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以争端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争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阿以争端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其实质是巴勒斯坦问题,即领土之争。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面积仅2.7万平方公里。 但由于居住在这里的两个主要民族——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声称自己是巴勒斯坦的真正主人,矛盾由此产生,并酿成无数次冲突和5次中东战 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阿以之间逐渐由势不两立到开始握手言和,其间的恩恩怨怨和所经历的艰难曲折说不完道不尽。1996年5月的以色列大选中,一向对中东和平问题持强硬立场的利库德 集团战胜工党而组阁,内塔尼胡出任新总理,这给蹒跚中的中东和平进程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在贝尔福宣言发表80周年、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和以色列建国50周年这几个促使阿以矛盾尖锐化和复杂化的日子到来前夕,回顾阿以争端的历史,展望中东和平的未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该地区战争与和平的世纪长卷,而留在人们心头的则是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思考。
一、阿以争端是西方介入而形成的历史悲剧
1.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是巴勒斯坦的两个主要民族
从1947年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和随后以色列建国算起,阿以冲突已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如果从1917年主张“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民族国家”的贝尔福宣言发表算起,阿以争端已延续了80年之久;如果要考察阿以(犹)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则可追溯到5000年之前。据史书记载,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是阿拉伯人,当时称“迦南人”。公元前4000年左右他们从阿拉伯半岛东部迁到巴勒斯坦,故《圣经·旧约全书》中称巴勒斯坦为“迦南之地”。犹太人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才从阿拉伯半岛南部经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移居到巴勒斯坦的,当时他们被称为“希伯来人”。而此时阿拉伯人已经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迦南国”。
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后不久,因遇旱灾,又迁往埃及,由于不堪埃及法老的虐待,犹太人在其首领摩西率领下逃到西奈半岛。这期间产生了犹太教教义的基础——《摩西十戒》。相传摩西在西奈圣山上得到上帝耶和华的“启示”,上帝“指示”他与其继承人率犹太人再次进入被称为“希望之乡”的巴勒斯坦。因此,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是上帝为他们“圈选”的家园。此时,原来居住在地中海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也来到巴勒斯坦,并建立了“腓力尼亚国”。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后,打败了阿拉伯人和腓力斯人的抵抗,于公元前11世纪末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希伯来王国历经扫罗、大卫、所罗门3个国王近100年的统治,其中所罗门在位的40年被认为是犹太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但从公元前9 世纪希伯来王国分裂后逐渐被异族征服或同化,犹太人的多次反抗均遭镇压,大批犹太人被屠杀或变卖为奴,从此开始了犹太民族的千年流散史。
从历史上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确实都是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都在这里建立过国家,而且他们都属于古代西亚闪族人的后裔,都居住在阿拉伯半岛,都是后来才移居巴勒斯坦的。不过阿拉伯人来到巴勒斯坦比犹太人要早2000年左右,比犹太人在这里建国也早1000年左右,并且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然而,犹太人毕竟也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之一,他们后来的悲惨境遇迫使他们最终仍选择巴勒斯坦作为居住地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以此作证明自己才是巴勒斯坦真正主人的历史依据而排斥他人,在今天已经难以服人了,因为这种观点带有极浓的宗教色彩。遗憾的是,上述这种排他的观点在这两个民族中却幽灵般地徘徊了几千年,使阿以(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不可避免之事。
2.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产生事出有因。
阿以之间矛盾和冲突的直接原因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产生。然而,从历史上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确也事出有因。
