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企业主导战略模式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主导论文,战略论文,模式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战略匹配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资源、能力和环境约束,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战略设计、战略调整、战略创新,实现企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调整、整合、升级,进而实现企业的长期效率、效果最大化。换言之,战略匹配就是通过企业资源、企业环境、企业战略的匹配,建立、保持、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不断提升自己的资源素质、能力,通过自己资源的改造,创造高水平的资源、环境、战略匹配。极端地讲,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就是企业战略匹配工作,就是企业根据自己的资源、能力、环境约束,通过战略分析、战略定位、达成战略目标方案研究,实现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发展型匹配,进而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好的战略性匹配不是静态的被动匹配,而是主动发展型匹配。
企业现有资源是企业管理、改造、提升其资源的基础,环境是企业进行资源管理的条件。适应环境是企业资源效能发挥的条件,是企业资源改造、提升的基础,改造资源、提升资源使企业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适应环境、影响环境。这就是动态战略匹配的核心理念。
从本质上讲,我国企业学习竞争,学习制定竞争战略,是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开始的,是从我国“企业”的真正企业化开始的。我国的经济转型具有渐进性、阶段性,我国的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具有渐进性、阶段性,我国“企业”的企业化、市场化也具有渐进性、阶段性。与我国经济转型和企业成熟的渐进性、阶段性相适应,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学习、实践也具有渐进性、阶段性。在经济环境演变和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主导的,能够实现当时环境和企业资源、能力匹配的,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时期的竞争优势的战略。
一、政策机会型环境、低门槛创业资源要求及其战略匹配
在经济转型之初,我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对企业的“进入”有严格限制,国家的准入与否,是企业制定战略的边界、前提。虽然国家的经济改革已经开始,但经济转型是渐进的,准入放开也是渐进的,此时,如何适应国家的放开政策,抓住机会,是企业制定战略的核心。第二,由于经济转型刚开始,计划经济的特征依然存在,商品供给不足、市场由卖方主导仍然是其基本特点(科尔内,1986)。此时,企业只要能够进入,就会找到市场,就大有可为。在这种条件下,政府的政策,准入政策,企业如何进入,如何合法进入,是决定企业能否抓住机会,迅速成长的关键,也是战略匹配的关键。所以,在这一阶段,成功的企业主要是围绕如何进入,如何合法进入,抓住机会,展开自己的战略。这样,就企业来讲,打破或绕过进入障碍,如戴红帽子进入、创造进入合法性,就成了其抓住市场机会,迅速成长发展的关键。由于改革初期我国的企业素质普遍不高,国家对企业进入的素质、资源要求也很不规范,几十几百元投资都可以实现进入,企业素质、资源不是企业进入的决定因素,而政策和应对政策的创新性进入,则是关键。所以,我们称此时的企业战略是创业式政策机会捕获型战略。这种现象从改革之初的1979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只是其在不同产业中交替出现,且改革越深入,政策性机会越少,企业基于此的成长与发展机会越少。
二、资源模仿型素质提升战略及其环境、资源匹配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进入”公平的趋近,由进入管制与放松创造的机会逐步变少,我国企业之间的正面竞争开始出现,企业之间的管理竞争、技术竞争开始成为现实。在同样的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是资源竞争(Penrose,1959),即,谁能够较早地提升自己的资源以及竞争力,如产品质量、性能、议价能力,谁就可以在竞争中获取先动之利。但是,企业提升自己资源的能力和途径受自己的现有资源、能力限制。对于改革开始以后刚刚完成进入的企业来讲,提升自己资源、能力的途径十分有限。首先,企业技术开发和吸收能力十分有限,无法通过自己研究、引进专利等实现自己的技术能力升级。其次,由于政策限制和市场实践经验不足,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可为空间也十分有限。当时,国内的企业素质多十分相近且都很低,而发达国家相应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比我国企业明显高一个甚至几个档次。很明显,通过模仿与移植,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是国内企业在当时条件下提升自己资源、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由于自身学习与消化能力的限制,当时的学习与引进主要局限于易于模仿与移植的合资、引进国外成套设备上。事实是,谁模仿与移植得好,谁较早地实现了技术(成套)引进、合资,谁就实现了自己资源、实力的飞跃,谁就在一定时期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这种简单移植与模仿国外先进企业模式,特别是简单移植与模仿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国内成功企业的模式,曾是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实现进入以后的与当时环境、资源相匹配的主导资源、素质提升战略。