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1]2004年在《中药药物绷带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中药药物绷带抗炎、镇痛作用和对皮肤刺激性、皮肤急性毒性、皮肤过敏反应以及应用该绷带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和临床疗效。 方法: 1,使用普通绷带组,氢化可的松组,药物绷带组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进行比较,用热板法和扭体法比较普通绷带组,药物绷带组小鼠的痛阈。 2,将豚鼠脱毛后使用药物绷带分别进行皮肤刺激、皮肤急性毒性实验、皮肤过敏实验,进行动态病理观察。 3,对日本大耳白兔大腿后外侧进行打击,在伤处敷药物绷带动态观察组织学形态变化。 4,对126例患者进行系统观察使用药物绷带后局部疼痛,肿胀及皮肤淤斑的消退情况。 结果: 1,药物绷带可明显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p<0.001)及提高小鼠痛阈。 2,未发现豚鼠有明显皮肤刺激,皮肤急性毒性及皮肤过敏反应。 3,药物绷带可促进对日本大耳白兔局部淤血、水肿、炎性渗出的吸收。 4,药物绷带对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及骨与关节损伤,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活血化淤作用,有效率可达98.4%。结论: 中药药物绷带具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无皮肤刺激,皮肤急性毒性反应及皮肤过敏反应,缩短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疗程,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及骨与关节损伤,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活血化淤作用。主题词: 药物绷带抗炎镇痛毒性病理临床研究
王小康[2]2018年在《二黄新伤凝胶膏在SD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中对TNF-α基因表达及病理学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有瘀斑。中医药治疗软组织损伤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而其中以中药外敷疗法最具特色且疗效显着,为中医骨伤科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二黄新伤止痛软膏是我院郑氏伤科中药制剂中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代表性药物,临床运用多年,疗效显着,但偶有过敏反应。而二黄新伤凝胶膏是在其基础上研发而成的新剂型,前期应用发现临床疗效与传统剂型相当,但过敏人群数量大大减少且易于携带使用方便,本课题拟通过二黄新伤凝胶膏治疗SD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检测该药物对肌肉组织TNF-α基因表达及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的影响,观察该药物两种新老剂型药效比较,为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新药物、改良剂型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清洁级健康SD大鼠95(90只做实验,雌雄各半,剩余5只备用)只,二月龄,体重190±10 g,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9只雌性,9只雄性。A组(空白组):仅行1%戊巴比妥麻醉,不造模且不使用药物。B组(模型对照组):造模后不使用药物;C组(二黄新伤凝胶膏组):造模后左后肢使用二黄新伤凝胶膏进行治疗;D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造模后左后肢使用二黄新伤软膏进行治疗;E组(云南白药膏组):造模后左后肢使用云南白药膏进行治疗。考察用药第1 d、4 d、7 d时,TNF-α基因在SD大鼠损伤部位新生肌肉中的表达情况;观察损伤恢复情况,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SPSS 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动态观察表明,二黄新伤凝胶膏可加快修复造模后的组织损伤;TNF-α基因检测表明,与模型组比,用药第4d,药物组的TNF-α基因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但第7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二黄新伤凝胶膏加快修复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能明显减少TNF-α基因表达,改善炎性,其疗效与二黄新伤软膏类似,本研究为临床提供科研基础。
王希, 王胜利, 汤耿民, 李瑛, 范全[3]1999年在《中药药物绷带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医用材料-中药药物绷带,治疗骨与关节和软组织损伤的临床作用和使用价值。方法:将中药验方与纺织工业重整技术结合制作而成的中药药物绷带,对126例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骨折与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分别在治疗后1天、3天、5天、7天内,观察患者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四项指标。结果:观察表明,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减轻创伤反应,缓解局部症状的作用。其总有效率达98.4%。结论:该绷带使用方便,具有包扎固定与治疗的双重作用。解决了在维持有效外固定基础上,又能达到局部持续释药治疗无法两全难点,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黄怡然[4]2014年在《基于“调筋治骨”法探讨针刀治疗KOA模型兔软骨与股直肌修复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40岁以上人群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退行性关节疾病,它以关节软骨退变及骨质硬化、增生为主要特征,以进行性发展的膝关节疼痛、僵硬、肿胀、功能障碍为临床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甚至丧失关节功能,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在全球范围内KOA约占成年人口的6%,发病率女性总体高于男性.