宽设定为85HU至100HU,窗位设定为30至55,采用常规轴位扫描,基线设定为OM,层厚与层距均设定为10mm,关键部分予以薄层扫描,层厚与层距分别设定为5mm。
针对MRI组,采用MRI检测方式,检测设备为永磁型开放式磁共振成象系统、头颅正交线圈,扫描各项参数设定如下:T2WI/FSE,T1WI/IR横轴位及T1WI/IR矢状位,同时,T2WI设定为TR4700ms,TE数值设定为137ms,矩阵设计为288×224;T1WI数值设定为TR1830ms,TE数值设定为19ms,矩阵设计为288×192。层厚数值设定为7.0mm,病灶部分采用3mm薄层或加层予以扫描。层间隔数值设定1.0mm,Nex在2次至3次之内。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予以统计以及分析,所有计数资料均运用x2检测,以P<0.05判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分析两组患者异常部位阳性检出率结果显示,就整体效果而言,MRI组大部分指标均较CT组更为优秀。其中CT组顶枕叶损伤阳性检出结果占总数的5.4%。MRI组检出率为10%。CT组额颞叶损伤检出结果占总数的5.4%,而MRI组检出率为20%。CT组颞叶损伤检出结果占总数的16.2%,MRI组则达到23.33%。可见MRI组在异常部位阳性检出率方面较CT组更为优秀。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CT组检出人数为22人,占比达到29.73%,而MRI检出人数为9人,检出率为15%。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表1 两组异常部位检出率结果对比
3.讨论
颅脑损伤可以独立存在,但也能同其他病症合并产生,导致该病症产生原因以工伤事故、交通安全事故为主,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交通事业愈渐发达,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的背景下,急性颅脑损伤发生率与病死率均有显著的提升。大部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呕吐、头疼等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则表现为脑膜受到刺激。[1]通常情况下,患者术后临床存在原发性持久昏迷,清醒期相对较短。由于急性颅脑损伤病情较为复杂,且存在多变的问题,患者神经状态稳定性差,一旦出现预后不良,便有可能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缺陷。[2]故而,为了保证患者治疗效果,首要工作便是精确判断患者当前病情,作出准确的诊断。CT检测方式能够实现快速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检查期间也不存在禁忌症,且该检测方式用时较短,基本在3分钟至5分钟之内便可获得较为精确的影像学资料,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据此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如今,临床诊断方法不断创新与优化,MRI技术出现,并广泛运用与临床诊断之中。MRI技术能够精确反映患者肺出血性以及出血性病变,但检查所用时长较长,且对患者检测期间的运动情况较为敏感。[3]医护人员需要选用合适的诊断方式以保障临床诊断质量,为后期预后与治疗工作提供充分的参考。所以,医护人员需要明确CT与MRI技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工作中的运用与价值,为之后颅脑损伤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与帮助。
本次实验对象所有患者都属于急性创伤或是受伤之后症状恶化,必须采取急诊治疗。结合患者实际受伤部位可将其划分为软脑膜受损、神经轴索受损、脑实质与血管受损、颅骨骨折与头皮软组织受损。CT检测属于临床诊断中一种功能较为齐备的病情检测方式,是依据人体各个部分组织X线吸收能力以及透过率之间的差异,运用灵敏度相对较高的设备检测人体组织,形成患者被检测部位立体式或是断面式详细图像,收集测量所获取的所有信息数据,把其记录于电子计算机之后加以处理,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各个部位是否存在细小的病变,该诊断方式能够显著提升脑外伤的精确度,且检测时长短,方式简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MRI属于一种断层成像技术,是利用磁共振形象获取患者体内电磁信号,图像能够反映患者详细的信息。磁共振是基于物理现象构建一套磁共振信号空间编码,能够构建患者检测部分的图像,精确反映物理空间分布,也可从不同方向形成断层成像,且无需为患者注射放射性同位素,确保了成像的安全性。就本次研究数据显示,MRI组患者异常部位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且两组之间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MRI组检出率较CT组更低,且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医护人员在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过程中,针对CT扫描表现相对良好,但是临床症状表现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进一步采用MRI诊断方式加以诊断,以提高诊断结果的精确度,能够显著提高临床预后以及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文军.急性颅脑损伤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590-592.
[2]彭军,余超,王欢,etal.CT与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4):86-87.
[3]金毅,唐维林,李国华,etal.对比分析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6):24-25.
论文作者:陈攀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检出论文; 方式论文; 阳性论文; 蛛网膜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