公元前928年希伯来王国分裂成以色列和犹太两个王国后, 犹太人的悲剧便开始了。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消灭; 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帝国征服, 犹太民族作为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存在了约1400年的历史从此结束。
7世纪,巴勒斯坦归入阿拉伯帝国, 留在巴勒斯坦的犹太居民不足50人。16世纪初,巴勒斯坦作为一个行省被纳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版图。自从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后,陆续迁入的阿拉伯人与当地的迦南人、腓力斯人,以及后来的希腊人、罗马人、土耳其人等互相融合、同化,形成了有着共同信仰、语言和文化的巴勒斯坦人。1000多年来,巴勒斯坦人一直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他们是巴勒斯坦历史和文化的主要创始者。犹太人虽然也是巴勒斯坦的古老居民之一,但随着公元2世纪中叶的第三次大流散, 犹太民族的主体与巴勒斯坦就毫无联系了,留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屈指可数。到公元12世纪时,整个巴勒斯坦也只有1400多名犹太人。
犹太人既没有了自己的国家,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流散到世界各地。到中世纪中期,犹太人已成为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波兰等欧洲国家中主要的少数民族。“犹太人生活的中心地区已从东方转到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计有1300万,其中俄国600万,波兰300万。
在奥斯曼帝国虽也有一些歧视犹太人的规定,如为了表明其犹太人身分,男人必须在帽子上贴一块黄布条,身上悬挂铸有非信徒字样的银币;妇女须穿两只颜色不同的鞋,一只红,一只黑,鞋上缀有小铃铛,走起路来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但犹太人却享有与其他非穆斯林少数民族同等的地位,享有宗教自由和其他自由。然而,生活在西方的犹太人,由于不肯同化于居住国民族,在欧洲一直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社团生活。”他们“从事于名声不佳而的利于人的职业,固执于自己的信仰,在别人看来他们人人都永远背着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罪名。这样,他们被公众极端厌恶”。犹太教被视为是一种异端邪说,“犹太人要对诸如失火、瘟疫,特别是14世纪中期的黑死病等一切大灾难负责”。因此,1290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下令将所有的犹太人逐出英国:1182年、1306年和1394年,法国3次驱逐犹太人。1391年,在席卷西班牙的排犹暴行中,有5~7万犹太人死亡。1492年,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把不愿改教的20多万犹太人全部逐出国境。12世纪西欧共有犹太人150万,但到了 15世纪锐减到30万人。
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后,俄国也掀起了排犹浪潮, “其残忍是中世纪迫害高峰以来所未见的”。俄国南部有160 多个地方残杀犹太人,被害者不计其数。1882年有2万多名犹太人逃往国外, 开始了第一次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浪潮。因此,沙俄的排犹运动成了犹太复国主义产生的催化剂。1881年,俄国犹太医生利奥·平斯克写了一本题为《自我解放》的小册子。他在书中论证说,反犹主义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激情,它是犹太人作为一种不肯同化于其他民族的本性引起的。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犹太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建立自己的国家,“没有祖国,犹太人永远都是外国人”。在平斯克小册子的影响下,产生了第一批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这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在俄国的诞生。
受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到19世纪60年代,大多数欧洲国家都解放了本国犹太人。但是,他们虽然在法律上获得了平等权利,而“在实施中并不顺利”,“在法律范围以外的事情上,犹太人仍常被作为劣等民族来对待”。1894年法国的德雷福斯案件震惊了西方,同时也使犹太人从梦幻中惊醒,其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他于1896年出版了小册子《犹太国》,宣称犹太人问题既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民族问题。同化是不起作用的,反犹主义在日益增长。唯一的解决办法是集体出走到一个犹太人自己的国度去。1897年,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组织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与会代表约200人,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赫茨尔当选为主席,总部设在维也纳。大会通过的纲领规定:“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护障的国家”。首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由分散的地方性思想运动过渡到有组织的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政治运动。