约在1.5:1~4:1之间,该病有一定的致残率。但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也尚无根治本病的方案和预防措施。中医药在治疗KOA相关疾病疗效显着,尤其是针刀疗法在临床治疗KOA上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联合应用,均以其简、便、廉、验的优势成为治疗本病的主流疗法。目前,研究者们通过行为学、形态学、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和手段,从中枢镇痛、细胞因子、软骨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等角度对针刀KOA治疗的作用机理开展了相关研究,而对针刀对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与修复,以及骨骼肌损伤修复与软骨损伤修复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依托郭长青教授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针刀干预对膝关节炎韧带力学改变及软骨细胞力学信号转导的影响”的大量研究工作基础,以骨骼肌损伤修复及其与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即从“筋”-“骨”平衡关系角度探讨针刀治疗KOA的疗效和机制。目的:本实验以骨骼肌损伤修复及其与关节软骨的损伤修复之间关系为切入点,旨在验证针刀松解法通过“调筋治骨”恢复膝关节“筋骨平衡”思路的科学性,为以中医筋经理论指导下开展的KOA相关疗法提供依据。方法:将6月龄,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兔45只,按随机原则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和圆利针组,每组9只,其中8只用于各项指标检测,1只用于造模后6周形态学检测造模成功。以改良后的Videman法左后肢伸直位固定制动法造模,对实验性KOA模型兔分别采用针刀、电针和圆利针叁种针刺方法进行干预治疗,针刀和圆利针选取左侧内、外侧副韧带及髌韧带的中点前缘、起、止点(阿是穴)进入,刀口线与韧带方向平行,分别松解5次,每周1次,共6次;圆利针进针点与针刀组一致,分别松解5次,每周1次,共6次;电针选取“阳陵泉-阴陵泉”、“内膝眼-外膝眼”疏密波,连续波,频率2/100Hz,强度3mA,每次20min,隔日1次,1周3次,共6周对照。实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窗下,KOA模型兔体重、兔膝关节屈伸被动活动范围(PROM), Lequesne MG的膝关节级别评估(关节局部反应、步态分析、关节畸形)等方面进行行为学观察,并通过X-ray, MRI对KOA兔膝关节系统整体情况进行影像学观察;同时通过HE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实验性KOA兔股直肌细胞的形态、肌纤维断裂情况和异常细胞情况,以及观察关节软骨潮线及间隙等病理变化情况;并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股直肌超微结构变化,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关节软骨表面超微结构变化,比较针刀、电针和圆利针叁种干预治疗方法之间的疗效差异;实验第叁部分和第四部分以TUNEL法检测KOA模型兔股直肌细胞凋亡AI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股直肌中Bcl-2, Bax, 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病变关节软骨中MMP-1、3、13和TIMP-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叁种干预方法治疗实验性KOA对软组织损伤修复和软骨损伤修复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针刀、电针和圆利针叁种干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改善KOA模型兔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即Lequesne MG的膝关节炎总指数(疼痛、关节肿胀、关节畸形)与膝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等行为学指标,同时对膝关节X-ray表现的关节面软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和骨赘形成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膝关节MRI表现滑膜增生、关节畸形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叁个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异。2、实验性KOA模型兔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与软骨损伤与修复同时存在,从形态学角度观察,针刀、电针和圆利针对于骨骼肌和软骨均有明确的修复作用。在光镜下,股直肌HE染色切片显示叁种干预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抑制关节局部炎症反应,促进肌纤维结构恢复正常,且针刀组优于电针组和圆利针组,电针与圆利针组无显着差异;透射电镜下可见,针刀组、电针组和圆利针组骨骼肌纤维较模型组恢复了M线、Z线的有序排列,且可见大量线粒体聚集,部分新生肌丝生成等再生修复迹象,叁种干预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异。关节软骨HE染色切片显示,针刀、电针和圆利针有效抑制了软骨基质的退变,促进了软骨的再生修复,且针刀组效果优于电针组和圆利针组,圆利针组优于电针组;扫描电镜下,可见叁种疗法均有效改善了软骨表面结构的破坏,且针刀组优于电针组和圆利针组,圆利针组优于电针组。3、从TUNEL结果显示中我们得出叁种干预治疗方法降低了骨骼肌细胞凋亡,针刀组和圆利针组优于电针组(P<0.05); Bax蛋白表达:模型组、电针组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与圆利针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Bc1-2/Bax比值:模型组、电针组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针刀组与圆利针组较模型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 Caspase-3蛋白表达:模型组与电针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针刀组与圆利针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以松解手法为主的针刀和圆利针疗法可通过下调Bax、 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1-2/Bax比值抑制KOA模型兔股直肌细胞凋亡,表明其治疗KOA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病变关节周围骨骼肌以线粒体途径为主细胞凋亡有关,这与电针治疗关节损伤的机制存在差异。