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_恩格斯论文

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_恩格斯论文

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应该抱着纯粹客观的态度进入认识过程,而要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时刻注视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改造中国现实状况的灵丹妙药。

当然,如果站在纯粹客观的立场上,撇开我们的具体目的,我们也能获得有关社会主义的“客观知识”。然而它毕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提出来的,虽然它的产生有其客观基础和社会条件,并正确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毕竟渗透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才智、个人理想乃至个人的认识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所以,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带着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反过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思考、解决中国的问题,从而形成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观。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关于社会主义知识的获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再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掌握有限的情况,因此,很难获得关于社会主义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所以,作为我们中国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最有效途径还是深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里,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宣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生,并描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原则,这些特征和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公有制;2.按劳分配;3.计划经济;4.产品生产;5.阶级差别和对立的逐步消灭;6.生产力迅速发展和高度发达;7.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疑,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我们对社会主义确实能有所认识。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到此为止,不加思索地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断,那就错了,因为这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法。而如果认为:(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它既不需要实践来证实,也不需要通过实践来修改和补充;(二)这些理论形态的、抽象的论断可以直接进入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变成现实;(三)这些论断是检验社会主义实践正确与否的唯一具体标准。这就更错了,因为这是教条主义的做法。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我们还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第二,这些社会主义特征和原则本身有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没有社会主义社会,只有社会主义运动的资本主义时代,所以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种种论述不外是设想,尽管他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了严肃科学的态度,但设想终究是设想,其中可能包含着丰富的真理,但也可能或多或少包含着谬误。而且,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暴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既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建立起来的可能性,也没有揭示出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应具有的特征和原则,所有这些,只有靠我们自己通过社会主义实践来进行总结。至于第二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能提出什么疑问,但从实践的角度,从我们的立场进行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少疑点。疑点之一:是不是只有全面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特征和原则的社会才叫社会主义社会呢?如果只体现了其中的一部分特征和原则,这样的社会能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对此,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似乎没有给予明确的答复。疑点之二: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特征和原则是建立之初的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具有的呢,还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的呢?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整个语境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本意所指的应该是后者。这就引发了第三个疑点:刚刚建立起来的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就曾明确说过,我们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过程和环节进行描述,如果要这样做,那也只能是幻想。

有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并不意味着在任何国家都一定能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之后才出现的,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在像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相当贫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是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在我国之所以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当时我国处于黑暗的时代,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民族要振兴,人民要解放,多少仁人志士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选择了一条又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悲壮地失败了,实践最终证明:只是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党在曲折的斗争历程中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中国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区别也十分明显。制度或政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上层建筑虽然要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但上层建筑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因而上层建筑在特定的、较为短暂的历史阶段能够超越一定的经济基础,并回过头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达到两者之间在新的较高水平上的适应。而建设社会主义则不同,它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因而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也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其间虽然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更多的还是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可以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建立相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相适应,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这就要求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大发展、大提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及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使落后的生产力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飞跃、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成为可能,从而也使经济贫穷、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过早地进入社会主义成为可能。马克思说得好,“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①既然旧中国提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那么同样,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我们在正确的社会主义认识的指导下,也一定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只是,在搞社会主义建设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毕竟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下子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它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打破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的逻辑过程。由于这种现实状况,便决定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诸多特殊性。特殊性之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同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方式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时,由于它继承了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全部发达的生产力,所以它首要的工作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之与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然后不断调整两者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良性发展。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虽然实现了一种超越正常历史过程的发展,但这种超越主要是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超越,落后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则依然如故。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之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就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制定正确的切合实际的政策,采用一切有效有用的手段和方法,如振兴科技、改革开放、技术引进等。

特殊性之二是,我国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同别的国家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所走的道路也不同。别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和生产力时,总是依赖市场经济,依赖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操纵,因而总是从具体、简单的经济行为开始,由经济行为中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由简单向复杂、由微观向宏观上升,解决问题也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微观上升到宏观,而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社会的经济和生产力也得到了不断发展。这是一条顺乎自然的、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发展道路。而我国所走的则是一条人为设计的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道路,即根据生产关系的要求,首先制定出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制定政策,确定组织系统,并对这组织系统进行功能、结构和运行的设计,使之围绕目标,在市场经济过程中积极而有效地活动。一个阶段的目标达到后,再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由此不断向前推进。显然,这是一条人为设计的、逻辑顺序倒置的发展道路。这条路可以使人们极大地缩短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时间和过程,但走起来相当困难,因为它要求一开始就有非常复杂、非常有效的管理,无论政府、企业、还是社会的个人都要按照管理要求,尽职尽责,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还要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并及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促进生产力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所需要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并不断地通过改革而加以完善。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认识社会主义,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我们都离不开中国这片土地,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并形成一套只属于自己的特殊的做法,这种特殊性充分表明,我们所走的道路是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是同外国相比较而言的。同外国相比,我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要追求的“特色”是有特定意义的。

首先,我们所讲的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离开社会主义这个大前提,所有的中国特色都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是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特征和原则相比较而言的,也是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道路相比较而言的。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于别国,因而在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统一祖国等方面都遇到不同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一套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也不同于别国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由来。当然,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只要是与外国不同的就是中国特色,甚而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在中国这块地方干中国的事就有中国特色。这是对中国特色的庸俗化。这里,“不同”有本质的不同和非本质的不同,有原则上的不同和非原则上的不同等多种情况,我们所指的“不同”是本质上的不同或原则上的不同,这些不同才能构成中国特色,而那些次要方面或细节上的不同并不能构成中国特色。

其次,我们所讲的中国特色不是人为地追求的,是由中国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

第三,中国特色不是一下子就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而慢慢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将不断地发生变化,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途径和方法自然会有所不同,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就会形成新的特色。中国特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将不断地向前发展,充实新内容,呈现新形式。

第四,中国特色不仅大量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也有着丰富的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探索,善于创新,善于总结经验,用符合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方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总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但同时又不完全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它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它是超越了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更俱活力的、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现实的社会主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

标签:;  ;  ;  ;  ;  ;  

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