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及其特点_军事论文

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及其特点_军事论文

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及其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大国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文明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为此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所不

同的是大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更大一些,肩负的历史责任要重一些。然而大国地位和大国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在历史上,大国的兴衰存亡,大国关系的敌友变换是经常的事。在上个世纪大国关系就发生过三次大的变化。前两次是世界大战的结果,第三次变化是通过苏联解体、两德统一、东欧剧变、华约自行解散等一系列“和平”方式进行的,因此大国地位的转换显得比较缓慢,大国关系的调整更为复杂曲折。

一、冷战后大国关系的重组

国际关系演变的历史表明,大国关系的重组和变化取决于以下两大因素,一是各大国自身实力的消涨、兴衰,二是各大国奉行的国际战略和政策。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英法等大国,有的战败了,有的削弱了。惟有美国在战争中获利最多,它的大国地位迅速上升,成为西方世界的盟主、超越其他大国的超级大国。与此同时,当时在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由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伟大贡献,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战后波及全球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殖民主义势力,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的大国地位,使它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心,成为可以同美国匹敌的另一个超级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凭借其实力奉行扩张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把战后的世界带进长期紧张对峙的冷战之中。冷战期间的国家关系大致形成了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三个世界的塔形结构。这一结构维持了40多年。

历史证明,国际社会始终是处于动态之中的。当新的国家结构、国际格局形成以后,各种力量的兴衰、力量对比的消涨进程也就开始了,由不断的量变,逐渐积累形成新的质变。在冷战期间,世界上各种主要力量都在发生变化。

首先是第三世界的崛起。

其次是第二世界的复兴。

第三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发生由兴趋衰的变化。战后一段时间内,美苏两霸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在军事上,他们拥有世界核武器总量的95%以上;在经济上,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曾经占到世界总量的40%,苏联自称它的经济实力已经相当于美国的2/3。但是好景不长,核军备竞赛的沉重包袱,争夺战略要地的巨大消耗,使这两个超级大国逐渐走上下坡之路。苏联的衰落更为明显。苏联重军轻民的经济发展战略,丧失了科技革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苏联战后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很快发生逆转。中苏关系的恶化使苏联依托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后,苏联公然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侵占阿富汗,遭到全世界的反对,苏联在国际上陷入孤立。

正是上述各种力量的消涨变化,大国地位的重新排列组合,导致冷战期间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中的一极突然倒塌,以美苏争霸为核心的冷战结束,这是历史的必然。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上大国地位的转换,大国关系的重建,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新旧格局的交替、大国关系的转换过程尚未结束,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基本态势已经明朗。

(一)美国依然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因一方衰败而倒塌,这在客观上对美国有利。冷战后,美国军事实力继续增长,它拥有的核武器、核技术、太空技术以及现代化的常规武器居世界之最。为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其扩军备战的态势有增无减。经济方面,两极格局的解体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90年代,美国利用全球化的机遇,依靠其技术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知识经济,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战后最长期的增长周期,连续10年没有出现衰退。目前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比重由25%—26%回升到30%左右。美国还乘社会主义运动受挫之机,在全世界推广它的价值观,扩大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因为有上述这些变化,冷战后,美国的历届总统都把建立美国主宰的“世界秩序”、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作为美国国际新战略的核心。小布什上台后,更加霸气十足,锋芒毕露。他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单方面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加快实施“新三位一体”的导弹防御计划。他公然运用武力威胁干涉别国内政,把一些不合其心意的国家称为“邪恶的轴心”、“失败国家”等。根据美国自己的统计,冷战后的10年间,美国对外使用军事力量竟然有61次之多,并打了三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美对他的盟国继续施加压力,以维护其盟主地位;对中俄实施遏制,防止中俄复兴,威胁美国的霸主地位。在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中,美国采取双重标准,损害阿拉伯国家和其他主权国家的利益。美国的单边主义霸权行经已经激起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盟友们的反对和不满。美国不仅没有能力实现“单极世界”的美梦,而且必然会自食恶果。尽管美国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但走向衰落的趋势无法避免。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在国际上寡家孤人,无所建树,国内经济丑闻不断,大公司破产,股市波动,经济回升受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超级大国地位的动摇。

(二)苏联(俄罗斯)从超级大国顶端跌落。两极格局解体,受冲击最大、大国地位变化最明显的是苏联。苏联因解体而不复存在,其继承者俄罗斯不再是超级大国。10年前,俄罗斯在体制转换中,采用了西方的“休克疗法”,使俄罗斯的经济雪上加霜,生产滑坡、产业结构混乱、外债剧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直到近两年才止跌回升。目前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美国的5%,相差悬殊,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也落后了。俄罗斯的经济实力甚至低于中国、巴西、韩国等发展中国家。但是一个国家的大国地位,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实力。俄罗斯还拥有尚可与美国相抗衡的核力量。俄罗斯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科技基础扎实,国民知识水平较高,这些都是其经济复兴的有利条件。普京执政以来,根据俄罗斯的国情,正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其国内、国际战略,取得了明显效果。俄罗斯的复兴并不遥远。“不管怎么说,俄罗斯还是多极中的一极。”

(三)西欧成为世界一个重要的力量中心。冷战结束以后,西欧各国在联合自强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今年初欧元作为欧盟的统一货币正式流通,标志着欧洲一体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欧盟在经济上已经赶上美国,成为世界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在政治上,欧盟奉行欧洲统一的外交政策,建立欧洲独立的军事力量等一体化进程也有进展。由于欧盟是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多国经济政治联盟,它的内部体制、决策程序十分复杂,成员国的力量重组和利益分配还存在不少矛盾和分歧,难以凝聚成一支完全统一的力量。欧盟的核心成员国英、法、德等从单个国家综合国力来说,与美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西欧是世界的多极力量中的一个力量中心,但不会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