3.贝尔福宣言引发阿以冲突
说阿以(犹)冲突是西方介入而引起的历史悲剧,主要是指英国为染指中东而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国家,激化了阿以(犹)之间业已存在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参加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犹太人仅13万左右,只占世界犹太人总数的1%左右。 犹太复国主义在犹太人内部还遭到了一些强大势力的反对。无奈之中,犹太复国主义者便转向英国,寻求支持。英国为了在一战后分割奥斯曼帝国,主宰中东,将巴勒斯坦变成一个亲英的犹太人居住地,利用犹太复国主义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于1917年11月2日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 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使这个目标的实现。”贝尔福宣言发表后的第四天,英军进入巴勒斯坦,1918年9月占领全境。1920年英国从国际联盟获得委任统治权, 并将贝尔福宣言写进了委任统治书。1921年,英国对巴勒斯坦分而治之,以约旦河为界,河东建立了英国保护下的约旦王国,河西则由英国总督直接统治。但在英国委任统治的最初几年中,犹太移民流入巴勒斯坦的数量每年平均才上万人,这使犹太复国主义十分失望。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实行残酷的排犹政策。纳粹的迫害使数以万计的犹太人离开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所有中欧国家,大量涌入巴勒斯坦。从1933年到1939年7月里,移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达20多万,相当于此前20 年移民总数的两倍。到二战爆发时,参加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犹太人已达44.6万人,占居民总人数的百分比从1918年的7%一下子上升到30%。
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迅速发展和膨胀,加上英国委任统治当局的扶持政策,激化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犹太人大批流入巴勒斯坦之初,阿拉伯人尚末意识到犹太复国主义日后将给他们的生存带来威胁。但随着30年代后犹太人的大量涌入,阿拉伯人感觉到了这种威胁。他们与犹太人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尖锐起来。如1929年8月, 阿犹双方在哭墙附近发生流血冲突,有116名阿拉伯人和133名犹太人丧生,此后便冲突不断。1936年4日,巴勒斯坦人举行总罢工,要求废除英国委任统 治,停止犹太人移民,实现民族独立。巴勒斯坦人的反抗斗争一直持续到1939年春天。这迫使英国政府对其扶犹抑阿的政策进行反省和修正。为缓和日益尖锐的阿犹矛盾,巩固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英国政府曾建议暂停犹太人移民,但遭到议会多数议员的抵制。后又提出过一个分治计划,建议将巴勒斯坦分成英国委任统治区、阿拉伯区和犹太区,但遭到阿拉伯人的坚决反对。最后,英国政府于1939年5月发表了一个白 皮书,限制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并答应10年后建立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巴勒斯坦国。这个白皮书安抚了阿拉伯人,却使英国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关系破裂。于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中东对英国采了恐怖活动的同时,决定寻求美国的支持。当时在美国已有500多万犹太人, 由犹太人组成的“院外活动集团”能量很大,可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因此,美国表示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关于结束英国委任统治,在整个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支犹太军队,无限制地移民和购置土地等要求。实际上,美国此时正觊觎英国在中东的地位。英国与犹太复国主义者关系破裂,正好给了美国插手中东事务以可乘之机。但美国真正介入中东事务是在二战结束之后。
二、美苏在中东的争夺使阿以争端更加复杂化
1.美国促成联合国分治决议和以色列国的建立是中东战争的导火线
如果说大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时,阿拉伯人所感到的威胁还有些朦胧的话,那么联大1947年11 月29 日通过关于在巴勒斯坦实行分治的181号决议和随后以色列国的建立, 则使阿拉伯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威胁。因为决议虽规定英国将于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委任统治,但又规定在委任统治结束两个月内,在巴勒斯坦分别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这个决议显然是不公平的。当时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到该地区总人数的1/3,居住的土地只有巴勒斯坦面积的6%, 而联大的分治决议却把巴勒斯坦面积的58.7%划给了犹太国。可见,联合国的决议置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利益于不顾,损害了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尊严。它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是美国“在关键时刻运用全部力量动员尚需的票数”通过的。因此,这个决议一通过便立即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各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抗议示威和暴力活动席卷整个巴勒斯坦。在美国等一些大国的支持下,犹太复国主义者经过充分准备,于1948年5月14 日零时宣布以色列国成立。16分钟后,美国即宣布予以承认,给以色列决定性的外交支持。