这种战略的实质就是对成功企业的资源进行简单移植与模仿,进行资源与能力克隆。历史已经证实,谁能够较早地合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较早地完成资源与能力克隆,谁就能在当时获得先动之利,谁就能在市场份额、品牌上创造“奇迹”。由于当时国外技术、管理与国内相比,具有压倒性优势,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引进先后、模仿速度的竞争,所以,技术的适用问题、管理的细化问题,并不是竞争的焦点,也不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在技术上、管理上简单模仿国外先进企业,是当时企业迅速提升自己资源、素质,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的原因之一。总的看来,模仿性资源与素质竞争战略是与当时特定的环境与企业资源相匹配的,它在1982年前后出现,此后,以模仿为主的企业资源、素质提升战略在不同的行业、不同历史时期仍然有效。不过由于企业资源、素质不同,对于资源实力强的领导性企业,模仿战略失效快;对于跟随性企业,模仿战略的有效期则很长。
三、资源规模型素质提升战略及其资源、环境匹配特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的资源规模、大小与其行政级别对应,企业员工人数、投资总额是决定企业行政级别的主要指标。由于技术、管理水平低,我国企业的规模仅在员工人数上能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较,在效率、效益和规模经济规律利用上,与国外先进企业相距甚远。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技术引进、学习的深入,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新兴企业(乡镇企业、私有企业),都逐步认识到了资源规模过小给自己企业带来的问题,认识到了企业利用资源规模经济规律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企业利用生产规模经济、营销规模经济、技术开发规模经济的重要性,由此也就出现了企业横向联合、集团化、连锁化等一浪高过一浪的企业资源规模扩大浪潮。在这期间,只要企业能够及时地在实质上实现对资源规模经济规律的开发、利用,企业就能够超越其竞争对手,形成一定时期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企业仅追求时髦,追求形式,只求利用政策优惠,则仅能获取短期利益,不能达成企业素质提升的目的,缺少发展后劲则是必然。这样企业也就不能利用好历史机会,及时奠定好这一阶段性发展的基础。
我国企业资源规模型素质升级主要有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以横向联合为主的资源规模扩大;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集团化;20世纪90年代晚期至21世纪初的以资源规模扩大为主要目标的企业重组的流行和连锁企业的兴起。在企业资源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在政策许可条件下的先动,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每个资源规模化的浪潮中,在政策许可条件下的实质性先动者,都是得利者。而仅仅追求形式者,最多只能获得一时的“繁荣”。
四、技术资源开拓型战略及其资源、环境匹配特点
我国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引进的技术、产品,主要是已经在发达国家处于成熟阶段的技术、产品。技术主要是成套技术、标准化技术,产品主要是标准产品。这些引进的技术、产品,对我国推进进口替代、出口替代政策,改善贸易条件,提升资源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这种引进在当时大大提高了我国企业的资源素质、能力,缩短了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相应企业之间的距离,奠定了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相比,我们最多只是有了一点跟在它们后面的基础,要与之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与它们进行正面竞争,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是说,当我国的企业“补完了基本的技术课、规模课”之后,我们发现,我们要进一步发展,要适应市场国际化的要求,要成为开放了的国内市场上的强者,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强者,技术资源仍然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此时,我们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引进、模仿战略来解决问题,因为引进只能引进别人已经有的东西,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我们要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要站在竞争优势的顶峰,我们就必须有自己独有的资源,必须能够先于天下人。这就是说,克服现在的技术薄弱环节,必须基于自己的创造、创新,而且这种创造、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提升自己资源、竞争优势的关键。“自主知识产权”竞争概念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现的。“自主知识产权”竞争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资源竞争,是领导企业潮流的竞争,是领导企业潮流的主导资源竞争战略,它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自然出现的,是与当时的企业资源、环境相匹配的。从现代企业竞争的一般态势看,自主知识产权资源竞争是我国领先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长期课题,当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达成这一目标之时,也就是我国企业接近或站在企业竞争世界巅峰之时。