4.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和圆利针组各组间比较,MMP-1的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 TIMP-1的mRNA表达各组较正常组有升高(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 MMP-3的mRNA表达,模型组、电针组与圆利针组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针刀组、电针组与圆利针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 MMP-13的mRNA表达模型组、电针组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针刀组与圆利针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MMP-1蛋白表达水平模型组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 TIMP-1蛋白表达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电针组、针刀组与圆利针组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 MMP-3. MMP-13蛋白表达模型组和电针组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针刀组与圆利针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以松解手法为主的针刀和圆利针对MMP-3. MMP-13的mRNA和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表明其治疗KOA的机制可能与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有关,这与电针治疗关节损伤的机制存在差异。结论:1、针刀松解法可抑制膝关节局部炎症、滑膜增生等反应,降低软骨基质退变及骨质硬化、增生等现象,从而改善实验性KOA膝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2、针刀松解法能有效治疗实验性KOA模型兔股直肌和软骨组织的损伤,并能促进股直肌纤维和软骨细胞的再生修复,进而恢复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3、针刀松解法可能通过抑制股直肌细胞凋亡,改善软骨细胞外基质MMPs之间的平衡,促进股直肌和软骨的同步修复,且其与电针治疗KOA的机制存在差异。4、通过松解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解除关节内异常应力集中点,恢复关节的力学平衡,可能是针刀松解法治疗KOA的重要机制之一,即通过“调筋治骨”恢复“筋骨平衡”而达到治疗效果。
宋圆圆[5]2017年在《观察不同厚度的伤科黑药膏对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四肢)疗效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SKBC是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中医医院院骨科专家王继先主任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已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及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发现其对软组织损伤的恢复及改善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试验旨在探讨外敷药膏厚度对疾病临床疗效的影响,在遵循RICE原则的基础上,欲通过观察使用不同厚度的SKBC(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中医医院院内制剂)治疗CASⅡ(四肢)的临床疗效,以期发现SKBC厚度与临床疗效相关性。方法:病例选自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2015年10月~2016年12月于骨科门诊确诊的CASⅡ(四肢)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共89例。遵循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患者分为3组,a组外敷药膏厚约1mm共29例,b组外敷药膏厚约3mm共32例,c组外敷药膏厚约5mm共28例。在第7天、第14分别对研究对象的疼痛、压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瘀斑五个观察指标加以评分,然后根据各个指标改善情况统计积分变化,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组内比较:3组在第14天的临床疗效均优于第7天的(P<0.05);2)组间比较:3组在第7天、第14天的临床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瘀斑面积的大小可能于外敷SKBC的厚度呈负相关。结论:SKBC治疗CASⅡ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其作用于CASⅡ损伤的机理、药理尚不明确、本试验样本量较小、外敷药膏厚度的设置尚无明确依据,虽通过本试验发现不同厚度的SKBC对治疗CASⅡ损伤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并不能认为厚度与疗效间无相关性,另通过本试验可认为外敷SKBC厚度约1mm时更有临床推广价值,然而本结果仅供参考。