以色列国的建立成为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爆发的导火线。5月15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 黎巴嫩和叙利亚5国相继出兵巴勒斯坦,拉开了巴勒斯坦战争的序幕。 由于大国对以色列的纵容和支持,特别是美国政府的支持和经济、军事援助,英国背信弃义中断对阿拉伯国家的武器供应,联合国安徘两次停火舍以色列有机会大量补给武器装备并扩充武装部队待原因,战争在持续了15个月后,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结束。
巴勒斯坦战争进一步加深了阿以之间的对立,酿成了许多新的矛盾,使后来阿以之间冲突不断,中东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2.美苏对阿拉伯地区的争夺使阿以矛盾更加尖锐化、复杂化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50年代,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为敌手,在全球展开了争夺。具有巨大战略和经济价值的中东地区便成为双方极力争夺的目标。阿拉伯国家是中东政治力量的主体,因此,争夺中东实际上就是争夺阿拉伯世界。
50年代初,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以色列被视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在对外关系中,阿拉伯国家越来越以某个国家与以色列的关系来决定对这个国家的亲疏。苏联在以色列建国前后曾支持过以色列,并在以色列建国3天后就宣布了对它的外交承认。 但作为与美国社会政治制度迥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两大阵营冷战的情况下,苏联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对以政策。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苏联在这次战争中的立场与上次战争时截然相反。苏联声称以色列若不停止对阿拉伯国家的侵略,将会危及它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甚至威胁要用火箭打击以色列的心脏地区,明确表示了反对以色列侵略埃及等阿拉伯国家领土的立场。美国虽然偏袒以色列,但为了其在中东的长远利益也不愿得罪阿拉伯国家,怕称它奉行的是“对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不偏不倚的政策”,但对以色列仍施加了一些压力,以色列被迫撤出西奈半岛。
美苏两家在这次战争中各出“奇招”,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英法两国由于在战争中失败,在中东舞台上退居次要地位。美国取代英法成为西方在中东地区的主要力量。苏联由于在战争中“曾站在埃及一边进行了有力而果断的干涉,从而在阿拉伯国家中获得了巨大声望”,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迅速增长。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出于全球战略的目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展开了激烈角逐,不仅使该地区原有的矛盾复杂化,还增添了不少新的矛盾。从此,“在中东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充满着危险和困难的时代”。
3.美苏把中东地区变成了它们新武器的试验场
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后,英法退出了中东政治舞台,而苏联却在中东站稳了脚跟。为遏制苏联的影响,美国抛出“艾森豪威尔主义”,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中东实行军事、经济援助和战略防御计划,以便使英法离去后中东出现的真空“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填补”。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实质在于武装以色列,拉拢阿拉伯亲美君主国,以抗衡苏联势力的渗透,逐步使中东成为“自由世界”的一部分。
为与美国争夺中东,苏联在苏伊士运河战争后的中东政策具有明显的进攻性。因为苏联人明白,由于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浓厚的宗教色彩,“阿拉伯人是最为怀疑共产主义的”,而且“如果阿拉伯人能从别的任何地方获得所需要的物资,他们是乐于撇开苏联的”。因此,苏联人“所渴望的是把阿拉伯各国都卷入一场将被击败的战争中去,从而希望英美两国在此过程中会起来公开声明支持以色列。这一切都会使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西方面转向共产主义集团,从而使苏联在中东保持一种持续的支配性的影响”。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苏联在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影响的扩大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了进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霸权主义的驱使下,苏联除向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国提供军事援助来与艾森豪威尔主义相抗衡外,还利用假情报挑拨阿以之间的关系。