需要说明的是,技术资源开拓型战略并不适应于某一时代的所有企业。技术资源开拓型战略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领先企业中出现并取得硕果,也必将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先进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对于广大普通企业来说,由于缺乏有关资源基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它们还不具备实行此类战略的条件。
五、管理升级、管理与技术有效衔接型战略及其资源、环境匹配特点
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也是文化的。竞争在同类之间进行,竞争优势是相对于其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都是相对于其竞争对手而言的。当其他竞争要素相同或相近时,企业间的竞争就主要围绕在能够拉开企业间的差距的要素上展开。什么要素最有效,最能够拉开企业之间的“档次”,什么要素的竞争就激烈、直接,在该类要素竞争中获胜的强者获取的利益就直接、显著。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的演变,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展开的。当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由其技术资源先进性决定时,企业的技术资源提升战略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决定性的。当企业之间的技术差异很小时,拉开技术差异在短期内不可能时,拉开管理水平差距就成了决定性因素。技术、管理都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在其他要素相同的条件下,技术、管理水平,技术与管理的配套性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单用技术或管理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极限接近时,谁更能实现技术与管理的配合、衔接,谁的管理工作更精、更细,谁就能占据竞争优势。所以说,当企业在技术上的竞争、拉平趋势越来越明显时,企业之间的管理竞争、管理与技术的衔接竞争,就成了焦点。
事实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太少,没有办法研究、总结适合我国国情、文化的管理规律,引进、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知识、经验,特别是具有普适性的管理知识、经验,就成了我们提升自己管理水平的捷径。在我们改革开放进行了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对管理实践有了充分积累,我们已经能够对适合我国国情、文化的管理规律进行探索。与此同时,企业在其他领域的竞争、学习也逐渐出现拉平之势。这样,也就自然出现了以管理、管理与技术衔接、创新为焦点的竞争,而且这一领域的竞争将成为企业能否创造、保持竞争优势,进一步开拓发展的关键。
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的规则性环境逐渐趋于稳定,企业的战略匹配矛盾越来越走向企业资源内部,走向企业各类资源之间的协调,这已经成了历史趋势和历史必然。我国企业的管理升级、管理与技术衔接,就是此一现实在当前历史阶段的反映。
六、小结
企业的战略存在环境适应性和自身适应性两个层面的问题,是战略匹配问题。在不同环境下,同一企业的有效战略可能不同;在同一环境下,不同企业的有效战略可能不同。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企业的历史相似性决定了其主导、优势战略在一定时期的较为广泛的适用性、适配性。但是,当我国企业多样化格局逐步形成后,企业的战略多样化必将成为现实,企业的战略匹配多样化也必将成为现实。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适应企业资源和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寻求战略管理模式创新,寻求企业成长方式创新,在与政策配合的条件下进行先动,是我国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迅速成长的关键。笔者认为,这一历史规律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有效。只是企业在战略创新和成长方式上必须有新视角、新观点、新思维,必须能够在新的条件下创造出企业资源与环境的更高水平上的和谐匹配。
企业战略匹配不是僵化的企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而是企业主动地适应环境,根据自己的资源适应、影响,甚至改造环境,改造自己的资源,实现企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匹配不断提升,不断发展,进而实现企业发展之目的。我国成功企业的战略匹配实践,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已经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在前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我国企业的具体战略匹配都带有一定的历史性,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企业的“成功战略模式”也是历史的产物。这就是说,由于我国企业的“成功模式”与其历史条件紧密相关,且经济转型使历史不能再现与复制,所以,我国企业的很多“成功模式”正不断地成为历史,都不具有简单的可模仿性、可复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