张铭华[6]2013年在《七厘散联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大体观察评分、组织病理及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七厘散联合芒硝治疗豚鼠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2)观察七厘散联合芒硝治疗骨折初期肿胀的临床疗效,探讨机理,为其在临床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方法:(1)选取体重为302±4.36g的普通级雌性豚鼠50只,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七厘散组、芒硝组、联合组(七厘散联合芒硝治疗)。除空白组外,用铁杵击伤其余各组豚鼠右后肢软组织,造成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根据不同组别分别于损伤处外敷给药,其中空白组、模型组不给药,治疗7天。用药后1天、3天、7天进行大体观察,用药后7天全身麻醉后心脏采血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处死后取损伤处皮下软组织做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比较。(2)本试验共纳入65例外伤致胫腓骨中段闭合骨折后肿胀临床病例,最终完成试验的58例,试验组32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跟骨牵引、静滴20%甘露醇125ml/次、2次/日,口服去痛片、1片/次、1次/日;治疗组:跟骨牵引、静滴20%甘露醇125ml/次、2次/目,损伤处外敷七厘散联合芒硝,每次保持外敷时间3小时,2次日。治疗7天。每天9:00,21:00测量健、患肢周径,计算周径差,与上一次观察情况对比,记录肿胀高峰时间;比较两组用药前、用药后2天、3天、7天健、患肢周径差、瘀斑评分、疼痛评分;观察用药局部皮肤反应,试验后检查血常规、肝肾功。所有数据均用SPSS16.0软件统计处理。结果:(1)1、大体观察评分:用药后1天联合组与模型组、七厘散组、芒硝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用药后3天、7天联合组与模型组、芒硝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七厘米散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病理切片评分:联合组与模型组、芒硝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七厘散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3、血液流变学:联合组与模型组相比: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联合组与七厘散组比较:全血粘度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与硝组比较:全血高切、全血地低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血中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无患者出现皮肤过敏反应。两组健、患肢周径差及患肢瘀斑评分用药前、用药后2天无统计学差异(P>0.5),用药后3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7天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疼痛评分用药前、用药后2天、用药后3天无统计学差异(P>0.5),用药后7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7天与用药前比较,治疗组周径差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周径差无统计学差异(P>0.5),瘀斑评分、疼痛评分两组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异常。结论:七厘散联合芒硝可明显促进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消退、瘀血的吸收,减轻疼痛,对骨折初期并发软组织肿胀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余翔[7]2017年在《基于POLICE原则探讨新型支具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短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比支具和石膏固定在急性踝关节扭伤治疗中的运用,基于POLICE原则探讨新型支具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受伤在24小时内的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患者,将患者分为试验组(A)、对照组(B)和空白组(C)叁组。试验组(A):就诊后,绷带包扎后予新型支具固定踝关节2~3周,受伤后24小时内予冰敷(每次15~20min,每2小时一次,持续冰敷48~72小时),受伤后3d内以休息、抬高患肢、主动活动脚趾消肿为主,3d后患者可部分负重行走。在疼痛可忍情况下,可室内行走,如疼痛难以忍受,可用拐杖辅助。对照组(B):绷带包扎后予石膏固定踝关节2~3周。受伤后24小时内予冰敷(每次15~20min,每2小时一次,持续冰敷48~72小时),受伤后3d内以抬高患肢、主动活动脚趾消肿为主,石膏固定期间避免负重。固定期间功能锻炼与观察组相同。拆除石膏后在疼痛可忍情况下,可室内行走,如疼痛难以忍受,可用拐杖辅助。空白组(C):绷带包扎后不予其余固定。受伤后24小时内予冰敷(每次15~20min,每2小时一次,持续冰敷48~72小时),受伤后3d内以休息、抬高患肢、主动活动脚趾消肿为主,3d后患者可部分负重行走。在疼痛可忍情况下,可室内行走,如疼痛难以忍受,可用拐杖辅助。接受治疗后3天、1周、2周、4周后分别对各组进行Povacz外侧副韧带疗效评分、Kofoed评分、VAS评分、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治疗4周后记录改善率、恢复工作时间及满意度,进行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治疗12周末统计每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治疗1周、2周后,支具组的Povacz外侧副韧带疗效评分、Kofoed评分显着高于石膏组和空白组(P<0.01),且支具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显着低于石膏组和空白组(P<0.01)。2.在治疗4周后,支具组和石膏组Povacz外侧副韧带疗效评分、Kofoed评分,临床症状体征积分、VAS评分及好转率、治愈率指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支具组治疗满意度显着高于石膏组和空白组(P<0.01),其恢复工作时间明短于石膏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石膏组和空白组(P<0.01)。3.支具组和石膏组在治疗1、2、4周后的相关随访指标普遍优于空白组(P<0.05),且空白组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支具和石膏组(P<0.01)。结论:1.基于POLICE原则使用新型支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可比石膏固定能更快缓解疼痛、肿胀、改善踝关节功能。2.