1967年被称为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六五”战争,就是由“苏联的谎言”点燃的。苏联放风说有确切情报证明,以色列正在其北部集结兵力,并准备在5月17日进攻叙利亚。5月13日,苏联还将这份假情报让访问北朝鲜归来途经莫斯科的萨达特看。14日,萨达特回国后立即向纳赛尔作了汇报。纳赛尔对此假情报深信不疑,5月15日便决定出兵, 并把叙利亚和约旦也拉进了战争。阿以之间再次走上可悲的战争之路。然而,以色列却在这场战争中大获全胜。以色列不仅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还占领了东耶路撒冷。它的领土总面积一下子膨胀到8.16万平方公里,为它原来面积的4倍。 以色列“在更大的规模上恢复了犹太帝国……以色列在中东成为土耳其之后的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应当指出的是,苏联通过假情报把埃及等国推到战争的边缘,但一旦战争爆发,为避免与美国迎头相撞,又袖手旁观,听凭以色列把埃及、约旦、叙利亚逐一打败。这充分说明60年代苏联在与美国对中东的争夺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为了加强自己在中东的地位,保持自己在中东的支配性影响,苏联增加了对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以埃及的军事援助。到当年10月底,埃及的飞机数量已达到战前水平,坦克增至700辆, 到1968年春天,埃及装备了比战前更先进的飞机、坦克、火炮,迅速恢复了军事力量。1970年纳赛尔去世,萨达特接任埃及总统。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萨达特准备通过战争收回“六五”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领土。但70年代初,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搞缓和,不希望中东地区再次发生战争。美国为保持这一地区“不战不和”的局面,一面压制阿拉伯国家,一面继续纵容以色列。苏联为赢得阿拉伯国家的好感,于1973年4 月向埃及送去了萨达特急需的“飞毛腿”导弹。因此,当年爆发的被称为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十月”战争,实际上是美苏两家各自支持一方造成的,是美苏在中东争夺的具体表现,是美苏在自己国境之外的一次较量。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战后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场现代化战争,激烈异常,影响深远,双方损失惨重。战争中,以、埃、叙3 方的作战物资消耗和损失都达50亿美元,平均每天损失3亿美元。然而, 在这巨大的损失背后,却是美苏两家实力的竞争。因为战争中使用的武器有苏联的萨姆-6、萨姆-7防空导弹、萨格尔和斯瓦特式反坦克导弹、蛙-7地空导弹和T-62坦克,有美国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小牛式空对地导弹、M-60坦克、电子和激光制导炸弹等。因此, “十月”战争事实上成了美苏新式武器的试验场。美苏两国为支持各自的盟国,战争中还通过空中和海上对阿以双方分别进行了大量军火补给。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以色列空运去了670种重达2.3万吨的作战物资,海运3万吨。苏联在1个月内向阿拉伯方面空运了900种1.5万吨战略物资,海运23万吨。美国长于质量,而苏联则长于数量。因此,“十月”战争也是美苏两家的一场补给战。
三、和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戴维营协议开辟了政治解决阿以冲突的中东和平进程
战后近半个世纪美苏两家在中东角逐的历史表明,为了维护各自在中东的利益,它们在中东的外交目标是互相冲突的。首先,苏联要在中东地区建立“安全带”以确保其南部边境安全这一目标与美国遏制苏联在中东扩张的目标迎头相撞。第二,苏联南下波斯湾、控制中东石油宝库的目标与美国保持对中东石油政治经济的目标相冲突。第三,苏联要求在中东所有事务上拥有发言权的目标与美国试图独揽中东事务的目标针锋相对。美苏的这种对抗,给中东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次中东战争中,阿以双方共死伤近20万人,近200万阿拉伯人流离失所, 沦为难民。战争不仅未能解决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核心的中东问题,相反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和不安之中。阿以争端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战乱和流血之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政治途经用和平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条和平之路虽然必将是艰难和曲折的,然而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973年“十月”战争之前,美国坚信只要使以色列拥有优于阿拉伯国家的力量,阿拉伯国家就不敢首先发动战争。“十月”战争打破了美国人的自信,美国开始感到只有促成阿以之间和平才符合它的根本利益。以色列在“十月”战争中蒙受了比以往作何一次战争都更为惨重的损失。战后以色列外汇枯竭,经济混乱,统治集团内部也由于战争责任问题而争吵不休。更为严重的是,以色列人民的反战情绪高涨,“现在就要和平”的运动日益扩大。埃及军队尽管在西奈与以色列脱离了接触,但埃及之间政治上对立、军事上对峙的局面尚未结束,因而埃及需要维持庞大的军事开支,这给埃及的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也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埃及总统萨达特利用其在“十月”战争中赢得的巨大国际声望,决定打破埃以之间30年来的敌对局面。