(四)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日本受泡沫经济的影响,经济长期不景气,金融困难重重,生产停滞不前,然而战后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基础并未动摇。目前日本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正在利用两极格局瓦解的机会,加快追求政治大国的目标。在“9·11”事件后,日本的军事力量走出国境,国内右翼势力抬头,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动向。

(五)中国国际地位上升,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国一心一意搞建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快速前进。我们的经济实力上了新的台阶,目前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国家有6个,中国是其中的一个。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完善,加快了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同时也使世贸组织成为真正的全球性组织,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金融、世界贸易、科技发展和交流等各个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正在逐步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全面胜利。冷战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沉着应对各种挑战,捍卫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推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两大趋势,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我们还刚刚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尚有许多路程要走。中国在国际上还受各种势力制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尚需继续努力。

(六)第三世界国家中新的力量中心初显端倪。冷战后,第三世界各国发展很不平衡。多数国家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比较严重,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但也有不少国家,他们利用当前国际形势带来的机遇,加快了发展的速度,取得了新成果。比如,这几年巴西的发展比较平稳,它的经济实力已赶上了某些较发达的国家,印度国力上升,已成为地区大国。东盟、韩国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正在复苏,出现了新的增长势头。非洲、中东的产油国、埃及、南非等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也在增长。可以预料,在不长的时间里,国际上出现若干有影响的新力量中心是完全可能的,这必将对世界形势产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二、冷战后大国关系不断调整的新特点

人类进入21世纪新纪元的时候,时代的主题更加鲜明,“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随着冷战结束,世界上各种力量兴衰演变,大国关系也随之变化。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增强综合国力、发展科学技术、抢占有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地位作为主要目标,国际关系的内涵由原先的着重军事实力竞争转向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在内的全方位竞争。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互相竞争、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合作的一面,在斗争中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在制约中谋求共同发展的机遇。冷战后大国关系出现新的特点,一方面是强权政治、冷战思维继续存在,大国之间主宰与反主宰、遏制反遏制的斗争依然尖锐,但是另一方面,一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型关系在一些大国间正在形成。

(一)“一超”与“多强”之争、单极世界与多极世界之争将贯穿大国关系调整的全过程。冷战后,美国凭借唯一超级大国的优势地位,极力谋求主宰世界的领导权,单边主义、新霸权主义的势头加强。而其他大国都不甘心受制于人,充当“小伙伴”式的二等国家。他们要在多极世界中施展才华,捍卫自身的根本利益。主宰与反主宰、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将是曲折的、长期的。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霸权主义主宰世界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世界各国的事务由各国人民自己解决的潮流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美国没有能力也不可能主宰全世界。更何况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如生态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水荒、粮荒、国际恐怖主义、国际犯罪、毒品泛滥、艾滋病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某一个国家能解决的,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正因为这样,超级大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显得十分复杂和微妙。一方面,一超与多极之间政治纷争繁多、经济摩擦不断、文化冲突加剧;另一方面,双方政治上互相借重、经济上互补合作、文化交流融合依然存在,大国关系处于既竞争又合作的状态中。有人说,当今世界重大的国际问题没有美国参与无法解决;同样,美国想解决的国际问题,如果没有其他大国的参与和支持,也是不可能解决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目前美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合作多于竞争,而美国与中俄之间则竞争与合作并存,在不同时间、不同领域,矛盾和冲突还很剧烈。在反对一极世界的斗争中,诸强之间的关系也是起伏变化的,总的趋势是互利合作多一些。

(二)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今天,大国关系,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差异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友好相处、互利合作的一面得到加强,共同的利益汇合点增多。同历史上大国争斗、敌我界线分明的态势不同,冷战后的大国关系不是“你死我活”、“你得我失”、的“零和”模式,而是“你活我也活”、“互利双赢”的态势。尽管大国之间还存在着分歧、矛盾和利害冲突,但是双方扩大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愿望正在加强,对彼此之间的分歧,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大局出发,妥善解决的做法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当然,强权政治、冷战思维在冷战后对国际关系还有很大影响。某些大国热衷于干涉主义,动辄对别国进行干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损人利己的事情还是会经常发生的。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在处理大国关系时,我们要坚持原则,讲究策略,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冷战后大国关系的另一个特点是双边关系与多边关系互相影响。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及众多的跨地区、跨国界的国际组织,多边组织,如欧盟、北约、独联体以及各种地区经贸组织,都是大国对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各大国都借助各种国际组织谋求更广泛的合作,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不久以前,上海合作组织6国元首在圣彼得堡发表元首宣言,签署《上海合作组织宪章》标志着这一国际组织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各成员国的互利合作进一步加强。正如江泽民主席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领导人会议上指出的那样“近年来,在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平等、互利、渐进、开放、多领域、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局面正在形成。”最近美俄关系有改善,俄罗斯与北约建立了准成员国关系,这也是大国利用国际组织这一舞台,实现各自国家战略的一种方式。事实证明,大国的双边关系可以在多边国际活动中得到调整改善。同时,大国双边关系的好坏也影响多边外交的成败。因此,我们要重视多边外交,在国际组织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立。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始终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自由、渴望发展、向往进步的国家人民站在一起,愿为争取实现一个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构建大国关系的新框架、新模式,贡献我们的力量。

标签:;  ;  ;  

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及其特点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