固定治疗在急性踝关节扭伤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新型支具的短期临床疗效与石膏相当,但新型支具固定比石膏固定具有更高的治疗满意度,且能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新型支具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王振[8]2017年在《消肿定痛贴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药效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经典的经皮给药制剂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药效学动物实验方法,来说明消肿定痛贴具有镇痛、抗炎作用;通过观察该药物对致炎后动物血清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消肿定痛贴的作用机制;通过观察其对豚鼠背部模型的致敏性,验证消肿定痛贴皮肤用药安全性,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考文献报道的造模方法,根据预实验探索出的最佳撞击条件,成功建立大鼠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模型,选择奇正消痛贴膏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分析损伤局部不同时间点损伤症候指数评分,观察消肿定痛贴对损伤组织的修复作用;分别用扭体和热板实验来研究其镇痛作用;用耳肿胀和足肿胀实验来考察其抗炎作用;酶联免疫法测模型大鼠血清中PGE2、IL-1β含量变化,考察消肿定痛贴对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通过豚鼠背部皮肤用药致敏实验,观察其皮肤用药安全性。结果:(1)损伤症候指数:消肿定痛贴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改善损伤局部的肿胀、瘀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镇痛作用:高、中剂量的消肿定痛贴能显着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p<0.05);各剂量组的消肿定痛贴均能提高小鼠热刺激痛阈值(p<0.05),其中高、中剂量组与奇正组比较,热刺激痛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抗炎作用:高、中、低剂量的消肿定痛贴均能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抑制作用与奇正组无明显差异(p>0.05);高、中、低叁个剂量的消肿定痛贴均能抑制蛋清所致大鼠的足肿胀度(p<0.05),其中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均和奇正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4)炎性介质:高、中剂量组的消肿定痛贴第3d、7d均能抑制PGE2的释放(p<0.05),低剂量组第7d可抑制PGE2的释放(p<0.05);高剂量组第3d对PGE2的抑制,与奇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中、低剂量组第7d对PGE2的抑制,与奇正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对IL-1β的抑制,与模型组比较,第3d、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剂量组第3d、7d与奇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奇正组两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消肿定痛贴皮肤用药未引起豚鼠皮肤过敏反应。结论:消肿定痛贴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镇痛、抗炎消肿功效显着,降低血清中PGE2、IL-1β的含量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理之一,并且短期使用无明显皮肤过敏反应。
顾晶亮[9]2017年在《双柏膏外敷治疗跟骨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双柏膏外敷方案对跟骨骨折早期软组织消肿疗效进行观察,以验证双柏膏外敷治疗跟骨骨折早期肿胀的确切性和理论的科学性,为临床拟定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的44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方案(1.入院后嘱患者制动,抬高患肢,严格卧床;2.入院第一天予局部冰敷,入院2h内予Jones绷带;甘露醇针125ml静点,每12小时一次。)。治疗组予常规治疗方案加双柏膏外敷治疗(入院24小时后)。两疗程均为9天,每日10时测量踝-跟-踝周长,并计算每日患者周长差。观察肿胀处淤斑情况后打分。结果:(1)试验期间,治疗组皮肤过敏1例,对照组自动出院1例,最终完成试验者44例。(2)入组后2天以内两组治疗对患肢肿胀的治疗没有显着的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5、7、9天对患肢的肿胀程度有显着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5天内两组治疗对皮肤瘀斑的治疗没有显着的差异。两组药物在用药后7、9天对患肢瘀斑的治疗有显着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本次临床试验,观察双柏膏外敷加上常规消肿与单用常规消肿治疗(甘露醇针+Jones绷带)对跟骨骨折早期消肿作用比较:如P<0.05,则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双柏膏对于治疗治疗跟骨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及皮下瘀血均有积极意义。