1977 年11 月19~21日,萨达特对以色列进行了访问,为埃以之间签订一个和约扫清了道路。1978年9月17日,经美国总统卡特从中斡旋, 萨达特总统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的戴维营会见,开始了长达半个月之久的谈判,最后签署了“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26日, 埃以两国根据协议的规定签署了和平条约。1980年2月15日,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戴维营协议结束了阿以之间30年的全面交战和对峙状态,开辟了政治解决阿以冲突的中东和平进程。尽管戴维营协议签署后埃及在阿拉伯世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萨达特本人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但戴维营协议的精神和萨达特所开辟的和平道路,却是解决阿以冲突的指导思想和唯一现实的道路。
2.巴以签署和平协议使中东和平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尽管有时它转动的轨迹会出现一些曲线,但它必竟是在向前发展;和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尽管在实现和平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曲折,但曲折过后必然是和平。虽然埃及同以色列签订和约后曾受到巨大在压力,但阿拉伯国家最终还是调整了对以战略。1982年在非斯召开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改变了对以色列不接触、不谈判、不承认的“三不政策”。1989年埃及又回到阿盟,并相继同阿拉伯国家恢复了外交关系。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的召开,使中东和平进程出现了重要转折。尽管和谈一波三折,但阿以双方兵戎相见40余年,能够坐下来进行谈判本身就是明智的选择,和平的胜利。
阿以双方从战场走向会场,经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多年来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关于召开中东和会的呼吁如空谷回音。8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趋向缓和。特别是苏联衰落后在中东实行大退缩,由过去同美国对抗争夺到同美国协调合作,这一变化消除了召开中东和会的外部障碍。海湾战争的爆发使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增强了美国干预中东的能力。冷战的结束,使美苏由对手变为伙伴,两家携手促成中东和会的召开。经过22个月11轮谈判的曲折历程,终于在1993年9月13 日实现伟大的突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协议。为签署这一协议,巴解作出了较大的让步。它以放弃武装斗争、将阿拉伯方面一向极其重视的耶路撒冷地位和巴勒斯坦立国这两个问题先搁置不谈来换取对加沙和杰里科的自治。而以色列仅以部分土地换取和平,相对而言是得大于失。1994年7月25日,曾经敌对45 年的约旦和以色列也终于坐到了一起,签署了和平宣言。这不仅大大推进了中东和平进程,而且也促进了巴以和平协议的落实。1995年9月28日,巴以又签署了第二阶段自治协议 。根据这次协议的规定,巴勒斯坦自治的区域将从加沙和杰里科扩大到约旦河西岸,这为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进行自治选举铺平了道路。1996年1月20日,巴勒斯坦人在被占领土上第一次举行了自由选 举,选举产生了由88名委员组成的、相当于立法权力机构的巴勒斯坦委员会,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这标志着巴勒斯坦自治政权的正式诞生。
1991年的中东和会使中东和平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1993年巴以和平协议的签署使阿以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1996年初的巴勒斯坦人自治选举为新巴勒斯坦奠定了基础。巴勒斯坦的新时代已经开始。
3.阿以火间终将化干戈为玉帛
1995年11月4日, 正当巴以双方达成扩大巴解在约旦河西岸的自治协议一个月、以色列准备实施协议开始撒军之际,以色列总理拉宾在一次和平集会上遇刺身亡,致使中东和平进程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1996年5月的以色列大选中,一向以坚持强硬路线而著称的利库德集团, 在告别政权4年之后又卷土重来, 给因拉宾之死而本来就十分艰难和脆弱的中东和平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由于阿以双方在和平安全问题上的 立场相去甚远,中东和平进程虽已启动多年,但进展艰难而缓慢。涉及和平与安全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要经历一波三折的反复。从目前情况看,中东和平进程的主动权明显掌握在以色列手中。但利库德政府反对联合国关于“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坚持“以和平换和平”的立场。这就决定了中东和平进程今后仍不会一帆风顺,任何进展都要假以时日,并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首先,中东和平进程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阻力。从当前的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已成潮流。中东和平进程亦乃大势所趋,无论是利库德集团还是内塔尼亚胡本人都不可能使之根本逆转。但是,由于以内塔尼亚胡为首的利库德政府坚持不允许巴勒斯坦立国、不谈判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不放弃戈兰高地和继续在被占领土上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的立场,加上以色列新议会和联合政府内持强硬立场的势力较强大,中东和平进程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面临困难和阻力,巴以之间业已开始的最终地位谈判将受到严重冲击,叙以谈判在近期也难以重新启动,叙以两国在戈兰高地主权问题上分歧仍将是不可调和的。