徐小丽[10]2014年在《加压包扎后冰敷处理模拟运动性软组织损伤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建立兔子急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观察急性软组织损伤后兔子软组织的改变情况;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兔子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可以给从事体育运动而造成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减轻病症,加快受损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而可能不留后遗症,避免受损组织的纤维化,为普通大众此类疾病的医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将5月龄,体重为2.0-2.5kg的雄性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4只,正常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2只。应用自制重锤打击装置建立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两腿均打击建模。A为正常组,不予打击造模,在整个实验中自由饮食,正常生活;B为模型组,打击造模,但不进行任何损伤处理;C对照组,损伤造模,并进行冰敷后加压包扎损伤处理;D实验组,损伤造模,并进行加压包扎后冰敷损伤处理,整个实验中自由饮食。全部兔子常规水和饲料喂养。造模后,在不同时间观察活体改变,用游标尺测量小腿打击点的肿胀度,并观察组织瘀斑等症候表现,进行分级评分。模型组损伤造模后及时取损伤部位肌肉组织,并从心脏取血,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快速分析仪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正常组、对照组和实验组3组动物分别于造模后1d、3d、7d叁个时相点处死动物,每组每个时相点取4只兔子,从心脏取血5ml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在标记的区域内肌肉组织取材,取材后应用伊红-苏木素(HE)染色观察肌纤维改变及炎细胞浸润情况;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应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研究结果:①造模后兔子伤肢迅速出现肿胀、皮肤瘀斑以及皮下出血的现象,伤情在伤后24h最明显。伤后1d,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伤后7d,实验组兔子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皮肤瘀斑消褪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②血液流变指标结果,造模后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全血低切、中切、高切相对粘度及血浆粘度明显增加,红细胞压积增高,表现出典型的急性血瘀症的血液流变学特性。伤后7d,实验组全血粘度低切、高切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全血粘度中切及血浆粘度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组织学评分结果,正常组、对照组、实验组均低于模型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同期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组织匀浆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丙二醛MDA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SOD活力降低,MDA表达升高,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同期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SOD活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MDA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5)。⑤免疫组化检测IL-10的表达,肌组织中IL-10蛋白累积吸光度值,模型组低于正常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实验组均高于模型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而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①急性软组织损伤兔子模型中,肿胀、瘀血、颜色改变等方面的机制可能与无菌性炎症、组织纤维修复及继发性损伤有关。②冰敷后加压包扎法和加压包扎后冰敷法均能减轻兔子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肌纤维的肿胀、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促进损伤局部肌纤维再生,其中,加压包扎后冰敷方法效果更为显着。③加压包扎后冰敷处理能减轻兔子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机制可能与降低MDA与提高SOD活力,提高IL-10的表达,进而减少无菌性炎症、促进组织纤维修复及减少继发性损伤有关。
参考文献:
[1]. 中药药物绷带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何伟. 湖北中医学院. 2004
[2]. 二黄新伤凝胶膏在SD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中对TNF-α基因表达及病理学变化的影响[D]. 王小康. 成都体育学院. 2018
[3]. 中药药物绷带临床应用研究[J]. 王希, 王胜利, 汤耿民, 李瑛, 范全. 中国中医骨伤科. 1999
[4]. 基于“调筋治骨”法探讨针刀治疗KOA模型兔软骨与股直肌修复的作用机制[D]. 黄怡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5]. 观察不同厚度的伤科黑药膏对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四肢)疗效的影响[D]. 宋圆圆. 新疆医科大学. 2017
[6]. 七厘散联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初步应用[D]. 张铭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
[7]. 基于POLICE原则探讨新型支具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短期临床疗效观察[D]. 余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8]. 消肿定痛贴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药效学实验研究[D]. 王振.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
[9]. 双柏膏外敷治疗跟骨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临床研究[D]. 顾晶亮. 新疆医科大学. 2017
[10]. 加压包扎后冰敷处理模拟运动性软组织损伤效果的实验研究[D]. 徐小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