其次,地区形势中不稳定因素增加。内塔尼亚胡虽然公开表示过将继续中东和平进程,继续与埃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改善关系,但阿拉伯国家对内塔尼亚胡普遍缺乏信任,对其今后的政策走向深感不安。可以预料,阿以改善关系的步伐将明显放慢。而且,“哈马斯”等激进势力可能会加强恐怖活动,与以色列政府对它们的“严打”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威胁以色列国内及中东地区形势的稳定。
所幸的是,五次中东战争,几十年的恐怖活动,以及埃及总统萨达特、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死,不仅使阿拉伯国家和人民也使以色列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和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政治解决才是唯一出路。
从阿拉伯国家来看,其和平愿望十分强烈。为了打垮并消灭以色列,阿拉伯国家曾发动了巴勒斯坦战争。但是,以色列不但没有被打垮,更没有被消灭,反而在战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并占领了大片阿拉伯领土,至今阿拉伯国家仍没有能力以武力收复失地。对于尚未实现“民族自决”的巴勒斯坦人来讲,则面临着更为紧迫的压力。在一方面,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约表明,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抗以阵营不复存在:1991年海湾战争造成的阿拉伯国家的严重分裂,进一步消削弱了抗衡以色列的力量。巴解组织自知没有实力同以色列抗衡,但却明智地意识到自己在“政治解决中可以处于对等地位”。因而在作出某些让步的前提下与以色列达成了自治协议。另一方面,巴勒斯坦人也发生了变化。历次中东战争使大批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流落世界各地。这些难民至少已经繁衍了两代人,有的还与异族通婚。在寄居地成长起来的巴勒斯坦人,讲的是当地语言,接受当地文化传统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于当地社会。巴勒斯坦问题久拖不决,无疑将进一步削弱巴勒斯坦的民族特性。这一紧迫感迫使巴勒斯坦的政治领袖们积极推动和平进程。
从以色列方面来看,实现和平也是以色列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如果说以前以色列人保卫自己的国家是靠在战争中动员海内外犹太人和美国的支持来实现的话,那么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以色列就必须通过实现和平、保持经济增长来稳定人心,稳定社会。这首先是因为,几十年来以色列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阿拉伯国家也改变了对以战略,由过去要消灭以色列转变为愿意有条件地承认以色列。更为重要的是,以色列自身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并拥有核武器对阿拉伯国家形成核威慑。因此,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以色列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实现和平,继续发展。第二,进入90年代后,以色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在1万美元以上。 目前的以色列社会早已摆脱贫困,越过小康,正向富足型社会迈进。这在客观上也需要和平、安全的生活和发展环境。以色列若仍时刻处于戒备状态,长期维持巨额军费开支(约占国民收入的15%左右),对其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第三,以色列国内的和平势力日渐增大。近半个世纪阿以冲突的严酷现实使以色列人认识到,保障安全不能仅仅依靠军事力量,和平的愿望也无法通过战争来实现。镇压并不能使巴勒斯坦人屈服。他们从犹太民族自身“散而又聚”的历史中验证了一个真理:暴力是征服不了一个民族的。目前,以色列已有20多个和平组织,它们主张放弃1967年后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同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实现永久和平。拉宾就是在参加10万群众和平集会后遇刺的,他的死激起了以色列社会的巨大震动和深刻反思,使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认识到,只有和平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综上所述,尽管持强硬立场的利库德集团在以色列上了台,但人们注意到,内塔尼亚胡在上台后发表的施政纲领,比起他在竞选时的主张留有余地。内塔尼亚胡是个实用主义者,为了以色列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他领导的利库德政府会继续调整政策,在和平与安全之间寻找新的平衡。阿以之间终将化干戈为玉帛。在不远的将来,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将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和平地生活,发展经济,建设国家,为中东和平乃至世界和平作出各自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